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邵阳(市区)话中的动态助词“咖”“倒”“起”研究
2020-01-19李辉
李 辉
(青海师范大学 文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0)
邵阳方言属于湘语娄邵片[1],邵阳市区分为双清区、大祥区、北塔区。大祥区是全市的政治文化商贸中心,因此,本文以大祥区的语音为规范。“咖”“倒” “起”是邵阳方言中使用最多的动态助词,根据在句中的结构不同,可以表达不同的时态和意义。
一、邵阳话中的“咖”
在邵阳话中,“咖”作为动态助词读为[ka55],可以用在动词和形容词后面。“咖”既可以单用,也可以和“哩”搭配一起使用。
1.用在祈使句的句末表示动作的完结
(1)把衣服洗咖。(把衣服洗完)
(2)快滴恰咖。(快点吃完)
在含有命令语气的句子中,表示说话人带有催促,不耐烦意味。希望听话人快点完成。“咖”就是动作结束的标记。
2.用在表过去的时间副词后,表示动作的结束
(3)刚刚才把地扫咖。(刚刚才把地扫完)
(4)去年才把钱还咖。(去年才把钱还完)
“咖”和时间标志词连用,表示动作在过去的某个时刻已经结束了。
3.用在形容词后,表示某个状态的形成
(5)他就这一年白咖头发。(他头发白了)
(6)老师一点她的名,她脸一下子就红咖。(她脸红了)
“咖”用在形容词后面,表示一种状态的持续。
4.用在“动+咖+宾”结构中
(7)擦咖桌子。(擦桌子)
(8)坏咖规矩。(坏了规矩)
在“动+咖+宾”结构中,“咖”相当于普通话的助词“了”。
5.用在“动+咖+数量词”结构中
(9)为了办证,他前前后后跑咖十多次。(为了办证,他前前后后跑了十几次)
(10)今天走咖三个小时。(今天走路走了三个小时)
在“动+咖+数量词”结构中,“咖”后面的“十多次”“三个小时”充当补语,说明“跑”和“走”的情况。
6.用在连动句或者紧缩句中,承接下一个动作的情况
(11)他每天只晓得恰咖睡,睡咖恰。(他每天只知道吃完就睡,睡起来就吃)
(12)他恰咖饭就切写作业。(他吃完饭就去写作业)
这里的“咖”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动作的连续性和承接性。
以上是“咖”单用的情况,“咖”除了单用还可以和“哩”组合起来一起使用,但在邵阳话中,拆开使用更为常见。
7.用在动词和形容词后面,位于句尾
(13)作业做完咖哩。(作业已经做完了)
(14)树上的柑子红咖哩。(树上的橘子红了)
“咖喱”用在动词后面,表达陈述语气,跟“哩”可以替换,意思不变,视说话人的语言习得选择。但如果在问句中,两者不可以替换,只能用“咖哩”。而“咖喱”用在形容词后面,只能用“咖哩”,没有别的替换情况。
8.拆开使用,形成“动+咖+趋向补语+哩”结构
(15)要你莫乱切碰,咸撒咖出来哩。(说了要你不要去碰,全都撒出来了)
(16)水满咖出来哩。(水都溢出来了)
在“动+咖+趋向补语+哩”的结构中,虽然趋向补语“出去”可以去掉,句意不变,但加上“出去”可以进一步补充说明动作的性状,表示动作“撒”,“满”的程度加深了。
9.形成“形+咖+补+哩”的结构
(17)最近我胖咖十斤哩。
(18)屋里捡拾一下,看起来宽咖蛮多哩。
在“形+咖+补+哩”的结构中,补语“十斤”,“蛮多”也可以去掉。但加上后“胖”,“宽”的状态更具体形象。
10.用在“形+咖+数量词+哩”的结构中
(19)她天天坚持运动,比起之前都瘦咖一圈哩。(她坚持天天运动,比之前瘦了一圈了)
(20)他就这一年长高咖十厘米哩。(他这一年长高了十厘米)
在“形+咖+数量词+哩”的结构中,“一圈”表达瘦的程度,“十厘米”表达长高的范围。
11. 用在“动/形+咖+起来+哩”结构中
(21)马路对面,有两个大妈吵咖起来哩。(在马路对面有两个大妈吵起架了)
(22)马上要落雨哩,天一下子黑咖起来哩。(马上要下雨了,天突然黑起来了)
在“动/形+咖+起来+哩”结构中,“起来”表示动作的一个起始过程。马路对面本来没发生争吵,天本来是亮的,慢慢地开始黑了。
二、邵阳话中的“倒”
邵阳话中“倒”也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读作[tau325]。“倒”既可以作动词,也可以作动态助词。本文着重讨论的是作动态助词。
1.用在动词后面,相当于“着”,补语标志
(1)老是勾倒,对脊椎莫好。(老是低着头对脊椎不好)
(2)锅子里已经蒸倒排骨哩。(锅子里已经蒸着排骨了)
(3)我蹲倒脚麻嘎哩。(我蹲着脚都麻了)
在例(1)中,“倒”表示动作的持续时态,说明勾着这一动作是持续进行的。例(2)中的“倒”表示动作进行时态,“蒸”这个动作正在进行着。例(3)中的“倒”承接动作的结果,是完成时态,“蹲”的结果是脚麻了。
2. 和“紧”连用,构成“紧倒”组合,表示“一直,总是”
(4)你看,有个人紧倒跟倒你。(你看,有个人一直跟着你)
(5)他紧倒讲,烦死哩。(他总是说,都烦了)
“紧倒”表示动作持续进行,含有一直进行下去的意味。
3. 用在连动句中,组成“动+倒+动”结构
(6)你喊倒她陪你一起切喽,你一个人不安全。(你叫她陪你一起去,一个人不安全)
(7)那小孩子哭倒喉咙嘶了。(那个小孩哭得喉咙都嘶哑了)
在“动+倒+动”结构中,例(6)中的“倒”起着一个承接下一个动作的功能。例(7)中的“倒”相当于“得”,后面接补语,说明“哭”的结果。
4. 用在“动+倒+名”结构中
(8)外头冷,穿倒棉衣,莫冻倒感冒。(外面冷,穿着棉衣,不要冻感冒了)
(9)我已经等咖一个小时哩,她才坐倒车。(我已经等了她一个小时了,她才刚刚出门,坐上车)
例(8)“倒”相当于“着”,例(9)“倒”相当于“了”。
5. 用在“动+倒+动+倒”结构中
(10)老人家出门太久,老是挂倒挂倒屋里的鸡莫饿死哩。(老人在外面待久了,总是记挂着家里的鸡会饿死)
(11)他晚上喜欢缩倒缩倒睡觉。(他晚上睡觉的时候喜欢缩着睡)
在“动+倒+动+倒”结构中,“倒”在这个结构中,起着强调动作的作用。
6. 用在“方位词+动+宾”结构中
(12)鞋子底下藏倒一百块钱。(鞋底藏着一百块钱)
(13)抽屉里面放倒一把剪刀。(抽屉里面放着一把剪刀)
在“方位词+动+宾”结构中,“倒”有引出宾语的作用。
7. 用在“形+倒”结构中
(14)她忙倒都莫时间恰饭。(她很忙都没时间吃饭)
(15)跑了二十圈,累倒不想动。(跑步跑了二十圈,累得不想动)
“倒”在这里的作用都是为了承接后面的补语。
三、邵阳话中的“起”
“起”字在邵阳话中读作[tɕi325],同样“起”既可以作动词,又可以作动态助词。在这里我们重点讨论它作为动态助词的用法。
1.用在动词后面,相当“着”,作补语标记。
(1)走起出汗哩,热死哩。(走着出汗了,热死了)
(2)她勾起背在田里插了一上午的秧哩。(她弯着背在农田里插秧插了一上午)
例(1)中的“起”后面的补语是用来说明动作的情况,“起”就是一种补语标记,相当于“着”。例(2)中 “起”的作用是引出宾语,从而表达出动作的性状。
2.用在“动+起”结构中
(3)灯开起在那里。(灯开着)
(4)门上的福字还贴起在。(门上的福字还贴着)
(5)菜炒起放倒桌子上哩。(菜炒好了,放在桌子上面)
例(3) 中“起”在句中起着标记时态的作用,灯正开着,是一种正在进行的时态。例(4)门上的福字一直贴着,这是一种持续进行的时态。例(5)菜已经炒好,这是一种完成时态。
3.用在“动+起+动/形”结构中
(6)他喜欢蹲起恰饭。(他吃饭的时候喜欢蹲着吃)
(7)还是新房子住起舒服。(还是新房子住着舒服)
例(6)是一个连动句,“起”在句中起着承接下一个动作的作用。例(7)中的“起”相当于“着”,用来引出补语“舒服”。
4.用在“动+起+动+起”结构中
(8)他老是勾起勾起走。(她走路老是弯着背)
(9)衣服是不是小哩,蓄起蓄起。(衣服是不是小了,看起来紧紧的)
“起”的作用是把动词形象化,由平面化向立体化转变。
四、结语
本文主要针对邵阳话中三个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动态助词“咖” “倒” “起”分别进行讨论分析,并重点分析了其各自形成的结构和语法意义,由此可以得出以下四点结论:一是“咖”主要用来表示动作的完成时态;二是“倒”和“起”可以表示正在进行时,持续进行时,完成时三种时态;三是“咖哩”可以一起连用,而“倒”,“起”和“哩”只能拆开后,才能搭配使用;四是“倒”,“起”可以组成“动+倒/起+动”这种结构,而“咖”没有这种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