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策研究
——以合肥市为例

2020-01-19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合肥市合肥结构性

王 玉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市行政学院) 经济教研部,安徽 合肥 23003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词,最先提出于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学界有很多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做过阐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满足人们的需求。[1]习总书记的阐释与学界的主流观点高度契合,即从供需关系中的“供给侧”出发去解决存在的“结构性”问题,说到底还是改革,只是逻辑起点和改革的侧重点与以往有所区别。

首先,改革的着力点在供给侧。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主要矛盾转变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2](P30)供给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单纯依靠三驾马车拉动总需求而不从供给侧发力就很难阻止经济的下行,进入供给决定型经济,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起点。[3]其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侧重点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所谓的结构性矛盾就是供需不平衡,供过于求就是产能过剩,供不应求就是有效需求不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供给侧着力调整供给结构,以满足人们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给学派的翻版。”供给学派的核心思想是著名的萨伊定理,即供给能自动创造需求,强调自由竞争市场经济的重要性,反对政府干预,强调各项刺激政策中减税对增加供给的效果最突出,所以,减税成为供给学派在管理国家经济中最常用的手段。可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供给学派虽然都旨在从供给侧解决经济问题,释放经济活力,但两者之间存在诸多本质的区别,不可混为一谈。

下文中,笔者以合肥为例,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初步分析,以期对全国大中城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予以借鉴。

(一)合肥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

一是过剩产能得到了有效化解。合肥市全面落实《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彻底关停马钢(合肥)公司冶炼生产线,淘汰炼铁产能160万吨、炼钢产能204万吨、焦炭产能30万吨,严格控制住了水泥、建材等行业新增产能,对“僵尸企业”采取了分类处理的方式,效果显著。据《合肥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合肥市水泥产量同比下降251.39万吨;变压器实现产能1 689.25万千伏安,在2017年下降30.9%的基础上又下降了5.4%。

二是去库存效果显著,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合肥市实行差别化的调控政策,在合理增加居住用地供应的同时加大非住宅去库存力度,已化解约1 000万平方米商业办公等非住宅库存,2018年商品房待售面积同比下降6.5%。同时,建立租购并举住房制度,不但有利于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对于实现房产供需基本平衡、保持房地产健康发展也大有裨益。

三是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逐步完善,杠杆率得到有效降低。在全社会融资规模下滑的背景下,合肥市2017年全年社会直接融资额逆势上扬达3 463.82亿元,占到全社会直接融资的17.93%,2018年1—10月全市新增直接融资已有2 657.05亿元,占到全省直接融资额的61.94%;推进符合条件企业挂牌上市,2017年新增7家上市公司,2018年新增3家,截止2018年末,全市境内外上市公司48家,其中境内上市企业45家,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7位。创新了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存量政府债务置换成地方政府债券机制,政府融资成本有效降低。积极开展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和整治,成立了融资指导委员会、债权人委员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措施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依法打击和遏制了非法集资。

四是企业提质增效,成本切实降低。围绕企业降本增效,深入开展“四送一服”双千工程,深入贯彻省、市降成本20条和10条,打好减税降费政策“组合拳”,努力降低用地、电力、物流等成本。通过推进权责清单“升级版”建设,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同时营改增试点还在继续“推”,资源性产品价格还在继续“降”,营商环境连年向好,2019年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排名中合肥名列13位,在二线城市中夺冠。

五是短板领域得到有效弥补。强力抓好中央和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出台了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建设绿色发展美丽巢湖“20条”等,巢湖治理稳步有序开展。聚焦《中国制造2025》,战略性新兴产业稳步发展,2018年合肥市聚焦“三重一创”建设,发挥6个省级、4个市级基地引领作用,7个项目获批省第三批重大专项工程,全市战略新兴产业健康较快发展,获批6个省级服务业示范园集聚区,产业发展短板正逐步补上。2017年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2018年入选全球科研50强城市,合肥滨湖科学城挂牌成立,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正在积极申报,中科大高新园区、先进光源预研等项目启动,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公司组建完成,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为目标,整合研发资源全面创新推进科技创新发展。

(二)合肥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建议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成效显著,合肥经济增长逐步从粗放低端向集约高效、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产业层次向中高端迈进、供需平衡向高水平跃升,长三角世界级城市区副中心城市建设逐步加快,走出了以“工业立市”“科技创新”的发展之路,“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建设进入新局面。但合肥城市吸引力和影响力较弱,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突出,文化娱乐产业供给不足[4]等问题亟待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这些发展短板上有所作为。

1.扩大改革开放,提升城市影响力和吸引力。向内改革创新,要进一步加快“放管服”改革,不断完善公共基础设施供给,增强城市服务功能,提升营商环境、便捷居民生活;从严落实房地产调控政策,增加廉租房和人才公寓供给,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保障基本住房需求,创新人才安置和用人体制机制,确保人尽其才,引来的人留得下来。向外开放包容,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步进行,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加大高精尖人才引进力度,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引导高端企业入驻,争取举办更多高水准的国家、国际性会议和赛事,提升合肥的全球感召力和影响力;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推动高技术、高附加值、高效益产品出口,鼓励外贸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等国家和地区建立营销服务网络,在全球范围内打造“品牌合肥”。

2.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要振兴,农业是重头,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一环。农业改革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产品生产布局,增加高端、绿色、优质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注重农产品品牌的打造,满足人们日益增长对新型农产品的需求;要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在初级农产品的基础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农业附加值;要坚持绿色高质量道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项资源禀赋,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和生态农业,培植绿色种养殖业,鼓励、引导农村电商发展壮大,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5]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及三次产业的深度融合;要加大农村农业投融资力度,加快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和普及,提升农业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农业发展效率;要加大农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训服务,吸引和鼓励外出务工村民返乡置业和创业,深入开展“三大革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确保农业技术人才人尽其能,村民安居乐业。

3.增强文化、娱乐产业性供给。近年来合肥常住人口连年攀升,截至2018年末已达808.7万人,文化娱乐需求日益增长,巨大的市场需求亟待供给侧改革。合肥要加强文化产业发展,努力建设文化智库,积极推动“互联网+”文化产业性发展,结合城市历史、文化、人文特色,加强非遗文化传承与宣扬,策划组织庐剧、巢湖民歌、电影、歌剧、音乐、读书会等主题突出的品牌曲艺文化活动,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打造合肥文化新标识;保护和利用好旅游资源,将包公园、徽园、古逍遥津、杏花公园、大蜀山等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统筹整合起来,打造一组趣味十足的霸都旅游“打卡”合集;要完善文化服务体系,增加公共文化娱乐设施数量和质量供给,增设文化演出、影视、娱乐等服务业态和观光景点,适时延长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开放时长,鼓励商业画廊、展馆向大众开放,并鼓励民间手工、文化艺术投资,重视乡村文娱事业建设,发展优势文化娱乐产业,争取举办更多有影响力的文化体育活动、赛事,推动文化名城建设,提升“文化肥”体验感。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能够解决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困境的有效手段,是解决我国中长经济发展问题的法宝,也是继续保持我国经济良好发展态势的必然要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合肥市要继续着力扩大改革开放提升城市吸引力和影响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文娱产业性供给。

猜你喜欢

合肥市合肥结构性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醒狮
送你一盆小多肉
合肥井松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合肥蜂巢城市会客厅
强化思想引领 推进煤炭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新时代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用市场化深化煤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财政政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