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工作中感恩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以东莞某高校为例
2020-01-19吴嘉倩翟佩滢莫梓晴
吴嘉倩,翟佩滢,莫梓晴
(东莞理工学院,广东 东莞 523808)
感恩教育是从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对受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采用一定的教育形式,实施一定的教育内容,受教育者从而在思想到行为上受到良好的教育影响的带有人文色彩、渗透于道德和情感等层面的人性教育[1]。
大学生大多珍惜能够上大学的机会,感激对成长路上或多或少有着良好正面影响的人或事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它们。但也有一些大学生出现许多不良的行为,如上课迟到、逃课等现象在学校比比皆是;父母辛苦供养其上大学,孩子却瞧不起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等现象屡见不鲜;国家、社会、他人的帮助被认为是理所应当,缺乏集体荣誉感等现象也是常见,导致大学生不懂感恩的原因很复杂。究其原因,与一些高校过于注重科学知识的教授而忽视育人的重要性,特别是高校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缺失有直接关系。由此看来,感恩教育在各高校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是尤为重要的。
本研究以东莞某高校为例,通过对该校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对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进行总结和归纳,调查并分析该高校在思政工作中的感恩教育现状。
一、研究概述
(一)研究的对象、内容及方法
此项目的研究选取东莞理工学院的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500份,收回470份,其中有效问卷457份。问卷数据采用问卷星统计。
研究人员根据本研究的研究目的自编问卷,根据研究内容设定问卷题目,主要集中在了解他们对自我、父母、学校以及社会的感恩认识,如父母的养育,学校教育,各方面的影响等等。问卷题目涉及两个大的方面,一方面是对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的调查(如:觉得自己比以前更体谅父母的原因,对教师节送教师贺卡的看法等);另一方面,是对大学生学校感恩教育现状的调查(学校里的感恩教育的方式以及对此发展的看法等)。
(二)样本概述
在有效的问卷中,受调查的基本情况如下:大一的学生占24.84%,大二的学生占29.69%,大三的学生占22.97%,大四的学生占22.5%。
二、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分析
(一)对父母、亲人方面
调查显示,84.3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比以前要更体谅父母的原因是意识到自己长大了,觉得自己的思想成熟了,应该承担做子女的责任;63.28%的大学生则表示上大学后,无论学习还是活动多少都有使自己感恩意识加强,学习上以及活动的多样化无意识地影响着;另有27.34%的大学生表示是受到周围同学的影响而慢慢地体谅父母。可以从更加地体谅父母、亲人可以看出,现今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会带来多方面影响,包括自己成长意识以及外界因素等[2]。
(二)对教师、母校方面
“教师节如何看待同学给教师写贺卡这个行为”这个选择题的调查显示,80.47%的大学生认为这个行为是借此机会感谢教师辛勤工作,应该延续下去;10.84%的大学生认为这个是表面功夫,没有必要去做;而8.59%的大学生认为已经成为习惯了,对于这个节日和行为已经没什么感觉了。可以看出,大学生对送贺卡给老师,感恩老师的情怀还是存在于大部分人的心中,认为老师的的确确真的辛苦了,而少部分对于这个贺卡的行为不太认可。
其次,在“你对功成名就后就回校资助的毕业生有什么看法?”这个问题的选项中,有77.84%的大学生表示这个行为是值得学习的,自己有能力也会这样做;有12.5%的大学生认为觉得是个人的选择,无所谓;有10.16%的大学生则表示自己可能不会这样做,更希望把钱花在自己身上。
从上面的两个问题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对于自己的老师以及母校是存在一定的感恩情怀的。懂得感恩老师,明白老师的辛苦,即使知道贺卡是微不足道的,也是一种仪式感以及感恩的情感,懂得学习感恩自己的母校,在自己有能力以及个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回校资助等。但也存在10%左右的人认为这些行为并不可行,自己不会去做,说明关于感恩教育方面还有待加强。
(三)对自我的影响
感恩教育对自我的影响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有64.84%的大学生觉得在潜移默化中,感恩意识逐渐加强;有27.34%的大学生认为感恩教育可能有对自己影响,但自己没有意识到;有4.69%及3.13%的大学生认为有较大的感觉和完全没有感觉[3]。从这里可以看出,其实在生活中,某件事情或者是某个人影响着自己,慢慢地会发现自己的感恩意识在加强。其次,对于“你觉得感恩教育有什么积极或消极作用?”这个问题,有99%以上的大学生都认为感恩教育的积极作用比较大,如有利于树立自我良好的品格和人生观,使自己感恩身边的人和事,变得积极乐观;拉近自己和家人、长辈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家庭和谐,从而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高校感恩教育的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学校的感恩教育的方式主要为公众号推送、专题讲座、主题班会、海报横幅、学生活动及课堂教学等,可见学校的感恩教育方式还是比较多样化的。而在“认为学校的感恩教育还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提升?”的问题中,83.59%的学生认为内容应该丰富以及多层次,67.97%的学生认为方式应该更加多样化,65.63%的学生认为其实践性还有待加强,60.16%的学生认为应该结合互联网共同学习。由此观之,大学生还是希望学校的感恩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能够有所优化。
三、调查分析结论
(一)学生对于感恩教育形式的认知存在一定的缺失
从方法论的层面来看,感恩教育的众多方法之一便是教会学生知恩、识恩。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对世界、对人生有怎样的认识,便会有怎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如果一个人不能识恩、知恩,那就不可能感恩了[4]。在调查中,调查对象对于选项的选择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对于感恩教育方式的认识。可以看出,高校学生对于感恩教育形式的认识往往局限于以学校管理者发挥主导作用、主动性为基础和前提举办的一系列活动,如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等。而以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为基础的学生活动相对来说并没有为大多数学生所认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视教育者为唯一主体,把学生仅仅视为被动接受教育的客体,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变成了一个只有灌输道德知识而缺乏对学生主体道德情感和行为关照的过程。这种强制压服和单向注入的道德认知模式因为学生体验的缺失,必然会严重挫伤学生在道德养成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样也会影响学生视野的扩大,对感恩教育的形式认知存在缺失。
(二)目前高校的感恩教育形式和内容还有进一步丰富与拓展的空间
感恩是个人对自然、社会和他人所给予的恩惠和帮助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或行为[5]。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生命教育。调查中,相当部分的学生认为学校感恩教育的内容应当加以丰富,其形式应当多样化。而结合高校感恩教育的三种特性:生活化的取向、较为丰富的内容以及具有亲身体验的过程。结合上述感恩教育的定义和丰富内涵来看,高校的感恩教育不论是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值得拓展的可能性。
(三)目前高校的感恩教育还未真正做到密切结合学生生活
现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感恩教育还未完全结合学生的课堂教学、日常学校管理和生活服务等工作来进行,还未真正使感恩教育生活化。特别是忽略了专任教师、辅导员甚至是宿管在感恩教育中所具有的强大作用。在大学课堂里,专任教师常常忽视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极少将感恩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辅导员是基层一线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德育工作者,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密切的接触,其言行的表率作用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可谓不重大,其传授的理念更易被学生接受。宿管则是最贴近学生生活的学校管理人员,却常常因为属于后勤人员而非教师,被忽视其在学生思政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实际上宿管最容易在学生的生活小事中唤起学生的感恩情结,使学生能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体验感恩、学会感恩。
四、对高校改善感恩教育现状的建议
(一)开展感恩主题活动
感恩教育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部分之一,将感恩教育深入学生思想,融入并转化成实际行为有利于构建更好的思政教育体系。在学校教育中,大学生对于参与活动这种形式的态度较为积极,开展感恩主题活动是一种直接且有效的教育方式。主题活动可以多种多样,例如,举办一些感恩主题的故事分享会或征文比赛,勾起学生以往所感恩的事和人的回忆,加深他们对感恩带来的美好印记。又如,组织学生在母亲节、父亲节或教师节为父母恩师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清明节为革命先烈扫墓,让学生心怀感恩之情,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再如,结合志愿服务相关文明环保等活动,号召学生为建设绿色校园做贡献,引导学生爱护环境,树立节能节约意识、生态文明意识,感恩大自然。
(二)营造良好的感恩氛围
环境塑造人,有好的环境才能造就好的人才,在高校中若想要达成感恩教育目标,需要打造良好的感恩文化氛围。感恩氛围可以在家庭、学校、社区及社会有所表现,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应主动营造感恩环境,让学生耳濡目染,形成感恩意识,养成感恩习惯。高校可以通过校园海报或宣传栏表彰在感谢他人、感恩社会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典型人物,宣传其模范励志示例,使学生认同并赞赏感恩行为,学会感恩,乐于助人,反哺社会。也可以通过校园公众号、校园广播电台来播放感恩动画,播放感恩主题歌曲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传播感恩文化,用这种潜移默化的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感恩意识。
(三)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在大学学习生涯中提升自我很重要的一部分,高校亦可将感恩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从而让学生在提升专业学科能力、积累社会经验的同时,学会感恩,获得思想道德上的提升。
高校在安排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同时,可以适当增加有关感恩教育的课题研究,或是将感恩教育与各个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例如,可以开展多一些义教、支教、志愿服务等活动,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帮助他人后得到他人的感谢而领会到感恩的意义及力量,从而学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身边帮助过自己的人。高校也可以通过一些相关社会实践,让学生体会到个人是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的,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应当在享有社会资源的同时学会感恩社会、回馈社会,在为社会做贡献当中找到自己的价值。
(四)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感恩教育应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调查显示,大学生认为课堂教学中的感恩教育渗透较少,由此可见感恩教育的开展与课堂教学结合较少。高校要想更好地开展感恩教育,必然少不了将其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将感恩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当中去。而感恩教育作为一项素质教育,应当融入其他专业学科的教育教学中,应当将其渗透到各个专业各个领域,从而将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例如,高校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时,可以时刻将教材联系生活,善于提取教材中思想教育的部分,引导学生去领会感悟,在爱国教育中唤起学生对祖国的感恩之心。不仅如此,在课堂教学当中,可以安排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感恩。同时,为了更好地将感恩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当中去,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师应当以身作则,在一言一行中感染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无私奉献,进而学会感谢师恩等等。通过将感恩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当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会感恩祖国、感恩同学和老师以及感恩身边的人,进而再将这种知恩感恩外化于行,从而影响身边其他人,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而我们的社会也将会越来越和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