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精神与高校思政教育
2020-01-19黄国雄
黄国雄
(云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昆明 650000)
红色精神最早诞生于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赣州市于都县,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战争中形成的精神文明。高校思政教育对于精神文明的传承责无旁贷,青年学生在思政教育指导下学习红色精神的过程也是青年学生自身素质提升的过程。高校是培养青年学生的摇篮和主要阵地,应充分挖掘红色精神文明价值,与学生形成思想上的共鸣,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红色精神是我国革命文化的象征,是全国人民的精神寄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源泉,只有发挥好红色精神应有的现代价值,才能为青年学生的培养提供更好的平台。
一、红色精神的内涵
红色精神是1934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从江西赣州市于都县出发走向解放全国的过程中,集中表现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的总和。随着时间的推移,红色精神已经家喻户晓,成为无数人民广为传颂的红色经典。红色精神主要概括为:奋发自强、精诚团结,不务空名、改革创新,报国为民、无私奉献。
(一)奋发自强,精诚团结
奋发自强,精诚团结是中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不断碰撞融合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探索凝练出来的优良品质。没有奋发自强的革命意志以及精诚团结的革命行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是不可能成功的。中国共产党运用科学的指导思想,鼓舞士气,使得红军能够在革命时期奋发自强团结一致抗战,不断谱写革命新篇章,为中国革命事业立下丰功伟绩。红军取得的丰功伟绩离不开老百姓的团结支持,只有深知群众基础的重要性,才能在革命时期一直真诚对待老百姓,赢得老百姓的真心拥护,进而团结老百姓的力量进行革命斗争。这种“奋发自强,精诚团结”的精神动力一直绵延至今。
(二)不务空名,改革创新
革命时期红军士兵以逸待劳,以各地有利地形为依托,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不断进行军事训练。在军事训练中发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时,共产党人没有袖手旁观,而是为人民群众保驾护航。在为人民群众保驾护航的过程中红军士兵不务空名,坚决打击敌人,保护人民财产安全不受侵犯。共产党人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事先不说明,事后不留名”的做事风格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落脚点在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学懂弄懂做实,落脚点在做实。”[1]在战术上,中国共产党人敢于实践创新,勇于在实践基础上进行创新。红军各支部队每次投入战斗时都能转换思维,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使用不同寻常的战术,使得敌人不知所措,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不断奉献自己的力量。特别是红军使用新型战术帮助当地百姓培养训练农民运动骨干时,能够帮助农民提升军事素养,也为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报国为民,无私奉献
革命时期无数仁人志士纷纷投入到保家卫国的战斗中。红军将士在战场上一马当先,锐不可挡,战功卓著,官兵不怕牺牲、立志报国的精神是红军永久传承的价值体系,是红军屹立不倒的精神支撑。人民群众是承载红军的水,红军英勇奋战就是为了保家卫国,为了人民能够更好地幸福发展。红军是以人民为依托建立起来的,必须造福老百姓,必须心系人民根本利益,坚持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时刻为人民着想,在革命斗争中奉献自己的力量。报国为民是红军的职责,红军是由无数个弱小的生命组成的钢铁之师,是由无数个无私奉献的中华儿女组成的百万雄师,是中华民族家园的守卫者。
二、红色精神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大学时期是青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这时高校应努力抓好大学思想教育工作,做好正确引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2]思想教育工作是用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在教育中应充分继承弘扬红色精神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创新精神,从而促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高校思政教育要健全主题教育制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弘扬和继承红色精神,以红色精神来营造校园红色文化氛围,让青年学生在红色文化氛围的熏陶中了解马克思,了解马克思主义,在此基础上不断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从而成长为意志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者。
(一)“奋发自强,精诚团结”推动青年学生完善人格修养
奋发自强,精诚团结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与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员的良好生活准则和正确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能够在革命时期取得卓越的成就,与发扬这种优良作风是分不开的。党一直秉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朝气蓬勃的革命战斗精神,也正因为这份坚持的信念,使得党在革命战争年代中,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不屈不挠,越挫越勇。即使在艰难曲折的环境中,党始终保持着奋发自强的精神,并为此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也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这是一种宝贵的经验。奋发自强精神是促进党的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在新时代创造新成就的不竭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有新时代的要求,高校思政教育要把奋斗自强精神继续发扬光大,让每一个青年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继续保持和发扬。在新时代的旅途中,青年学生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初心,牢记使命,在面对来自学习、生活以及就业压力时,应该奋发自强,发扬革命前辈勇于拼搏的革命精神,提升自己的人格修养,使自己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青年学生必须具备浓厚的爱国情怀。只有具备这种情怀才能为国家做实事,才能精诚团结,始终着眼于国家利益,全心全意地投身于国家建设。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应鼓励青年学生把奋发自强、精诚团结的基本个人素养当作一切行动的基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心系国家大事,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立志报国为民。青年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树立远大的理想,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青年学生必须紧紧团结在伟大祖国的身边,奋发图强,积极投身祖国的伟大建设中,才能更好地做新时代的担当者。
(二)“不务空名,改革创新”促进青年学生实现人生价值
红色精神中蕴含的不务空名、改革创新精神是当今青年学生必须学习领会并运用到学习生活中的科学真理。科学应用就是创新,特别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当代青年学生必须努力学习实践的。高校思政教育在引导青年学生学习改革创新精神的过程中,要敢于摒弃陈旧的思维方式,敢于与陈旧思想进行斗争,运用科学教学方法引导青年学生进行学习。在改革开放的新思潮下,青年学生要在理解运用红色精神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新的独立自主的探索,在实践探索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青年学生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实践生活都离不开创新精神,没有创新也就没有动力,所以高校思政教育必须大力弘扬红色精神中的创新意识,以此来激发青年学生的创新潜能,从而更加坚定青年学生的创新意志,使青年学生能够在自己的领域更好地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在改革创新发展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没有核心科学技术,没有属于自己的创新知识将永远落后于别人。改革创新是推陈出新,破旧出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勇于发现生活中的异同,以此为契机寻求真理。高校思政教育要培养青年学生勇于创新的素质,引导青年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脚踏实地,认真追求学问,不务空名,改革创新,学以致用,在学校学习创造中发现真理和检验真理。青年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应时刻铭记红军在革命过程中创新作战方式、转换思维模式的创新方法,将红军的创新精神运用到日常学习中,遇到学习难题能够及时转换思维、寻找不一样的解题方式,这也是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正确方式。与此同时,红军精神中也蕴含着敢为人先、不安于现状的拼搏精神,且具有大刀阔斧的大无畏勇气,这将激励着青年学生敢想敢干、敢于质疑,不断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三)“报国为民,无私奉献”激励青年学生树立崇高理想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毫不畏惧地面对一切艰难险阻,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在披荆斩棘中开天辟地,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业绩,用青春和汗水创造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3]。培养青年学生的目的就是造就一批报国为民、无私奉献的青年骨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筑梦接班人。革命时期红军士兵们怀着报国为民的理想冲锋陷阵,为新中国的成立默默奉献自己的力量。在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更应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是在中国革命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核心价值体系。在弘扬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能够增强青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青年是国家建设发展的中坚力量,而青年学生更是具有中流砥柱的作用,应努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民族大是大非问题面前坚定爱国理想信念,为祖国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高校思政教育无论是在引导思想教育过程中,还是在专业知识传播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都要实事求是,在更多的学习生活中激励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为学生传授民族大义意识,讲授民族英雄故事,鼓励青年学生以民族英雄为榜样,树立做新时代民族英雄的理想。高校思政教育只有让青年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感受民族精神的强大,青年学生才能认清自己的定位,更好地增强自己的民族自信心、激发青年的爱国情怀,在国家有难时勇于站出来承担责任,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奉献是每一个青年学生的必然选择和崇高境界,这是青年学生成长的必备素质,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必修课程,必须在新时期继续推进。这将有助于进一步加强青年学生的思想修养,进一步提升青年学生的政治修养,有助于促进未来社会的长期稳定。首先,广大青年学生必须把精诚团结作为人生成长的基础根基,根深才能叶茂,在精诚团结的基础上才能谈奉献。第二,青年学生要有爱心和奉献精神。奉献是一种平凡的生活习惯,是每一个青年学生都能做应该做且必须做的;且必须明白奉献精神在职位高低上是没有区别的。青年学生应在自己平凡的位置上,竭尽所能,奉献自己的力量与智慧,在帮助暖化他人的过程中带动周围的人一起加入奉献的大家庭。第三,青年学生要不务空名,要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不盲目追求功名利禄,做到脚踏实地,积极融入人民群众,不计个人得失。第四,青年学生要勇于承担责任。新时代必须有新的行动,新的使命需要新的角色。鼓足勇气扮演好主人翁的角色,大胆探索,勇于尝试。高校思政教育要提高青年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使青年学生学习更加准确、深入、实事求是。青年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更要保持以学习为导向的学习状态,勇于进取,勇往直前。
三、以红色精神为激励构筑青年学生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在中央苏区和长征途中,党和红军就是依靠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革命意志,一次次绝境重生,愈挫愈勇,最后取得了胜利,创造了难以置信的奇迹。”[4]红色精神是革命时期红军与敌人进行军事斗争中形成的,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对于弘扬红色精神,培养新一代红色青年接班人责无旁贷。高校思政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继承与弘扬红色精神是对青年学生负责,青年学生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更应该学习弘扬红色精神,在学习理解的基础上内化为精神动力,外化为追求行动,不断构筑理想信念。
(一)推崇自强精神,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5]青年学生在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上,有着更为坚定的信念。高校思政教育在培养青年学生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信仰树立问题,始终把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思想摆在首位。高校思政教育更应把弘扬自强精神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自强自立的基础上努力学习,为中国未来发展贡献力量。红色精神是中国本土精神文化,是共产党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革命斗争的精神遗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应当加强宣传教育,从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国家在运行过程中是不能缺少主导价值理念的,很明显我国的主导价值理念就是马克思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需要创新宣传教育方式,更要健全主题教育制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马克思主义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结合起来,在主题教育课堂中启发青年学生以红军精神为向导形成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是全盘接受马克思主义,而是批判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指导解决现实问题。这种信仰不是盲目的跟从,而是与时俱进,形成适合中国发展道路的正确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篇章。”[6]进入新时代,在高校思政主题教育教学中应该注重结合红色精神文明,从中汲取能够激励青年和焕发活力的精神精华;另一方面,高校应重视思想教育中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教化作用,即通过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而为社会的全面进步服务。高校要积极探索意识形态建设的长效机制和创新路径,牢牢掌握对青年学生的意识形态主动权,以便能够完成培养政治信仰坚定、政治素质突出、政治能力突出的青年学生的重要任务,为中国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储备更多的优秀人才[7]。青年意识形态建设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引导下发展壮大,从而使得高校思政教育更好地发挥意识形态指导作用,使青年学生明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发展过程中,意识形态建设的时代活力和民族凝聚力所起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
(二)发扬创新精神,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民族的未来在创新,创新的希望在青年。创新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进行,高校思政教育必须培养以马克思主义为基准的实践创新。让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将其上升为理论,再回到实践中进行检验、提升。让青年学生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改变世界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实践是理论的源泉,理论创新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最大的特征就是实践性,创新发展过程离不开实践的反复检验。高校思政教育在校园实践活动中,要深入了解青年的心理动态,弄清当代青年的价值取向,以此为契机将红色精神融入青年学生学习生活实践中,在实践中追求真理,在实践中谋求与当代青年相契合的正确价值取向。这样能够有效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更好地发挥红色精神的作用,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和开放的理论,他指出:“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8]当代青年学生的学习应以科学的理论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进行实践创新。青年学生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才能在学习生活中崇尚创新,从而在校园实践中开辟创新思想的新境界。青年学生必须站在时代前沿,在充分学习理解红色精神的基础上,不断思考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扮演好主人翁的角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弘扬奉献精神,坚信伟大复兴中国梦
高校在培养当代青年时要着眼于引导启发学生形成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弘扬无私奉献精神,为国家民族发展奉献力量。进入新时代,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思想理念教育,鼓励支持青年学生积极参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并搭建网络学习平台,延伸理论课堂。在主题教育学习中更好地理解红色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高校思政教育应充分利用校园传媒技术如微信、微博等,将红色精神有机融入到校园传媒平台当中,让青年学生在日常的校园文化中感受红色精神的伟大,涵养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青年学生应该在日常主题教育学习中运用校园传媒将红色精神有机融入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积极学习奉献精神,增强民族责任感,攻坚克难,用无私奉献精神,撑起青年学生挺拔的脊梁,撑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统一起来”[9]116同时,也希望“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9]278。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不外乎为祖国的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力量。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10]当代青年学生要崇尚奉献,学习不辞劳苦任劳任怨的无私奉献精神,把自己的个人理想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用无私奉献的精神撑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引导下,做好自己学习和工作的事情,时刻关注国家大事,祖国遇到困难时要勇于站出来,勇于为祖国奉献力量。因为祖国的发展更需要青年学生的实践与奉献,青年学生们必须树立永续学习的理念并坚信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实现的。
总之,奋发自强、精诚团结,不务空名、改革创新,报国为民、无私奉献的红色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创新精神激励着一批又一批中华儿女前仆后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的矛盾不断涌现,应将红色精神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新时期青年学生将自己个人理想融入到祖国的伟大理想当中,把家乡的建设与祖国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永远跟党走,让青年学生在共产主义的激励下不断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国梦贡献青春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