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的当代价值略述
2020-01-19张文风
张文风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650)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典政治文献之一,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完整而系统的阐述,从1848年问世至今,对世界的发展,尤其是对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有极其深厚的影响。《宣言》的价值无论处于哪一个时代,都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一、价值根基——《共产党宣言》所阐述的基本原理
《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列宁曾给予高度评价:“这本书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尽管时移世变,社会历史条件、时代主题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无产阶级革命和帝国主义战争让位于和平与发展,但《宣言》中所阐释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至今仍然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不断推进共产主义事业、谋求全人类解放的共同纲领和行动指南。
(一)《宣言》所阐述的基本原理
唯物史观是《宣言》的基本思想和核心原理。《宣言》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一系列的基本观点,时至今日仍然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遵循:诸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观点、阶级斗争的观点、全球化思想、“两个绝大多数”思想、“两个必然”思想、无产阶级政党思想、“消灭私有制”和“两个决裂”思想、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思想、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及无产者联合思想等。[1]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始终遵循唯物史观的内核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原理来研究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论述人类社会发展演进规律时,强调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在论述阶级、阶级矛盾、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时,认为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隶属于历史发展动力问题,其作用在于通过改变生产关系来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条件,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社会形态由低向高演进的终极动力;在论述“两个必然”思想时,其根本依据是生产不断社会化与占有日趋私有化这一根本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尖锐化,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两个决裂”思想也是运用唯物史观的光辉典范,揭示了共产主义的最主要的本质就是消灭私有制,与传统所有制的彻底决裂决定了必然要与传统观念的彻底决裂。[2]
(二)正确的基本原理也要与时俱进
《宣言》发表距今已经170余年,除个别具体论述方面需要修改外,其阐述的基本原理经受住了历史和时间的检验。《宣言》所阐述的原理之所以在当下依然灿烂,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1.因时而变,勇于否定《宣言》中的某些理论和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在世时,主要借助为《宣言》写序来改正过往的部分观点,先后写下7篇序言。如:在1872年德文版的序言中,他们写道:“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的“过时了”,是因为1848年《宣言》写作时所设定的历史条件在当时已经发生了改变,欧洲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的巨大进步,无产阶级革命的现实要求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必须进一步得到补充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言:“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2.精雕细琢,补充和修改《宣言》中不完善的观点
以《宣言》第一章为例,随着认识和研究的深入,恩格斯对“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的论断进行过多次补充和修改。在1883年的德文版序言中,恩格斯将这一论断重新表述为: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在论断中增加前提“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在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恩格斯再次将这一论断的前提,修改为“从土地公有的原始氏族社会解体以来”。正是这种精雕细琢的求真品质,使得《宣言》开篇这一论断在理论上显得更加严谨。[3]
3.因势而为,对《宣言》的运用倡导在基本原理指导下从当时的实际出发
马克思和恩格斯除了对《宣言》的部分论断进行补充和完善外,还在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提出,将《宣言》中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实践时,“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毋庸置疑,这里所讲的“随时”,是指马克思、恩格斯不可能预见到的以后历史阶段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后来者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此处所讲的“随地”,则是要求正视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别,要求后来者把一般原理同本国的实际结合起来。从这个角度而言,历任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实质就是具体化、民族化、本土化。
(三)《宣言》中的基本原理更要在实践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宣言》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源于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对于《宣言》中所阐述的基本原理,即使迈进“新时代”,同样不能抱着僵化不变的思维,而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点,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挥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清醒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和不变,永远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锐意进取,大胆探索,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4]因此,对于《宣言》中所阐述的基本原理,实践永远在路上。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共产党宣言》 ——实践与理论的完美结合
《宣言》发表以来,“共产主义的幽灵”使整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共产主义运动迄今已历经逾一个半世纪。诚然,共产主义运动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进入短暂的历史低潮,但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基本国情,坚定地带领中国人民高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越走越宽广,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强大的生命力,也宣示了《宣言》基本原理的“真理性”。
其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体而完整地体现了《宣言》中“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的求是精神。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亿万中国人民,循着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开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足迹,创造性的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体而完整地体现了《宣言》的伟大思想。从毛泽东同志始,以1956年《论十大关系》为重要标志,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进行了艰难探索,不盲从苏联模式、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而是旗帜鲜明地强调: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同志更是在总结我国革命与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问题的探讨上,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地分析了我国进入社会主义以来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方式的客观现状,作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时至今日,我国已进入新的历史方位,还应清醒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没有变”的重要论断。在认识和规划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战略步骤上,中国共产党秉承“随时随地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的科学态度,提出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在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管理和经济运行机制的探索实践中,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建立起符合中国生产力实际水平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起与多层次所有制结构相适应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且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建立起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调控高度协调,以及高效配置社会资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体制。[5]
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体而深刻地体现了《宣言》所贯穿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恩格斯在1883年德文版《宣言》的序言中强调:“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整地体现和贯穿了《宣言》的思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问题上体现了《宣言》的基本思想。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强调:“不管黑猫白猫,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发展才是硬道理”,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这些观点都是与《宣言》一脉相承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一部人类社会的历史,从根本上讲,就是生产力发展的历史。
其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关于改革开放的理论体现了《宣言》所包含的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和“国家学说”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和不断改革”的基本思想。第一,关于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和发展了《宣言》的基本思想,并强调“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同志始终强调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前提条件。第二,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同样坚持和发展了《宣言》的基本思想。“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向前发展”,“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高度肯定了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正确观点,“关于基本矛盾,我想现在还是按照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提法比较好。”同时,又进一步指出:“当然,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作出深入具体的研究。”[6](P181)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由之路”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中国共产党人要带领亿万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实现改革目标。
三、《共产党宣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当代价值
(一)铭记《宣言》中的远大理想
其一,重温《宣言》中的远大理想。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之上描绘出了人类社会的美好蓝图和基本条件,“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这就是人类社会的终极追求和远大理想。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明确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一切自由人的联合体。”人们常说,“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正是由于这种“理论不自信”的论调泛起和“现实矛盾”凸显,在某种程度上,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有所动摇,具体表现在“共产主义‘渺茫论’”:一是共产主义太遥远了,远得叫人望眼欲穿;二是共产主义太好了,好得令人难以置信;三是共产主义太难了,难得叫人望而却步。这些论调都是对共产主义的肢解、误解,是带有政治目的的别有用心,意图摧毁人们对共产主义的信念。
其二,不忘共产主义理想的当代价值。理想信念是人们追求美好愿景的精神动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共产主义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历史和实践证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坚定,社会主义运动就会出现低估,甚至失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就是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动摇的惨痛教训。与之相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继承和坚守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呼之欲出,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中国国际地位也日益增强。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要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动摇、不放弃,尤其是在世情、党情和国情复杂多变的新阶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就显得更为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多场合提到“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曾经强调,“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生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经受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7]“95年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之英勇奋斗,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理想之光不灭,信仰之光不灭。”[8]可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可以转化成一种无坚不摧的精神力量,激励着无数的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
(二)社会主义是一种“世界历史性的存在”
在《宣言》中,马克思曾经肯定资产阶级通过开辟世界市场,从总体上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而社会主义是建立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之上的,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社会主义也必须建立在整个世界历史普遍交往、普遍联系的基础之上,建立在这样一种全球性的文明成果、文明状态之上。换言之,社会主义是一种世界历史性的存在。
然而,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曾经忽视过马克思主义的这一重要理论。一开始我们认为闭关锁国照样可以搞建设,但认真领悟《宣言》核心思想,才愈发明确闭关锁国根本就不叫社会主义,开放成为社会共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重新认识与回归。四十多年来,对外开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还推动了社会全面进步,开创了世界进入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新局面。基于此,我们也能更好地理解《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草案)》为何明确提出“公开发表反对改革开放的文章、演说、宣言、声明等的,给予开除处分”。
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回应,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趋同。在坚持对外开放及进入世界历史引进资本来发展社会生产力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质疑我国社会制度是姓“资”还是姓“社”的声音,我们不能迷失自我,要有“道路自信”。
(三)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如前所述,《宣言》首次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揭示了整个人类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明确提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它们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要为自己开辟道路,由此引起生产关系的革新以至上层建筑的变革,推动社会的发展,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在这一规律作用下,人类历史上任何社会形态的产生和消亡都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其存在都是暂时性的,其根源就在于物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走过四十多年的历程。四十年来,中国社会没有停止改革步伐的现实可以从《宣言》中找到相应的理论依据。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在前进过程中遇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问题时,我们就要运用改革的手段予以解决。当前,我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征程,这一伟大实践也正是践行《宣言》的深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