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麻阳旅游脱贫攻坚中民俗文化的作用

2020-01-19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0年6期
关键词:麻阳苗族民俗文化

一、麻阳苗族民俗文化资源的独特性及典型性

麻阳苗族自治县是全国盘瓠文化实物留存最多,非物质形态文化最丰富的地方。全县40万人口,苗族占95%,生活在这片土地的苗民,依靠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写下了光辉灿烂的历史,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一)从价值认知角度审视麻阳苗族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自然而然自发产生的文化,依附于人们的生产生活情感信仰之中。因其“自然自发”的发展特点,难免良莠不齐,文化和文明是两个概念,文化中优秀的成分才是文明,才是我们所讲的先进文化。麻阳苗族民俗文化的产生和形成离不开当地地理环境与历史人文环境。

1.经济民俗:以摆脱山区生存困境为依归。包括生态、采集、狩猎、游牧、农耕、工匠、医药和衣食住行等。麻阳山深林茂,沟壑纵横,交通闭塞,居住于此的苗民常“采蕨挖葛为食”,“春来采茶,秋则取岩蜂、黄蜡,冬则入山采黄连、割漆”,是为采集经济;耕地垦荒,经营作田,刀耕火种,是为农耕经济;野生动物十分丰富,“山则有小物若竹鸡、白雉鸡、毛野鸡真有取之不尽、用之不尽之概”,“临渊捕鱼,则所获终至满笥”,是为渔猎生产。在这种山地农耕环境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系列生产和消费习俗。如树神崇拜,则因采集经济时代苗民以果为食,构木为巢,燃木驱兽取暖,遂以古树为敬奉对象。麻阳的传统山寨都有风水树,建有土地庙和祖祠,反映了苗民对自然和祖先的感恩情怀,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因大山寒湿重,瘴疠弥漫,故而苗族喜好酿酒,爱豪饮,借以驱寒温胃;因山中多种植五谷杂粮,故食物加工种类繁多,煎、炒、烩、煸、蒸、煮、拌等样样皆工,苗族饮食也独具民族特色。

2.生活民俗:以追求自由真实性情为宗旨。包括家族亲族、村寨乡里、行帮交际、两性生育、婚姻寿诞、丧葬等生活行为习惯。麻阳苗族大多“依山而居,聚户为寨”,崇尚自由真实的人性情感,这种“祖先记忆”在民俗文化上有突出反映。一寨一族之间,相濡以沫,相沿成习,两性交往十分自由,“凡耕作出入,男女同行,无拘亲疏”。传统节日中,“三月三,茶泡裸干”,青年男女茶林踏青放歌;四月八,传统苗歌会,男女青年盛装赶赴歌场,情歌唱答,以歌相恋,择机相偶,一派自由奔放的场面,不同于汉族的媒妁之言,只有仲春时节“奔者不禁”。在两性交往习俗中出现了结婚礼、寿诞礼,婚礼和丧礼成为人生两大礼仪,寿诞礼是对诞生的回顾,与敬老的礼仪传统紧密结合,因而十分隆重。娱神祭祖产生了各种祭祀歌舞,人们在娱神的过程中也可获得快乐,于是从娱神到娱人,苗族的原始宗教艺术“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这些都是苗族文化研究的“活化石”。

3.信仰民俗:以崇拜自然神灵为主题。麻阳苗族先民在生产力水平较低,认识改造自然能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视自然万物为神灵,形成自然崇拜。如太阳神崇拜,是因太阳能带来光明温暖和庄稼丰收,所以对太阳神的崇拜自然而然地产生。苗族还信奉佛教、道教、儒教等,信仰体现多元性、相融性。

(二)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挖掘传承麻阳苗族民俗文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限定语分别对应中文“口头”“口述”“非物质”“无形”等词。其共同内涵是“口头传统”,形式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神话、礼仪、手工艺等。麻阳苗族民俗具有很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

1.口传式的交流模式。麻阳苗族民俗文化从远古传承而来,以口传心授为手段,世代沿习。一是口头语言是主要传承手段。在汉文化大量传入和学校系统建立前,麻阳苗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从儿童开始就要接受家庭口传教育,稍大就训练唱山歌、做游戏、听古,走出家门后,便去祠堂接受村寨的口传教育,民间艺人则师徒相传,文化习俗世代传承。二是群体性是外在突出表征。受口头传统的影响和制约,“面对面”成了人们交往、交流所必不可少的手段,这就决定了群体活动在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人们以家庭、村落、社会、民族等群体为单位,约定俗成地参与各种民俗行为,特别是在节日民俗、庙会民俗、婚丧寿诞礼仪民俗、集市贸易民俗、集体生产民俗等大规模活动中,群体性特点更加明显,一旦形成后,又靠民俗文化活动形式来做载体传播,如青茶林里唱山歌,祭祖场所观傩祭、宗教场所赶庙会等,这些场所的活动除却功能性外,还更具社交意识,自然能增强族群的凝聚意识与认同感。

2.聚集性的空间布局。像接力赛跑一站接一站,在空间上向四面八方不断扩散,是民俗文化借助地缘关系移动的传播性特点。一是按空间形成同质异形的文化圈文化带。苗族的民俗形成,本身就是因其有相对固定的地理单元,又受交通、信息阻隔,进一步形成相对独立的文化单元和社会单元。这样,民俗文化呈空间地域分布的特征表现得异常突出,到苗族聚居区就会感受到浓郁的苗族民俗。二是按空间推动文化交融。借助地缘地理的传播,苗族和周边汉族、土家族、侗族、瑶族等民族间互相影响、混合,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苗族历史上有过几次大的迁徙,在民族的变迁融合中,民俗文化不断变化发展,如苗族崇拜就明显受巴楚及汉文化影响。苗族的住房也受南方越濮民族“干栏”结构影响,吊脚楼、走马转角楼也因此成为苗族的代表性文化符号,这种建筑严格遵循“环评”,就地取材,不开山动土,依山伴水而建,既能防潮防兽,还能通风透气,体现了实用价值功能。

3.符号化的信息载体。麻阳苗族民俗文化事象有很多独特的象征符号,通过视觉标记、图形、纹饰、色彩、样式等符号和听觉声响代码,即可了解其内涵信息。受汉文化中太阳、阴阳、五行、八卦等符号影响,麻阳苗族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都几乎渗透着这些符号思维。麻阳苗族的图腾符号、衣饰图案花样、祭祀符号都分别象征或对应着某一事物和事件,符号化思维特征突出,苗族服饰本身就是一部活化的苗族文化史。

(三)辩证看待麻阳麻阳苗族民俗文化保护传承

做好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一要科学辩证分辨民俗文化。不从一分为二的角度看待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是不符合辩证法的,鉴于民俗文化“自然的”“自发的”发展规律,难免鱼龙混杂,对其保护传承要进行科学分辨,优秀的要传承,糟粕要摈弃。麻阳苗族民俗文化中含有很多生态文明的内容,要大胆挖掘,弘扬传承。如苗寨人视大树为树神,忌在树林中大声说话,因为怕惊动树神,并时时祭祀,所以家里缺柴却不随便砍树,这种原始生态意识,是生态伦理的萌芽,所以传统的苗族村寨古木参天,山环水绕。所以,对传统的民俗文化要历史的评判,不能简单的以唯物或唯心来区分,对于某些不合时宜内容,要正确疏导,推陈出新,出路在改革,在发展。

二、麻阳苗族民俗文化旅游发展建议对策

(一)麻阳传统苗族村落保护建议

黑格尔说:“民族的建筑、民族的语言、民族的宗教、立法乃至民族的器械,无不具有民族文化的烙印”。麻阳现存很多明清时期古村,如小江村、豪侠坪村等,较好保存苗族生产生活习性,这是极其宝贵的文化资源,由于意识淡泊,传统古村落保护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一是原住民自主自建性破坏。二是建设性破坏。不注重保护的现代化建设造成富有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毁亡。三是法律法规不健全下的保护性破坏。麻阳遗存下来的传统村落建筑及其文化遗产与形态,一方面具有文物的特征、属性和价值,另一方面介于“文物”与“非文物”之间,《文物保护法》不能、也不宜将其全部涵盖而纳入保护范畴之内。而对传统古村落的保护,目前又尚无其它法规可依,正面临着保护法律缺位性损毁。四是没有传统文化保护的城镇化造成的破坏。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许多传统村落成了“空心村”、“老人村”,传统村落正在加速颓废。

从上述情况不难看出,抢救和保护麻阳传统村落及其文化与形态迫在眉睫,需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一是迅速组织传统村落遗存普查。摸清传统村落的分布与数量,掌握遗存和保护状况,制定保护法规政策与具体措施。二是制定《麻阳传统村落文化保护条例》。将传统村落及其文化的保护,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三是开展传统村落民居产权转换探索。适当放宽或者允许集体、个人购买受保护传统村落建筑,鼓励“村有人居、以人护村”,适当调整农村现行民居新建土地政策,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村落原住民因拆旧建新而造成传统村落被破坏的问题。出台传统村落商业旅游开发行政审批制度,建立传统村落作为商业旅游开发项目的综合评估标准体系,严格禁止因商业旅游开发需要而破坏传统村落原有的生态、景观、环境、规划与建筑。四是加大传统村落保护性资金投入。建议学习和借鉴如丽江束河古村保护的经验,积极探索建立适合于麻阳传统村落及其文化保护的资金投入机制。五是开展传统村落及其文化保护的宣传教育。对相关人员进行民俗文化历史教育培训,增加其保护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把传统村落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纳入到扶贫攻坚战略和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中,使文化遗产保护进入良性循环。

(二)麻阳苗族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优势与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贫穷、改善民生、实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如何把麻阳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旅游扶贫是一条根本出路。在众多的扶贫手段和形式中,旅游扶贫的意义、作用及功效并未为很多人所了解,很多人对旅游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游山玩水”的层面,还未将旅游与扶贫联系起来。在一定的旅游资源条件下,通过旅游开发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是一条可行之路,与其他扶贫方式相比,旅游扶贫以其强大的市场优势、新兴的产业活力、强大的造血功能,巨大的带动作用,在我国扶贫开发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从实践经验看,全国很多旅游扶贫点投资规模并不很大,不少农民将日常生产生活的房屋、田园稍加修缮即可成为旅游接待设施,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环境迅速成为新兴旅游目的地,更重要的是带动贫困人口就地参与旅游经营服务实现脱贫的开发模式,既能解决外出打工造成的留守儿童问题,又能增强贫困农民自身发展能力。

麻阳发展民俗文化旅游有四大优势:一是旅游资源的独特性。神秘的盘瓠文化、浓郁的苗族风情、富氧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富硒的食品、长寿之乡的美誉,使其蕴含巨大的独特的旅游开发价值。开展民俗文化旅游,不仅有利于促进本民族更好地保护自己的独特文化,而且更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二是旅游进入性大大改善。乘坐高铁去旅行成为现代人的生活标配,张怀高铁的开通,极大方便了游客的进入。许多昔日偏僻的贫困山村,随着外部交通条件的改善,特别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的开通,以其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环境迅速成为现代旅游市场新宠,旅游扶贫优势不断凸显。三是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有例可循。随着国家旅游扶贫政策的推动,旅游扶贫方心未艾,四川、贵州等西部民族地区,简单改造一户10张床位的民宿,投入不到10万元,一天的经营收入可以达到1000多元,不到一年可收回成本。随着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特别是多层次、多样化的国内旅游需求快速增长,麻阳作为民俗旅游的后发之地,可借鉴丽江、千户苗寨、凤凰发展民俗旅游的经验做法,取长补短,创新民俗文化旅游的形式和内容,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绝,经过产品的科学设计、市场的大力推广、服务管理的提升,必然会形成新的民俗旅游热点。四是建立跨区域旅游协作组织。可借“张吉怀旅游联盟”发力,利用热点旅游区张家界、凤凰的辐射带动,依托联盟组织功能,实行旅游政策沟通、旅游信息互通、旅游客源互送、旅游营销整合,共同打造大湘西民俗旅游版。

1.做好民俗旅游统筹规划。民俗文化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资源价值不可估量。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培养文化自信的需要”,“弘扬传统文化要讲好中国故事”。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就是完完整整的中华民俗文化版,惊艳世界,从此掀开了中国民俗旅游热。据统计,2018年全国民俗文化演艺业收入2350亿元,但民俗文化资源开发形式绝不止民俗文化演艺一种,其资源开发的形式多样,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旅游规划和创意十分重要,麻阳发展民俗旅游要在搞好创新传承的基础上,注重挖掘自有的特色,要统筹考虑寨落文化、风情表演、民俗展示、民俗工艺、民俗节庆、商贸活动、古籍文物等,对其资源进行市场化、产业化评估,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做好与扶贫规划和旅游规划的衔接,科学论证旅游产品建设,注重展示自我特色,避免民俗旅游中出现的千人一面现象,做到“我独我绝”。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政府在旅游扶贫中起着重要作用,政府主导型的旅游开发模式是扶贫的有效形式。旅游业要有大发展,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首先,加强道路、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给予政策支持,特别是资金投入保障十分重要。其次,转变贫困群众观念,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旅游开发建设活动,在开发过程中,群众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旅游经营活动,利用自身的特长从事旅游商品生产,出售自家农户土特产、民族工艺品能活动稳定的收入渠道。再次,建立政府主导的旅游旅游开发基金,保障政府对旅游的持续投入,与其他产业相比,旅游投入与产出的效益是高效的。

3.打造民俗文化旅游精品。对已开发的民俗旅游景点,特别是传统古村、民俗餐馆、民俗演艺、特色民宿,进行资源和体制整合,统一包装、设计、提炼、促销。遵循“建筑为形,生态为本,文化为魂,科技为用”的原则,打造好麻阳盘瓠风情园,包括博物馆、演艺厅、农耕园、民俗街,活态立体展示麻阳苗族四大主题民俗(经济民俗、生活民俗、游艺民俗、信仰民俗),让“静的东西动起来,让死的东西活起来,让书本上的东西走出来,让地下的东西走上来”,打造史诗性的民俗文化大餐,形成产品拳头。麻阳民俗旅游要走向全国界,品牌包装是“敲门砖”。提炼民俗精华,特别是傩愿戏、阳戏、苗歌等“民族戏曲活化石”;哭嫁、骂媒、迎亲、圆婚等远古遗留习俗;祭祀词、无词歌、敬酒歌等“原生态”艺术;苗装、挑花鞋垫、白绣图案、蓝靛、蜡染、银饰、滴水床、吊脚楼、麻阳民间画等民间工艺绝活,它们演绎着大湘西山区悠久的历史和图腾,要重点抢救整理,大手笔包装推介。

4.开发特色主题古村游。鉴于农村大量的古村民居空置、损坏,启动克服古村空心化现象的古村家庭式接待服务微型企业计划,进行旅游扶贫试点。古村旅游的发展不应仅仅站在旅游的立场上,而应从发展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高度出发,也只有这样定位,才能保持古村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古村旅游目的在于创造出一个原真的绿色旅游来吸引寻求安逸和探索的游客,通过古村旅游体现出非现代化水准的新道德观念:一个宁静而自然的乡村环境、宾客受到家一般温暖的欢迎与接待,以及与当地建筑完美结合的民宿。优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富有特色的食品、乡间音乐、以及浓浓历史与文化的积淀,成为人们选择古村游不可抗拒的理由,当然价廉物美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古村民宿散发着古朴、历史与文化的气息,让游客沉醉其中,流连忘返,这对提高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以及繁荣农村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

5.突出服务和教育功能。民俗文化旅游的解说系统十分重要,旅游解说是旅游目的地面向旅游者传输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要把握文脉,科学编制解说内容,满足游客心理需求,建立起遗产解说、文化解说、环境解说,增强游客对民居建筑及相关人类活动、民风民情的认识。

6.加强苗族民俗文化的研究和传播。拍摄系列专题片,在全省全国电视媒体展播交流。组织报刊、电台、电视台,利用网络媒体,开辟专栏、专题、专版,宣传营销。创意策划麻阳苗族风情形象片,举办高层次民俗文化发展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交流研讨。召开民间节日、地方戏、苗歌研讨座谈会,举办苗族文化艺术节,扩大民俗文化的对外知名度,形成国内知名的民俗文化旅游品牌。

猜你喜欢

麻阳苗族民俗文化
以歌为家——在沪苗族务工妇女的音乐生活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麻阳:相聚工作坊研修共提升
麻阳:诵读中华经典 传承中华文化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5W模式”理念下麻阳花灯保护发展现状分析
麻阳现代民间绘画分析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苗族老照片
苗族芦笙制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