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革命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路径研究
2020-01-19李林杰
李林杰
(广东海洋大学,广东 湛江 524088)
引言
革命精神文化传承是新时代教育工作推进的核心重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应当结合教育发展时代需求做好规划布局。对此,将共产党革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体系,有利于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缺失,提高当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文化的学习、理解能力,使高校思政教育能以新的时代发展姿态应对诸多的大学生思政问题,进而为我国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创造新契机。
一、共产党革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时代必要性
(一)加强红色文化发展传承
共产主义革命精神是红色文化传播的内容。当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稳步推进,必须依托于红色文化的发展传承。正因如此,共产主义革命精神作为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桥梁,应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求与时代发展充分融合。目前,受社会不良信息传播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表现出不信任、不理解的态度,未能深刻体会到英雄先烈为完成革命事业而英勇献身的意义,导致大学生对思政教育存在抵触心理。共产党革命精神在高校思政教育理论方面的融入,实际上是运用红色文化熏陶的方式,调动大学生思想实践的积极性,使高校学生可以深切感受共产党革命信仰形成的艰辛与不易,为其未来正确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夯实基础。
(二)培养大学生崇高理想信念
当前,我国正处于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突出矛盾的产生不可避免,受此影响,当代大学生意识消极、思想消极、行为消极问题尤为严重。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正是针对高校大学生以上问题为其树立积极思想意识形态,以此提升大学生行为意识能力[1]。而事实上,现代大学生所处社会环境的变革,一定程度上使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思想信念的影响日渐式微。此时,将共产党革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显得尤为必要,是改变大学生思想态度与意识形态的有效方式,其中勇于献身、不畏艰险的革命思想,对塑造大学生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及培养理想信念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促使当代高校思政教育能更好为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与人生目标创造有利条件,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
(三)提升高等人才的品格素养
个人优良品质的塑造是我国高等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在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有优良品格素养的时代青年,以瞿秋白、陈树棠等青年革命先烈为时代导向的革命事迹,无时无刻不反映出共产党人的优秀精神品格。所以,共产党革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对提升大学生品格素养具有绝对的积极影响,是弥补现代高校思政教育不足的重要方式。恰因如此,高校要以共产党革命精神传播为侧重点,为共产主义精神的弘扬传播提供全面教育支持,增强共产党革命精神对大学生的实际感染力,从不同维度突出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使大学生能够有效理解革命文化更深层次内容,为共产党革命精神能够进一步通过思政教育对大学生进行道德品质鞭策奠定良好基础。
(四)坚定大学生政治文化信仰
近年来,大学生充当军事间谍、商业间谍的新闻报道偶有出现,归根结底是大学生政治文化信仰不坚定,导致功利主义、利己主义泛滥,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同时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失去本质意义。对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围绕共产党革命精神基本内涵,弥补在政治信仰层面的理论教育实践的不足,将革命精神的弘扬传播作为构建大学生政治思维的基本条件,培养大学生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政治思维概念,让政治信仰成为当代高校大学生文化信仰输出的组成部分,以此方式激发高校学生的政治热情,最大限度给予大学生政治文化学习的空间,继而实现高校教育政治思想的广泛普及,为高校大学生进一步坚定政治信仰提供有力支撑。
二、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政理论课实践教育的缺陷
(一)大学生思想认识不足
大学生思想认知问题是高校思政理论教育的关键性问题。大学生之所以难以融入思政学习环境,一定程度上是对思政教育有着错误认识,归根结底,是社会不良价值观对大学生人生观产生负面影响,使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理解性偏见。久而久之,思想认同感的缺失让其无法秉承良好的思想心态参与思政学习实践,加之缺乏良好的教育引导方式,导致大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习方面始终处于积极性不足的状态[2]。因此,不管采用何种教育管理方式,均不能够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创造实际的基础条件。
(二)教学课程内容安排深度尚浅
高校思政教育理论相比于初中、高中阶段而言应更为深入。但事实上我国高校思政教育课程设计,均存在内容重复的问题,与高中阶段教学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相同性,未能结合高校大学生所处教育环境进行科学安排规划,使大学生对思政学习缺乏兴趣,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效化推进。并且思政教育本身思维逻辑性较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更多是基于早期阶段所塑造的思维逻辑进行认知,若在内容深度方面未能及时做好调整,则高校学生思维逻辑将不能与思政教育内容节奏保持步调一致,长此以往,也将成为影响思政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三)教育课程设计与现代发展不契合
高校思政教育必须突出现代化特点,否则在不同社会环境下学生所接受的思想内容将与其所生活的基础环境产生冲突,在矛盾冲突的作用下思政理论课程教育将失去根本意义。例如,高校思政教育对案例教学内容的选题,如能根据时事热点或现代环境开展案例教学拓展,则为学生积极参与思想政治学习提供了有利空间,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对热点问题的思考方式各不相同,利用对热点事件教学资源的引入,激发大学生思政学习倾诉欲望,实际上也是帮助高校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思想政治学习问题的有效途径[3]。
(四)教育考核机制不科学
专业教育考核是衡量高校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基础方式。而思政教育作为提高大学生思想维度,塑造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课程项目,并不应当采用分数测试的方法衡量学生道德素质。所以,教育考核机制的不科学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难度逐年加大的重要原因。例如,高校思政教育考核,可以采用评估学生日常学习行为的方式进行,或通过组织红色文化教育实践活动,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给予客观评价,使思想政治教育考核突破传统教育考核机制的限制,为高校大学生更好地融入思政学习环境创造新机遇。
三、共产党革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程实践的优势及特点
(一)建立完善思想政治学习意识框架
大学生学习思想意识框架的不完善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推进影响巨大。共产党革命精神内涵并不泛指文化单一性,因此,高校思政理论课程对共产党革命精神的融合可以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意识框架做深入完善,使大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对革命精神的理解,更好地结合课程教育内容提升思想领悟能力。此外,传统的高校思政理论课程,更多利用对西方后现代化发展对比映衬革命精神的伟大之处,但由于当代大学生的阅历不足,容易造成一定的教育误区,使得思政教育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的潜在意识。与传统教育模式不同的是,共产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将共产主义革命特征纳入理论课程教育框架,让大学生对革命精神的理解可以达到更高的思想维度。
(二)明确高校思政教育的根本性目的
高校思政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教育方式塑造大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与社会观等积极观念。而传统高校思政教育,更多的是为应对高校大学生专业考评而设立,其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背道而驰,难以发挥思政教育的根本性优势。对此,共产党革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实际上是运用共产党革命精神渲染对思政教育做理论铺垫,让理论课程教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教学管理框架之内,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迈向正确教育方向[4]。与此同时,解决高校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理解偏差问题,也是共产党革命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又一主要优势。例如,通过革命精神的正确引导,让大学生真切感受到共产主义革命精神的伟大与无私,利用革命人物、事例阐述分析,帮助大学生接触革命精神和革命历史,从而使大学生能够端正对思政教育的学习态度,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思政教育可以达到根本性教育目的。
(三)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民族荣誉感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与民族荣誉感的缺失,一定程度上来源于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文化的侵袭,导致大学生社会自我定位出现本质偏移。例如,大学生对于西方文化的向往,并不仅因西方文化入侵使大学生思想意识发生转移,更多的是由于大学生将我国社会发展某些消极方面与西方社会发展积极一面做错误的横向对比,最终得出错误的思想结论,使西方文化得以趁虚而入。共产党革命精神延伸主要基于马列主义思想确立,通过唯物主义的透过现象看本质将共产主义革命精神发扬光大。所以,在内容上我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西方文化体系有着不同的理论机制,高校的共产党革命精神教育融合,能够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成有效保护,使大学生对西方文化思想可以产生一定的基础抵抗力,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荣誉感、民族自信心,让在共产党革命精神熏陶下能积极肩负社会责任,以此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良性循环。
四、基于共产党革命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的策略与路径
(一)构建红色文化思政教育环境
红色文化是我党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其内容特征涵盖传统历史文化、革命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构建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可以提高大学生对先进思想的认识。通过环境熏陶引起大学生思想共鸣,利用教育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帮助高校学生了解红色文化发展的背景,并以此为导引坚定学生的政治信仰,提升大学生思想维度及思想觉悟,使高校思政教育得以在红色文化的指引下充分发挥实际教育作用。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红色文化思政教育环境构建,应侧重采用纵向教育策略,保障红色文化教育传播可以对大学生潜在思维构成正面影响,从而培养高校学生良好的政治思维能力,激发大学生的政治潜力。使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立,不仅仅在理论层面确保思政教育有效实施,同时也能为大学生未来阶段更好地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加以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二)突出革命精神发展传承
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形成是困苦而又艰辛的,其中革命精神的缔造者英勇无畏的牺牲,产生了诸多典型的革命英雄事迹,运用英雄革命事迹宣传结合高校思政教育特点开展基础教育工作,将使共产党革命精神更好地起到教育引导作用。例如,对刘胡兰、董存瑞等革命先烈革命精神的学习与传承,能进一步让高校学生感受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魅力,弥补大学生对革命文化思想认知的缺失。通过对共产党革命精神中革命先烈英雄事迹的了解,为学生塑造充实、饱满的精神世界,以此培养大学生政治思想学习的主动意识,降低外界因素对大学生思维意识的影响,使高校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政教育学习和革命文化输出能力,让高校思政教育能伴随着革命英雄的脚步稳步向前。
(三)加强革命精神教育理论思想实践
共产党革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必须要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需求做有效规划。具体实践可以采用以下三种形式。第一,提高共产党革命精神教育融合契合度,做到具体内容具体实践,以理论教育内容为核心条件,运用共产党革命精神教育做进一步拓展,使教育内容与革命精神的课程教学融入可以保持步调一致。第二,要注重对革命精神内容的深度挖掘,提高革命精神文化在思政教育实践的可辨识性,突出革命精神的文化教育特点,避免教育实践的形式化问题,保障革命精神思想的融入能切实在各个教育细节方面发挥根本教育优势。第三,高校教师可以结合本校教育条件积极组织革命精神文化教育活动,使大学生从活动实践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夯实高校学生革命文化基础,通过文化内容的积累保证共产党革命精神融入实践的有效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共产党革命精神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具有良好刺激作用,同时也是当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当代大学生思想独立性的过度培养,导致其对思想文化政治教育会产生排斥。为此,高校要以共产党革命精神为基本纲要,加强红色文化、革命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正面影响,通过教育文化传播及课程理论实践方式,运用共产党革命精神对大学生进行进一步思想感化,以营造真实环境感受为基础提升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素养,继而保障当代高校思政教育质量与总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