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工科专业“目标·能力·需求三导向”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

2020-06-11蓝春亮唐吉深钟友坤

河池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工科应用型体系

苏 安, 于 亮, 蓝春亮, 韦 晖, 唐吉深, 钟友坤

(河池学院 1. 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 2. 监察室; 3. 教务处; 4. 国资处,广西 河池 546300)

推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是教育领域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出台《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对高校转型改革进行了顶层设计,提出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主要任务、配套政策和推进机制,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指明了方向。2017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将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作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明确提出引导高校从治理结构、专业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师资结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改革。此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国制造2025》等政策文件都明确要求引导、推动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

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一方面是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破解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结构性矛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创新驱动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化解高等教育同质化、封闭化倾向,推动高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和质量提升的内在要求。应用型、研究型没有层次之分,只有类型之别。地域特征、学校实力和办学水平决定了地方高校的发展定位和重心必须下移,要更加注重地方和行业的需求[1]。应用型转型发展是地方高校推进“双一流”建设、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河池学院作为桂西北地区唯一一所长期在县级城镇办学的本科院校,承载着培养地方适应性人才、服务区域社会发展的特殊使命。2016年,河池学院成为广西层面整体转型发展试点高校之一,开启了全面应用型转型发展之路。多年来,河池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环境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13个工科专业在长期教育教学改革中,从优化顶层设计、健全实验实训体系、丰富项目驱动载体、拓宽产教融合渠道等方面构建起了基于“目标·能力·需求三导向”的工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对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有益探索与实践,为切实加强工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出一条有效途径。

一、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

自国家部委关于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的相关文件出台后,各地相继制定区域性指导意见和改革措施,对应用型高校转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达成目标、机制体制建设等做出了明确规定。而在此之前,面对高等教育在高速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诸多困境,教育界已经开始进行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准备。

首先是关于高等教育和高校应用型发展趋向的讨论。面对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出现的社会需求多样化与人才培养单一化矛盾,潘懋元认为,明确中间类型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与高职高专之间存在的地方普通高校)的定位以及发展方向,是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重大问题,应该加强高校的分类指导[2]。继而,他从发展目标、学科专业、服务面向、教学、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等方面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3]。王建华则在科学的社会化与社会的科学化、知识的产业化与产业的知识化、高等教育的应用性与应用型的高等教育三组关系变化发展中,强调凸显高等教育的应用性[4]。其次是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模式等相关理论建设。陈小虎在分析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的基础上,界定了“应用型本科教育”概念,并提出建构创新性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5]。史秋衡等则依据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科学内涵及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素分析,从价值取向、设置目的、课程设置、培养过程、人才评价等方面归纳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6]。王青林对应用型本科人才、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相关概念进行了阐释,提出从确立“应用”主导的培养目标、优化专业结构、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大实践教学改革、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发挥评价导向功能几个方面构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7]。再者便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探索。陈光磊、张婕主要从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着手,主张通过完善运行体系、多元办学、强化激励等为应用型转型减少阻力、提供动力[8]。朱秋月在借鉴国外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认为我国应用型高校应该坚持能力本位引导,通过遵循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本位逻辑体系”、构建产教协同的“人才培养利益共同体”育人机制、创建“能力本位”的应用型人才育人生态等方式来提升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效果[9]。黄琳等分析了当前高校产教融合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通过政府、高校两个层面提出产教一体化改革思路[10]。朱士中介绍了常熟理工学院以行业学院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机制[11],史金飞等介绍了南京工程学院以项目教学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方案和实践[12],对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和转型发展极具启发意义。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新工科建设成为当前关注的重点。林健在界定新工科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工科的建设目标以及具体建议,对各类高校开展新工科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13]。吴爱华等从强国崛起与高等教育发展角度,提出要以新工科建设引领高等教育变革,系统推进高等教育的理念创新、专业创新、模式创新、组织创新[14]。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成果丰富,基本涵盖了理论诠释、体系建构、案例总结等诸多方面,涉及高校目标定位、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师资队伍、课程体系、质量评价、学生发展、教学内容及方式方法等诸多环节,对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极具参考和启发。但人才培养具有特殊性,高校应该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和区域发展现状,构建适合自己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凸显特色、强化内涵。

二、 地方高校工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地方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下,面对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加快步伐、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如办学定位同质化、盲目追求“高大全”,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应用,学科专业区域性特色缺失、服务地方能力较弱等等。实施应用型转型、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破解困局的重要手段。工科专业因其专业特性和服务面向,本身具备很强应用属性。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受制于学校局限性,工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也存在一定问题。

(1)人才培养适切度不高。学校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和服务面向不明确或不恰当,缺乏对社会需求的关注,导致顶层设计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契合度不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适应度不高;在人才培养中忽视学生中心与产出导向的价值引导,不能很好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学习的需要。

(2)基础实验设施不足。很多地方高校由于经费、场地限制,办学软硬件条件明显不足。一方面专业实验实训场所、实验设备不足,实习基地不稳定、量少质差,体系不完善,难以满足教学需求;另一方面,相关管理机制不健全,实验实训场所开放不规范、使用率偏低。

(3)协同育人平台不够。部分地方高校办学封闭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与地方的有机联系与深入互动,校地、校企关系薄弱,产教融合面窄、形式单一、融合度不高,服务地方社会经济文化成效不突出。

(4)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实验实训、产教融合等实践载体不足,导致学生实习时间短、动手少,对岗位职责、产业链等缺乏完整认识,实践动手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差;同时,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等活动大多依靠以上平台载体实现,载体的缺乏也直接影响学生创新创业兴趣培养、创新灵感激发和创意实现,导致学生创新创业兴趣不高、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不强。

三、地方高校工科专业“目标·能力·需求三导向”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在人才培养实践中,河池学院形成了“夯实专业基础、强化创新意识、提升应用能力”的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思路,并以培养实践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从优化顶层设计、健全实验实训体系、丰富项目驱动载体、拓宽产教融合渠道等方面构建起工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三大支撑体系:①目标导向的质量标准体系;②能力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③需求导向的实践育人体系。(如下图1)

图1 “目标·能力·需求三导向”人才培养体系框图

(一) “目标·能力·需求三导向”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1.突出目标导向,优化顶层设计

根据产出导向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推动培养规格明晰化与课程模块化。一是构建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以突出行业企业需求导向、模块化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等转型发展的新理念为指引,构建具有行业取向、突出应用、课程优化、形成能力的富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二是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框架下,根据学校实际构建各工科专业质量标准和课程质量标准。按照培养目标、规格、标准制定了与人才培养方案相适应的专业质量标准和课程质量标准。突出实践教学比重,实践教学模块学分比例>50%,创新创业模块学分比例>16%,在工程实践、实验中完成的毕业设计题目比例超过90%。

2 .突出能力导向,健全实验实训体系,丰富项目驱动载体

工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突出表现在专业基础扎实,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应用能力强,具备较高的创新意识。能力训练和实践锻炼必须依托完善的实验实训体系和丰富的项目驱动载体。

一是打造功能特色化、管理信息化与需求个性化的实验实训体系,保障基本需求。

(1)建设高质量工科专业特色实验实训平台。以特色专业建设为契机,提高专业实验实训室建设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加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建成电气、化学化工、网络工程3个区级校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实现实践教学可重复、高仿真、低成本、高效率。

(2)搭建跨学科共享实验实训综合管理平台。探索实验室开放管理,优化实践教学资源配置,建立实验室开放管理系统、大型仪器服务共享平台、实验耗材管理系统、实验教学管理系统等信息化管理平台,提高实验实训场地有效利用率。

(3)完善实验实训管理机制,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替代办法,鼓励本科生参与指导老师的课题组开展研究性学习,以发表的论文、申请的专利以及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等替代相关模块选修课程的学分。开展毕业论文(设计)多样化改革,改变传统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与评审模式,规定了多样化毕业论文(设计)的形式及认定工作程序。

二是搭建条块融通化与能力实战化的项目驱动载体,实现能力提升。

(1)以构建条块融合与环节贯通为主线,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建立“课程实验——综合实践——项目实训——企业实习”的阶梯式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训练贯穿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形成第一课堂(实践教学)、第二课堂(课外活动)、第三课堂(社会实践)“三位一体”实践育人机制。

(2)以学科专业竞赛为抓手,强化核心专业能力的训练。加强学科竞赛平台建设和激励机制建设,引导学生组建兴趣小组,积极参加各类学科专业竞赛,充分调动学生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以“双创”项目为突破口,促进创新创业能力素质的养成。建立“理念培育——项目模拟——实践训练——孵化助推——市场实战”的递进式“双创”实践流程链。依托学校创新创业园、“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平台,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以赛促培,以赛促练,以赛促孵。

(4)以社会实践为切入点,强化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积极组织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利用“科技下乡”、义务维修、双创项目实地调研等活动对周边乡镇及校内外群众的日常生活及各项产业发展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科学技术指导和服务,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强化服务地方意识与能力。

3. 突出需求导向,拓宽产教融合渠道

地方应用型高校办学宗旨和办学目标就是服务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对焦社会需求,凸显“应用”的有效性、准确性。完善校企、校地协同育人机制,拓宽产教融合渠道,构建合作实体化与践行协同化实践育人体系,能够更准确了解社会需求、更有效提升学生能力。

(1)探索与行业、企业举办二级学院办学实体,形成“厂中校、校中厂”的办学格局。与广西时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设“时宜现代桑蚕科技实验班”,与华为公司共建“华为ICT学院”,与深圳华清远见举办“卓越工程师班”,转变校企(行)合作方式,通过合作办学将人才培养直接对标企业需求,强化人才培养的应用性。

(2)加强协同创新,促进优势人才共享。共建吉翁电子(深圳)有限公司·河池学院技术研发中心、深圳爱汇百变教育集团·河池学院教育机器人技术研发中心,积极探索与企业、行业协同创新模式,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打造多主体合作、多团队协作、多模式运作的教育、科研、服务一体化协同创新大平台,提升协同育人成效。

(3)对接产业需求,开展联合项目攻关。主动对接地方产业优化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重大需求开展技术合作服务,与东兰县开展东兰坡豪湖国家湿地公园湿地资源调查、监测技术合作,与广西然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展杂交构树育苗和种植技术开发,与广西时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创立了“时宜智慧蚕业云平台”,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技术服务。

(二)“目标·能力·需求三导向”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成效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相关工科专业基本形成了办学定位清晰、培养目标明确、组织保障有力、机制运转顺畅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在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创新创业、服务社会等方面成效明显,师生受益面广,学生应用能力明显提升。

(1)体系探索与实践的成果有效固化。一是优化完善13个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质量标准、课程质量标准。在实践应用中成效明显,已辐射到全校所有理科、经管类等专业推广应用;二是修订制定标准或制度50多项,为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实施提供政策保障;三是开展相关课题或项目16项(自治区教改课题);四是出版相关教材、专著3本,获得国家授权专利、软件著作权287项,发表学术论文71篇。

(2)学生应用能力大幅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稳步提升。近4年来,工科专业毕业学生“一专多证”获取率明显提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全国大学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大数据技能竞赛、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工程训练比赛、学科专业竞赛、创新创业比赛中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43项;学生完成国家级、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01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70篇、获得专利186项;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服务200余项。工科专业就业率逐年提高,连续4年稳定在90%以上,用人单位评价良好。

(3)产教融合得到深入。积极探索和实践产教融合新形式,形成了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校企合作运行模式。一是校企协同行业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如校企合作成立吉翁电子河池学院技术研发中心,研发中心设置在校内,电子信息工程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每年有20多位教师和学生,全程参与当前最新无线路由器技术研发,教师和学生专业技术、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这些毕业生绝大部分直接被企业录用或进入技术研发工作岗位。二是校企协同应用型师资人才培养模式。如校企合作成立爱汇百变河池学院技术中心,以培养教育机器人师资为目标。每年有40多位有志从事机器人教育的学生组成团队,在教育机器人专业团队的指导下,参与企业编写相关课程教材和教案,研发相应的机器人培训设备和器材,并开设面向社会的机器人培训班,这些毕业生绝大部分直接进入教育机构就业,并成为教育机构的骨干力量。目前河池学院技术中心已经成为深圳相关教育机器人培训机构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一批专利获得授权,河池学院教育机器人教学团队在深圳市和全国已经产生了较强影响力。三是校企协同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如校企合作成立华清远见河池学院技术中心,与广州粤嵌公司形成长期合作关系等。主要针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以培养嵌入式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培养具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的卓越工程师。利用课余时间,根据嵌入式技术最新发展形势,以分阶段项目(案例)式教学为课程教学方式,学生通过做一个个的工程项目,在工程认知、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合作上有了系统的训练,为将来从事相关行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还有计算机类专业在“校厂”结合中强化“嵌入式”人才培养,将企业科技创新纳入学生培养过程,将学生应用能力提升和创新意识培养嵌入企业科技研发中心环节,实现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企业发展的共赢共享等。

(4)人才培养成果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2018年,学校入选“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活动特色单位”;2019年,学校成为教育部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之一;2017-2019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连续3年进入艾瑞深中国高校校友会全国高校专业排行榜百强。工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在“广西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工作总结交流会”“广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转型发展工作推进会暨第二届广西大学生创新创业优秀成果展示会”“第五届桂台高等教育高峰论坛”和广西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研讨会等会议交流展示,得到兄弟院校及教育部门广泛关注。工科专业建设成果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也受到河池日报、新华网等各类媒体多次报道,得到自治区教育主管领导及区内外高校专家学者的肯定认可。

(三) “目标·能力·需求三导向”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

针对工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目标·能力·需求三导向”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结合国家对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及地方高校发展实际进行了改革创新。

在目标体系方面,优化了顶层设计,突显了人才培养目标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行业企业需求导向,按照培养目标、规格、标准制定了与人才培养方案相适应的专业质量标准和课程质量标准,找到了较为切合社会需求、充分体现区域特色的地方院校工科专业发展定位及人才培养途径,对同类院校工科专业发展及学校整体转型具有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在培养模式方面,在应用型目标体系引领下,重点突出问题导向和过程牵引,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依托校企校行合作平台,推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逐渐形成以需求为导向、岗位职业能力紧密衔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校企合作、产学研融合为途径,积极践行协同创新、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融合“第一课堂(实践教学)、第二课堂(课外活动)、第三课堂(社会实践)”,将“学校与行业联合培养人才”和“基于实际问题、实际项目的学习”的实践育人模式落到了实处,形成了具有地方应用型高校特色的“三位一体”实践育人体系。

在载体渠道方面,形成了以学科专业竞赛、双创项目、社会实践为核心的多维项目驱动载体,以及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能力提升渠道。

尽管该体系解决了以往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并取得了较好效果,但在实践过程也还需要继续完善,而且部分软硬件条件的缺失影响了该体系功能最大化的实现。比如,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人才评价体系“产出导向”还应继续加强,课程对毕业要求的达成度还不够充分,专业建设规划和动态调整机制效果还未完全显现,招生计划向产业发展急需人才倾斜尚未有效实现,社会需求的“指挥棒”作用不明显;各工科专业之间缺乏协同发展机制,集聚效应不足,地方性、应用型特色以及服务地方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创新创业项目、专业学科竞赛等平台指导教师数量不足且缺乏有效激励措施,学生对专业应用性及职业生涯规划缺乏足够认识,影响创新创业、应用型培养自主意识和积极性;学校吸纳社会办学资源的能力较弱,校企合作形式单一,产学研有机结合不够,教学科研成果转化薄弱,产教融合有待进一步深化。在经济社会转型、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科专业应用型发展仍任重道远。

四、结语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发展、质量提升、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阶段,河池学院作为升本近20年的地方应用型高校,紧随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形势发展,不断探索地方院校特色发展路径。各工科专业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以培养实践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构建了以目标导向的质量标准体系、能力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需求导向的实践育人体系为支撑的工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在目标体系、培养模式、载体渠道、工作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有效解决了人才培养适切度不高、实践载体平台不足、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不强等现实问题,为切实加强地方高校工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出了一条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工科应用型体系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纷享销客:应用型公司生态梦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