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以外贸业务实训课程为例
2020-01-19徐丹丹
徐丹丹
(江苏商贸职业学院, 江苏南通226000)
一、产教融合的研究现状
西方国家率先使用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的合作模式,已经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很多经验方法非常值得学习。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德国双元制为开端并在其它国家得到了高速发展。我国的专家学者也对产教融合做了丰富的研讨调研工作,大致归纳下来可以分三类:一是产教融合的内涵研究。如石平、石韧(2019)总结了产教融合的内涵研究主要从演进方式、提升路径、融合机理、创新能力方面进行研究。二是产教融合理念下机制体制的研究。如张汝根、王莉(2019)提出企业与学校培养地位不对等,导致企业对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不感兴趣。三是产教融合理念下教学模式的研究。如杨蕾(2019)提出了仿真模拟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关代弟(2018)认为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中可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如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轮机管理专业与马士基船舶管理(武汉)有限公司联合举“A.P.Mollermaersk line订单班”。我国产教融合与课程对接的主要集中在技术类课程,如船舶、机电、汽车制造、信息技术等相关理工科专业中,针对外贸类专业课程产教融合的研究基本停留在理论层面,如实训室建设、SIMTRADE软件的使用等,并没有对课程内容的具体构建提出实质性建议。
二、产教融合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教学目标不明确很多高职院校教师缺乏实践教学经验,实践教学主要依靠网络实训平台。目前,国内大多数职业院校的外贸业务实训课程主要是依托于SIMTRADE(世格)或PBL(POCIB)实训教学平台,人才培养目标没有与企业实际需求相接轨,只能通过实训教学软件来摸索经验,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还有一些高职院校一味借鉴同类型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式,没有立足当地产业需求,更无法结合学校自身的师资情况、教学资源对接当地企业资源和产业资源,缺乏对国际贸易专业实践课程教学目标的认识。
(二) 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目前国内大多数职业院校外贸类实训课程教学主要依托于实训软件平台,学生在实训平台里重复作业,前期还会对课程有新鲜感,后期便觉得枯燥无味,对课程认知感不强。外贸类实训软件的实训项目内容多为英文,实训操作又有一定时效性,让学生对外贸工作岗位产生的片面认知,即认为只有英语水平高才能从事外贸类的工作。此外,外贸实训平台里的贸易产品都是系统设定的,学生只能生硬地从中抽取产品,无法对实际产品有所感知。学生对实训课程的总体评价不高,缺少学习能动性。
(三) 教师专业教学水平不高高职院校倡导职业教育多年,但多数教师都是高校应届硕士毕业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虽然总是强调强化职业教育,但大多数教师并非企业出身,理论讲授能力较强,实践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虽然很多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通过自身努力考取跟单员、经济师,商务师等相关资格证书,成为“双师型”教师,但还只是停留在考试和理论层面,对行业的整体运营状况了解甚少,很难把实践知识传递给学生。
(四) 教学体系不够完善国际贸易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非常强调课程与课程间的衔接,需要不断强化知识与技能的巩固,强化国际贸易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拥有综合运用各项技能的能力。但目前高职院校对国际贸易课程实践教学目标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体系不够完善,实践教学主要以授课教师的安排为主,教学内容也通常为任课教师自行拟定,课程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应建立综合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尽可能的让学生参与进来,可以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环境下进行技能训练,可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相联系,融合通汇,全面提升学生的应用技能,从而满足社会的需要。
三、产教融合进行校企合作实践教学
(一)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现实出现一定的脱节,已经不太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因此,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建设是急迫的也是必要的。在确立国际贸易课程实践教学目标时,不能依靠学校实践经验不足的教师。对此,应该由校外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参与到课程目标的开发。着重考虑以专业应用能力为引导,重点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业务实践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服务意识。通过系统地学习,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够全面地掌握国际贸易的相关理论和基本技能,清楚地认识到国际贸易的专业性和实用性。
(二) 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为了加强产教融合的教学实践方式,让国贸专业的学生深入实践的学习,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建立实训基地。使实践基地成为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创建合作关系的纽带,共同培养国际贸易专业人才。依托企业在规模、业务量、员工素质方面等综合优势,使学生可以通过实践课程掌握企业真实生产运营的确切情况,全面提高学生的国际贸易实践水平。通过企业专家向学生教授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实践知识,也可以为企业培养定向人才,通过双向选择直接解决部分学生就业。
(三) 建立“双教师”制度为了让学生在国际贸易专业中的实践课程不流于形式,可以参考硕士研究生招生中的“双导师”制度。学校教师主要负责课程的理论部分和大部分实践课程,企业教师主要为学生讲授实践课程中应用技能。可以让学生提前清楚地知晓国际贸易相关岗位的工作内容,校外导师授课内容通常趣味性更浓,有助于增加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除此之外,校外教师可以为学生进行提供创新和创业指导,通过学习校外导师的创新和创业经验,使学生们熟悉创业应该具备的条件。同时,校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讲解最新国家出台的关于国际贸易相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使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更前沿。
(四) 改善实践教学条件随着跨境电商业务的大力发展,国际贸易的业务环境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革。新时期,国际贸易实践教学条件在实践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技能的掌握主要源于学生动手操作,为了要让学生可以尽快进入职业角色,必须让学生在上学期间亲自感受和体验各种接近真实情况的国际贸易交易。特别是国际贸易专业要求学生掌握不同领域的知识,电子商务相关知识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来讲几乎成为必备技能。因此,高职学院实践教学环境除了应该具有国际贸易专业商务谈判、结算、单证和报关等软件外,应采购跨境电商需求ERP系统、WMS仓库管理系统、TMS国际货代系统、M2B跨境分销业务管理系统。还要利用物理沙盘和电子沙盘帮助学生参与到模拟的外贸业务流程中去。
(五)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决定实践课程质量的基本保证,不仅要求任课教师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求任课教师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实操练习,能够及时解决实践课程中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为其准确解答。因此,需要不断地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任课教师的专业能力水平,通过教师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