APP下载

“应物兄们”:一群走在“还乡”路上的“丧家狗”

2020-01-19

关键词:物兄知识分子家园

张 喜 田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河南 新乡 453007)

在李洱的作品里,始终能让人感受到一种“举重若轻”的气质。

一、一群丧失家园者

纵观李洱的创作,知识分子是其倾力构造的形象主体。《导师死了》描写民俗学教师与导师吴之刚、常同升等。《花腔》叙述革命时代一个知识分子的命运。这是以一个人为主的知识分子群像,从19世纪延伸到20世纪末,重点描写了20世纪前40年中国大变动中的风云人物。

《应物兄》所塑造的人物众多,提及姓名的和未提及姓名的出场人物近百个,且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相互交织。在众多人物中最突出的就是李洱对于知识分子人物形象的塑造,他在恢弘的叙述中刻画了三代知识分子的形象。第一代知识分子,是程济世、双林、乔木、姚鼐、何为、张子房这一代老年知识分子;第二代知识分子是中年知识分子,他们大都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是以应物兄为代表的那一辈,如华学明、吴镇、文德能等;第三代知识分子是青年知识分子,如文德斯、费鸣、易艺艺、程光笃等。

知识分子众多,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命运,那就是处于“无家可归”状态。 在《应物兄》中,应物的成名作是《孔子是条“丧家狗”》。应物“从美国访学回来之后,整理出版了一部关于《论语》的书,原名叫《〈论语〉与当代人的精神处境》,但是他拿到样书的时候,书名却变成了《孔子是条‘丧家狗’》。他的名字也改了,从‘应物’改成了‘应物兄’”(1)李洱:《应物兄》,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 年,第24页。。这两个改动表面是商业运作的结果,其实是我们理解李洱的知识分子处境的“密钥”。

应物兄的名字由“应物”变为“应物兄”便表明了这种“丧家”状态。他的老师朱三根给他改名字为应物时,还书写了一段话:“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然则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者也。今以其无累,便谓不复应物,失之多矣。”(2)李洱:《应物兄》,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 年,第176页。这段话出自《三国志·魏·钟会传》注引何邵《王弼传》中所说的话,主要区别王弼与何晏等人在情、物、神明的关系以及圣人与普通人的区别。圣人受物影响居于物而不被物所拘禁,因有神明存在,“茂”于“神明”。做事要顺于物性,符合事物本性,但又要有神明的存在与指引。而 “应物兄”则充满江湖气。

在《应物兄》开篇第一页,就有了这么一句:“费鸣啊,你得感谢我才是。我要不收留你,你就真成了丧家犬了。”(3)李洱:《应物兄》,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 年,第1页。谁丧家?谁救谁?如何救?须知应物兄也是找不着家的人。

他们的无家可归要归于他们失去了“知识分子性”。传统的士大夫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或者“传道授业解惑”,或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而现代的知识分子或有庙堂意识(参与国家治理等),或有广场意识(社会启蒙等),或有书斋意识(教书育人等)。这些意识或责任在这些人身上却丧失殆尽或遭遇毁灭。此时,物不物化、世界不世界化、人不人化、知识分子不知识分子化。他们失去了本性,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家园。

在《应物兄》中教师不教师、专家不专家的现象较为普遍存在。教授、专家成为网红;他们与商人勾搭,充满铜臭,因为经济利益而附佣商人;两性生活有点放浪形骸,渴望红袖添香,搞婚外恋、师生恋、一夜情;染指学生、染指主持人、与同事老婆通奸……

程济世号称儒学大师、帝师、先知,中外敬仰,弟子如云,但就是这样一个人,也是明星范儿十足,出门享受高级接待,讲学的费用、听讲座的人数都有规格要求。而他在多年前,在讲学时与年轻的女子、仰慕者发生一夜情,并使她怀孕,竟然忘记此事,曾多年对母子不管不问,只有当儿子长大成人时才接到身边,而这个儿子也被他培养成了人渣。他退休后要从美国回故乡,担任太和院院长。而就是这个行动,搞得故乡济州从省里到学校全都行动起来,鸡飞狗跳。

程先生的存在其实是个悖论:他是大儒,但生活却与身份不合,名士味太浓,名气沾满了铜臭;一夜情孕育了不争气的儿子;寻根问祖却与经济开发捆绑。而应物兄的岳父、一代国学大师乔木也在自己夫人去世后,娶了自己的学生为妻。“师生恋”似乎成为套路?!一代大师也大多死亡,如双林、何为、芸娘等。主人公应物兄似乎是一股清流,却也是网红、名人,八面玲珑,官商学界通吃。他的夫人乔姗姗与人通奸,自己也与电视台主持人通奸,最后出车祸死掉。

这些(大部分?有些?)学者、教师初心已改。他们贪恋金钱、名誉、性,过于执着于金钱和学术圈的江湖地位。尤其在金钱方面,他们对一些企业家、有钱人趋之若鹜。他们宁愿放下教授、学者的身段给有钱人(黄兴等)养马、喂蝈蝈。这与海德格尔所说的家园迷失于技术进步相近,只不过他们迷失于经济:过度逐利。

“令人惊恐者就是那个东西,它使一切存在者从它原先的本质中脱离出来”(4)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18年,第178页。。海氏指的是现代技术的进步,而我们这里则是经济、物质。更可怕的是,他们“无家可归”而不自知。他们已失去家园,离开本性很远很久了,而他们却不知道不清楚,还对此津津乐道满足这种“无家”状态。一群风云人物、网红人物对自己的迷失还不自知。直至最后疯掉、被汽车撞死还不醒悟。

无家可归的最严重性表明为不以无家可归为无家可归。但是,仍有一帮年轻人在质疑、在寻觅,如费鸣与应物兄的辩论、小颜的独行侠式的寻觅,是对现状的不满意。而他们的发疯、死掉,何尝不是以极端方式对现实的不满意和自决于当下。哪里有危险,那里就有拯救。“只有我们先从整体上洞察了危险,亲身感受到了危险的力量,并且承认其所是,这才有可能给予我们拯救”(5)海德格尔:《从思想的经验而来》,商务印书馆,2018年,第165页。。认识到成为“丧家犬”,恰恰是拯救的开始。

二、语言作为家乡

知识分子成了“丧家狗”,成为无家可归者;而无家可归的原因则源于与“物”的失去关联;而之所以失去关联,则由于经济处境。经济遮蔽、褫夺了家园的本性。

家园就是人的居住,也就是人的存在。家园性的居住是强调居住的本相、源初。天地神人聚集是家园最初的也是最本真的意义,也就是家园的本相、基本功能。“人之为人,总是已经以某种天空之物来度量自身。……神性乃是人借以度量他在大地之上、天空之下的栖居的‘尺度’。惟当人以此方式测度他的栖居,他才能够按其本质而存在。人之栖居基于以天空与大地所共属的那个维度的仰望者的测度”(6)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18年,第212页。。人在天空之下、大地之上、有他的同伴为伍,人还在等待神灵。天就是日月运行的地方,地就是万物生长的地方。人是要死者,能够去死是一种存在的最大可能性。神是与死亡对立的东西,长存的东西,是精神性的东西,也是人追求的目标。但是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家园的本性丧失或被遮蔽,这就需要语言召唤出来。语言道出天地神人的本相,让人循此语言去寻觅、去重新发现。

“语言首先并且最终地把我们唤向某个事情的本质”(7)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18年,第206页。。语言指引人,语言教导人,劝说人。语言向人言说,那么人就去倾听和对谈。在言说和倾听中,隐含了一种对语言之外的一种渴求,一种向往。 “诗性的道说才把四重整体的面容带出来,让其闪现。诗性的道说才让终有一死者栖居在天地之间和神性面前。他们的诗性的道说才开端地为一个与大地息息相关的地带创造出庇护与关爱,保护与慈爱,而此地带才能够成为尘世途中,栖居的人们的逗留之处”(8)海德格尔:《从思想的经验而来》,商务印书馆,2018年,第190页。。诗性的言说不是陈述,而是构造,并且更源初,是更纯粹的语言。在语言的呼唤当中,有了天,有了地,有了人,有了神,有了诗意的栖居,使人回到了家园。 “把诗歌的道说同对现成物的断定性的陈述句区分开了。诗歌的道说被理解为先言,让本质的东西及其统摄力显现给我们,并将其与许诺给我们,这就在语言中得以保留。这种道说的基本特征是构建”(9)海德格尔:《从思想的经验而来》,商务印书馆,2018年,第180-181页。。“构建就是带出来,从遮蔽和自身遮蔽物中带进到无蔽和敞开。按这种理解,被带出来的和被构建的就是构造物”(10)海德格尔:《从思想的经验而来》,商务印书馆,2018年,第181页。。“语言的诗意本质,是最隐秘的,因而也能伸展地最辽阔,并在紧切的馈赠中带来故乡”(11)海德格尔:《从思想的经验而来》,商务印书馆,2018年,第190页。。

在李洱的小说创作中,很少用全知全能的叙述方式,而大多采用自知、旁知的视角进行叙述,也就是通过相关人物的叙说(道说)去构建一段历史一个人物,如《花腔》。或者,通过大量文献资料来寻觅历史的真相和万物的生存本相,如《应物兄》。

《应物兄》中有两类语言,一类是程济世先生的回忆,一类是专业型的,即济州大学乃至全国大学的学术著作。根据程先生的回忆,对一些提到的“物”、“名”进行刨根问底的探寻。他提到的只是一些名称,一些语言,而这些名称(语言)召唤着济州人去探究。通过程济世先生几个场合下的娓娓叙来,把一个少年的记忆、童年的家园、济州的历史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眼前。仁德路上的程家老宅,院子里的歪脖子树、梅树、猫、屋里的摆设历历在目。屋里还有一只青铜美人觚,觚里插一枝梅花,济哥在梅枝上叫。这只觚是母亲的最爱,母亲死去了,葬在了济州的凤凰岭上了,坟可能已经不见了。院里有水塘,水里长着菡萏(荷)。还能经常听到丫环灯儿的二胡的声音。出门外,可能走过帽儿胡同,路过皂荚庙,吃上仁德丸子。到城外,来到慈恩寺,听主持释延长讲经参禅。随着程先生的讲述,觚里斜插的梅花,打哈欠的猫,手执拂尘的妇人,手摇鼗(拨浪鼓)跑来跑去的小娃娃,歪脖子树映上窗格,不由在我们眼前闪现。伴随着自己的讲述,程先生还乡了,回到了童年的家园。

在《应物兄》中,不仅有大量的人物言语,这些言语大多不是为了塑造人物人格,而是还原历史,更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呈现。还有许多戏曲唱段,如《武松打虎》《空城计》《穆桂英挂帅》的大段唱词在文中出现。大段大段的研究文献的出现,让人觉得不像小说而像一部学术文献。这些引用的话语不是为了塑造人物性格,而是对事与物进行探源性的寻觅。其实,我们现在的小说的审美也是约定俗成造成的,众人的理解成为真理,这种态势恰恰容易蒙蔽小说的本性。其实,家园、本性并没有远离我们而去,只是因为家园被蒙蔽而不能显现,让我们无家可归。寻找家园,就是循语言的指引,去探究本相,回到家里。

诉说不是定调,而是探寻;语言不是叙述和介绍,而是回忆、探源。在诉说中展开一切,许多的历史人物、历史背景把天地神人展现出来,让人抵达故乡,实现还乡:回到来之来处。

三、寻找还乡之路

无家可归的主要原因在于世界的拒绝,世界的拒绝就是天地人神的隐身和远去。物不物化,世界不世界化。万物和世界不自身生成:生成自身被拒绝,万物的区分被遗忘,也就遗忘了本性化。一旦世界不世界化的话,物也不物化时,世界仍是天地人神的四元的在遮蔽的状态的游戏,那就走近世界,让世界显现自身。无家可归的处境正是寻找家园的机会。寻找家园,就是还乡,就是回到真相,回到事物的发生地,但这种寻找是何其艰难?!

现实中迷失是从寻找开始的,寻觅便是栖居之表现。李洱的作品都有一个寻找的套路,寻觅恰恰是从语言的启示与召唤开始。 “《花腔》涉及一个重大的命题。”“一首不断修改的诗歌《蚕豆花》反复追问的是‘谁曾经是我’。”小说结尾:“范老所说的‘我们’是谁,‘爱’的对象又是谁。”(12)林宋瑜:《历史的花腔,花腔的历史:〈花腔〉首发责任编辑手记》,《花腔》,花城出版社,2018年,第392页。讲述的似乎是罗生门,恰恰是这种相互驳斥相互悖论中,产生矛盾和困惑,让人更具有寻觅真相的冲动和行为。《应物兄》是一部寻觅历史源头与真相的大书。作品借程济世回故乡之事件,也借程先生的记忆,把在济州与他有关的全搜索了一遍:地名、建筑、人物、街道、寺院、植物、动物,等等。

程先生的讲述,提到的名词,成为一种召唤,召唤着济州的人们去发掘,去寻觅济州的历史。仁德路、帽儿胡同、仁德丸子、青铜美人觚、菡萏等,还有程家的老院子,慈恩寺及其主持释延长,还有济哥、灯儿等。这些全是程先生讲述、回忆、著作中提到的老物件。济州大学及济州的专家们以程先生的讲述为线索,通过文献整理、田野调查来还原历史真相,来寻觅到历史遗迹。

在商业大潮下,一些专家借助自己的研究来探索历史真相。如何为先生探讨亚特兰蒂斯文明。双林先生在去世前还到西北去调查自己在那里进行导弹研究的故地、同事,最后逝世在那里。双林的儿子也跟随父亲的踪迹去调查父亲那一辈人,最后理解了父亲,父子的误会消除了。一帮年轻人还在调查,如小颜等在黄河故道调查黄河湿地文化、调查鸟类生存与繁衍状况,分辨鹧鸪与杜鹃的鸣叫等。

在寻找家园的过程中,还有大量的学术研究成果的呈现。《应物兄》中的主人公大多是大学教师和著名学者,而确定他们身份的就是他们的学术素养和人才培养,能让他们居家的也正是这些学术。《应物兄》中有大量的学术著作呈现、以往文献的呈现,以及各种学术观点的呈现,似乎远离了文学的形象性,但恰恰通过这些非形象化的学术性的探源直逼形象的源初。

这里还出现了大量的学术著作。应物兄的《孔子是条“丧家狗”》(《〈论语〉与当代人的精神处境》)、程济世的《儒学新传统与中国现代性》《〈论语〉今释》《朝闻道》《通与变》《谭嗣同的“仁学”思想与中国当代社会状况》《儒教与中国的“另一种现代性”》、乔木的《闲情偶拾》、双林的《适合中国儿童的古诗词》《口述历史之知识分子卷》、倪德卫的《中国古代哲学的意志无力》、葛道宏的《走出“历史终结论”的阴影》,还有学生的研究成果,如《敌戒》《儒驴》《〈国语〉中孔子言论与孔子形象》等。这些著作的名字就引导着探索源初。

正如作品中所说:“何为教授的著述提醒我们思考一系列古老的问题:人是什么?什么是善?什么是人类的主观普遍性?如何认识我们这个时代?什么是这个时代的本质特征?有什么经验可以支撑起我们的信念?” “何为教授的著述是理解当代知识分子、中国当代精神状况的重要文献”(13)李洱:《应物兄》,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 年,第429页。。何为先生是《应物兄》中第一代学者,是研究古希腊哲学的专家。而这些学者孜孜以求要成立的太和研究院,也是以此为契机,重回《论语》。文中还大量引用了一些考证性的学术行为,如姚鼐先生对二里头文化的考证、对土蜂的考证;萧统《文选》对鸳鸯的考证:“昔为鸳和鸯,今为参与辰”;晋人郑丰《鸳鸯》中对陆机、陆云兄弟二人同性恋的考证;早在1743年,《纽约周报》就在头版位置刊登了一篇关于孔子的文章,题为《孔子的道德》;还引用了《圣经》对巴别塔的考证:“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

小说引用了很多中外古今中外名著,包括哲学、历史、文学等,如《论语》《山海经》《易经》《春秋繁露》,还有杜甫、李商隐、黄庭坚的诗。以及很多中国戏曲、曲艺名品,如戏曲:《空城计》《武松打虎》《穆桂英挂帅》,民曲:《梅花三弄》《汉宫秋月》等。这些研究,这些著作,是对历史真相的寻觅。在寻觅的过程中,还历史的真相。在寻觅的过程中,学者的专业水平得以张扬,确证了学者的身份,学者的身份去蔽而彰显了本性。

还乡的基本规定就是,在无家可归中经验那遮蔽的但同时是守藏的家园。家园就是在无家可归的时候经历的。首先经历的是无家可归,正是在无家可归中才经历了家园的本性。在无家可归中经历了家园的本性的时候同时也就是还乡。

猜你喜欢

物兄知识分子家园
将大自然带进室内的家园
家园
自我·社会·历史
——论李洱《应物兄》的空间叙事
寻找失落的家园
浩瀚星河,三千世界
——评李洱的长篇小说《应物兄》
李洱称《应物兄》和《围城》是不一样的小说
花13年磨一部小说
绿家园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