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迈向新时代的政治生态研究:学术趋向与价值前瞻
——基于 CSSCI数据库(2012-2019)的计量分析

2020-07-22赵耀宏王留群

关键词:政治生态研究

赵耀宏,王留群,郭 昭

(西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9)

知识图谱是以引文分析理论为基础,通过信息技术及可视化图形展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揭示知识结构及其演进规律的新兴研究领域。党的十八大后,政治生态一词受到了学界的高度关注,成为政治学领域中持续研究的热点。良好的政治生态是滋养党员党性觉悟、规范其价值取向和行为的重要载体,也是坚定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个自信”、强化其“两个维护”意识的重要保障。利用知识图谱技术对政治生态一词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揭示该研究领域中的知识谱系,对于推进新时代政治生态的深化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一、数据来源及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基于CSSCI来源期刊(含扩展版)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领域内的权威性及其审校编辑的严谨性、规范性,本文将其作为文献计量分析的主要数据来源。因“生态”一词具有广泛的学科运用范围,为保证检索文献的查准确率兼顾文献的查全率,研究运用中国知网高级搜索功能,以“政治生态”作为主题词,采用精准匹配的检索方式,得到641条与本研究相关的数据。同时为增强研究的科学性和说服力,以人工的方式对检索结果进行二次精炼,剔除了征文启事、编辑手记、会议报道等与学术研究关联度较弱的数据,得到632条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以此作为本研究知识计量的样本。

(二)研究设计

运用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教授开发的CiteSpace这一可视化分析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首先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描述性分析,分析其文献总量及其年度变化的趋势、学科分布状况,发掘本研究领域内的代表性文献及研究者、研究机构,并对研究者之间的合作情况进行分析,从研究成果的标题、关键词、摘要中抓取高频出现的名词性术语进行分析,梳理已有研究成果的知识结构,揭示研究领域内的重点问题,最后,通过突现词的分析,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

二、研究成果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一)文献总量及年度分布

运用中国知网数据库的高级检索功能,以“政治生态”为主题词,采用精准匹配和人工结合的方式对检索结果进行精炼,得到632条数据结果。其中,2012-2014年三年间学界产出政治生态主题的C刊论文数量分别为29、31、26篇,年均发文量28.67篇,月均不足3篇,2014年后,有关政治生态研究论文数量迅速增长,2017、2018年月均发文量均在10篇以上。具体来看,2014年之前,政治生态仅是一个借喻词汇,并未正式进入官方文件的语言体系之中,因此,学界相关的研究只是零星讨论。2014年6月30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首提“政治生态”一词,此后,他多次强调“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须有一个良好政治生态”,“政治生态”迅速成为政治学领域的高频热点词汇,因此,政治生态的研究迅速升温。

(二)学科分布

经过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学科分类,发现政治生态研究分布在24个不同的学科中,限于篇幅,仅列出排名前10的学科,呈现出明显的学科差异(表1)。

表1 政治生态研究的学科分布

通过表1可以看出,政治学学科在政治生态研究中占绝对优势,其成果数量居于诸多学科之首,因为政治生态与政治学的分支学科呈现出紧密的相关性,由此可见,政治学在关于政治生态的研究中的贡献率最大,呈现出较强的学科自觉性。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政治性最为鲜明的学科却在政治生态的研究中学科贡献偏弱。

(三)期刊分布

2012-2019年,学者们关于政治生态的研究成果多分布在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杂志上,通过对载文量排名前15位(见图1)的统计的分析可以看出,作为学术研究和知识创新高地的高校学报却在传播“政治生态”这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成果上表现出较强的惰性,显示出其回应和服务社会重大理论与实践需求的服务能力不足。

(四)高产作者及合作情况

借助Cite Space软件对精炼的632条数据的作者进行分析,发现共出现547个不同的作者姓名,说明共有547位学者对政治生态这一学术命题进行了研究,但是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篇以上的仅有一位,年轻学者(小于等于35岁)五人出现在排行榜的前5位,说明其在政治生态方面的学术研究的深度、连贯性上有待加强。研究政治生态的学者,大多是以唯一作者发表自己的学术成果,学者间的合作意愿较低,学者自耕自田的倾向较为明显。个别发表论文较多的作者具有较强的学术合作意愿,形成了几个较有学术影响力的科研合作团体。

(五)高引文献

被多次引用的文献因其能够揭示某一研究领域的基本问题和发展脉络,因而在学术研究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学术论文的引用次数是表征其学术含量的重要指标,也是某一研究成果显示自身在特定学科领域学术影响力的重要参照。借用Cite Space软件对研究政治生态的CSSCI论文的参考文献进行共引分析,得到了政治生态研究领域的代表性论文,表2列出了政治生态研究领域内引用量排名前10名的C刊学术论文成果。

表2 “政治生态”高引论文排行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政治生态研究领域的高质量研究成果集中于2015年和2016年,符合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即大多数科学研究只有经过时间的磨合和较长时间的工作积累才能孕育出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同时,表2也充分揭示出合作对于产出高质量学术成果的重要意义,在引用量排名前十位的13篇文献中,由两位作者共同合作完成的就有6篇之多,占到了高引文献数量的一半还要多,从引用量来看,也均在20次以上。

三、政治生态研究的知识结构分析

(一)政治生态的内涵解析

进行政治生态研究,首要的就是要准确把握其基本内涵和属性,而不能仅仅对其概念进行简单的白描式定义后,就着手提出治理手段。“如果不清晰准确地界定政治生态的内涵和外延,那后续的现状评估、原因分析、对策建议都有可能存在偏差”(1)杜运泉:《话语·内涵·结构:政治生态的学术辨析》,《探索》,2016年第3期。。利用Citespace绘制的以时间线方式呈现的政治生态研究关键词共现的知识图谱,可以清楚地看到,早期国内学者对政治生态的研究多是受到了西方政治生态学本身的影响,大多简单套用生态学的相关术语从政治与环境的双向互动关系角度理解政治生态。但是,经过多年研究积累,学者们在把握政治生态特定内涵和属性上的精确化、科学化水平显著提升,普遍认识到“政治生态是反映宏观、整体的概念,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较强的命题”(2)黄蓉生:《全面从严治党与政治生态构建的有机统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从严治党”“政治生态”重要论述体会》,《政治学研究》,2016年第5期。。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学者对政治生态的把握开始超越自然生态系统的思维局限,从系统论、互动论或关系学等视角揭示政治生态的意涵。李敏杰认为:“政治生态是指一定政治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政治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的生态联动。”(3)李敏杰:《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理论、问题及其进路》,《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6年第4期。李义天认为:“政治生态是关于政治主体、政治制度、政治过程及其互动,以及它们与社会环境之关系。”(4)李义天:《政治生态与政治生活的未来:兼论青年干部与政治生态的辩证关系》,《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年第4期。王彩玲认为:“政治生态是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政治生命体的生存状态。”(5)王彩玲:《政党关系与政治生态的系统重构》,《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8年第5期。同时,孙萍、赵海艳结合时代的发展特征对政治生态的新兴形态网络政治生态进行分析,指出“从元概念的角度看,网络政治生态是网络空间内网络政治主体及其环境之间形成的结构功能关系”(6)孙萍,赵海艳:《网络政治生态界说》,《探索》,2016年第4期。。

(二)政治生态的结构要素

学界普遍认为政治生态是一个由多重要素构成的有机复杂系统,并从多个维度对政治生态的内在结构因素进行了分析。杜运泉认为可以从横向、纵向两个维度对政治生态进行结构分析,指出纵向上既可以从县域、市域、省域范围来研究地区政治生态,也可从以主权国家为分析单元研究国家整体性的政治生态。制度、行为、价值构成了政治生态的横向结构。黄进指出政治生态并不是朦胧的理论抽象,而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客观实在,认为“政治生态系指一个国家基本政治制度、政党制度、政治民主、政治决策等政治环境的综合要素的总和”(7)黄进:《治理与构建:政治生态建设的学理解析及路径探索》,《湖湘论坛》,2018年第6期。。靳志强认为政治生态由政治内生态圈和政治外生态圈两个部分构成(8)靳志强:《论政治生态及其治理路径》,《理论月刊》,2017年第6期。。刘笑言、郝东明认为:“政治生态主要由体制要素、文化要素、过程要素三部分组成。”(9)刘笑言,郝东明:《体制·文化·过程:当下中国政治生态现状的三维审视》,《社会科学》,2016年第11期。祝福恩、隋芳莉认为:“政治生态是由领导主体之维、党纪党规之维、监督体制之维、干部队伍建设之维构成的四维政治生活空间。”(10)祝福恩,隋芳莉:《政治生态的四维结构及营造对策》,《探索》,2016年第3期。

(三)党内政治生态及其治理研究

执政党是现代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动主体,其内部政治系统的生态状况同社会生态一样,也极易受到不良作风的影响。党内政治生态能不能保持风清气正是衡量其先进性、纯洁性的重要尺度,同时,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也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方面,因此,党内政治生态“污染”及其治理就成为学界在政治生态研究方面关注的重点问题,学者们对党内政治生态及治理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价值理析、理想状态、问题症候、归因分析和治理路径五个方面。

一是党内政治生态的价值理析,学者们多是从党的建设尤其是全面从严治党和党的政治建设两个视角进行分析。王立峰、潘博认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是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的重要命题。”(11)王立峰,潘博:《政治系统论视角下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研究》,《学习与探索》,2019年第2期。柳宝军指出:“党内政治生态是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命题,是有效解决当前全面从严治党深层次矛盾、关键性问题的迫切要求。”(12)柳宝军:《党内政治生态理论的四维审视》,《社会主义研究》,2019年第1期。梁田庚认为:“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旗帜鲜明讲政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内在要求。”(13)梁田庚:《全面夯实党建工作根基,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党建》,2019年第2期。郑敏认为:“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是党的政治建设的内在要求。”(14)郑敏:《党的政治建设的核心要义、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年第7期。张师伟指出:“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重要价值的第三个维度是政治生态优化。”(15)张师伟:《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重要价值的三个维度分析》,《理论探讨》,2018年第2期。另外,亦有学者从党的政治生态的社会效应揭示其重要意义。高祖林等学者认为党内政治生态不仅关乎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而且对党内外关系以及政风、社风、民风等各方面都有强烈的辐射影响。

二是党内政治生态的理想状态。党内政治生态的研究目标是为了使其由实然向应然靠拢,所以党的政治生态的应然状态就构成了学者们关注党内政治生态的焦点之一。王习贤认为健康党内政治生态应符合三重标准,即“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生活、党内高度团结统一、具有大批优秀的党员队伍”(16)王习贤:《浅析新型党内政治生态的构建与优化》,《湖湘论坛》,2015年第6期。。杨波认为“三清”是党内良好政治生态的表征。刘京希认为“既能保护公民的自由和正当权利, 维护公共利益而不滥权, 同时又富有公共效率, 这基本上就是一个富有良好政治生态的现代政治体系”(17)刘京希:《民主与法治:构建良好党内政治生态的两大制度基石》,《理论与改革》,2018年第1期。。还有学者从经典文献中挖掘判断党内政治生态优劣标准,将 “六个又有”视为党内政治生态的理想状态。少数学者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内政治生态的相关论述直接引申,认为“风清气正”就是党内政治生态的理想形态(18)孟轲:《习近平党内政治生态净化观》,《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7年第1期。。

三是党内政治生态的问题症候。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党内政治生态恶化的表现就成为学界考量党内政治生态重要学术向度。学界普遍认为腐败高发、权力监督缺失或弱化、家长作风严重、党内同志关系异化等都是党内政治生态失衡的突出表现,也有学者从主体素质角度分析党内政治生态存在的问题(19)周军,王蕊:《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的党内政治生态环境问题及优化路径》,《理论探讨》,2017年第3期。。还有学者以历时性的角度对十八大前后党内的政治生态问题做了考察,邹庆国认为腐败高发频发、党内法纪执行“宽松软”是十八大前党内政治生态的突出问题,但随着新时代高压反腐的持续推进和党内法制权威性、严肃性的强化,党内政治生态局部恶化的关键 “病灶”已经发生位移,转变为不作为问题(20)邹庆国:《从不作为政治到责任政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一个分析维度》,《江汉论坛》,2017年第2期。。

四是党内政治生态问题的归因分析。党内政治生态的问题只是发现了党内政治生态的“污染形式”,而要有效地优化党内政治生态,还必须追溯其“污染源”,学界主要从商品交换原则的侵蚀、不良政治文化渗透、党内政治生活政治性弱化、选人用人导向偏差、党员素质结构、技术冲击等方面分析党内政治生态遭受“污染”的原因。谢平指出:“政治生态变异的深层原因在于社会结构的合理性有待增强,基本原因在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规范化有待强化,直接原因在于政治文化的先进性有待提升。”(21)谢平:《政治生态变异分析与重构逻辑》,《江苏社会科学》,2017年第6期。杨光斌认为干部选拔上的不正之风对政治生态影响甚大。张绍荣则指出党员理想信念动摇,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不守纪律、不讲规矩已经成为党内政治生态健康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22)张绍荣:《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逻辑要义与路径考量》,《求实》,2017年第1期。。黄军甫认为:“政治伦理异化所导致的官场乱象严重地污染了政治生态。”(23)黄军甫:《谨防官员政治伦理的异化破坏政治生态》,《探索与争鸣》,2015年第11期。孙会岩、郝宇青认为,互联网在为推动中国共产党政治生态平衡实现政党政治繁荣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其信息爆炸、去中心化、泛娱乐化和数字鸿沟等特征也给执政党的政治生态带来风险和挑战(24)孙会岩,郝宇青:《互联网时代执政党政治生态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探索》,2017年第1期。。

五是党内政治生态的治理路径。学者们普遍认识到党内政治生态发生变异是多种诱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朱映雪、孙秦敏认为,破解党内政治生态建设面临的问题,需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科学配置党内权力,建立健全党内监督机制,激活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主体动力(25)朱映雪,孙秦敏:《建设党内政治生态需要发展党内民主》,《中州学刊》,2017年第8期。。向海英认为,建设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必须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惩党内腐败、严明纪律规矩、确立正确用人导向、加强权力监督制约(26)向海英:《建设山清水秀的党内政治生态》,《红旗文稿》,2017年第21期。。此外,学者们也从党员素质培育的角度如理想信念教育、廉洁教育、党性教育对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的路径进行了探讨。

(四)基层政治生态及治理

基层政治生态在整个政治生态系统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与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关联,也制约着总体政治生态的健康状态。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纵深推进,基层政治生态治理也逐渐被纳入到政治生态的研究视野。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乡村政治生态及治理。任中平、马忠鹏对净化基层政治生态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行分析,认为“基层政治生态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基础性工程”(27)任中平,马忠鹏:《从严整治“微腐败” 净化基层政治生态:以四川省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为例》,《理论与改革》,2018年第2期。。冀鹏、马华分析了基层政治系统的特性,并对基层治理效能影响进行了阐释,认为基层政治生态因其乡土性的融入展现出超强系统性、政治主体间复杂性、政治主体行为模式多样性的新特征,其能对村干部、村民的行为选择产生影响,最终影响村庄治理的成效(28)冀鹏,马华:《基层政治生态优化与基层治理有效性的提升》,《求实》,2017年第12期。。王超、张红霞则对农村基层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重大价值、现实困境及治理路径进行了研究,认为农村基层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能够有力地推进乡村组织振兴,有效地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29)王超,张红霞:《农村基层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现实困境及路径突破》,《理论学刊》,2018年第6期。。二是县域政治生态及治理,阎德民认为县域官员腐败除了自身主观原因外,地方政治生态状况恶化也是其腐化蜕变的重要诱因,指出在奢靡之风、浮躁之风等不正之风的影响下,县域政治生态极易出现不良乱象(30)阎德民:《防止县域官员腐败与优化县域政治生态》,《中州学刊》,2013年第2期。。 陈朋指出,“县域政治生态不仅是群众观察整个国家政治生态基本面貌的‘取景框’和‘参照物’,而且会以‘倒逼’的方式对国家政治生态产生影响”,认为抓住“一把手”、破除“圈子腐败”多层级系统治理协同推进是优化县域政治生态的难点(31)陈朋:《优化县域政治生态的几个难点》,《红旗文稿》,2018年第15期。。

四、结论及展望

(一)基本结论

学界关于政治生态的研究以政治学为主要研究视角,形成了较大的研究规模,并在其意义与价值、要素与结构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为政治生态研究的深化、拓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其研究关注的焦点来看,政治生态的亚形态或子形态是当前政治研究的重点,在政治生态的相关研究中占据了极大分量,党内政治生态、基层政治生态成为学者们对于政治生态的主要关注点,反映了政治生态的研究愈加具体的趋势,也折射出政治生态自身意涵的丰富性。但是关于政治生态的研究仍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不足,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核心概念挖掘深度不够。目前学者们对政治生态的定义表述为多种要素的总和或综合,而要对政治生态进行深入研究,就需要摒弃对生态学中的生态概念的皮相式借鉴,结合政治实践活动本身深刻揭示政治生态的内涵与属性,为政治生态的研究构建坚实的理论基础。二是研究的历史纵深感不强。重视政治生态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获取胜利的重要条件,总结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政治生态建设的宝贵经验对新时代我国政治生态优化极具启示意义,但在已有的关于政治生态的研究中,鲜有学者关注政治生态建设的历史经验研究,使得关于政治生态的研究缺乏历史厚重感。三是研究的同质性、重复性较为明显。在已有研究成果中,学者们大多是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展开研究,缺乏创新意识,并且多是从领导干部、制度、文化等宏观角度提出的政治生态优化策略,造成研究成果滞后于实践发展。

(二)研究趋势

研究中突现的关键词及强度能够反映学术研究的前沿进展,使用Citespace软件对政治生态研究的突现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得到突现强度最大的13个词汇,其中“党内政治生态”“全面从严治党”“政治建设”“习近平”“政治建设”成为目前持续突现的关键词(图2),由此,可对政治生态研究的未来趋向进行如下展望。

一是党内政治生态将成为政治生态研究持续关注的热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最本质的特征,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决定了其内部政治生态对整个政治生态的强大辐射作用,党内政治生态“山清水秀”是整体政治生态良性发展的根本保障,新时代我国政治生态的治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必然对党内生态治理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新时代我国政治生态的重构必然要以党内政治生态的重构为关键切入点,同时,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地位也使得党内政治生态研究必然成为政治生态研究持续关注的议题。

二是全面从严治党、党的政治建设将持续成为政治生态研究的重要学术视角。党的十九大将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确立了党的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的优先地位,要求将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政治生态研究必然要对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新要求作出回应,否则其研究成果必然缺乏社会改造力,也难以走向深入。换言之,新时代的政治生态研究必然要为全面从严治党、政治建党服务(32)王桂兰,马泽放:《全面从严治党与优化社会政治生态》,《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同时,全面从严治党、政治建党的属性也决定了其持续成为政治生态研究的重要参照。

三是习近平关于政治生态建设的重要论述将成为政治生态研究的重要理论之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依据我国政治生态尤其是党内政治生态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围绕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发表了一系列讲话,形成了关于政治生态建设的诸多重要论述,实现了政治生态治理理论的重大创新,为新时代我国政治生态建设提供了根本的思想指引和方法论指南。如何以习近平关于政治生态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根本指引,构建富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政治生态治理话语体系,实现新时代政治生态理论与实践创新,必将成为新时代政治生态研究者肩负的重要学术使命。

猜你喜欢

政治生态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生态养生”娱晚年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政治攀附”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