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淮分水岭地区农业经济变迁概况及发展策略研究

2020-06-11

河池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分水岭农业经济

刘 云

(滁州学院 教务处,安徽 滁州 239000)

实现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和积极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离不开现代农业经济的稳定增长。江淮分水岭地区需要根据当地的地域特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皖北与皖江地区之间的联系,深化农村改革,构建地域经济新模式。

一、江淮分水岭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变迁概况

江淮分水岭地区位于安徽省中部,丘陵起伏,岗冲交错,面积约2.48万km2,海拔在100-300m之间,降雨从这里往长江或淮河“分流”,南麓流往长江,北麓汇入淮河。江淮分水岭地区包括霍邱、寿县、肥东、肥西、六安(金安区)、长丰、定远、凤阳、滁州、天长、全椒、来安、巢湖等市县,是连接我国华北和长江以南的重要交通走廊。受地形和气候影响,岭区自古以来土壤贫瘠,旱涝灾害频发,传统农业在岭区发展受到较多限制。岭区耕地面积为77.25万km2,约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19%[1],经过建国70多年的探索实践,岭区农业经济获得长足发展,农业生产能力得到较好的优化,为安徽省经济增长作出了较大的贡献。江淮分水岭农业经济主要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

(一)传统农耕时期

宋代以前,分水岭地区的封建农业生产水平与江南的苏浙等地大体相当,并且岭区较少的人口和茂盛的森林植被使得该区域人与自然环境还算和谐,致使“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谚语传颂至今。南宋时,黄河夺淮对淮河水系影响巨大,加之经年战乱,使得岭区人与生态环境关系急剧恶化。元明清700多年来,朝代更迭的战乱使得岭区人口数量一直处于消长变动中。封闭的地理区域和地势的高低起伏一直限制了岭区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频繁的旱涝灾害则使岭区的封建农业生产力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恶劣的自然生态使得岭区先民生存压力巨大,只能极力保障基本的农业作物种植,进而导致岭区农业社会经济结构失衡,形成农业种植结构单一的历史局面。并且随着农耕社会中人地关系矛盾的凸显,围湖废塘为田,伐林拓地垦荒,使得矛盾呈现恶性循环。长久以来的这种失衡状态也对江淮分水岭的区域文化产生长远影响。例如民众少事商贾,封建商品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等。虽然明清以来,岭区各地官吏也曾大力招募流民、劝课农桑、修塘筑坝,疏通河道,希望能仿照苏浙的生产模式,发展岭区农业生产。民国政府也在岭区开展多项农业改造的试点。但是,这些点小面窄,不成体系的农业改革尝试并没有给岭区农业生产带来根本性的改变。

(二)初步发展时期

1978年凤阳县小岗生产队首创包干到户,极大激发了农民的创造精神,包干后第一个秋收农村粮食总产就比上年增产6倍多。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经营,推动了当时农业经济的巨大发展。1997年,安徽省委、省政府颁布江淮分水岭地区综合治理的重大决策,积极推进农业综合工程建设,完善农业配套设施,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等。修建公路、植树造林、水土保持成为岭区农业经济发展的优先措施,也为岭区未来农业稳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岭区通过对区域的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农业交通条件完善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生产能力优化提供了强大保障。

2008-2012年,江淮分水岭地区继续深化改革,将农业重点工程建设作为当时发展的重点,从多个角度革新,实施人民生产生活保障工程、农业生态工程、人畜饮水工程等,夯实了农业生产根基,促使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多元化,为农业经济继续稳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深化发展时期

2013年以后,随着城市与工业发展,岭区的经济逐渐繁荣,并向纵深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岭区位于皖江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和皖北“四化”协调发展先行区等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政策叠加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同时也开始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农业基础设施跟不上时代要求,现有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标准相对不高,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农业存在较大污染问题、农业生态环境仍需改善、生态环境依然脆弱,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着水资源约束;农业人口多,市场意识薄弱,市场适应能力差,农民收入仍需提高等;岭区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解决农业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切实提高农业发展速度,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坚持实施农业振兴成为新的时代课题。

岭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如表1所示。

表 1 江淮分水岭地区经济发展

二、江淮分水岭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实践

(一)农业经济的历史成绩

经过不断的发展创新,积极的探索实践,江淮分水岭地区的农业经济趋于繁荣,并向现代化发展。

一是积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础设施水平。例如2008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旱涝保收面积约占60%,到2017其数值提升至92%;2008年该地区的节水灌溉面仅占耕地总面积的9.5%,2017年其节水灌溉面达到68%。2018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超过2 300万KW,总体水平得到较大提升。

二是积极提升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2018年安徽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3 996.02元,江淮分水岭地区农民的人均收入超过14 000元①,高出全省农民的人均收入,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也达到较高水平(见表2)。同时通过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改善农村交通条件等措施极大的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医疗、卫生、通讯等方面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见表3)。

表2 江淮分水岭地区2018年农业总产值和农民可支配收入情况 单位:万元

地区农业总产值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寿县494 70712 797巢湖市324 01118 302长丰县525 00419 410肥东县537 67419 769肥西县411 83117 204滁州市辖区150 36612 392天长市247 06716 668来安县186 43211 804全椒县195 12812 199定远县518 94811 149凤阳县319 78110 491六安市辖区740 29111 680霍邱县400 00210 162

表3 江淮分水岭地区各市2018年乡镇医疗卫生情况

①详见安徽省统计局网站,地址:http://tjj.ah.gov.cn/ssah/qwfbjd/tjnj/index.html。

三是合理优化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江淮分水岭地区根据各地特色,积极发展合适的农业产业;以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为基础,建立特色产业,如蔬菜大棚经济、双油产业、畜禽共生产等;依托优质的农产品基地,构建完整的产业体系,实现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最优产业布局和规模发展。根据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网站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江淮分水岭地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过300家,示范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达到26家。同时观光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体验农业、绿色农业等农业衍生产业发展,设立大量的产业园区,也得到了全面发展。

(二)农业经济的未来探索

现阶段,江淮分水岭地区的农业经济呈现出明显的循环性,在未来发展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农业生态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从生态角度分析,传统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污染物质,并且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破坏生态平衡,而循环经济模式的提出,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流程,以绿色无公害为基础,实现零污染与零排放,将废弃农业衍生物质转化为有价值的资源,保证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维护相统一。岭区以传统资源为基础,根据发展需求要建立立体化特色发展模式,改变传统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不足,并提高环境的整治力度,满足时代发展需求[2]。在循环经济背景下,安徽省积极对江淮分水岭地区经济进行扶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借助地理位置优势加强区域之间的关联,为农业提供便利的交通条件,带动经济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积极发展沼气工程、饮水工程、灌溉工程等衍生工程,积极开展特色产业,构建生态园、特色园等,加强环境的保护力度,带动江淮分水岭地区农业经济稳定发展。

三、江淮分水岭地区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策略

(一)注重产业发展,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在新时代背景下,江淮分水岭地区农业经济正致力于改革创新,加快产业升级,推动农业经济发展转型。推动振兴乡村机制,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项目建设,坚持规模化和多元化相结合,进一步推进农产品加工聚集区和产业园建设,促进产业繁荣。岭区应结合岭区的地形地貌与地质特点,保证规划体系的前瞻性,推进农业实现多规合一,打造综合一体化发展;尽量选择本土优秀的农作物,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培育特色产业,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做好农业品牌,发展休闲农业、电商农业;加快产业之间的融合,促使现阶段的交通、水利、植树等工程与农业产业相协调,兼顾其他产业经济的发展。各级政府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拓宽区域经济圈,形成成熟的发展模式,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在具体实践中,政府应加强职能引导,提升财税支持力度,营造优质的发展环境,采用经济循环方式,结合实际制订针对性的发展规划,保障农业经济繁荣发展。加强监督,应对现阶段的经济发展做好计划的调整预案,从整体进行统筹,利用优惠政策进行保障,如农产品保险补助、农用机械购买补助等,提升当地的粮食生产能力,带动经济发展。

(二)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促进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

江淮分水岭地区要积极开展农业生态保护,明确农产品供给的稳定性和重要性,避免出现恶性循环。一是江淮分水岭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应优化产业链,以当地的产业群为基础,打造农业示范区,围绕江淮分水岭地区农业特色,开展特色农业建设。二是重点抓好资源的循环利用,避免出现资源浪费与污染,保障循环经济稳定发展。积极发展农业衍生产业,如农业生态园、农业产物加工厂等,并对现阶段的农业生产资源进行开发,深化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实现全面发展。三是积极进行植树造林,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构建生态景观,设置禁牧禁耕标志,做好水源地的清洁与保护,建设人畜饮水工程,完善循环经济的各个环节,提升整体的经济效益。四是以农民为核心,加快推进江淮分水岭地区的现代农业发展,始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行生产,将提高农民的收入作为发展的主要目的,加快产业协调,推动城乡的统筹发展,促成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型,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注重对生态环境的因势利导和有效保护,实现农业经济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构建生态文明高度集中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安徽省经济繁荣发展。五是积极发展新品种农业产品,强化产品的优势,对产品的类型进行合理的选择,避免出现种类宽泛情况,集中优势产品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逐渐打开销售市场,发展产业园区[3]。

(三)积极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实现农业服务的良性发展

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基本特点是地少人多、经营体量小、单体抗风险能力较弱,进一步规范涉农行业的服务,将先进科学技术、国家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融入农业产业,具有较大现实意义。具体说来,应以多元化发展和服务方式创新为重点,促进社会化服务提高质量。一是大力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挥统一经营的功能,为农户提供生产性服务。鼓励农民合作社向成员提供各类产中作业和产销服务,充分发挥纽带作用。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基地建设和订单方式为农户提供全程服务,发挥产业链的服务带动作用。二是进一步促进服务方式和机制创新。一方面要以生产托管服务为重点加快服务方式创新。另一方面引导各类服务主体加强联合与合作。三是加强完善支持政策体系,各地应针对本地农户急需而服务组织发育不足的领域,选择优先扶持的重点和方向,要根据扶持的对象和环节采取有效扶持方式,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资金的支持效率。

(四)积极培育区域特色农业,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应根据现阶段的发展实际,进一步优化江淮分水岭地区农业产业结构。通过当地的龙头企业引领,发展特色农业,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建立规模化生产基地,构建产业化示范区,并加以推广,以促使经济稳定增长。一是江淮分水岭地区可以建立完善的示范园区,大力发展苗木与生态食品加工,建立一体化生产加工生态体系,并积极发展畜牧与果蔬,推进以畜禽、乳制品等农产品为主的产业园区与农业示范园区,灵活利用江淮分水岭地区交通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经济,以此来提升特色农产品的经济效益。二是积极鼓励江淮分水岭地区进行土地改革,推进土地确权进程,赋予农民承包、收益、占有、经营的权能,以家庭承包为基础,建设农村新型经营模式,推动土地流转逐渐实现规模化发展,同时积极与农村合作组织相结合,实现经营主体之间的联合,创建管理体制,为农业经济的稳定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三是做好农产品的检验工作,加强市场监督。充分认识到品牌形象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强化农民的品牌意识,通过质量安全检验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打造知名品牌,保证消费者购买到质量良好的农产品,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四是农产品市场受其自身的因素影响,呈现出明显的鲜活性、地域性、竞争性以及波动性,企业应保证产品与市场需求相契合,选择主导农产品产业进行产业的延伸,实现资源的共享,带动农业经济发展[4]。

(五)积极鼓励农民与大学生返乡创业,大力推进农民教育培训

发展离不开人才,因此政府应大力宣传,鼓励外出务工农民逐渐返乡创业。积极创建完善的发展平台,鼓励善经营、懂技术的农民返乡,并根据实际情况出台普惠政策,如减免税收、开通创业绿色通道等相关政策,支持农民创业。引进先进的技术人才,积极吸引大学生返乡创业,为当地的农业发展奠定人才基础。高度重视农民教育培训,要突出重点、兼顾公平,既要重视农业企业负责人、合作社骨干等人,又要兼顾普通农户,继续进行农民高素质培育计划和学历提升计划,全面提升农民素质和技术水平。积极开展技术咨询机构,邀请专家进行技术培训,大力开展公益性活动,邀请科研人员,攻克技术难关,提供农业经济发展的技术和人力保障。

综上所述,江淮分水岭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有了一定的进步,如何更好的发展,尤其是在创新与改革路径上,仍然是任重而道远。继续打造循环经济模式,构建完整的特色产业体系,提高农民素质和技术水平,实现农业与生态的和谐统一,促进农业经济全面发展,仍需我们结合实践不断努力。

猜你喜欢

分水岭农业经济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选 择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人生有哪些分水岭
基于形态学重建和极大值标记的分水岭分割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