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平台下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与改革
2020-08-09
一、新工科平台分析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成分中,工程教育占了很重要的一部分,在高等教育体系中“三分天下有其一”。由专业认证机构,并且针对高等教育机构创办的工程类专业教育实行的专门性认证是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其用意是在为相关的工程技术人才为以后从事工业提供预备的教育保证[1-2]。
跟以往的工科人才不同,在未来的新兴的经济产业发展中需要的是“三强”的新工科人才,即创新能力强、国际竞争力强和实践能力强。具体而言,现在的新工科人才要具备以下三个特点[3-12]:一是他们在某个学科上有深入的研究,同时也具备了能够把各个学科有机结合起来的能力;二是他们能驾轻就熟的用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也能够学习现有新的知识,技术去应对以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的挑战,引领未来科学和产业发展;三是他们拥有优秀的技术,同时还懂得经济社会一些其他领域的知识,兼具良好的文化素质水平。
与传统的工科不同,“新工科”更强调学科的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尤其注重信息通讯、电子控制、软件设计等新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的紧密结合。
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下新工科创新能力培养实训改革思路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下的新工科专业基础课改革就是围绕工程教育认证要求的几个新的模式开展。主要思路依据:
图1 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
工程教育的新概念:从工程教育过去到现在的发展,以及综合国内外教育改革的案例和经验,分析现代新工科的特性,规律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新工程的概念和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的思想。
学科专业的新结构:应对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面向世界各国,共同创建新的工程科学的创新和探索,对传统的旧的工程学科进行改革等。
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总结一些有关工程教育培养计划的经验,和特定的有关人才培养的方案开展,深化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研究与实践,开展多方面合作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方式。教育教学的质量:在完善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实质性对等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的基础上,研究制定新的工程专业的教学质量标准,并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多方面的评价。
分类发展的新体系:通过分析和研究高校发展的经验,总结工程人才分类培养的计划,提出分类发展的宏观政策,组织新的运行机制的构建,促进提高工程教育发展的新蓝图。
三、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新工科改革创新内容
(一)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现了新工科标准理念与专业基础课教学相结合
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模式的要求以及学科交叉和融合的特点出发,本项目设置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创建了各种不同的实践训练基地,并且可以把学校联合起来,从而创建多元的实践训练基地,以此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组织学生开展专业技术实践培训。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证书的要求,研究制定了工程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并对专业基础课教学进行了多维质量评价。
(二)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完善了新工科标准的“训产学研”教学模式
在总结项目初期的一些有关工程教育培养计划的经验,和特定的有关人才培养的方案开展,深化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研究与实践,开展多方面合作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方式。本项目对新工程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西方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新工程,“训产学研”的教学模式。与此同时,由于新工科人才面对的技术、工艺更加复杂,动手能力的要求更高,项目按照“突出重点与全面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依据三位一体的新工科标准教学模式,着力打造宽厚的学科基础。
(三)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建立了新工科标准的电子专业基础课“创新评价体系”
结合“14+10”千亿元产业,并按照“政府主导,产业引导,企业参与,学校主体”的思路,本项目提议了新工程标准基础电子课程的“创新评价体系”。依据“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共同进步”的原则,“新工科”创新理念的专业基础课的混合式教学改革的评价体系不断被应用与推广,完成了在专业基础课教育中对学生进行灵敏性、渗透性、综合性、独特性等四方面训练。
四、结语
经过多年实践,团队获得以下成绩:指导本科生获得2018全国机器人大赛一等奖3项),2017研究生竞赛“华南赛区”三等奖-指导教师,2016广西电子设计大赛二等奖-指导教师。指导本科学生获得实用新型专利7项,大学生创新项目5项,指导本科学生获得第九届广西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暨2015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广西赛区本科二等奖,指导本科学生获得软件著作权2项,指导学生获得蓝桥杯三等奖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