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改革实践*

2020-01-19张桂锦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队形排练舞蹈

张桂锦

(湖州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鉴于幼儿园数量扩展和质量提升并重的需求,学前教育专业正在成为广大高师院校最基本也最具潜力的专业。在师范专业认证的背景下,各个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核心是在保证数量扩展的同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此,课程改革成为重要任务。

一、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立足于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维度确立了标准。为了加强环境创设与利用、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激励、沟通和反思能力的培养,学前教育专业传统的艺术类课程的课时大幅度压缩。依赖于大量课时进行舞蹈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作为幼儿的守护者和教育者,幼儿教师需要具备通识性知识,特别是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的知识。但是“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幼儿由于其认知的具体形象性,幼儿教师影响幼儿的最重要方式不是语言交流而是动作、表情、语言等多种交流方式的结合。教师自身的人文、艺术、科学素养及其表现力是摇动、唤醒幼儿求真、求善、求美需求的最主要资源。只有教师自身具有真善美的涵养和表现能力,才能影响和激发幼儿建构真善美。因此,幼儿教师的综合表现力尤其是身体、动作的表现力十分必要,甚至是不可缺少的关键能力。

幼儿有“一百种语言”,幼儿教师也必得有“一百种语言”用于理解幼儿和与幼儿沟通。幼儿教师的综合表现力不仅是实施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而且是在教育中与幼儿沟通、激励幼儿的基本手段。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幼儿教师必须将身体、动作的沟通方式与语言结合应用。

在能力为重的导向下,专注于幼儿教师艺术知识与技能的课程在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地位下降(从必修课变为选修课)、比例减少(从原来课时至少1/3下降到不足1/4)。在此背景下,如何达成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目标呢?

舞蹈课程为“善于与学前儿童沟通”“具备艺术领域教育的核心知识”培养规格服务,需要在有限、较少的课时内培养学习者的身体、动作的综合表现力,具有分析、欣赏和表现舞蹈、戏剧等综合艺术的知识与技能。显然,传统的以技能训练为主、辅助知识传授的课程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需求,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 生源缺乏舞蹈基础,学习兴趣不高

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对考生不作艺术技能的要求,很多学生入校时缺乏舞蹈基础,既不知道基本的舞蹈术语也缺少基本的身体与动作表达技能。入读本科的学生基本在18周岁,其身体骨骼发育基本定型,身体的柔韧性较差,舞蹈的基本功训练成为难题。传统的舞蹈课程中,基本功训练作为核心内容基于艺术院校的舞蹈训练模式,对于缺乏舞蹈基础和舞蹈学习爱好的学习者是非常枯燥乏味的。因此,相当多的同学对基本功训练有抵触情绪,甚至旷课、放弃这门课程。

(二)课程过于专业化,教学手段缺乏适宜性

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教师在认知与情感上对于学前教育的认同相对较低,因此在教材选择和教学内容安排上主要以学科为取向,偏重于艺术院校的教学模式。一部分教师习惯选用专业舞蹈教材或用自己学过的组合、参演的节目翻版教授给学生,这样既缺乏科学系统性,对于学生来讲也过于专业化。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教材最近几年大量涌现,虽然教材考虑了学习者的特点,但执教者作为艺术院校的毕业生,仍然习惯于用舞蹈专业的目标来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教学注重基本功的训练而非舞蹈艺术的综合素养的提升,在训练中反复练习一个动作姿势,对于缺乏基础与兴趣的学习者而言,是枯燥乏味的。将大量时间精力消耗在基本功训练上,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舞蹈艺术的综合素养提升有限,用较大的时间成本获取较小的身体姿势的改变是十分不可取的。

针对上述问题,立足“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适应现代化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的‘四有’好教师”这一目标,舞蹈课程的改革迫在眉睫。

(三)舞蹈课程教学的改革实践

1. 课程方案的改革

(1) 制定有效的课程目标。合理有效的舞蹈课程目标是决定课程质量的重要因素。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幼儿教师专业成长需求,舞蹈课程的目标不仅要指向学生基本舞蹈技能的学习,同时更需要在舞蹈学习中提升学生的舞蹈艺术素养和艺术品性。基于此目标,经过大量的文献检索和走访幼儿园园长对于幼儿教师舞蹈艺术素养的要求,根据三维目标的要求,从不同层面、不同维度确定了舞蹈课程的目标。加强情感与态度的培养,注重舞蹈艺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艺术欣赏能力的提高。将舞蹈技能的学习与舞蹈知识的学习置于并重位置。由情感与态度目标统领,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分析鉴赏舞蹈艺术作品,能够以灵活的身体、动作符号实现与儿童的有效沟通;能够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因着身体、动作的表现方式的加持而使教师的表现力更加丰富有效;能够指导幼儿借助于身体、动作等方式来表现所观所想和所感。

(2) 设置适宜的课程内容。根据舞蹈学科的内部逻辑结构,舞蹈课的传统内容是舞蹈理论、舞蹈基训、舞蹈编导三大部分。由于学时有限,学生基础薄弱,一般都会舍弃舞蹈理论,专注于舞蹈基本功训练和舞蹈的组合学习,注重舞蹈表演技能的训练。在教材的选择与使用上比较随意,教师大多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基本功训练为主,选择几个舞种的基本动作加以组合来表现。为了实现新的目标,内容选择是最重要的改革项目。在调研的基础上确定舞蹈基训、舞蹈组合、舞蹈编排三个内容板块,舞蹈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则渗透于上述三项教学中,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能够地掌握较扎实的舞蹈技能的同时,理解舞蹈的基本原理。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创编适宜幼儿舞蹈的能力,有效提升学生自主创作的能力。

在舞蹈基训、舞蹈组合的教学中选择适当的舞蹈作品进行分析和欣赏,为舞蹈的自主创编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也培养学生舞蹈分析与鉴赏能力。

有人认为非专业的学生不需要基本功训练,只需要学好舞蹈组合,练好身体协调性就可以了。也有人说舞蹈训练就需要按照专业的训练方法,尤其在软开度和控制训练方面。这些都是对舞蹈课程认知不够全面的观点。首先基于师德培养,我们要让学生了解所有专业知识的学习都需要一个在困难中坚持的过程,了解专业课程中的必要专业知识。其次,适当的体验和坚持基本功练习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专业技能,加强专业技能的表现能力,同时对今后自己所要面对的学习者以及教授内容的示范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实施的改革

(1) 教学方式的改革。第一,教学主体翻转。以往教学主体在教师的教,学生被动的学,并把学习内容展示出来。随着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变化,课堂的主体交回学生手里。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基本技能,学生将基本技能举一反三,并创作出新的表现形式。如民族民间舞蹈的基本体态和基本动作要领掌握后,可让学生自由组合顺序,自由选取适合的音乐与之搭配,并分别在课堂上展示出来。这样的内容设置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也增加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创造力,改善了之前单纯学习肢体动作,对肢体的运动部位和动作表现力不加思考的弊端。

第二,网络资源学习。丰富的网络资源为舞蹈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支撑。各类舞蹈作品在网络平台上可以轻松查阅。但是舞蹈作品的优劣区分仍然需要在课堂上与教师一起学习欣赏和分析,并通过教师指定的舞蹈作品在网络上多次进行欣赏和练习。如看完一个作品要求学生分析哪个部分最让人记忆犹新,或者最感动,并思考为什么。学生在讨论问题的答案时,能自主感受到优秀作品中的动作和队形都是围绕主题和情绪发展而来的。有了前期的欣赏分析能力,就可大量观看舞蹈比赛和优秀的展演作品。在提高鉴赏能力的同时,也增加了自己的舞蹈语汇和队形的变化规律,在课堂教学训练中加入自己的创新。

教师也可选取适合教学内容的相关舞蹈作品让学生课下练习。学生可以根据舞蹈段落的难易进行选择和改编。在优秀作品、优秀演员的熏陶下,完成成品舞蹈,对舞蹈的主题、队形和情绪的转折有了初步的了解。进一步在排练中掌握动作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肢体的表达能力和对舞蹈作品情感的再次表现能力。

第三,小组合作练习。小组学习模式是课堂教学的另一手段。学生可根据课堂老师教授的内容,自主练习时根据需要自由组合成小组。小组的成立让同学之间近距离地感受自我和别人的差距。同学之间在解决自我问题的同时看到了其他人的问题,并能够彼此帮助解决问题。相同的问题可在同一时间解决完成,不同的问题互相帮助,由此促进所有学生在教和学中快速进步。

另一方面,小组作业中要求完成舞段小品。舞段动作的统一,舞段表现力的集中表达是舞段小品排练的基本要求。排练过程中需要有一位排练员站在队列外面进行排练,一方面统一动作角度,一方面完善队形统一变化。站在队列外面的排练员能整体看到小组成员的动作问题、情绪问题以及队列行进和变化的问题,并针对不同的问题通过群体讨论来解决。每次排练可轮流变化排练员,不同的排练员关注的问题方面不同,解决的问题也不尽相同。这就是群体共同深度学习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加强了彼此的排练能力。一个年级中,10%不协调同学能在小组排练过程中顺利流畅地完成组合,60%的同学能有肢体、表情表达的欲望,30%的同学能将肢体内外统一,将肢体和表情由内而外地表现出来。

在小组作业的过程中,同学们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增加学习舞蹈和排练的积极性,也练习了耐心和互助,是技能训练不可或缺的环节。

第四,设立课外舞点。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言传身教,即教师通过讲解、示范动作来传授知识和技能。长期单一模式的教学,加之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继续保持相同的教学节奏使一批学习进度较慢的学生失去学习兴趣,适当降低教学进度又会使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停滞不前。另外,有限的课时量不能保证学生将学习内容很好的掌握,如何增加学生的自主训练时间成了舞蹈技能学习的首要任务。舞点的设立满足了舞蹈教学的需求。舞点即课堂外的舞蹈训练时间,为课堂上内容完不成的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时间,给需要动作加大训练力度和强度的学生提供了场地。不仅如此,课堂内容没有很好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可在舞点训练时间段内向能力较强的学生请教学习,并针对自己的问题着重解决。不同层次的学生互相学习,相互帮助,把课堂内容延伸到课外训练中。

(2) 社团研练,教与学融合。学生社团作为一种具有相同爱好的学习共同体,它不是分科学习,也非单纯训练,而是要有成果。同伴间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教师作为社团的一个成员,既是指导者又是支持者和合作者,非常适合于舞蹈的课外延伸学习。为此在幼儿舞蹈创编比赛的基础上成立了舞蹈社团。

社团的学习方式多以一个作品的精细化训练为主要目的。针对一个舞蹈作品,从起范儿到造型,从动作到呼吸,从个人到群体,点面线等都要仔细训练。简单地说就是手眼身法步的多方位配合。参加舞蹈社团的同学在这样的训练模式中能快速提高自身的肢体协调能力、动作情感的表现能力,并学会教师排练过程中的排练手段。将社团模式的训练手段运用在课堂作业练习中,是教会学生自学的最好手段,让只会长期埋头理论学习的学生在技能学习方面有的放矢。

首先,在动作表达方面。非专业学生在肢体动作的协调性方面较差,如何让身体各部位关节协调伸展是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从定格造型训练开始,每一个造型都经过固定训练,帮助固定肢体的记忆、肢体的舒展、动作的最大表现力度。然后将不同的造型连接起来,即把舞句分解开来,一点点连接下去,并重复训练,让每一个定格造型串联起来变成流畅的舞句。舞句连接变成舞段,如此从一点一滴做起,促使肢体的协调性和动作的张力快速得到训练和进步。

其次,在情感表现方面。舞蹈的肢体表现能力是舞蹈训练中的重要一环,好的表现力能弥补肢体先天能力的不足。社团训练中,舞蹈作品的情感训练也是必须完成的部分。从起范儿开始,到动作和呼吸的统一,从面部表情的控制到情绪释放的展现都需要仔细研究和琢磨。课堂训练中由于课时的局限,教师会着重强调舞蹈情感的表达部分,但是整体训练的时间却是有限的。学生在自主练习时间段中,除了反复仔细练习动作的协调性和张力,还要加强动作情绪的训练。从直接动作到加入小的起范儿;从抬手提气到落手呼气等逐渐加大身体各部位和呼吸的统一;从出手提笑肌和手眼练习到面部微表情的灵活表达等。从慢到快,从小到大,一步一步加强身体所有部位的参与表现。

再次,在队形配合方面。集体舞的表演中,队形的变化能帮助观众理解舞蹈的发展和转折。好的队形既能让观众感受美,又能带动观众情绪,是舞蹈作品在空间调度上的灵活变化。舞蹈社团排练模式中队形的变化排练也是集体舞蹈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这部分的内容放进课堂小组训练中,能有效增加排练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小组成员根据舞蹈动作的发展在一个队形上进行变化。如一横排逐渐从中间突出到V字形,再回到一横排;也可以运用卡农的形式将四横排前后动作节奏变化等。从空间变化逐渐到多个队形的变化连接。这种类似于做游戏的队形排列方式可增加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有了一个队形的排练经验再逐渐发展到不同队形的转化和连接。学生通过这种模式深刻体验了队形在舞蹈中尤其是集体舞蹈作品中的地位和意义,比教师在课堂上直接讲述效果更佳。

3. 课程评价的改革

从课堂展示到幼儿园实践展示,体现评价的多元化。

师范生舞蹈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肢体表达,学会根据所教学生的年龄编排舞蹈,并学会组织排练和演出。舞蹈课程中只强调舞蹈动作的练习,不加强展示和表演是非常不科学的,课程安排中只有教师的评分也是不全面的。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展示平台,给学生安排不同层面的评价体系是全面评价学生能力的有效办法。

首先,课堂作业的评价采用作品展示、同学互评和教师点评两个环节。展示环节的反复多次训练让学生从不敢表达,到慢慢注意姿态再到敢于表现,直到内外合一的四个表现进度。同学之间通过客观角度学习同学之间的作品,同时又能反思自己作品的问题,是学习和思考双向同时进行的教学模式。同学之间可根据课堂展示的程度,运用对比的形式分级打分。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对学生的体态、舞姿、风格的掌握以及编排的手法、整体效果来打分。

其次,联合幼儿园提供作品展示平台,由作品欣赏的第三方来评价。展示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不同于课堂展示的演出氛围。展示结束后请小观众来打分评判,从孩子们的眼中评价作品;同学之间也在观看自己的作品或小朋友作品的同时对比动作或队形的区别以及不同年龄段孩子肢体的表达能力,并反思自己作品的问题。一线教师在观看展示后可根据一线教学经验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并给予一定的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疏忽的地方。

有了展示平台,学生就能正确对待舞蹈表演的任务,积极排练增加自我的表现力和编排能力。有了训练目标、展示平台和评价体系,学生就能在科学的训练体系中学习舞蹈技能,为培育下一代打下坚实的基础。

舞蹈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教学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在人才培养总目标的实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升了学生的身体、动作、语言多种方式结合的综合表现力,为学生的就业求职和专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猜你喜欢

队形排练舞蹈
舞动未来
A quieter world during the lockdown
队列队形体育教案
学舞蹈的男孩子
两个大忙人
舞蹈课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队形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鸟雀排练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