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认识基础及价值意蕴

2020-01-19吴玉明汤海丽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生产力文明生态

吴玉明,汤海丽

(铜陵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2018年5月18—19日,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正式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六原则”和“五体系”,这标志着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已成为独立的理论体系,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高屋建瓴,着眼于人类文明和中华文明的耦合,着眼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着眼于生产力推动要素的丰富和对终极价值取向的追求。那么,其开创性认识的逻辑何在?其认识的理论创新何在?其创新的价值意蕴何在?这些将是本文着力探寻的基点。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形成的三重认识基础

1.基于对人类文明与中华文明发展的反思

人类文明发展告诉我们,文明的兴衰、经济中心的转移无不与生态息息相关。从古埃及到古巴比伦,从美索不达米亚到爱琴文明,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良好的生态孕育着兴旺的文明,生态环境的破坏总伴随着文明的衰落和经济中心的转移。正是基于对此的深度思考,习近平早在浙江时就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1]他着眼于生态文明发展,对其所承载的社会历史价值,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作了理性定位,这说明他对人类文明发展趋势受制于生态文明发展有了理性认识。

我国宪法序言明确规定:“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就是说,生态文明的发展事关现代化强国的建成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它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正是基于对人类文明发展兴衰的反思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破坏所遭受惩罚的思考,生态文明建设才被正式写进我国宪法。

2.基于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继承与拷问

无论是道家还是儒家,无论是佛教还是禅学,我国在传统上都倍加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先人们的这些生态智慧为习近平思想所吸收、继承,他明确指出:“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要传承文化。”[2]此外,在他的系列论述中多次提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习近平对这些哲学思想阐述和引用,承载的是对先人推崇的价值追随。同时,他指出:“西方传统工业的迅猛发展,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十分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教训极为深刻。”[3](P234-235)他在对现代工业文明拷问的同时,也在反思中国近几十年快速工业化发展的负面影响。

伴随着工业化发展,我国环境问题日显突出。习近平坦言,总体上我国仍是“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4](P207)环境问题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存,也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北京雾霾严重,可以说是‘高天滚滚粉尘急’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严重影响党和政府形象。”“这个问题引起了广大干部群众高度关注,国际社会也关注,所以我们必须处置”。[5]突出的环境问题,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这已不再是发展中的小问题,而是上升到政治层面的大问题,是对现代工业文明发展道路思考的问题。

3.基于对丰富生产力要素的探寻和对终极价值取向的追求

社会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说是生产力的发展,是新的文明形态取代旧文明形态的过程,是协调发展的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人们虽然认识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性,但从没有将其提高到发展生产力的高度。习近平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6]可见,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为了发展生产力,但对生产力发展的追求并非是对物质的崇拜,而是对理想文明社会的向往和对人的解放及价值实现的诠释。习近平指出: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不是要放弃工业文明,回到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而是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7](P121)这一论断表明,党和政府在新形势下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价值追求,即理想的文明社会,其落脚点放在追求“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上,它不是追求一党一己之利,而是要建设一个人人共享的良好生态环境,建设“最公平的公共产品”。[8]其论断直指“零发展”“零增长”和“畸形发展”观,有力地批判了其不顾广大人民利益的实质。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三大创新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满怀人文精神,站在时代潮头,面对新的矛盾,思考人类和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宣讲中国声音,传播中华文明,倡导先进价值,其情怀与气魄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创新的基石之上。

1.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思想的创新

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一直是马克思主义者的追求。从自然生产力到“绿化祖国”,从科学发展观到生态文明建设,无不表现出马克思主义者对良好生态的关注与重视。

习近平在新形势下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为实现中国梦指出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绿色发展之路。这条路更加关注绿色GDP的发展,为的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良好。它不仅是一个新的经济领域,更是新形势下生产力的新要素,它还为未来生产力的新发展提供了无尽的可能。

其实,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动态角度来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可以理解为保护生产力的要素资源和其未来的发展可能,既保护了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在实践中可能不断更新,保护了劳力者的生存空间,使其更利于吸引优秀的劳动者,同时,也为未来发展新的生产要素创造了无尽的可能。“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它发展的更多是促进了社会协作,使社会劳动的生产力在更高、更先进的水平上进行。习近平指出:“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代表了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9](P12)可见,习近平是在新形势下从生态环境建设层面,重新诠释马克思、恩格斯早年关于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辩证关系,可以说,他把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推到了新的高度。

2.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丰富发展了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

重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诉求,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执著追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关生态建设的理论,在新的层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赋予其全新诠释。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视野之宽,格局之大,从未有之。他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把生态环境问题纳入世界背景下考量,谋求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习近平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不忘倡导生态环境建设,他在哈萨克斯坦发表演讲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0]这同时也说明环境问题不是一国民众之需,美丽生态建设是对全球民众关切的呼应。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本质是民生,问题是导向。他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以人为本,突出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可以说,民生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核心体现,问题观是其导向。他指出:“以人为本,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不能在发展过程中摧残人自身生存的环境。如果人口资源环境出了严重的偏差,还有谁能够安居乐业,和谐社会又从何谈起?”[4](P207)他还说:“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11]

面对国内环境问题,习近平积极回应群众关切的热点问题,他直言,北京雾霾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党和政府形象,同时强调:“共产党人理应对人民群众和子孙后代高度负责,要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8]在环境建设问题上,不仅要树立意识,还要抓重点,牵牛鼻子。习近平强调:“环境保护和治理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4](P207)只有这样,才能“为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3.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开拓了党的执政新理念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开拓了党的执政新理念。即:突出生态理念,突出绿色发展思想,强调“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的执政新理念。习近平指出,新时期,“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环境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7](P123)这表明,新一代领导集体已把生态环境建设提升到政治高度来对待,在党的执政理念中明确突出了生态理念,突出了绿色发展思想;同时,生态领域问题成为党的新的执政重点,在执政导向和价值追求中,生态价值要优先考虑。

在“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的理念指导下,习近平一方面突出公共资源的建设和保护对民生的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突出强调法律、制度建设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作用。习近平强调,以民为本,就要建设最公平的公共产品,而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最好的保障,它能真正实现全民共享。习近平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6]“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实现这样的根本性变革,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7](P12)而且,“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习近平认为,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使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化、法治化是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最根本最可靠的选择。”[12]这一思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健全生态文明的制度体系,即“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13]二是要维护法律尊严,树立法律权威,对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价值意蕴

透过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认识渊源和思想创新,其理论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跃然纸上,他反思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不断吸收前人经验,本着对人民、对国家和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肩负着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和永续发展的使命,不断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建设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已全面回答了生态建设规律、道路目标和发展动力等重大课题,其理论是系统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也就是说,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实现了深化社会发展规律的认知,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标志着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发展到了新阶段,势必会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指南,并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中国方案”。

1.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指南

2018年5月18—19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提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六项重要原则和加快构建生态文明的“五个体系”。黄承梁认为,“五个体系”构建了生态文明体系的基本框架,分别提供了物质基础、制度保障和思想保证,界定了安全责任,划定了底线和红线。这些思想是原则体系,也是认识论、方法论,他全面辩证的思考了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等系列问题,在发展中坚持正确的理念,强调合理的发展方式,因此,在这一“路线图”的指引下,中国一定能够探索出一条百姓富、生态美丽的文明之路。

2.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建设美丽世界的“中国方案”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生态建设中的理论成果,是我国生态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升华,作为人类文明建设的成果之一,其必将也为世界提供一份“中国方案”。环境问题,不仅是中国问题,也是全球性问题,它是工业文明发展带来的现实问题,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上,它需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合作,共谋对策,共献智慧。而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就能、也愿意贡献这样的智慧。因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能够有效应对工业文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实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谋全球发展;中国在发展中应对环境问题的经验也可与发展中国家分享,这样,建设“美丽地球”便有了中国方案!

猜你喜欢

生产力文明生态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