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性反馈对大学生学术英语写作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
2020-02-12彭翩翩李丹
彭翩翩 李丹
(大连外国语大学 英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44)
随着外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形成性评价应用到外语教学已受到学者和专家的广泛关注。形成性评价中的反馈在国内虽已有研究者关注,但有关实证研究相对匮乏。《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提出,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学术英语获得在学术领域进行交流的相关能力,由此奠定了学术英语在我国大学英语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1]。
形成性反馈“为学生提供交流信息,致力于调整学生的思维或行为模式,以有效地促进其学习能力,提高其学习水平”[2]。在国外,已有学者从形成性反馈的特征、模型、影响因素及其产生的效果等角度做了相关研究[3-4]。在国内,关于形成性反馈的研究起步较晚,王学锋[5]、姚香泓等[6],以及王捷[7]探讨了形成性反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实施与应用。自我效能感是Bandura提出的一种动机理论, 指“个体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某种或某类任务, 是个体的能力自信心在某些活动中的具体体现”[8]。学术英语写作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有助于激发学生良好的写作动机,促进学术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鉴于此,本研究将聚焦学术英语写作课堂,探究形成性反馈对大学生学术英语写作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以期为学术写作课的教与学提供一定的指导。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问题
(1) 形成性反馈对大学生学术英语写作自我效能感是否有影响?若有影响,是如何影响的?
(2) 不同反馈主体如何影响大学生学术英语写作自我效能感?
1.2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国内某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大三学生30人作为研究对象。这些学生分别来自翻译、文学、教育、区域国别等方向。其中女生24人,男生6人,根据选题方向自动结合为6组,每组5人。
1.3 课程介绍
学术英语写作课是为英语专业学生开设于大三第二学期的必修课,每周2课时,历时17周。该课程分为内容输入和项目实践两个阶段。内容输入阶段(1—6周)主要是教师分别对论文选题、文献查找、学术语篇结构、学术规范等内容进行深入地讲解;项目实践阶段(7—17周)主要是围绕选题阶段、研究设计阶段和论文撰写阶段进行项目实操。
本文主要是针对项目实践阶段展开研究。选题阶段(7—9周):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查找相关文献,共同确定三个备选题目,教师、助教、同伴在课上分别对每个小组的备选题目提供反馈,学生课下进行完善和修改。研究设计阶段(10—12周):各小组学生对研究问题、对象、方法、工具、数据收集与分析等方面进行探索,这一阶段主要分为三次汇报,汇报结束后,教师、助教、同伴分别给予口头或书面反馈。论文撰写阶段(13—17周):学生分别进行一稿、二稿、终稿汇报,教师、助教及同伴也会针对每一稿进行反馈,进一步完善论文质量。
1.4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文秋芳等认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往往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研究对象,与单一的设计方法相比,结果往往更可靠、信度更高。”[9]
本研究使用的工具为问卷和访谈。问卷根据《英语写作自我效能感量表》[10]进行改编,并将学术写作中的选题、研究设计、撰写阶段贯穿其中,对学术英语写作自我效能感展开两轮调查。问卷共30个题项,采用五级李克特量表计分。同时,对问卷进行一致性信度检测得出,Cronbach’s α=0.725, 表明问卷信度良好。此外,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化访谈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对3组同学(2组语用方向、1组教学方向)分别针对选题和研究设计阶段、撰写阶段进行了2轮访谈。访谈问题主要围绕教师、助教、同伴的形成性反馈在不同阶段对学习者的影响。
1.5 数据收集与分析
两轮问卷调查分别在学期初和学期末进行。在填写问卷之前,首先进行了详细的问卷说明。问卷填写历时15分钟。两轮问卷的有效数据均为30份。通过SPSS检验两组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后,进而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来检测形成性反馈对英语专业学生学术写作自我效能感是否有影响。
访谈也是分2轮进行,第一轮在选题和研究设计阶段(第13周)结束后,第二轮在撰写阶段(第18周)结束后。研究者运用录音笔对整个访谈过程录音,同时对重点信息做笔记。每个小组的访谈时间大约40分钟。访谈地点为安静的教室。访谈后12小时内对访谈内容进行转写、标注和归纳,以此来探究不同反馈主体如何影响学术写作自我效能感。
2 结果与讨论
2.1 形成性反馈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表1 表1 学生自我效能感前测、后测数据结果比较
如表1所示,经配对样本T检验,大学生学术英语写作自我效能感前测(M=92.83, SD=13.427)和后测(M=110.67,SD=15.284)呈显著性差异;t(29)=-7.314,p=.000。且学生自我效能感后测比前测的平均分高出17.833,说明形成性反馈对学生学术写作的自我效能感产生了显著影响,促进了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前、后测标准差分别是13.427和15.284,可见形成性反馈后,后测的标准差高于前测,说明学生在学术写作课不同阶段的自我效能感的差异会有所不同。
结果显示,经配对样本T检验,大学生学术英语写作自我效能感前、后测在选题、研究设计、撰写阶段均呈显著性差异。学生在学术写作课选题、研究设计、撰写阶段的前、后测平均分分差依次为2.033,3.733,13.033,呈依次递增趋势。由此可见,课堂反馈对学生撰写阶段的自我效能感影响最大,研究设计阶段次之,对选题阶段影响最小。由此说明了形成性反馈在论文撰写阶段对学生提升自我效能感最有帮助;另一方面也解释了相较于终结性反馈,形成性反馈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兼顾到了学术写作的每个阶段,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是逐渐上升的过程。
2.2 教师、助教、同伴反馈对学生学术英语写作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2.2.1 选题阶段
选题阶段主要由讨论选题、提交备选题目、反馈选题和确定选题等流程构成。其中,教师主要从选题方向、学术性、可行性、新颖度、宽泛度、研究价值、文献查找等角度给予反馈;助教帮助各小组同学将备选题目进一步细化,并协助查找相关论文供同学们作为参考;同伴在选题的可行性方面提出的建议较多。
选题阶段教师、助教、同伴的反馈使得学生在文献搜索、学术规范等方面自我效能感明显提高。以教学组为例,教师建议将备选题目中不新颖、已经做过的题目剔除,建议教学组做“反拨效应研究”,于是该小组同学计划做“英语专业四级考试的反拨效应研究”;助教建议应该将题目进一步细化,与专四改革后写作的反拨效应联系起来;同伴对于刚刚经历的英语专业四级考试比较熟悉,因此在确定研究对象、研究工具及PPT制作等方面给出了建议。因此,该小组最终确定题目为“英语专业四级写作题型改革对学生写作的反拨效应研究”。针对文献搜索,学生在访谈中提到“一开始我们对查文献比较茫然,老师和助教针对查找文献的方法和技巧提出反馈后,现在各种文献都会找了,找的质量都挺好的”。
2.2.2 研究设计阶段
在研究设计阶段,教师反馈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主要侧重在宏观方向的把控,包括理论框架、学术规范、语言表述、结构脉络等方面;助教反馈更侧重研究设计的细节指导,如研究问题的逻辑性、语料与理论的结合、研究工具的使用、资料搜索方面等;同伴反馈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则偏重文献查找、格式等共性问题上。
本研究以语用组第一组研究设计为例,探究教师、助教、同伴对学生研究设计阶段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该小组论文题目为“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中美两国‘中美贸易战’新闻对比分析——以《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报道为例”。首先,在研究问题的确定上,教师提出研究问题应该有逻辑性且与研究内容对应,需要参考前人相关文献,于是该小组先综合前人的文献罗列出4个研究问题,然后结合自身研究最终确定了两个研究问题,这一过程得到了教师的肯定。其次,因最初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不符,该组同学在访谈中表明“助教提出的建议是先把研究对象明确,探究意识形态、权力或新闻媒体的作用等。后来我们小组能够通过小组合作确定研究对象,并主动在题目上作相应调整”。再次,在语料收集方面,教师建议关于中美贸易战的新闻不必全都关注,要有时效性,于是该小组在语料收集时划分时间节点,分2轮进行收集。本组学生在访谈中提到“教师认为这种收集语料的方式是科学的,助教一开始担心我们语料找不够,但事实证明通过我们的努力找够了,并且还得从中筛选”。最后,在论文框架方面,该小组最初参照的是期刊论文的框架,与语用学课程论文的结构框架存在偏差,根据教师提供的论文模板参照修改后,该组学生认为“论文框架的确定使得本组成员对下一阶段的撰写有了更大的把握”。其他组同伴的研究设计也对该组有所借鉴,并根据他们的建议对语料、汇报内容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2.2.3 撰写阶段
在论文撰写阶段,教师主要针对各稿的内容完整性、讨论充分性、语言表述、篇章结构、行文逻辑等方面给予反馈;助教反馈则从文章的语言表达、语法、标题划分、文献引用格式、数据呈现方式等细节问题入手;同伴主要是针对篇章结构、篇幅、参考文献的整合等方面提出反馈。
本研究以语用组第二组论文撰写阶段为例,来探索教师、助教、同伴对学生撰写阶段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该组的论文题目为“布朗—莱文森面子保全论下的礼貌补救策略研究——以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第二场辩论为例”。首先,该小组在撰写结果与讨论时,教师和助教指出该部分的比重划分和语法方面存在问题,该小组在访谈中提到“我们小组相应负责人根据反馈修改后,还会有其他成员再检查一遍,这样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撰写过程十分高效”。其次,该小组在撰写理论框架和语料分析结合方面遇到困难,后来参考助教提供的相关论文模板后将理论框架和分析结合在一起,也使得研究工具和问题对应,小组成员表示“这一点让我们在写论文的过程中做得越来越好”。此外,在教师对论文框架提出反馈后,该组同学表示“不再胆怯写长篇幅的学术论文,知道如何写且之前出现的问题下次可以避免了,只要懂理论并且语料充足就没有太大难度”。还有同学在访谈中提到“教师、助教、同伴反馈对我们最大的影响就是在做其他课程论文时也会不自觉地把学术写作课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比如也会注意研究问题的相关性、语篇的逻辑和衔接、学术用语规范、避免抄袭等”。
3 结语
本研究探讨了形成性反馈对大学生学术英语写作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结果表明,形成性反馈对学生选题、研究设计、撰写三个阶段的自我效能感均产生显著影响,且对学生撰写阶段的自我效能感影响最大。教师、助教、同伴反馈均从不同程度上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教师反馈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主要侧重在学术写作结构框架、学术规范、可行性等宏观方面的把控;助教反馈侧重语言表达、行文逻辑、内容呈现等细节方面;同伴反馈则反映在文献查找、格式引用等共性问题上。这些反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而且提升了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及课堂参与度。然而,因形成性反馈需要多方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本研究选取对象相对较少,研究设计及论文撰写阶段时间有限,对于如何将形成性反馈应用于较大规模的教学课堂还有待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