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智能制造技能大师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20-01-19林雁飞朱洪雷
林雁飞,朱洪雷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925)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将高技能人才列为国家六大人才队伍、十二大人才工程之一,明确提出到2020年底国家重点支持1000个左右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基本形成了覆盖重点行业、特色行业的技能传承与推广网络。2016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深入推进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鼓励各级政府、行业、企业,选拔生产、服务一线的优秀高技能人才,依托其所在单位建设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2019年国务院重点推出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也明确提出“建立国家技术技能大师库,鼓励技术技能大师建立大师工作室,并按规定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支持技术技能大师到职业院校担任兼职教师”。十九大以来,智能制造日益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趋势和核心内容,也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工业向中高端迈进、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举措,也是新常态下打造新的国际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而推进智能制造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件新生事物,这需要一个不断探索、试错的过程,难以一蹴而就,更不能急于求成。在此背景下,探索高职院校智能制造技能大师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智能制造技能大师工作室对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传道
弘扬工匠精神的必然需求,工匠精神是指对职业敬畏热爱、对工作认真负责、对技术“精益求精”的态度和作风。技能大师对技艺的追求则完美阐释了工匠精神。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在政府报告中倡导要加强工匠队伍建设,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技能大师工作室就是培养“工匠精神”的摇篮。依托技能大师工作室的人才培养是教师言传身教,技术传承最直接方式[1]。
(二)授业
有利于促进以技能大师为带头人,传授技艺,为企业和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技能大师均是来自行业一线的技术骨干或领军人物,掌握专业核心技术和前沿科技,可以通过技能大师工作室为社会培养一批智能制造领域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复合人才。
(三)解惑
技能大师工作室是校企合作的深化,有利于推动校企间开展技术交流,通过工作室可以整合企业的技术资源、社会资源和学校的人力资源,开展智能制造领域新技术开发、新技术试点推广,联合技能大师和骨干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形成技术创新团队[2]。通过聘请技能大师为兼职教师,可以加强校企之间的技术交流,技能大师将专业新技术带到学校,骨干教师与技能大师进行面对面交流。教师们通过技术交流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形成围绕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技术创新团队。
二、高职院校智能制造技能大师工作室发展现状
“工作室”起源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坊”,在艺术品的创作、生产、销售过程中,“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实现艺术创作和艺术家培养的有机统一,工作室成员大都具有相同的理想和愿景。20世纪20年代在德国魏玛建立的国立包豪斯学院开创了工作室教育的先河,其“知识与技术并重,理论与实践同步”的运行模式至今都影响着世界教育。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欧洲的“工作室制”形成了教学与现实的实践项目相结合的运行模式,由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学生技术方面的教学。欧洲设计艺术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得益于工作室的有效运行,对全世界的职业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国内高职院校工作室建设起步相对较晚,工作室的运行管理机制和保障措施等规章制度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近年来高职院校兴建起各种工作室,走在前列的主要有2002年苏州的刺绣、烹饪、民乐和园林古建等技能大师工作室、2008年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的服装设计工作室、2009年宁波高桥芦港大红鹰学院的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2010年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文秘专业教师工作室等。相较工作室而言,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建设则显得更为滞后。目前,国内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的职业院校数量较少,2010年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李伟维修电工技能大师工作室”、2012年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山东省首席技师(焊接加工)孙桂森工作室”、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成立了“司徒宁广彩技能大师工作室”、2015年广西工业技师学院成立“陈圣鑫维修电工技能大师工作室”等。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和建设,职业院校技能大师工作室在技术交流与开发、课题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目前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发展和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要求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复合人才的需求还未充分匹配。
三、 智能制造技能大师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
(一)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
现行的校企合作,多是聘请企业工程师做兼职教师,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等方式进行,校企合作不够深入。技能大师工作室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或是行业专家做主要团队牵头人,以企业项目和技术革新为载体,教师和学生能最直接最快速地接触行业新知识新动态。智能制造技能大师工作室不是只有一个大师,而是与学校长期合作的企业选派的技术骨干组成的大师教学团队。他们大部分是在企业行业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有着过硬的智能制造专业技术技能以及条理清晰表达清楚的讲课能力。[3]这样可以更好地将企业的实践经验、产品案例带进校园,可以说,技能大师工作室真正做到了产教融合,深化了校企合作。
(二)工学结合,丰富人才培养模式
智能制造是一个新兴的产业,技术更新速度快,传统的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不及时,学生所学知识老化不能适应产业的发展。[4]依托智能制造技能大师工作室,借鉴“双元”制等模式,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的实训实习,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构建“大师引领、定位明确”的培养模式,由智能制造专业各技术方向大师作为技术带头人,组建各技术方向工匠班。通过学生自愿报名,自愿学习,因材施教,以工匠班的形式确立专业方向课和拓展课的开展,让学生在专业基础课以外,根据个人发展需求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向,获得一技之长。智能制造专业工匠班,可以开始包括工业机器人技术集成应用班、工业机器人装调维修班、工业机器人操作调整班、工业机器人应用开发班等。每个工匠班一个学期完成一定的拓展课教学时数,达到一定的教学成效。教授这些课程老师由技能大师担任,他们有着丰富的企业经验和实际案例,课程大都结合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和例子来讲解,让学生在毕业前就可以大量接触到企业的东西,理论知识联系实际案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学以致用,融入生产。工匠班的选择是学生自愿报名的,对该专业方向的技术有较大兴趣,对技能大师有崇拜心理,学习能动性大大提高,教学效果较好。
(三)知行合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智能制造技能大师工作室采用企业式运行模式,实行岗位责任制及绩效考核制度,学生不但掌握了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学习了如何应用知识,锻炼了职业能力,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大大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还体现在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上,很多青年教师大都研究生毕业,理论科研能力较强,但是实践技能相对较弱。高职院校一直致力于培养“双师型”青年骨干教师,提倡青年教师下企业顶岗实习。但由于学校教学任务重,每年能下企业实习的人数和时间都非常有限,实习效果一般。通过设立大师工作室,使青年教师更方便地接触到企业的大师,也更多地接触到了企业的开发案例,参与生产实践的机会更多,比去企业顶岗实习更加有成效。青年教师在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同时,扩大了眼界,与个人的研究方向相结合,能更好地反馈教学,让学习的成果渗透到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的教学上,形成了良性循环。
(四)校企合作,达到双赢
技能大师引领下的“工匠班”的学生,能更好更快地适应企业的用人需求,在毕业就业中普遍受到各个企业的欢迎,而且都能够快速匹配就业岗位,独当一面,这在当地的企业影响很好。用人企业是很迫切希望学校可以培养更多这样的学生来填补人才空缺。通过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模式,学校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企业能方便招到适合的人才,减少了岗前培训的成本,达到了双赢。
(五)智能制造技能大师工作室运行保障措施
1.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智能制造技能大师工作室在运行过程中,必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其中包括青年教师培养方案和学生培养方案。
青年教师培养方案应结合学校对青年教师的考核标准及所在专业的师资团队建设规划展开。进入工作室的教师工作内容及工作量应做到与学校师资考核中的继续教育、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的要求互认。工作室的培养方案应与专业的发展相结合,互为助力。
工作室也应制定学生培养方案,对学生的培养模式、培养内容、培养目标、成果考核等各方面制定明确可量化的规划方案,参考“学分银行”模式,工作室中的学分可抵部分专业课程学分等方式,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完善工作室运行管理机制。技能大师工作室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多方互动平台,要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健全条件保障机制、项目实施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和评价考核机制。探索建立政策支持、资金扶持、企业承办、规范制度、激励表彰、协调发展等外部条件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工作职责、规章制度、发展规划、实施过程、考核评价等内部条件保障机制确保工作室能够顺畅运行。首先学校应做好顶层设计,与企业订立合作协议,深化校企合作,构建校企合作机制,畅通企业技术精英与校内师生双向流通渠道,为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顺利运行提供保障。其次工作室应细化运行机制,明确工作室每个岗位的工作职责与任务要求,并有量化的考核机制与激励-淘汰机制,并签订岗位工作合同。对工作室作出突出贡献与业绩的人员给予一定的肯定与奖励,淘汰无法完成工作任务成员,形成竞争机制,要落实“带一个项目、带出一支队伍、出一批成果”的总目标。
3.构建团队引领的长效运行模式。传统的大师工作室大多以某位大师为主导,项目式运行模式,工作室成员固化缺少流通。智能制造技能大师工作室以团队引领,紧扣专业发展动向,实行导师带学生,师兄带师弟的传帮带模式,有效的考核机制也促进了人员的流通,激活了工作室的运行。采用团队合作及传帮带模式也能进一步促进了教师与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团体类大赛,对工作室长期有序的运行提供了有利保障。
四、总结
未来十几年,是我国人才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智能制造技术发展的关键期。依托智能制造技能大师工作室的人才培养模式,可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实现培养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的伟大目标。智能制造技能大师工作室模式,也为当前高职院校“1+X”证书试点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模式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