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本科师范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

2020-01-19章招坤

关键词:基础学科师范院校师范生

章招坤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强调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确立了到2020年建立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普及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明确了“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的基本原则。该意见强有力地推动了各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步伐,促使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新形势下谋求新发展的突破口。[1]2016年12月,《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从2016年开始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显然,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大潮流下,传统本科师范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刻不容缓。

1 传统本科师范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

1.1 师范生整体素质较好,但对创新创业认知不足

传统本科院校师范生整体素质较好是相对而言的,指的是一般要好于同所院校非师范生。原因有二:一是师范生高考录取分数较高。传统本科师范院校的师范专业因办学时间长、学科基础强等原因,一般是所在院校的优势专业,报考时也往往呈现出热门态势,故录取分数较高。加之,师范生录取较非师范生录取多一个提前批录取环节,而在这个环节中,投档线一般较高,且录取比例高,提前批录取一般可以完成师范生招生计划的一半左右。二是师范生在校学习风气较好。由于高考分数较高、女生居多等特点,师范生普遍保持着好学、勤奋的良好习惯,且有较好的新老交替传承。此外,传统本科师范院校师范生人才培养体系成熟健全,也为师范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学习环境,也因此造就了较高素质的师范专业生。

但师范生普遍存在对创新创业认知不足的问题。一方面,受传统观念影响,相当部分师范生认为,当一名教师是师范生的最终职业归属,如果不从教,不仅自身的优势无法在工作岗位上有所发挥,自己四年所学专业知识也都将浪费。[2]他们追求安逸稳定的工作状态,求稳是他们在就业择业时的主导意识,认为创新创业就是创办公司和企业,就是对机遇与挑战的认识与把握,因此失去了解创新创业的前提基础,更谈不上对创新创业意识、精神的培养和创业实践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传统本科师范高校普遍存在着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目标认知不清等现象。有的高校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综合性大学和理工类院校的事,与师范院校无关,而没有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师范生人才培养体系中来。[3]

1.2 基础学科师资见长,但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匮乏

传统本科师范院校以基础学科见长,基础学科构建起传统本科师范院校的学科基础。在师范教育的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了如中国语言文学、数学、历史学、物理学等基础学科领域的核心地位,奠定了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的基石。传统本科院校长期发展形成的良好的基础学科平台,为师资梯队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学科基础;反过来,结构合理、良性发展的教师队伍又夯实和强化了基础学科的优势,为基础学科的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因此,相当数量的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设立在师范大学也不难理解了。

但基础学科师资队伍的优势无法弥补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匮乏的短板。创新创业教育涉及多学科、多门类等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复杂性和系统性,这就要求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有较为全面的理论知识素养,[4]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企业实践能力和经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科学组成应该包括:专门从事创新创业研究的教师、受聘的校外创新创业导师以及所有学科当中基于专业学科与创新创业融合研究的专业教师。然而目前,绝大部分传统本科师范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处于无序状态,主要问题集中在专门从事创新创业研究的教师队伍和基于专业学科与创新创业融合研究的教师队伍上。在专业教师方面,主要由思想政治辅导员、学生就业工作指导教师或者是有经济学、管理学学科背景的专业教师专任或者兼任,他们基本都是“半路出家”或是经过短期的培训,一无良好的专业理论基础,二无企业实践经验,加之还要承担原本的行政事务和教学任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就显得力不从心且成效甚微。传统本科师范学院基础学科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理论基础,多数属于“学院派”,缺乏实际创新创业的实践经验。[5]且在传统本科师范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氛围不浓厚的情况下,基础学科教育教师缺乏将专业学科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研究的学术环境和内在动力。因此,传统本科师范院校的优势师资不能与创新创业教育实现良好的结合和转化。

1.3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措施多样,但与专业教育融合程度有限

在创新创业教育稳步推进的过程中,传统本科师范院校多措并举,努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如部分高校在全校范围内设立创新创业教育通识课程,开设选修课;聘请校外成功企业家作为创新创业导师,定期进校开展创新创业讲座,并指导学生创业团队;举办“挑战杯”“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为学生创新创业搭建平台;建立起规模可观的创新创业产业孵化园,为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场地和资金支持。这一系列举措营造了必要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和环境。

但在众多创新创业教育的举措中,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程度有限,导致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问题。大多数传统本科师范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游离在专业教育和知识教育之外,演化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态。创新创业教育形式主要是围绕公共选修课、大学生各种创业竞赛以及数量、质量不定的企业家讲座,缺乏整体系统性,也没有结合专业特点。表面轰轰烈烈的创新创业教育呈现出激情有余而后劲不足的局面,使得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传播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可持续发展缺乏支撑动力。[6]目前传统本科师范院校中存在着对创新创业教育两种片面的认识:一是将创新创业教育泛化为“素质教育”,认为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精神的人的教育”;二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窄化为“职业教育”,认为是“培养未来企业家的教育”,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其实真正的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平衡,是对两种教育的包容和整合。这种包容和整合既具有“素质型”创业教育的高度,也有“职业型”创新教育的深度。二者的完美结合与充分兼顾,才能使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四项主体功能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 传统本科师范院校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

2.1 立足特色,确定培养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基础教育人才目标

“师范”是传统本科师范院校最大的特色之一。师范院校要立足这一特色,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性,根据师范生发展需要来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把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为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意识和能力的基础教育人才的目标。[7]一方面,要继续保持“师范特色”,培育能够满足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要将“注重学生规范教育和师德师风培养”的教学特色,“教师教育学科和文理基础学科”的学科特色以及“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课程特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更好地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教授给接受基础教育的孩子们,利于下一代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要鼓励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师范生跳出传统就业模式,尝试在中小学教师职业以外,找到新的就业方式,开创一片与教师截然不同的天地。既把师范院校的特色进一步凝聚提升,又将创新创业理念很好地深化实践,并最终转化为传统本科师范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2.2 依托优势,建设有“三位一体”保障机制的师资队伍

基础学科的师资队伍是传统本科师范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显著优势,要通过建设“三位一体”的师资培养保障机制来巩固和发展这一优势。首先,要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师资组建机制,通过校内、校外资源整合,组建一支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师资团队。一方面,要吸收一批有相关学术背景且有志从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研究的专业教师和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优秀辅导员,重点关注校内基础学科中优秀专业师资,夯实校内师资基础;另一方面,要大力引进优秀

企业家和创业成功的校友代表来担任创业导师,构建校外导师补充力量。集校内、校外为一体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能够各取所长,互相借鉴,互相补充,构建结构合理、组织科学的完善师资团队。其次,要坚持“常设机构”的师资保障机制,通过成立创新创业学院或创新创业中心来统筹、协调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建设,确保“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四到位。其中,与校外优质企业合作共建创新创业学院或研究机构是一个有益探索,这将为创新创业授课教师对接参与相关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提供便利,切实增强他们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3]第三,要坚持“常态科研”的师资提升机制,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从理论到实践、实践再到理论的良性循环,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质量和水平。尤其鼓励教师结合师范专业,发挥自身教育科研资源优势、平台优势,开创性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以更具体的理论成果来指导师范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

2.3 强化融合,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重点,也是难点,这个问题在师范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尤为突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求各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传统本科师范院校要贯彻这一理念,并从师范专业教育实际出发,探索一套符合师范生特点的创新创业融合发展的课程体系。具体而言,要开展面向全体师范生的创新创业通识教育,面向各个师范学科学生的创新创业嵌入教育,面向有明确创业意愿师范生群体的创新创业专业教育。一要全面普及“通识教育”。所谓“通识教育”,也被称之为“启蒙教育”,是要面向全体师范生展开,以培育师范生的“创业精神”,在师范生的传统意识当中植入“创业意识”,培育师范生“自主工作”和“保持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为师范生的专业教育学习和创业实践奠定基础。二要深入研究“嵌入教育”。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思想“嵌入”各个师范学科专业,深入开发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多样化创新创业课程,从而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式发展”。二者结合,一方面能以创业教育的新理念为指导,深化专业教育的改革,推动专业教育的创新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在专业教育中开展创业教育,扩展创业教育的实施平台和发力空间,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和进步。三是要精准实施“专业教育”。“专业教育”是面向少数有明确创业意愿的师范生在完善的创新创业“通识教育”和“嵌入式教育”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创业专业教育,以提升他们创业实战技能,培养实际创办企业的能力,因而也称“创业专业教育” 。[1]只有将“通识教育”“嵌入式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构建起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学习相融合的课程体系。

猜你喜欢

基础学科师范院校师范生
以战略远见促进基础学科人才培养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浅析师范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临床医院培养基础学科研究生的探索与思考
应用转型期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调适
对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属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