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实践意义

2020-01-19鸿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总书记时代

赵 鸿

(天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87)

马克思曾说过,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将以所有人富裕为目的”,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历史根源。关于共同富裕的研究,目前学界已有许多成果,但现有文献中侧重对共同富裕思想的研究,而关于共同富裕实践的研究较少。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基于新时代这一时代背景共同富裕又有了新的表现与特征。本文试图对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内涵及实践路径进行探索,以期为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提供智慧和力量。

一、新时代共同富裕的两大内核

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内涵来源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根据当前国内外局势不断丰富和完善原有的共同富裕理论形成的。这些理论紧紧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展开,构成新时代共同富裕的两大内核。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邓小平同志在1980年召开的中央干部会议上正式提出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后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成为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重要内容。

经济建设首先要从量上入手,将经济总量提高。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逐步认识到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是生产力的发展。倘若生产力的发展单靠资源粗放型生产只能是短期效果明显,并不是长久之计;要想使经济持续发展,需要探索新的出路:一方面,坚持对内改革。改革促进经济发展集中表现在创新上,如果没有创新思想,很容易成为一潭死水、没有发展的动力,影响经济建设。所以习总书记强调,“让创新贯穿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1]另一方面,坚持对外开放。中国近代历史表明关起门来自己搞发展是不可取的,而且“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对外开放,而是如何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2](P826-827)因此要建立面向开放的新体制,以开放带动创新,促进经济建设。

其次,经济建设还需要注重分配公平。注重分配公平是共同富裕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经济总量的提升只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倘若单纯地把经济总量搞上去,而不注意分配的公平性则仅仅是实现了“富裕”,并没有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如何更好地实现公平分配、实现共同富裕,习总书记强调“协调”“共享”两个发展理念。协调发展是针对当前我国经济建设中不平衡的现实状况提出的。加快经济总量不断提高的同时,要注意发展的整体概况,否则就会出现“木桶效应”,加剧社会矛盾,因此,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协调性。共享发展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城乡公共设施差距、居民收入差距、医疗服务水平差距等提出的。经济总量是必须要提高的,但处理好顶层设计与落实共享思想间的关系,坚持共享发展才更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最后,经济建设最终落脚点是富裕,不仅要提高经济总量把“蛋糕”做大,而且要注重分配的公平性问题把“蛋糕”分好。做大“蛋糕”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建设实现“共富”;分好“蛋糕”是加快经济发展时要注意协调发展、共享发展实现“同富”。做大“蛋糕”是分好“蛋糕”的前提和基础,分好“蛋糕”是做大“蛋糕”的保障,只有将二者统一起来才能朝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加速迈进。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阶级立场的体现,这一思想将人民的切身利益放在发展的中心位置,旨在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基于此,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朝着满足人民多元的需求实现全面发展。第一,加强法治体系建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作出了加强法治建设的决定后,我国法治建设步入了新时代。第二,倡导多元文化建设。习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渊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3](P186)文化源于生活,源于人民,因此,在文化建设中不论创作还是宣传都要尽可能从人民的角度出发,满足人民对文化的多元需求。第三,保障各项安全利益。安全是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基本要求,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只有国家安全,才有人民美好生活的希望;另外,人民生活中的安全因素颇多,如:财产安全、食品安全、生命安全等,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保证人民的人身安全。第四,美化宜居生态环境。习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3](P234)生态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一环,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环境的需求,应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联系起来,进而建设美丽中国。

需要注意的是,以人民为中心并不是要否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恰恰相反,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两个主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路径选择;以人民为中心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根本价值追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给以人民为中心提供物质基础;以人民为中心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予以精神支持。这两个中心一同构成共同富裕的两大内核。

二、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共同富裕的两大内核为其实践路径的选择提供指导,结合当前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机遇与挑战,找到适合我国现阶段的两条路径:扶贫由综合型向精准型转化和共同富裕由中国向世界拓展。

(一)扶贫由综合型向精准型转化

扶贫是共同富裕实现的重要环节。这里的“贫困”并非指国家整体贫困,而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状况下的区域性贫困,尤其是农村地区的贫困。因此,要下大力气做好扶贫工作,不仅要在物质、精神、安全等诸多方面综合型扶贫,而且要在综合型扶贫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扶贫。综合型扶贫是中国经过建设小康社会的长期探索后作出的战略选择,它标志着我国扶贫开发由单一的解决温饱问题向解决教育、医疗、文化等诸多问题发展。中国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现阶段的奋斗目标也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转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这一背景下,习总书记于2013年在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至此我国扶贫工作向精准型方向发展。

精准型扶贫一方面突出“准”。在扶贫工作中要找到各地区的“贫根”,再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如:针对湖南十八洞村“抬头是山、低头是沟”的地势状况,帮助该村引进猕猴桃种植技术,建立猕猴桃种植基地,打造猕猴桃特色产业。再如:帮助凉山彝族自治州三河村大力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增加居民收入。这两地的扶贫都是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发展适宜的生产,在找准最佳扶贫路径下实现生产脱贫。另一方面要强调“实”。扶贫工作必须务实,脱贫过程必须扎实。[4](P239)扶贫先识贫,要严格把握扶贫对象,对其进行扶志教育促使其树立脱贫的信心,然后帮助其找到脱贫的“药方子”,使他们早日脱贫。另外,还要加强对扶贫和脱贫工作的督查,教育引导扶贫、脱贫岗位上的党员干部履行好职责:既不越位、不错位,更不能失位,以严格的扶贫、脱贫督查制度来考核其工作。

扶贫不是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脱贫,而由扶贫向脱贫的实现就是要“精准”,不仅做到扶真贫、真扶贫,而且要实现脱真贫、真脱贫,进而又好又快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早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二)共同富裕由中国向世界拓展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1元增加到2.6万元,[5]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00 309亿元,比上年增长6.6%。可见我国的经济实力已逐步向共同富裕靠近。但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历来以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居于国际舞台,应在探求本国共同富裕的路径中向世界共同富裕迈进。

1.积极维护世界和平环境。中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习总书记执政后进一步奉行和发展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发展同美国、俄国和欧洲等世界主要大国和地区之间的关系。如:中俄两国元首近五年来双多边场合有近20余次会晤,2018年中俄关系民意调查显示:认为中俄关系“很好”或“良好”的受访者高达87%的比例,表明我国积极发展中俄关系得到两国人民的认可。再如:2017年4月习总书记乘专机抵达美国佛罗里达州,同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海湖庄园会晤,2018年11月习总书记G20峰会期间同特朗普总统会晤,两国元首会晤有效促进了中美关系友好。此外,我国还积极同哈萨克斯坦、印度、新加坡等周边国家以及非洲、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积极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我国于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受到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耳其等沿线30多个国家的响应。2017年5月在北京举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参与者来自130多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约1 500名代表,其中包括29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6](P285)中国在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对外开放平台的同时,积极同世界其他国家发展和搭建诸如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中非“十大合作计划”、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G20长效治理机制、中阿合作论坛、中国—东盟合作机制、中国—太平洋岛国论坛对话会、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16+1”合作、中拉关系“1+3+6合作”新框架等一系列国际合作平台。建设这些平台是中国致力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举措。另外,习总书记在2015年9月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强调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和歧视政策,并于当年11月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峰会演讲时提出:要致力于合作共赢,反对保护主义,促进公平竞争。[6](P305-306)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其出发点也是为了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

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将共同富裕的中国梦与世界人民共同富裕的梦想结合起来,为世界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智慧与力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实践意义

(一)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国内意义

1.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要求。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7](P65)社会主要矛盾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的变化,体现了党和国家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从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问题到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的变化,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我国当前发展情况的新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新时代共同富裕要给人民以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让发展朝着健康方向迈进。这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状况的突出表现,也是适应我国社会目前发展状况的体现。

2.有效缓解贫富差距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在我国一直存在,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的问题,这是由于社会主义劳动者在参与社会生产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不同、付出的劳动多少不同导致的。习总书记执政后继续坚持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自2012年以来中国基尼系数基本呈下降趋势,并于2015年达到近十年最低点为0.462。虽然近几年中国基尼系数仍高于国际警戒线的0.4,但它并没有随经济发展不断提升,而是基本趋向稳定并略有下降趋势,这得益于共同富裕的实践。

3.有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社会公平性问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更离不开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把社会公平正义当作审视党和国家工作的一面镜子,以此来评判我国各项政策和机制哪里存在问题、哪些领域需要改革。这样有助于党和领导人及时找到工作中的症结,以采取相应的解决策略,更多惠及人民、造福百姓。

(二)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国际意义

1.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要求。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相继发生,国际局势出现巨大调整。苏联解体意味着冷战的结束、两极格局的终结,这样旧的世界格局已被打破,新的世界格局正在酝酿中。邓小平根据当时的国际局势洞察到时代主题开始由战争与革命逐步向和平与发展转变,并大胆提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的科学论断。进入新时代以来,国际局势虽然存在局部动荡,但并未出现重大变动,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主题。在这一时代主题的大背景下,继续践行共同富裕就显得尤为重要。

2.提供解决国际贫困的新思路。据国务院扶贫办消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有7亿多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70%以上。中国之所以在扶贫上取得的成绩主要得益于共同富裕的实践。首先从以人民为中心的角度出发坚持为贫困人口谋福利。2014年2月21日我国颁布实施《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自此开启了从国家行政法规层面保障贫困人口的举措。其次扶贫工作趋向精准化,在贫困地区采取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的办法使扶贫工作更有针对性。最后构建全面扶贫体制机制。国务院扶贫办、办公厅以及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多次出台扶贫文件以健全我国扶贫体系。这为解决国际贫困提供了一些可行性的思路与方案。

3.推动世界朝着均衡方向发展。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扭转,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孕育待发,同时风险和挑战也在增多。世界各国国情迥异,发展战略、发展程度不尽相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不断扩大。针对这一国际背景,习总书记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8](P272)新时代共同富裕是基于中国与世界的发展紧密相连的实际,突破国别、突破地狱的界限,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推动世界朝着均衡方向发展。

综上,共同富裕经过我党历代领导人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奋斗的历史过程。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内涵和实践路径,具有国内和国际的双重实践意义,因此,把握新时代共同富裕新的特征与表现,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继续前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总书记时代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习总书记“下团组”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