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营经济发展模式对天津的启示
2020-01-19
一、浙江民营经济发展模式
(一)温州模式
温州模式指的是在浙江省温州地区的个体私营企业经济发展模式。改革开放之后,温州地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逐步形成了“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局,后期,随着产权制度的不断完善,“温州模式”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发生变化,从组织形式来看,最开始是家庭企业,后来演变为股份合作制,而目前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标志的企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为主导。同时,“温州模式”还在不断探索外向型经济增长方式,利用海外扩张以及海外市场销售等活动进行国际化开拓,逐渐形成“新温州模式”。
(二)台州模式
200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台州模式研究成果,与温州相比,台州的工业化更具有内生型特点,更依靠自身的资本积累,具有明确的制造业发展路径。与义乌相比,台州更加强调民营经济的自主发展,学界将台州“民营主导加政府推动”的经济发展模式称之为“台州模式”。近年来,台州逐步构建起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中小合作金融机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等多层次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发展格局,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特色鲜明、行之有效的小微金融服务体系,形成了小微金融的“台州模式”。
(三)义乌模式
义乌通过“前店后厂”的经营方式,发挥商品集聚的规模效应,运用薄利多销的营销方式,依靠政府支持合理控制物业成本、提供市场服务,历经自发形成阶段、政府引导阶段和完善提升阶段,形成了极具规模的市场经济,实现了市场与产业、城市联动发展的义乌模式。目前,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小商品、大产业、小企业、大集群”的工业产业发展格局中,“义乌模式”的内涵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正在向国际化商贸城市的方向发展。
二、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经验
(一)温州模式发展经验
1.多举措护航,破解民营经济发展难题
2018年,温州率先在全国启动了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创建工作。“两个健康”是指“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为充分落实“两个健康”的创建工作,温州精心制定了“41条意见”“80条新政”,并细化为146项具体责任清单,其中,57%具有突破性、探索性,也让民营企业得到实惠与便利。从民营经济发祥地到“两个健康”先行区,“温州模式”正成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样本和路径,
2.化解企业堵点、痛点,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结合“三服务”“万名干部进万企”行动,建立了为化解民营企业历史遗留问题的常态化“理旧账”制度,搭建了民营企业维权服务平台,专门开展“推新政破堵点”系列行动。构建了亲清政商关系“温州版”。率先推行了“三清单一承诺”制度,即推出政商交往“正面清单”“负面清单”和清廉民企建设“引导清单”共21条,并开展“反对不按规则办事行为承诺”。同时,温州推出了进一步改善民营经济法治环境的政策意见。并通过法定程序把每年11月1日设为“温州民营企业家节”,创办温州民营经济学院等。
3.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发力民营经济
目前,温州正在高起点上推进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建设,新引进国科大、浙大、复旦、北航温州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国家北斗产业基地、国家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交通安全应急信息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温州分实验室等纷纷落地温州,阿里巴巴、中国谷眼、中国电子信息港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加快推进。2019年底成立温州民营经济发展中心,以“促进民营企业与民营企业家健康发展”为宗旨,协同创新校企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全方位民营企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二)台州模式发展经验
1.发展草根经济,充分利用内生制度优势
台州企业多是以家庭为单位,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制企业,发源于“草根层”的创业冲动。一方面,草根企业决策成本比较低,诚信度比较高,凝聚力比较强,可以通过减息、让利等内部机制的调整来延缓外部的冲击。另一方面,一些已发展成为现代化大企业的民营企业中,草根出身的老板仍保留着股份合作制企业时形成的作风,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厂理念,建立与雇员之间和谐的劳资关系等。台州民营经济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房宁教授比喻为“草根经济”,占经济总量的达到96%以上。
2.创新金融供给,完善服务体系
2012年,台州列入浙江省小微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台州小微金融从金融系统创新向区域集成创新演进,通过小微金融服务全产业链创新,延长了金融服务的价值链,进一步增强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有效促进小微企业提质升级。发达的民间融资也催生了台州民营金融业。围绕“做精、做强”小微金融,台州逐渐形成了“以城商行、农商行为主体,以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为两翼,以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民间资本为补充”的多层次小微金融服务体系。
3.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保护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及时总结和推广群众创造的经验,同时,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规范和引导,营造良好的创业宏观环境。政府绝不会偏袒本省企业,而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则、法律标准,营造法治氛围,积极保护各方面利益。同时,政府对企业采取“有保有压”的态度,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要保,遵循市场规则,提倡优胜劣汰。
(三)义乌模式发展经验
1.政府顺势而为不越位,积极搭建服务平台
政府在市场发展的初期“放水养鱼”,在市场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顺势而为,加以引导和规范,积极打造专业的小商品市场平台,目前,义乌市场上的商品种类达到180万种。打造四通八达的物流交通平台,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义乌铁路口岸成为上海铁路局重点打造的10个路网性物流中心之一,积极推动“义新欧”中欧班列、“义甬舟”大通道建设,实现了“买全球、买全球”。打造联通世界的会展平台,通过主导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中国国际电子商务博览会、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会等一系列会展平台以及中非民间论坛、中国-中亚合作论坛等一系列国际会议论坛搭建合作平台。
2.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创新活力
义乌通过“四单一网”改革,实现“放管服”有机结合,通过“最多跑一次”改革,大大简化了企业办事流程,提高了行政审批效率,改善政务环境,激发市场活力。根据《2019中国县域营商环境百强研究白皮书》,义乌跻身前5。积极探索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居民在不同地方的不守信用的行为都会被记录在案,对个人的贷款、消费甚至是停车都会产生影响,通过制度约束规范居民的信用行为,维护市场经济和社会良好秩序。
3.以顾客需求为核心,促进市场与工业联动发展
在实施兴商建县(市)战略的同时,充分发挥商贸资本雄厚、市场信息灵敏、经商人才众多等优势,实施以商促工、贸工联动战略,引导商业资本向工业扩展,发展与专业市场关联度紧密的小商品加工业,构筑了小商品、大产业,小企业、大集群的工业发展格局,以市场带动工业、工业支撑市场,促进市场与工业联动发展。
三、启示
根据浙江省在实践中总结出的发展模式,天津应因地制宜,以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为出发点,积极吸取适合本地发展的经验,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形成本地特色模式,为天津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一)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优化营商环境
政府在民营经济发展的微观市场领域要尽可能退出,实行无为而治,但是在民营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的建设方面,地方政府必须有所作为。针对当前民营企业项目审批难、贷款手续多、成本压力大等现实困难,要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在更大范围、更多层面、更大力度上进一步简政放权,瞄准“国际一流、全国最优”,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二)创新产权制度,促进企业市场化改革
积极解决产权制度问题,对于产权创业初期股份设置不合理或股份划分不明确的私营性质的民营企业,应尽可能寻找合适的时机,做好股份划分或重新配置的工作,以避免股东矛盾的尖锐化而导致企业的解体。对于改制的民营企业,要做好产权明晰到个人的工作,以充分发挥个人对其财产看护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促进民营企业发展。
(三)培育产业集群,积极引导企业创新转型
充分发挥新经济的引领作用,加强创新服务,鼓励开展各种类型的创新活动,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强化资金、技术及人才支撑,充分发挥创新基地的资源集聚和扩散带动的作用,引导建立民营经济创新的集聚区。大力鼓励民营企业进入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智能机器人、大规模定制化生产、3D打印、可穿戴设备等为主体的新经济的产业链增值环节、关键领域或细分行业,寻求发展空间。
(四)强化融资支持,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
瞄准民营企业资金链关键环节,在投融资、担保、贴息等方面加大改革,进行信贷产品和业务创新。银行要切实转变职能,为企业搞好各类服务。同时,对发展前景较好、科技含量高的民营企业,要及时纳入上市公司后备资源库,通过“绿色通道”方式,加快企业挂牌上市。不断强化企业信用意识,加强企业资金链、担保链风险防控,防止发生系统性风险。
(五)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企业的素质
利用海河英才行动计划等打好人才招揽“争夺战”,分行业完善人才信息库,为企业与人才搭建沟通“桥梁”,特别是企业发展急需的人才,及时掌握人才动态。根据企业发展,有计划地组织各类培训,并加强与大专院校、技工学校的联系,聘请专家讲授专业知识,切实提升员工技能水平。制定、完善各项人才服务保障政策,营造良好的人才工作环境,不断提高企业的内在素质,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