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仫佬族“古条歌”研究

2020-01-19滕志朋

河池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仫佬族梁山伯祝英台

滕志朋

(广西艺术学院 人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3)

广西独有的少数民族仫佬族,人口虽不多、但历史悠久、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歌谣即这个民族颇具代表性的传统民俗。仫佬族歌谣类型多样,其中“古条歌”尤具特色,其价值意义也非常重大。但由于各种原因,包括古条歌在内的仫佬族歌谣的研究,近20年来一直没有较深入地展开。在此,本文尝试对仫佬族古条歌作一个整体性的专题研究,对其价值意义进行挖掘、阐发,以期抛砖引玉,引起对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民俗文化更进一步的重视。

一、仫佬古条歌的类型和基本内容

首先我们不妨了解一下何谓“古条歌”。按仫佬族民众的说法,“古”即“故”,表示这种歌是有关历史的,是古时候的英雄故事或人物事迹,包括古时候流传下来的民间故事、传说等等;而“条”,指的是每首歌都由一条一条诗句组成——几条诗句组成段,一段即为一首,则每一支古条就由十几首到几百首诗组成[1]。这样看来,仫佬族的“古条歌”,实即这个民族的“史诗”,或可用一些研究者的说法,属于“不够典型的史诗”[2]。既然如此,古条歌具有重大的价值意义,可说是一种很正常的判断。

说古条歌是“不够典型的史诗”,原因在于,与其他民族的史诗相比较,仫佬族古条歌一般篇幅不算大——就现在采录到的古条歌来看,超过1 000行的极少,目前可知的只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全集》有1 600多行;其余稍大一些的也就几百行,小则几十行。古条歌比较独特的地方还在于其数量比较多,形态比较复杂。就现今已经录编出版的几十首古条歌(包括同一个故事的异文)来看,古条歌可分成3类。

一是远古的传说故事。该类的代表是《古今对唱》。这首古条歌可以说属于典型的史诗;所吟唱的历史,从盘古开天辟地,一直到近现代时期,“宣统皇帝坐三年,学堂反乱不安然,因为有了革命党,封建王朝上西天。”[3]讲的是整个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从远古传说时代的燧人氏、神农氏、伏羲女娲,到有文字记录的秦皇汉武、唐宋元明清,一路唱下来。可谓容量巨大,气势恢宏。

属于该类的还有一首《水淹天门歌》及其异文《李季秋》。这首古条歌讲述远古时代的人——李季秋的几个儿子,因为天旱(《李季秋》里则是因为想吃新鲜的东西)要捉雷公吃雷公;然而李季秋最小的一对儿女伏羲和女娲放走了雷公。后来雷公报复,发大洪水淹没人间。所有人都消失了,只有伏羲女娲躲在雷公让他们种的大葫芦里躲过了洪水。之后伏羲女娲兄妹结为夫妻,后来才又有了人类。

可见这类古条歌是关于宇宙起源、人类起源问题的。这种故事通常被视为“神话”。然而仫佬族这两首古条歌,除了给人浓厚的古朴性和高度的崇高感之外,同时又极具“人间气息”,是神圣性和世俗性的融合统一,蕴含着仫佬族的智慧和情趣。

二是历史人物的演绎,包括《三国志》《石崇富贵盖天下 不比彭居一扇门》《朱买臣》《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等。这类古条讲述的人物,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但其故事则往往有“改编”或演绎的成分。比如《三国志》只有76行,不可能把三国时代的历史讲完整,甚至细致地叙述一段故事都很难。古条又是对唱性质的,一方问,一方答,所以里面的故事都是跳跃性的,点到为止。引述两段就知道了:

三国之中我问你,又是何人卖草鞋?又是何人做豆腐?何人担酒去游街?

三国之事我报你,刘备当初卖草鞋,张飞当街做豆腐,关公担酒去游街[4]115。

另外几首演绎成分更多。石崇是真实历史人物,但《石崇富贵盖天下 不比彭居一扇门》里的石崇,变成了“韶州南雄县”人,故事的主角也不是他,而是他的女儿玉秀以及她的丈夫彭居。故事讲的是玉秀嫁给贫穷的彭居,夫妻俩恩爱和谐,以苦为乐,石崇嫌贫爱富但最后也无可奈何。《朱买臣》的各种异文里,关键情节都是相同的(“覆水难收”);但朱买臣的出生地、妻子的姓氏,以及朱买臣做官之前夫妻之间的故事,则各有不同。《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内容取自汉族长篇章回小说,不再赘述。

三是创编的各种故事。这一类又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古条歌的内容取自其他民族的传说故事或文艺作品,进行“改编”或“再创造”而成。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全集》(异文《梁山伯与祝英台》)和《孟姜女送夫望夫寻夫》;第二种情况则完全没有“原本”可寻,即没有移植借用其他已有的传说故事或其他文本,而纯属仫佬歌师“自创”,比如《刘三姐》(异文《刘三大》)、《赵王出身》《水瓜情》《妹二与弟红》《传家训》《十二季节问答》等,都是独具仫佬特色的。

“梁祝”是中国四大传说之一,流传范围广、影响大。仫佬族《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与20世纪50年代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情节大体一样,但《梁山伯与祝英台全集》(以下称《全集》)的内容则复杂得多。《全集》多出的内容可以说是给传统“梁祝”写了个续集,讲述梁山伯祝英台化蝶之后曲折跌宕的故事。先是梁、祝、马三家清明上坟,互相指责,吵闹声惊动了灵霄上的包公。包公审理此案,听过三家陈述,感到“胡判乱断做不得,不能乱拆谁婚姻。”[4]115于是决定让梁山伯和马广各站一边,祝英台剪下一缕头发放在水中,头发被风吹到谁那一边,祝英台就跟谁成夫妻。结果头发吹到梁山伯头上,包公就判祝英台许配梁山伯,还让他俩还阳回家见双方父母,两家于是皆大欢喜。之后,梁山伯进京考中状元,宰相要他入赘为婿,他以已有家室为由推辞。宰相因此构陷他,让皇帝派他领兵去辽阳平叛,结果他被困辽阳三年不得回返。祝英台在家久等不见梁山伯回来,又女扮男装上京寻夫,也连过三场考试中了状元。宰相又要招祝英台为婿,祝英台初不肯,宰相就透露说上一个状元(梁山伯)因为不肯,所以被他差到辽阳平叛,被困住回不来,祝英台知了底细,就答应与宰相女儿结婚。后,祝英台说动宰相女儿,请求宰相禀告君皇,她要带兵去平定辽阳。最后祝英台打败贼兵,救回梁山伯。祝英台回归女儿身,梁山伯仍只愿和祝英台为夫妻。皇后和皇上降恩,给夫妻俩升官加赏,准奏还乡侍奉父母。

《刘三姐》则完全属于仫佬族原创——电影《刘三姐》虽然影响大,让许多人以为刘三姐就是壮族歌仙,其实这是误会。广西各民族都有刘三姐传说故事,都说刘三姐是自己民族的。至于壮族和仫佬族的“刘三姐”孰先孰后,已经难以考证,此处也不作讨论。电影《刘三姐》与三个秀才对歌的情节,在仫佬族古条歌《刘三姐》《刘三大》里倒是有“影子”。两首古条歌都说刘三姐(刘三、刘三大)排行第三,从小爱唱歌,父母对其无可奈何。差她去砍柴,但她继续去唱歌,一不小心落下河,就从罗城下枧河漂到了柳州。柳州城里有两个歌手,撑了三船歌本,来和刘三姐对歌,结果被三姐对得答不上来,只好认输,捏起鼻梁走人。

其余古条歌的内容,后面如论述到,再行介绍。

二、古条歌的高音部:在内部凝聚广大仫佬民众

古条歌既为“史诗”,那么就具有史诗的功能。有论者指出,“一首在局外人看来可能冗长而费解,且充满冗赘和重复诗句的史诗,在它所属的特定群体里,却可能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成为这一群体辨识自我所依托的宏大叙事和超级故事,他们的成员通过史诗的人物和事件找到自我的身份认同。”[5]古条歌在仫佬族内部,其地位和功能正是这样。

首先,古条歌通过讲述历史和英雄人物来强化仫佬族民众的身份意识,起到构建民族共同体的作用。“我是谁?”“我们是谁?”这类问题与“我从哪里来?”“我们从哪里来?”的解答分不开,是被后一类问题所决定的。《古今对唱》和《李季秋》等有关创世或人类起源的故事,告诉仫佬族内部的每一个人,我们的根源极其久远,但一直没有中断,而是一代一代延续发展到现在。现在的一个个家庭,一个个姓氏(宗族),实际上在以前都是一家人——我们有共同的祖先。就像一棵大树,在同一树根和树干之上,分出无数的枝叶,我们就是同根同源、同文同种的“枝叶”。而解决了“是谁”“从哪里来”的问题,“向哪里去”就清楚了:既然我们同根同源、同文同种,因此我们就要同心同德、休戚与共,要团结和谐,传承本民族的文化,共同进步和发展。

古条歌还通过塑造民族的英雄人物来唤起民众的自豪感,《刘三姐》即属于这一类。另外比较著名的还有四句歌《赵王出身》。古条中的赵王,本是个孤儿,母亲怀胎三年六个月才生下他;年少时靠戽鱼和给人放牛度日,母子俩受尽苦寒。后来孤儿获得神力,让画在纸上的三脚龙马变成了真马,飞到京城,到处咬人,扰乱宫廷。李姓天子没有办法,只好张榜悬赏能捉住三脚马的英雄:“谁人捉得三脚马,退位让他坐十春。”[4]97孤儿来到京城,见到三脚龙马,吼一声,龙马就服服帖帖了。李姓天子马上退位让给孤儿;孤儿看到金銮殿上方横梁上李王的御书写让位一十年,他则在箭头蘸上浓墨,把箭射上去,让“十”字变成了“千”,于是他当了一千年天子,“李王退位赵王坐,赵王一坐坐千年。”[4]99出身低微,但是凭借聪明智慧和勇敢,仫佬族的先人能够治服神怪,获得君王之位。虽然带有神话色彩,但故事情节的曲折以及结局的美好,也能让普通民众听而入迷,心向往之,受到激励和鼓舞。“英雄史诗在民族文化史上的意义是难以估量的。史诗作为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精神上对本民族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它发生的巨大内聚力,加强了民族社会的整合,激励全民族的精神与信心。”[6]可见象《赵王出身》这样的古条歌,在仫佬民众中具有多么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其次,古条歌有意识地讲述有关做人处事伦理道德方面的故事,来构建民族内部的和谐稳定秩序。《李公平》中两个主人公分别取名“李公平”和“张交易”,合起来就是“公平交易”,明显含有教喻民众做生意或与人交往要公平公正的意思。《路遥知马力》里,分别用“路遥”和“马力”给人物命名,用意也很清楚。该古条讲宋朝时融县(应该指现在离罗城县不远的融安县)的富户朱马力,请了长工潘路遥。潘路遥为人忠厚,做工多年,特别能干。“天过天来年过年,得见路遥实可怜,年纪到了三十二,娶个贤妻给他先。”[4]208朱马力给予潘路遥很大的恩惠。后来路遥出门做生意,见有地方修桥缺钱,就把做生意的钱捐去建桥了。他的好心肠获得了广为人知的美名。马力知道路遥做生意没钱,就在柳州买了一座房子让路遥夫妇安家,继续做买卖。后来发大水,马力家遭难变得一贫如洗。马力只好到柳州找路遥帮忙。路遥让马力住在家里,自己悄悄到马力家,送金送银,买牛买马,让马力的三个儿子都娶了媳妇。后来马力要回家,路遥嘴巴上说手上困难,却在马鞍里装满金子,马力回到家才发现。马力还看到家里房子变新的了,儿子们都结了婚,满栏的猪牛马。“马力归到自家门,欢欢喜喜笑盈盈,今日路遥知马力,日久自然见人心。”[4]211两个人互相帮助,互不嫌弃,患难见真情,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友谊之歌。古条歌目的就是要广大民众不以贫富看人,而要知恩图报,要以真情待人,互相关心和支持,去构建有情有义的温暖社会大家庭。

《水瓜情》与《路遥知马力》可谓互相补充,互为对照。这个古条歌讲的是四个朋友及其之间的故事:曾经嫌贫爱富的人,后来自己遭难变穷;而曾经贫穷的人,后来当官发家了。原先穷的人,找朋友帮助,受到冷遇。之后,先富后穷的人,去找先贫后富者,终于尝到了滋味,得到了教训。讲一个相反的故事,褒扬的仍是友善待人、热情助人、不嫌贫爱富这样的美德。类似的古条歌还有很多,比如《卖花记》《妹二与弟红》《杨成夹手指》《李清杀儿》《传家训》等,有的讲伸冤报仇,有的讲婚外情不得善终;有的讲要孝敬父母,有的讲如何当媳妇做夫妻。大体都是围绕家庭和社会中的各种人际关系来展开,口吻通常是祖宗或长辈对小辈后人的训诫和教诲。这些古条都显得比较严肃,带有师长辈的语重心长色彩。

另外,仫佬族演唱古条歌是有讲究的:通常是在婚丧、节庆或开歌坛等重要的场合,而且一般是上半夜。仫佬族的古条歌(以及口风歌)有时也称为“夜晚的歌”[3],白天走坡则唱“走坡歌”,即情歌。首先说为什么要在前半夜唱古条歌。通常,老年人和小孩子一到半夜就困了累了,能熬夜的主要是青年男女或成年人。后半夜就是他们娱乐的时段,谈情说爱唱情歌是其主要内容。那么这种场合显然“少儿不宜”。为什么要在节庆时候唱?因为唱古条歌就是为了教育广大民众的,节庆场合男女老少欢聚一堂,人特别多,所以最为适合。特别对于孩子一辈来说,从小就接受教育,有利于长大之后价值观的成形。显然,仫佬族知道“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正是从内容编排以及演唱设计等方面,古条歌让仫佬族民众认知了历史,形成了为人处世的伦理道德观念,使得他们相互之间更亲密更团结,民族共同体更加稳固。仫佬族有个说法,“唱仫佬歌,唱古条歌的人,就是仫佬人!”其所表达的,正是这个意涵。

三、古条歌的低音部:构建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

“史诗所具有的认同作用,却是从来就具有的”[5]。不论属于“典型的史诗”还是“不够典型的史诗”,仫佬族诸多古条歌,都具有达成民族内部认同的社会文化功能。然而,也如相关研究者所指出,“不同的史诗在不同的演述传统里产生的认同辐射的范畴各不相同,凝聚力大小不一,认同范围也表现为个人的、社区或区域的、乃至民族国家的认同等诸多形态。”[5]如果我们进一步对古条歌进行分析研究,就会发现,古条歌并不仅仅局限于达成民族内部认同,而是还体现出向外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群体的认同:对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认同和皈依。

首先,我们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古条歌中讲述的历史,并不是仫佬族独有的历史,而恰恰是超越了单一民族,属于整个华夏民族的历史。《古今对唱》描述了自盘古开天辟地,到夏商周,到秦汉唐宋元明清,直到近代封建王朝灭亡的完整历史过程。其中叙述最为详细的,是自秦开始,历朝历代中原王朝的兴衰过程。这样的一个历史叙事,是以汉民族为主体和主导的。仫佬族古条歌并不对此进行区分,而是直接当作自己的历史,这只能说明,仫佬族认为自己与汉民族以及其他民族之间,并不是简单地你是你,我是我,而是同根同源、同文同种的关系。仫佬族和汉族以及其他民族,固然是一个个民族,但是这些民族实际上并不隔膜,而恰恰是血肉相连,不可分割的整体。仫佬族是有这个意识的——我们来看《古今对唱》中这两段歌词:

二十五年嘉庆皇,接位北京是道光,道光皇帝登九五,五湖四海来朝皇。

道光皇帝北京坐,因我不知才问哥,他坐北京有几久,日后谁人管中国?[4]87

歌词中出现“五湖四海”和“中国”两个概念。“五湖四海”当然指构成“中国”的各个地区,也可指各种人、各种群体——民族。“中国”,除了地理空间的内涵之外,则还属于一个跨越单一民族的概念,它包含了今天我们所说的五十六个民族在内。这说明,在仫佬族心目中,除了象自己一样,有一个一个的其他民族,还在这一个一个民族之上,有一个更大的群体,一个更高的称谓,他们称之为“中国”,指示的就是整个中华民族。因此,我们说古条歌同时表征了仫佬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皈依,是毫无疑问的。正因为有这样的认同感、皈依感,所以古条歌《朱买臣》《三国志》以及《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等讲述有关中原汉族真实人物和历史时,仫佬族不觉得有半点生分,而就认为这是属于自己的。

其次,我们还可看到,古条歌里吟唱的人物故事,很多都是来源于中原汉民族,或者是与其他民族共享的。例如“孟姜女”是中原汉民族的四大传说故事之一,但后来传播到各地各民族,所以仫佬族也产生了古条歌《孟姜女送夫望夫寻夫》。和汉民族的孟姜女传说相同的地方是孟姜女寻夫哭倒长城,不同的地方在于仫佬古条歌中特别详细地讲述孟姜女用十二个月送夫,用十二个月望夫,还用了十二个月寻夫。有意拉长时间,目的是突出一个“情”字。另外,古条中孟姜女的丈夫不再叫“万喜良”,而是“范杞”。但不管具体情节或细节有什么不同,古条歌《孟姜女送夫望夫寻夫》脱胎于汉族孟姜女传说,这一点是明显的。前文概述过内容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全集》亦如此。汉族“梁祝”传说以“化蝶”为故事终结,古条歌《梁山伯与祝英台全集》中的山伯和英台则都死而复生,双双高中状元,杀贼安边,建功立业,回到家乡,结局非常美好和圆满。古条歌的“改编”很大,然而其中的祝英台女扮男装考中状元,而且成为宰相快婿,这让人联想到汉族地区的传统黄梅戏《女驸马》;梁山伯和祝英台死而复生,则有些类似于《牡丹亭》里的杜丽娘。

古条歌《刘三姐》则是另一种情况。我们知道,“刘三姐”的传说故事流传时间非常久远,早在宋代王象之《舆地纪胜》中就有记载。其传播的范围也极其广泛,两广地区以及贵州、云南、江西、湖南甚至香港和台湾等地都有刘三姐的传说。广西仫佬族的“刘三姐”故事说得有板有眼,说刘三姐是罗城县下里乡蓝靛村人,那里不仅还有刘三姐故居的遗址,而且该村刘姓的族谱也有记载。有些史学家和民间文化专家经过考证,认为罗城下里乡蓝靛村才是刘三姐真正的家乡[7]。然而说到底,广西各少数民族都爱唱歌,这是可以确知的事实;但刘三姐究竟是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刘三姐究竟是什么民族?这恐怕是永远也无解的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应该怎么看?我们认为,实际上,“刘三姐”的名号是为壮侗苗瑶等各民族所共享的,作为“歌仙”,刘三姐代表了广西各少数民族的性格和特征。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包括仫佬族在内的各兄弟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友好往来、团结互助,逐渐形成了共同的风俗民情。“刘三姐”作为山歌文化的代名词,表明仫佬族以及其他兄弟民族之间,存在着广泛而深入的学习交流,因而也存在着相互的理解和认同。《刘三姐》歌谣,就是民族团结与和谐的样本或见证!

另外,仫佬族古条歌隐含着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与皈依,还表现在古条歌的演唱语言上。仫佬是一个只有口头语言而没有书面文字的民族。仫佬族民众平常口头说仫佬语,也能熟练地讲汉语。这种语言习惯也体现在唱歌场合。仫佬歌既有用仫佬语演唱的,也有用汉语方言土拐话、百姓话演唱的[8]。但是古条歌,虽然有用仫佬语的,但更多情况下则是用汉语语言来演唱[4]74。

不用本民族的语言,而主要用另一个民族的语言来唱歌,这是一个很有趣的事情。从语言学角度看,这种现象可称为“语言转用”(language shift)或“语言替换”。发生语言转用,往往意味着产生了文化同化[9]。因此,仫佬族用汉语演唱古条歌,表明他们对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具有高度的文化认同,是对自己置身于内的这个更高更大群体的皈依。实际上,仫佬民族对这一点也毫不讳言。仫佬族学者、歌手包玉堂说:“仫佬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其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不少人会说汉语、壮语,自古通用汉文。不论男女老少,普遍爱唱山歌,有的用仫佬话演唱,有的用汉语方言‘土拐话’演唱。……他们用山歌歌唱祖国,歌唱自己的民族,歌唱古往今来的典型人物……他们通过唱山歌,传播民族文化,传播生产和生活知识,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爱憎、理想和愿望。”[10]原广西师范学院教授过伟曾指出:“从《古今对唱》可以领略仫佬族民众热心学习历史,学习汉文化。其历史知识大都由神话传说故事和戏曲、小说中来。这在全国各少数民族中是交往突出的。在广西十一个世居少数民族中,也是较为突出的。”[4]88学习汉文化,用汉语吟唱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讲述历史人物事迹,传承优秀道德品质,传承民族文化思想,就是这样,仫佬族用他们的山歌,实践着对华夏民族大家庭的认同与皈依。

四、结语

广西民族大学徐杰舜教授认为,广西长期以来都是一个民族团结和谐的典范(省区)[11]。习近平总书记更指出:“历经几次民族大融合,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开拓着脚下的土地”,“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的显著特征[12]。古条歌,作为仫佬族特有的民俗文化,寄寓着这个西南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和皈依,体现了这个民族对团结融合的追求。五十六个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仫佬古条歌就是一个客观证明!

猜你喜欢

仫佬族梁山伯祝英台
广西仫佬族古歌活态传承研究*
梁山伯问路
基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仫佬族特色村寨保护研究——以罗城大勒峒村为例
大型传统黄梅戏《梁山伯与祝英台》
饰演“梁山伯”人物浅析
从舞蹈本体出发的老题新作
音乐剧《蝶》中“祝英台”音乐形象表现分析
不屈的灵魂,失败的抗争
广西仫佬族传统蔬菜种质资源调查与保护对策研究
中国惟一的仫佬族自治县庆祝成立3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