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与文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麻风防治
2020-01-19李乾坤李洪河
李乾坤,李洪河
(1.河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2.河南师范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麻风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古老的慢性传染病。它在人类历史上已流行数千年,世界范围内的广大地区包括中国在内都遭受过该病的侵袭。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对麻风病流行分布的科学认知,人类多视麻风病患为“天谴”“神罚”,病人备受歧视乃至遭受残害,被活埋、烧杀而惨死者屡见不鲜。欧洲得益于科学技术进步和工业化发展,较早控制了麻风病的传染与蔓延。但在帝国主义扩张与民族主义的激烈碰撞及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的话语共建中,继续肆虐的麻风成为亚非拉和南美地区落后与野蛮的隐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更是如此。有学者研究认为,彼时“中国的麻风病人开始象征中国过去的不幸与现代化的障碍:布满恶疮与残缺不全、无药可救的病体所象征的身体与道德的缺陷”(1)梁其姿:《麻风:一种疾病的医疗社会史》,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132页。。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整合国内医药卫生资源,打响了控制麻风传染的健康保卫战,开启了摆脱“东亚病夫”蔑称、建立独立的现代文明强国的新篇章。
一、麻风病的流行地域及流行特征
中国有关麻风具体病患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周朝末期。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麻风病分布与流行的概貌仍无从得知。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将疫病防治看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组建专业的工作队对包括麻风病在内的各种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疾疫展开调查,特别是通过多次麻风病专项调查,最终掌握了中国麻风病分布与流行的概况。
麻风病在中国的流行分布很广。20世纪50年代初期,各省、市、自治区的线索调查初步揭示了麻风病流行分布的地区差异。但是,当年的调查数据多是根据重点调查的推断,误差较大。自1956年起,卫生部又协同相关部门引导各省、市、自治区在前期调查基础上多次进行专业性普查,到1960年前后基本上查清了全国的麻风流行情况,发现全国共约有麻风病人3839万人,传染性病人约占1/3左右(2)《卫生部关于发布全国麻风病防治规划的通知》,国务院法制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法规汇编编辑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法规汇编》(1957年7月-12月),法律出版社,1958年,第555页。。其中,广东、四川、江苏、山东、云南、贵州、浙江、江西、福建、广西等省、自治区的麻风病人最多。据统计,到1958年底广东省累计发现病人40127人(3)本书编委会:《广东省志·卫生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13页。;四川省的麻风病人也有40000名左右(4)参见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四川省志·医药卫生志》,四川辞书出版社,1996年,第171页。;江苏省全省约有38000名麻风病人(5)江苏省卫生厅:《江苏省麻风病防治工作报告》,卫生部医疗预防司:《全国防治性病、麻风、头癣宁都现场会议资料汇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年,第208页。;山东省累计查出麻风病人30161名(6)山东省皮肤性病防治所:《山东省麻风病流行概况》,中华医学会福建分会:《麻风病学术会议论文选编》,1964年内部印行,第165页。;云南省的麻风病人约有25000人(7)云南省民政厅、卫生厅:《办好麻风村,积极防治麻风病》,卫生部医疗预防司:《全国防治性病、麻风、头癣宁都现场会议资料汇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年,第199页。;贵州省麻风病人约有15000人左右(8)贵州省民政厅、卫生厅:《对麻风病人的收容、隔离、治疗工作情况和今后意见》,卫生部医疗预防司:《全国防治性病、麻风、头癣宁都现场会议资料汇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年,第182页。;江西省累计查出麻风病人14000例左右(9)参见江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西省卫生志》,黄山书社,1997年,第183页。;浙江省1950-1960年累计发现病人12000人左右(10)参见施培武:《浙江麻风防治60年(1951-2011)》,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第9-10页。;福建省1958-1959年两次调查共查出麻风病人11756人(11)福建省皮肤性病研究所:《福建省麻风病的流行与发病概况》,中华医学会福建分会:《麻风病学术会议论文选编》,1964年内部印行,第178页。;广西6个专区70个县市1956-1960年累计查出麻风患者7236人(12)广西壮族自治区皮肤性病防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麻风病流行病学和防治措施的初步探讨》,中华医学会福建分会:《麻风病学术会议论文选编》,1964年内部印行,第174-175页。。这几个省、自治区的麻风病人总和约占全国病人总数的60%。湖南、湖北、上海、陕西、安徽、甘肃、新疆、西藏等省、市、自治区为麻风病中等流行区。其他(不包含港澳台)省、市、自治区麻风病发病较少,多为散在性病例。
在麻风病盛行的各省、市、自治区内部,麻风病流行表现出显著的地区差异。据广东省1956 年的初步调查,汕头、佛山、湛江三个专区麻风病患者较多,部分县市患病率高达2.5-3‰,江门、海南、韶关等平原地区次之,兴梅、粤北山区较少,全省平均患病率在1‰以上(13)广东省卫生厅:《1958年广东省麻风病防治工作情况和1959年工作意见》,卫生部医疗预防司:《全国防治性病、麻风、头癣宁都现场会议资料汇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年,第188页。。另据云南省1958年的调查,文山、楚雄、玉溪、昭通、曲靖等州、专区麻风病患者较多,文山僮族苗族自治州邱北县有麻风病人845 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8‰,比例最高(14)云南省民政厅、卫生厅:《办好麻风村,积极防治麻风病》,卫生部医疗预防司:《全国防治性病、麻风、头癣宁都现场会议资料汇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年,第199-200页。。山东省麻风病人多密集于胶东半岛和鲁中南地区,其中沂源县发病率高达2.83‰,黄河以北、东平湖和微山湖以西病人显著减少(15)山东省皮肤性病防治所:《山东省麻风病流行概况》,中华医学会福建分会:《麻风病学术会议论文选编》,1964年内部印行,第166页。。可见,麻风病在同一地区间的分布也不均衡。
此外,麻风病的流行分布与气温、降雨量、地势地貌有着密切关系。中国幅员辽阔,从海南岛到黑龙江跨越热、温、寒三个温度带,麻风病流行也总体上呈现出依次递减的态势,位于长江以南热带、亚热带气候的省、市、自治区麻风病流行严重,位于寒带气候的黑龙江省麻风患者极少。地势低洼潮湿、降雨量较多的地方麻风患者比较多。如福建省各县市都有麻风病人发现,且大多数分布于交通方便,居民流动频繁及人口密集的沿海平原和闽江两岸的地域。龙溪专区沿海地带(东山、诏安、云霄、漳浦、龙海和漳州)是麻风流行最广的区域,其患病率在1‰以上,尤其东山县麻风病流行冠于全省,患病率达4. 17‰(16)福建省皮肤性病研究所:《福建省麻风病的流行与发病的概况》,中华医学会福建分会:《麻风病学术会议论文选编》,1964年内部印行,第179页。。而雨量较少、气候干燥的地区麻风患者就较少。如内蒙古自治区麻风患者最少,据1956年调查仅有3例(17)尤家骏:《麻风病简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8页。。
麻风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分布和疾病传染特性方面也有其特殊性。首先,麻风病患者以青壮年为主。据1955年山东省临朐县调查,该县729名麻风患者中15-39岁者为426名,占58.44%(18)尤家骏:《麻风病简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20页。。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江西省记录完整的6205名麻风病例中,以20-49岁者为最多,共4073名,占65.64%(19)江西省皮肤病专科医院医师组:《江西省麻风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中华医学会福建分会:《麻风病学术会议论文选编》,1964年内部印行,第170页。。其次,麻风病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根据山东省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调查,该省2378名麻风患者中男性患者l920名,占80.74%;女性患者458名,占19.26%(20)尤家骏:《麻风病简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21页。。江西省1959年底在赣南4个公社的普查结果显示,男女麻风病患者比例为2.18∶1,而妇女以家务劳动为主的新建县1960年普查结果是男女患者比例竟高达7︰1(21)江西省皮肤病专科医院医师组:《江西省麻风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中华医学会福建分会:《麻风病学术会议论文选编》,1964年内部印行,第170页。。现有研究尚未发现男女麻风患病率的不同与男女体质之间的关系,可以肯定的是受中国自古以来“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习惯影响,当时中国男性较女性的社会活动范围广,感染麻风病的几率也相对较大。再次,从职业分布来看,麻风病患者以农民居多。20世纪50-60年代,江西省调查的6025例麻风患者中,农民4995名,占82.9%,远超该省工人、商人、学生、士兵、干部和服务业人员等人群(22)江西省皮肤病专科医院医师组:《江西省麻风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中华医学会福建分会:《麻风病学术会议论文选编》,1964年内部印行,第171页。。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当时中国农业人口多,基数大;另一方面是因为农村居住条件差、卫生条件差、农民卫生意识淡薄,有赤足露休的劳动习惯,皮肤容易破损,感染机会增多,加之广大农村地区长期缺医少药,加剧了麻风病的传染蔓延。又次,麻风病多呈点状集簇性传染蔓延。麻风病作为一种以接触传染为主的慢性传染病,其病患主要分为瘤型(传染性强)和结核样型(传染性较弱)两大类,多以传染性病患为中心呈点状集簇性分布。1958-1962年福建省在同一个普查地区的统计资料说明,与病人生活在同一个家庭接触者的发病率比家庭中无麻风病人的一般居民高5倍,病人家属组的发病率为3.79‰,一般居民组的发病率仅为0.57‰(23)福建省皮肤性病研究所:《福建省麻风病的流行与发病的概况》,中华医学会福建分会:《麻风病学术会议论文选编》,1964年内部印行,第179页。。
麻风病虽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一般不易造成暴发性流行,但其流布于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患病率最高的地区竟达5.8‰,加之麻风病潜伏期长、病程长,易致眼、手、足和面部畸残,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而且,由于长期以来世人对麻风病的错误认知及缺乏有效防治,加上晚期病人有指趾残缺、鼻陷眼瞎、骨破皮烂诸般毁形病状,社会各界对麻风病患多持恐惧心理并有厌弃、伤害病患之行为。有资料证明,早在清朝末年,广东就曾将麻风病患者集中于孤岛,采用断粮、断交通等方式,企图用饿死患者的办法来杜绝麻风病传染。1937年广东军阀还在全省制造了屠杀2万多名麻风病人的事件(24)邓铁涛:《中国防疫史》,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第455、457页。。因此,如果任由麻风病传染蔓延,不仅会危及更多人的生命健康,也会严重影响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
二、麻风防治的具体实践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积极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有序发展,将麻风病列为重要防控疾病之中进行防控,组建麻风防治队伍,在接收与整顿旧有麻风病院基础上,引导各地党政部门根据麻风流行分布情况筹设麻风防治机构,制定了《全国麻风病防治规划》,确定了“积极防治、控制传染”的防控总方针,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讨和推进麻风防治各项工作开展,逐步形成了融“查、收、管、治、研、宣”为一体的麻风综合防治路径。
(一)培养麻风防治专业队伍,多方位调查病患
麻风病的传染源是传染性麻风病患者,其防治关键即通过调查及时发现和隔离传染性麻风病患者。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普罗大众缺乏麻风病科学知识,致使麻风病污名化、麻风病人惨遭伤害,患病隐匿不报者较多,麻风病调查难度很大。而且,麻风病调查的专业性较强,新中国初期麻风防治人才又较为缺乏,导致这一时期的麻风病线索调查效果不是太好。为打开麻风病调查新局面,各级党政部门先从麻风防治人才队伍的建设着手。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先于1951年征调麻风流行地区的23名医师在山东举办麻风防治高级研修班;1952年又征调西北5省27位医师在甘肃举办同样的进修班;1954年和1955年又分别征调20名、40名医师在山东举办麻风防治高级研修班。这些从高级进修班毕业的医师,回到甘肃、新疆、湖北、江西、福建、广东、山东等省,归当地卫生厅领导,并举办类似的麻风防治中级进修班(25)尤家骏:《五年来麻风防治工作的发展》,《中华皮肤科杂志》,1956年第1号。。1956-1958年,广东省举办了各类不同形式的专业训练班7个,参加学习的有各类医生、医士等共550 多人。他们经过半个月至三个月的进修提高或专业训练后,回到原工作岗位分别负责各地区的皮肤性病防治工作,并通过他们训练中初级专业人员。截至1958年底,广东全省共有专职的专业干部900 多人,兼职干部3761人,受过专业训练的保健员、保育员、接生员等共计9000 多人,陆续在各地开展巡回治疗、全面普查、早期诊断和替病者家属作卡介苗预防注射等(26)广东省卫生厅:《1958年广东省麻风病防治工作情况和1959年工作意见》,卫生部医疗预防司:《全国防治性病、麻风、头癣宁都现场会议资料汇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年,第190页。。1956 年至1958 年间,江苏省卫生厅在南京市、泰州县举办了5次麻风防治专业人员训练班,抽调各地医疗预防单位的中级医务干部198名进行了三个月的专业学习。到1958年底,江苏省各市、县均配备了麻风专业防治干部(27)江苏省卫生厅:《江苏省麻风病防治工作报告》,卫生部医疗预防司:《全国防治性病、麻风、头癣宁都现场会议资料汇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年,第208页。。这一时期各级各类麻风防治工作队伍的建设为其后麻风专业调查奠定了坚实基础。
各地卫生和民政部门依靠上述经过培训的专业人才,根据各地麻风流行情况多次开展线索调查、重点普查或过滤性普查。从1956年开始,广东省韶关市和澄迈、清远、英德、怀集等县迅速地训练大批社区医生作为骨干,通过他们再普遍训练农村保健员、保育员、接生员组成分布全市县的调查队伍,然后采取分层分片包干的办法,首先由保健员、保育员、接生员结合劳动生产去发现麻风病,对可疑麻风病、皮肤病患者或皮肤异常现象的人登记后,将名单报给社医,再由社医按名单逐个检查,最后再由专业人员作鉴别诊断,到1958年这些地区已基本完成全民普查(28)广东省卫生厅:《1958年广东省麻风病防治工作情况和1959年工作意见》,卫生部医疗预防司:《全国防治性病、麻风、头癣宁都现场会议资料汇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年,第190、192页。。1956 年至1958 年间,江苏省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学员曾分别至盐城、泰兴、如皋、吴江、江宁、新海连7个市县进行了麻风病流行调查,并在吴江、江宁、沭阳、宝应、新海连等市县各选择一个乡镇进行了全人口74879人的普查,受检率高达93.13%。到1958年10月,江苏省有33个市县采用线索调查方法进行了系统调查摸底工作(29)江苏省卫生厅:《江苏省麻风病防治工作报告》,卫生部医疗预防司:《全国防治性病、麻风、头癣宁都现场会议资料汇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年,第208页。。从1958年3月开始,福建省61个县市依靠麻风防治专业人才队伍,开展全面调查,仅在短短7个月的时间内就完成了全省调查摸底工作和100余万人的普查,共查出麻风病人11503 人,占全省人口的0.79‰,基本摸清了病人分布情况(30)福建省卫生厅:《福建省1958年开展麻风防治工作总结》,卫生部医疗预防司:《全国防治性病、麻风、头癣宁都现场会议资料汇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年,第195页。。各省、市、自治区医疗卫生部门通过这些调查,基本掌握了中国麻风病的流行概况,为随后的流行病学分析和麻风防治提供了可靠根据。
(二)筹设麻风防治机构,集中收容隔离病患
囿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医疗条件,建立专业的麻风防治机构、集中收容隔离病患仍是当时麻风防控的首选之策。但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仅有小型麻风院40处,共计2391个床位,而且39处都是外国教会所办,条件参差不齐,与新中国麻风防控的需求差距很大。基于此,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在《关于管理麻风应行注意事项的通报》中明确要求:“根据各地麻风分布情况,筹设麻风病院。”(31)本书编写组:《当代中国卫生事业大事记》(1949-1990),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年,第7页。1951年4月,卫生部在第一届全国卫生防疫会议上提出要通盘计划,有步骤、有重点、逐年修理扩大旧有的麻风病院。1951-1955年,全国各地在接收并修建40处旧有麻风病院基础上,新建麻风病院超过旧有麻风病院1倍以上,总计床位也超过旧有床位10倍以上(32)尤家骏:《五年来麻风防治工作的发展》,《中华皮肤科杂志》,1956年第1号。。这些新建麻风防治机构多为省、市、自治区级的麻风防治研究所(院)或县级麻风防治站,基本上满足了城镇麻风病人集中隔离收容的需要。而当时在全国30多万麻风病人中占比最大的大多数农村病患仍然实行分散治疗。但是,随着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农村生产生活逐步集体化,农村麻风病人的集中隔离收容也迫在眉睫。1956 年,中共中央在《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中明确提出包括麻风病在内的各种疾病,“也应当积极防治”(33)《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8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第56页。。1957年,卫生部召开了第一届全国麻风防治工作会议,专门制订《全国麻风病防治规划》,系统部署麻风防治机构建设,要求各地尽可能地争取在2-5年内,把已发现的全部麻风病人按照不同病型分别隔离管理起来(34)参见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法规汇编(1956-1957)》(第3卷),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第770页。。
其后,各省市自治区按照中央和卫生部相关要求,开始在麻风流行区大力筹办麻风村,以实现对农村麻风病患的就地集中隔离。1958年初,四川省委明确指示:对麻风病人“集中管理,以一县或多县、一社或几社,可以根据病人多少,管理方便与否,成立麻风村或编成公社的生产队(组)”。到1959年底,四川全省有41个流行县共建立57个麻风村(35)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四川省志·医药卫生志》,四川辞书出版社,1996年,第172-173页。。1958年,福建各地党政部门按照“有30个以上传染型病人就建村,不及30人由数县联合建村的原则”,分别成立了建村委员会,解决了村址和建村中物资配备等问题,3个月内即建立起27 个麻风村,并分批把麻风病人收容隔离起来,少数未收容的传染性病人则通过登记、管理进行家庭隔离(36)参见福建省卫生厅:《福建省1958年开展麻风防治工作总结》,卫生部医疗预防司:《全国防治性病、麻风、头癣宁都现场会议资料汇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年,第195-197页。。20世纪50年代末,随着各地麻风村建设的持续推进,绝大多数传染型麻风病人已经集中收容隔离,基本达到了控制传染的目的。
麻风防治机构建设和麻风病患者集中收容隔离的顺利推进,还得益于各地党政部门宣传教育工作做得到位。因为普通民众虽然赞同建立麻风村,但是对村庄调整搬迁或者将麻风村建在村庄附近并不情愿;病人和病人家属受新中国成立之前一些集中残害麻风病人的事件影响,对党和政府的麻风隔离措施也持怀疑态度。为此,各地党政部门带领基层工作人员深入一线、深入群众,运用多种宣传教育方式为群众答疑解惑,端正群众对麻风病的认识。如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贵州省黔西县采取了“二比”(新旧社会对比、自己与病人对比)、“四利”(利国家、利集体、利自己、利子孙后代)、“一主义”(无产阶极的人道主义)的方法,在群众、干部、病人、病人家属中宣传党对病人的关怀,动员群众不要歧视病人,体贴病人疾苦,在精神上、物质上支持病人(37)黔西县民政科、卫生科:《为病人除疾苦,为社会谋福利——黔西县麻风防治工作介绍》,卫生部医疗预防司:《全国防治性病、麻风、头癣宁都现场会议资料汇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年,第219-220页。。1958年,江西省赣南区很多地方采取亲戚邻居说服动员,培养麻风病人中的积极分子现身说法,互相串联,运用病愈、病症减轻的典型事例等进行宣传教育,很多麻风病人因此消除了种种疑虑和错误认识,写信或亲自到公社要求隔离治疗(38)赣南区除害灭病指挥部:《在短时间内完成麻风隔离任务的几点体会》,卫生部医疗预防司:《全国防治性病、麻风、头癣宁都现场会议资料汇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年,第245-246页。。各地党政部门的宣传教育有效地化解了人民群众对麻风病的恐惧和错误认识,消解了病人和家属的思想顾虑,推动了麻风村建设和病人集中隔离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此后的隔离治疗奠定了基础。
(三)加强组织管理,促进生产与治疗相融合
筹建麻风防治机构,最大限度地收容隔离麻风病人只是控制麻风传染的第一步。如何让麻风防治机构尤其是麻风村有效地运转起来,使病人在漫长的病程中安心地隔离治疗才是至关重要的治本之策。各地党政部门按照中共中央和卫生部相关要求,首先加强了对麻风村的组织管理。1957年9月,江西省于都县在麻风收容隔离工作基本结束后,采取领导提名,大会通过的形式,成立了麻风病休养管理委员会,设主任1人,副主任4人,委员17人,下设农业生产股、副业生产股、财务保管股、文娱福利股等四股,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设立了供销部(39)于都县民政局、文教卫生局:《于都县是怎样进行麻风病隔离防治工作的》,卫生部医疗预防司:《全国防治性病、麻风、头癣宁都现场会议资料汇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年,第252-253页。。在1957年的社会主义教育活动中,山东省海阳县梦达寺麻风村为更好地发挥病员的主观能动性,建立了病员邻铺小组和思想突击小组,重点解决麻风病人及其家属的思想问题(40)海阳县麻风防治站:《海阳县麻风村是怎样建立、巩固和发展起来的》,卫生部医疗预防司:《全国防治性病、麻风、头癣宁都现场会议资料汇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年,第232页。。1958年下半年,贵州省黔西县在3个麻风村都建立了党、团支部,并以党支部为核心、党团员为骨干,组成了生活管理委员会,由文教、卫生、治安、生产等委员分工负责,密切协作,开展各项活动(41)黔西县民政科、卫生科:《为病人除疾苦,为社会谋福利——黔西县麻风防治工作介绍》,卫生部医疗预防司:《全国防治性病、麻风、头癣宁都现场会议资料汇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年,第221页。。这些举措强化了麻风防治机构的组织管理,使麻风防治机构的各项工作逐渐步入正轨。
其次,为推进麻风防治机构长期有效运转,各地党政部门认真贯彻“生产与治疗相结合”的麻风防治方针。1957 年9月,于都县麻风村根据病员的病情,合理调配使用劳力:全身无溃疡,手脚完整的编为水田生产组;手脚溃疡,神经作痛,有水肿病状的编为旱地生产组;年老体弱的编为畜牧生产组;有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编为手工业生产组。开展多种经营。为了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生产积极性,麻风村还按劳力强弱评定工分,纯收入的40%按劳动日进行分配,其余60%作为公积金扩大再生产(42)于都县民政局、文教卫生局:《于都县是怎样进行麻风病隔离防治工作的》,卫生部医疗预防司:《全国防治性病、麻风、头癣宁都现场会议资料汇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年,第253-254页。。1957年初,海阳县梦达寺麻风村按病人身体条件编队:一部分搞农业,一部分搞副业(如养鸡、猪,种植药材等),一部分开采硝石。在收益分配上按劳动情况评定工分,按劳分配。在思想发动上注意启发、鼓励、奖惩,多向病员讲解劳动与治疗的关系,说明适当劳动对治病有利无害,增强病员们的劳动观念。1957 年,当地麻风村涌现出47名生产积极分子,农副业生产均获得大丰收:粮食平均亩产420斤,超过周围农业社的产量,为海阳县丰产社之一,受到县人委锦旗奖励(43)海阳县麻风防治站:《海阳县麻风村是怎样建立、巩固和发展起来的》,卫生部医疗预防司:《全国防治性病、麻风、头癣宁都现场会议资料汇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年,第233页。。这些措施使麻风防治机构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自给、自力更生,既有利于麻风病人治疗,又大大减轻了国家负担,使麻风村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四)坚持中西医相结合,不断提升治疗水平
为在“一穷二白”“缺医少药”的国情下有效治疗麻风病,各地党政部门还按照毛泽东提出的“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方针,整合医治麻风病的中西医资源,在探索自制西药的同时,加强了中医中药的开发力度。1951年,国营新华药厂已大量制造砜类药(氨苯砜、苯丙砜)供全国使用。1953年,新华药厂按化学公式制出与瑞士、德国相同的药品(氨硫脲),在山东、广东、甘肃各地试用(44)尤家骏:《五年来麻风防治工作的发展》,《中华皮肤科杂志》,1956年第1号。。这三种化学药品成为当时中国治疗麻风病的主打西药。
各地麻风防治机构还结合西医临床治疗,加大了对中医中药开发力度。1956年,贵州省黔西县麻风村刚建成时,缺医少药,该县民政科和卫生科先后在全县召集了7位能治麻风病的草药医生,将他们组织在一起,共同研究,以他们各不相同的药方调配使用。1958 年12 月底,他们又献出了“多种药方”,达100 味以上,治疗过程比原有药方缩短2-3个月(45)黔西县民政科、卫生科:《为病人除疾苦,为社会谋福利——黔西县麻风防治工作介绍》,卫生部医疗预防司:《全国防治性病、麻风、头癣宁都现场会议资料汇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年,第218、223、224页。。从1957 年9 月开始,江西省于都县对143 名麻风病人采取了多种多样、土洋并举的治疗方法,一是以氨苯砜为主,以维生素E及硫酸铁等药为辅,对116 例病人进行治疗,开始反应较大(皮肤、神经等方面),后来采用以蛇浸酒混合治疗,反应大为减少;二是在小暑前采集大量的苍耳子,用它的茎和叶煎汤熬膏给病人服用,功效甚好。经过治疗,麻风病基本治愈率达9.1%,79%有不同程度好转(46)于都县民政局、文教卫生局:《于都县是怎样进行麻风病隔离防治工作的》,卫生部医疗预防司:《全国防治性病、麻风、头癣宁都现场会议资料汇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年,第254-255页。。各地党政部门对中医中药的大力开发,弥补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医西药匮乏及其在基层覆盖的不足,实现了对病人治疗的全覆盖,既控制了麻风病的传染蔓延,也在不同程度上减轻了病人痛苦。
三、麻风防治的社会影响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克服缺医少药的困难,大力推进麻风防治各项举措,控制了在中国已经流行2400多年的麻风病,使许多麻风病人获得了新生,产生了良好社会影响。
首先,控制了麻风病的传染蔓延,提高了治愈率。新中国成立以后,各级党政部门通过有力的宣传动员,组建专业调查队伍,多次开展线索调查、重点普查和过滤性普查,及时发现了大多数麻风病患者,并及早集中隔离治疗、控制传染,有效降低了患病率。如1949年以后甘肃省共发现麻风病人4883例,其中1960年底发现病人2206例,1961-1970年发现病人1504例,1949-1970年的发现率为75.98%(47)李志诚:《甘肃省麻风防治史略》,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第116页。。山东省到1962年累计发现麻风病患者37757人,其中1958-1962年发现病人7596人,全省麻风病平均患病率从1950年的0.91‰降至1962年的0.035‰(48)山东省皮肤性病防治所:《山东省麻风流行概况》,中华医学会福建分会:《麻风病学术会议论文选编》,1964内部印行,第165页。。1958-1959年福建省两次调查共发现11756例麻风病人,占总人口1465万的0.80‰;1962年福建省重点普查了20个县市的35个地区(高流行区的人口占4/5、非流行区的人口占1/5),近三年半间(1959-1962年9月)其发病率仅为0.59‰,年发病率为0.17‰左右(49)福建省皮肤性病防治所:《福建省麻风病的流行与发病概况》,中华医学会福建分会:《麻风病学术会议论文选编》,1964内部印行,第178-179页。。从全国来看,1950年患病率l‰以上的省有6个,到1984年仅剩下1个;1950年患病率0.5-l‰的省区15个,到1984年仅剩下4个(50)王健:《中国麻风病防治工作全面而重大的改革》,《中国公共卫生》,1985年第5期。。新中国成立初期防治麻风的各项举措已基本达到控制麻风传染蔓延的目标。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各地党政部门积极贯彻中西相结合的麻风治疗方针,不断加大科研攻关力度,提高了治愈率。如山东省累计治愈麻风病人数由1958年的906人上升至1962年的6898人,麻风治愈率提高了6倍。治愈率以麻风院为最高,麻风村次之,散在治疗者最低(51)山东省皮肤性病防治所:《山东省麻风流行概况》,中华医学会福建分会:《麻风病学术会议论文选编》,1964内部印行,第165-166页。。据1984年统计,全国累计发现麻风病人47万余,历年累计治愈30多万人,加上死亡和外迁,减少近40万人,麻风病人总数减少80%以上(52)《新中国预防医学历史经验》编委会:《新中国预防医学历史经验》(第3卷),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年,第233页。。在这些治愈者中,新中国成立初期被治愈的占比最大。
其次,科学的麻风防治观念逐步深入人心。新中国成立之初,多数群众、麻风病人甚至一些干部都认为“麻风是不治之症”“绝死病”,得了麻风病只有“听天由命”,麻风病人多因此被社会所厌恶、抛弃,遭受歧视和迫害。基于此,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将麻风科学防治的宣传教育工作和治疗工作结合起来,逐步引导民众树立科学的麻风防治观念。直接负责麻风防治的基层干部在当地党政部门的教育引导下,通过学习麻风科学防治知识,摆脱了心里恐惧和思想顾虑。如1955年贵州省黔西县一些直接负责麻风防治工作的民政干部也认为麻风病是难治的,也怕传染,但渐渐摸透了麻风病的传染途径并找到了治疗办法之后,其恐惧心理逐步得到消除。此外,各地党政部门还通过宣传具体治愈事例,引导病人和群众树立“麻风可以治愈”的观念和信心。1956年,黔西县麻风村刚集中收容病人时,无药治疗,病人哭叫,情绪不稳定,群众也不满意,情况非常紧张。自从找到医师开始治疗后,村内病人安心疗养,情绪稳定,未入村的病人也积极要求入村。在麻风病人逐步治愈的事实面前,病人们消除了“麻风病是不治之症”的看法(53)黔西县民政科、卫生科:《为病人除疾苦,为社会谋福利——黔西县麻风防治工作介绍》,卫生部医疗预防司:《全国防治性病、麻风、头癣宁都现场会议资料汇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年,第225页。。1958年,南京市立女中14岁学生丁家玲听到老师讲解麻风传染和预防常识后,她就想起自己身上的皮肤病与麻风类似,当天就到南京第一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检查,证明系早期瘤型麻风后,随即接受了医师劝导,到市麻风防治院住院隔离治疗。她说:“如没有老师的讲解,自己患了麻风病还不知道,长期不去不仅害了自己还要害别人。”(54)江苏省卫生厅:《江苏省麻风病防治工作报告》,卫生部医疗预防司:《全国防治性病、麻风、头癣宁都现场会议资料汇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年,第210-211页。1958 年6月21日,海阳县县委在梦达寺麻风村召开了全县乡、镇长现场会议,麻风村的病人比在家时都变了样、懂了礼节。各地乡、镇长们也非常高兴, 称赞麻风村很好。他们共同向麻风村赠送了各种耕畜及胶轮小车、水桶、汽灯、喷雾器、水车等生产工具30 余种、700 余件(55)海阳县麻风防治站:《海阳县麻风村是怎样建立、巩固和发展起来的》,卫生部医疗预防司:《全国防治性病、麻风、头癣宁都现场会议资料汇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年,第228-229页。。20世纪60年代,中央和地方还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帮助治愈出院的麻风病人解决上学、职业安排的困难,促进了治愈病人的社会融入。
再次,促进了民众国家认同意识的生成。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明令禁止虐待、残害麻风病人,积极建构从中央直到农村的麻风专业防治网络,并筹集中西医药卫生资源,开创麻风病防治的新途径。麻风防治的医药费、管理费、行政费都由国家承担,党和政府也一直在给麻风病患者提供生活补贴,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补贴标准。有资料证明,从1951年开始至2014年的60多年,甘肃省仅用于麻风防治的专项经费即达1.2亿元,确保了各个时期麻风防治专业机构的正常运转、病人的免费医疗和生活照料、院外防治、设备购置等各项防治工作的有序开展(56)李志诚:《甘肃省麻风防治史略》,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第84页。。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全国麻风村都推行生产与治疗相结合的方针后,国家也一直在为麻风病患者持续提供医药费和生活补贴,病人生产的东西都用来维持扩大生产和改善病人生活,一些劳动力强的病人还把多余的分红寄给家属。麻风村还为病人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娱乐活动。
党和政府防治麻风的一系列举措让人民群众切实体会到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关怀和关爱,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逐步增强。如山东省海阳县梦达寺麻风村建立后,受到全县人民的欢迎,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党和政府净给人民办好事情。”麻风村的病人也说:“过去没人管俺,到处惹人厌恶,从入村以来我们的生活、生产、治疗都有了妥善的安排,我们的精神是非常愉快,比在家好得多啦。”(57)海阳县麻风防治站:《海阳县麻风村是怎样建立、巩固和发展起来的》,卫生部医疗预防司:《全国防治性病、麻风、头癣宁都现场会议资料汇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年,第229页。20世纪50年代初,江西省于都县盘古山钨矿工人刘莳田麻风病痊愈后对防治所医务人员感激地说:“没有党,我的病是好不了的,救命的恩情永世难忘。”径头山麻风防治隔离所的麻风病人特意编了一首山歌以表达对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共产党是大救星,径头山上面貌新;组织生产又治病,麻风患者成健人。”(58)于都县民政局、文教卫生局:《于都县是怎样进行麻风病隔离防治工作的》,卫生部医疗预防司:《全国防治性病、麻风、头癣宁都现场会议资料汇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年,第249-250页。新旧对比之下,麻风病人把自己的感受与党和国家自觉地联系起来,充分表达出了对党和国家普遍的政治认同。
总之,麻风病作为一种流行数千年、流布于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给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的传染病,从调查发现病人到彻底治愈使其融入社会都是极其困难的。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从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大局出发,积极组建专业麻风防治队伍,建构麻风防治网络,最大限度地集中收容隔离了麻风病患者,基本控制了麻风传染,提高了麻风治愈率,极大改善了麻风病患者的生活,促进了民众公共卫生观念的形成,国家政策和权力也因此在基层得以推广和渗透,人民群众对国家社会政治生活归属感和认同感也逐步增强,从而为新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