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财务风险内部控制策略
2020-01-19
财务风险内控是国有企业管理工作重要组成部分,财务风险内控制度的建立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在进行财务风险内控过程中应注重方法的科学性、有效性,同时需详细了解并结合国有企业自身发展现状,进而使内控管理的实施凸显针对性[1]。
一、国有企业实现财务风险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
国有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会受到技术水平、产业政策、营销状况、财务资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对企业财务工作的实施质量以及实际水平会产生比较直接的影响。如在市场环境、产业政策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企业的应收账款总量、营收规模会受到比较直接的影响[2]。同时企业营销工作整体质量也会对其财务状况造成间接影响。企业产品在处于卖方市场时,资金链以及财务状况就会相对宽松。当企业产品出现滞销现象时,资金整个回笼过程就会比较慢。同时如果企业有新增项目,资金投入便会增加,财务费用也会相应提高。因此企业在发展中需站在运营角度,对财务风险状况进行充分、全面的判断,加强财务风险管控工作,并且对风险管控及时完善,不断改进各财务风险内部控制相关的机制体制,进而使企业当中的财务风险处于可控制状态。财务资金管理属于企业经营发展核心,在不断对国有企业当中财务风险内部控制进行完善的基础上,才能使政策风险、市场风险、项目风险从根本上被规避,促进国有企业经济运行效率的提升。
二、国有企业财务风险内控的原则
首先,财务风险内控需和企业长期发展规划之间相适应。企业在扩张时期,应运用积极方式对风险进行控制,企业在平稳时期,应运用谨慎方式对风险进行控制。其次,将整体和局部结合在一起。国有企业在经营发展中,需保证人员之间协同合作,实现统筹管理。针对财务风险实施内控措施时,不仅需从大局方面进行规划考虑,也需保证局部和整体目标的一致性[3]。再次,将风险防范与风险处理结合在一起。企业当中存在的风险只能防范,不能完全被消除。因此企业需将风险防范与风险处理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使风险控制达到较好效果。最后,将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结合在一起。企业在发展中普遍存在追求短期利益,忽视长期利益的问题。在进行风险内部控制时,尤其需重视保护长期利益。除此之外,需保证发展的同步性,在针对财务风险问题进行内部控制时,充分考虑企业发展以及市场客观规律。
三、国有企业财务风险内控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风险意识淡薄
国有企业由于长期受到国家政策及资金的支持,管理者及员工缺乏对财务风险的正确认识和重点关注,仍采用老旧的管理模式与管理思维,财务风险意识比较淡薄,未将财务风险管理上升至企业发展战略层次。即使已经建立财务风险内控制度的国有企业,也存在制度建立不科学、不严谨、不适用,制度流于形式,执行时力度不够,制度遵守不严格等情况,这些问题的出现都大大增加了国有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缺乏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现阶段,大部分国有企业财务会计部门的职责仅限于财务信息的核算、记录与报告,未将其与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相结合,发挥财务管理的前瞻性与决策有效性,建立以企业财务指标数据为基础的风险预警机制,持续、全方位、可追溯的监督国有企业财务风险。国有企业普遍没有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现状且可行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运用的预警模式只是在理论层面的探索,没有较强的可行性和权威性,无法采用科学方法对财务风险造成的不确定性进行评估,无法对企业潜在的财务风险提前预警。国有企业通常管理链条较长,层级较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风险进行监控与梳理的难度。
(三)财务风险内控监督机制不完善
财务风险内控执行的完成度、制度措施的适应性,严重影响着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效果。但目前,国有企业对内控监督及内控审计缺乏足够的重视,自纠自查能力比较欠缺,未积极、自主检测及评价财务风险内控制度的工作效果及现存问题,缺少内部控制监督及完善机制,影响了内控制度的闭环管理与系统性,削弱了内控制度的有效性与持续性。且不完善的监督机制难以将内部控制责任落实到位,无法提高国有企业规范化管理水平。
(四)投融资决策缺乏合理性
投融资决策不够严谨、科学是国有企业出现财务风险问题的重要原因。在投资方面,现阶段多数国有企业在进行投资时并没有进行科学、全面的项目可行性分析,在选择投资项目时盲目性较大,也没有深入思考投资项目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利益关系,这就使国有企业在投资项目上难以获得预期的经济效益。失败的项目投资会使国有企业难以收回投资成本,造成国有企业资金及资产损失,降低国有企业资产收益率及周转率,增加国有企业经营风险,进而产生较大财务风险。在筹资方面,国有企业经常采用运用高负债的经营模式,具有较高的资产负债率,在企业收益较低难以还款的情况下,会直接影响企业的信誉,使企业获得资金更加困难,财务风险大大增加。
(五)财务管理流程缺乏规范性
企业的财务管理,必须在内控管理制度的指引下,严格、规范的进行。但现阶段,国有企业普遍存在财务管理制度老旧,未伴随企业的经营发展、内外部环境变化及时更新改进的现象。财务管理制度格式化,财务内控规范不细致等一系列问题使财务管理内控规章制度的指导性、规范性功能大打折扣。且即使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完备的情况下,国有企业也普遍存在制度规范落实不到位的情况。
四、国有企业财务风险内控有效措施
(一)增强风险管理意识
为了使财务风险内控获得更好效果,首先,需从源头进行风险控制,分部门、业务、层次进行风险管理,并且对不同层级的风险进行汇总,运用全局角度对风险进行定义与管理,这样才能实现对风险的源头控制。其次,形成全员风险管理意识。风险管理不仅涉及到高层领导,也和员工紧密相关,全员风险意识的形成,才能使风险管理获得较好效果。在此过程中,可以构建对应的企业文化,强化工作人员对风险的认识。
(二)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想实现对财务风险的全面控制,需构建相应风险预警机制,在构建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首先,和企业自身实际发展规模相符,运用综合评定的方式对企业发展需要的风险预警进行比较,建立系统监控体系。财务工作人员需对财务数据进行有效梳理,并且将其与以往年度考核、执行情况等结合在一起,运用科学方式对风险进行预测分析。针对企业中比较敏感的项目与指标,可以构建监控体系。同时制定监控表格,进而为预警的实施提供比较可靠的依据,在具体实施时,可以运用按月追踪方式,也可以运用按周追踪的方式,并且针对不同风险级别制定不同预警值。
(三)健全科学的投融资决策机制
首先,国有企业需对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切实了解市场需求,紧跟市场脚步,向现代私有企业学习其在经营中的优势,实现所有权、经营权、监督权的彼此分离。并且在管理运用自上而下的模式,保证监管的科学性[4]。其次,应认识到投融资决策的重要性,在正式投资之前,对市场进行详细调查,摸清市场实际情况,针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同时对财务资产、融资方案进行评价,对今后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形成清晰认识,并考虑自身是否能够针对预期风险提出有效规避、转移或降低风险策略。最后,对投融资决策的实施进行监管与控制,跟随项目进程保持对资金及风险的持续监管与控制,使投资项目的收益得到充分保证。
(四)构建完善财务风险防控体系
首先,要想使风险防控在实施时获得较好效果,使风险产生的损失降至可承受范围,国有企业需建立相应的风险管控部门或风险管控工作组,设定相应的管控权限,并且制定明确的工作流程,防止舞弊和错误问题的出现。其次,增强财务内控审计监督。内控审计的实施和风险控制的效果紧密相关,因此需加强对内控审计的监管,系统核查审计方案、审计证据、审计意见、审计报告及审计中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确保内控审计的正确性、科学性、有效性。最后,落实财务风险管控责任机制。针对财务风险内控问题,需将内部控制各环节责任具体落实,以保证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有效性和谨慎性,实现全过程、全员性控制。
(五)对财务管理流程进行规范
首先,需对会计岗位进行合理设置,对会计管理工作进行规范,使其在工作中保持客观性[5]。其次,设置专门内部审计部门。审计人员需对企业当中内部人员在工作时的合规性、合法性进行审查和监督,保证企业当中的工作人员严格遵守企业规则,保证资源使用的合理性。再次,企业需针对财务风险内部控制问题设计监督环节以及审批环节,促进国有企业当中的民主监督机制的建立和健全。及时和员工之间进行沟通,制定合理奖惩机制,使员工在工作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调动。最后,明确细化资金管理每个环节的具体流程,对于采购、预算、对外投资、付款等问题需进行有效规制,不同职务不应具备相融性。在此情况下,能够尽量避免企业人员在工作中出现违规问题。
五、结语
总之,国有企业财务风险内控体系的建立与实施是保证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是保证国有企业资产安全性和完整性的前提条件。国有企业应强化财务风险管控意识,完善财务风险内控的策略,促进国有企业管理水平、管理效率的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