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先进制造业发展对策研究
2020-01-19
一、天津先进制造业发展进展与成效
2019年以来,天津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培育新兴产业为重点突破领域,加快推动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效益明显提升,新旧动能转换进一步加快,为加快推进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是产业结构显著优化。规模以上工业主要行业中,装备制造业带动作用强劲,2019年增加值同比增长6.7%,增速快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3.3个百分点,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拉动作用继续提升,拉动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2.2个百分点,占比达到33.5%,其中,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分别增长6.5%、10.9%和13.7%,金桥高端智能焊材、“两化”搬迁、三星电池扩能等一批升级项目有序推进。
二是新旧动能转换明显加快。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新产品产量快速增长,2019年分别增长56.7倍、40.0%和85.8%。智能制造攻坚年行动深入实施,第三届世界智能大会成功举办,签约项目投资额超过1210亿元,海河产业基金8支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母基金获得核准。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加速落地,全球首款脑机接口专用芯片“脑语者”成功发布,世界首个人工智能供热解决方案落地应用,国产64核高端芯片填补国内空白。智能制造工业增加值增长8.2%,快于全市工业4.8个百分点。
三是投资拉动作用持续提升。2019年,全市工业固定投资增长17.9%,快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4个百分点。“三新”领域投资趋于活跃,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36.5%,比前三季度加快33.4个百分点,快于全市投资22.6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15.7%,其中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分别增长86.1%、39.3%和28.1%,有力拉动了全市工业投资增长,为工业进一步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天津先进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天津先进制造业发展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总体来看,在集聚水平、核心竞争力、政策扶持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产业集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天津工业用地产出水平为34亿元/平方公里,低于上海的54亿元/平方公里、深圳的96亿元/平方公里。同时,天津各级、各类工业园区(聚集区)314个,全市园区建成率约为47%,部分区级以下园区发展良莠不齐,亟待进一步整合提升。如忠旺铝业铝压延生产线目前已经实现集约化、智能化生产,但对产业链上下游环节的龙头带动作用有待加强,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态势还没有充分显现,整个园区尚未实现产值最大化。
二是产业核心竞争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天津高校和科研单位众多,人力资源相对充裕,但产、学、研、用合作机制不完善,大量科技力量、人才和科研成果没有转化为企业生产力,在重点产业方面缺少领军人才、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1]如红日药业的药品研发和成果转化实力已经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但尚未形成完善的产品应用渠道,诸多高水平技术产品并未体现出应有的经济效益。在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2019《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中,天津仅3个品牌入选,其中仅包含王朝1个制造业品牌。
三是产业扶持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兄弟省市相比较,天津对本地重点产业扶持力度有待增强。在生物医药领域,部分省市为保护地方企业利益、扶持地方经济发展,在药品集中采购项目中,针对竞争评审设置了一些惠及本土企业的赋分评审项,有效保护地方企业中标几率,而天津缺乏对本地市场的有效保护,导致本地产品市场占有率偏低,如红日药业的本地市场占有率甚至低于全国市场占有率。在集成电路领域,上海、北京对晶元制造企业参照其纳税额的30%给予财政扶持,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规模分别达到500亿元和300亿元,而天津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仅为每年2亿元。
三、天津先进制造业面临的机遇及环境
当前,先进制造业已经成为全球产业布局和大国竞争的焦点,国家制造强国战略进入落地实施阶段,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有序推进,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为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一是全球制造业分工体系加速重构,为天津拓展先进制造业发展空间带来了新的机遇。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加大对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布局,加紧出台相关规划和政策,围绕核心技术、顶尖人才、标准规范等强化部署,力争通过发展新经济、培育新产业创造新的增长点,在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中掌握主导权。[2]天津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及产业配套能力,同时拥有庞大的港口吞吐量、完善的电力供应、大面积覆盖的通信网络、便捷的运输网络,为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随着国际制造业分工逐渐深入,全球制造业价值链布局日益细化,天津制造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二是国家制造业强国战略全面实施,为天津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创造了有利条件。近两年,国家围绕制造业强国战略,发布了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和“1+X”规划体系,为推进智能制造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通过加强政府引导,汇集社会资源,着力突破制造业发展的瓶颈短板,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3]同时,中国先后启动了三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加快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五大工程,为制造业整体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4]随着一系列举措的出台,政策红利将进一步释放,天津先进制造业将迎来全面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
三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有序推进,为天津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提供了重要契机。天津市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15-2020年),将“提高先进制造研发水平”作为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提出要构建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形成技术领先、配套完备、链条完整的产业集群,建成先进技术、创新要素、高端产业的承接地和聚集地。天津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工业城市,具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5]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持续推进,将为提升制造研发转化能力、打造高端制造业产业集群带来重要契机。
四是新时期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为天津促进先进制造业提质增效指明了新的方向。当前中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动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经济效益等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6]不追求高速增长而着力于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并不意味着就完全不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是将经济发展的重点着眼于处理好供给和需求、投入与产出、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国内和国外五方面关系。[7]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为天津先进制造业提质增效指明了新的方向。
四、对策建议
天津先进制造业具备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基础和条件,建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提出的“三个着力”重要要求为元为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情况,积极适应国内外经济新趋势,在构建新型产业体系、优化产业布局、提升创新能力、发展智能科技产业、推进产业协同、优化发展环境等领域加大工作力度,促进先进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新型产业体系
加快构建包含主攻产业、新兴产业、高端产业和优势产业在内的新型产业体系,全面推进十大产业集群发展。
一是重点发展主攻产业,打造形成新动能。立足基础优势,重点发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和新材料4大主攻产业。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大数据智能来实现,创新大数据产业聚集发展模式,采用“平台+孵化+产业”模式,打造大数据产业全孵化培育体系,培育和发展一批特色鲜明、体系完备、富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优化大数据产业发展环境,提升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打造产业高端创新平台、产业创新聚集区,支撑各产业领域智能化发展,通过技术升级带动产业升级,形成制造业发展新动能。
二是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扩大产业规模。加快培育机器人、3D打印、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坚持产业化创新道路,强化企业主体地位,集中优势资源,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加大对机器人、无人机、语音识别、机器视觉等新兴领域潜力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新兴产业领域领军企业。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智能科技企业对接合作,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能科技企业。围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保障体系等关键领域和环节,充分发挥优势企业引领带动作用,促进产业集聚化和持续化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持续提高产业发展水平,扩大产业规模。
三是发展壮大高端制造业,提高发展水平。充分利用天津海河产业基金、天津海洋经济发展引导基金、天津临港产业投资引导基金等作用,助力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等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壮大。提升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海洋局天津临港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建设直升机研发中心,开展空间站研制生产能力建设,推动集聚集群发展,打造国内领先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积极拓展多产业间的融合、联动发展模式,努力促进系列优势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搭建航空航天、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创新平台,健全产业创新体系。以提升质量、效率和效益为核心,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技术应用为主线,以数字化工艺设计和工艺数据库建设为支撑,中间产品智能制造为突破口,推进航空航天、船舶和海洋工程制造、管理的智能化。利用高端制造业产业基础,提升设计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医院船、海洋科考船、汽车滚装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建造。大力推进直升机研发体系建设、推进发展无人机研发制造,提高高端产业发展水平。
四是创新发展优势产业,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创新发展集成电路、智能终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坚持以自主研发为重点完善产业链,以培育引进龙头企业和实施大项目为抓手发展产业集群,着力聚集一批龙头企业,壮大一批中小企业,提升人才支撑能力,加快提高产业规模化、高端化、服务化、集聚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集成电路、智能终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比较优势产业重点突破和整体提升,实现跨越式发展,带动电子信息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转型,引领和支撑全市创新发展。
(二)优化调整产业布局,推进集聚集群发展
构建京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和滨海新区海洋产业发展带,推进先进制造业集聚集群发展。
一是依托京津发展轴,构建京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依托现有高新技术园区,加强与中科院微电子所、北京海淀科技园、北京经开投资开发公司等北京科研单位合作,重点聚焦高科技研发、智能制造、清洁能源等领域,吸引创新能力强、研发实力强的智能产业团队入驻。
二是利用港口岸线优势,打造滨海新区海洋产业发展带。着力海洋产业生态赋能,加速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京津冀“海洋智谷”,完善海洋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开放型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动海洋产业向高端化、国际化、集约化迈进,提升海洋产业能级,打造千亿级海洋产业集群。加速海洋大数据中心、海洋云计算中心、海洋信息自主可控安全中心、海洋信息技术和产品研发展示交易中心、海洋信息技术人才培训中心五大载体建设,建成海洋信息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链,打造滨海新区海洋产业发展带。
三是培育特色产业示范基地,推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进一步推动产业基地和特色园区建设,立足各区域的产业基础和发展空间,以骨干项目带动产业链延伸,促进企业孵化成长和产业规模化发展。在继续推进滨海高新区软件园、开发区服务外包园、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武清电子商务园、中北高科技产业园、保税区空港软件园、京津中关村科技新城、滨海互联网产业园等产业聚集区建设的同时,加速创建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国家级大数据产业聚集区,发挥特色产业基地示范作用,推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
(三)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双轮驱动,着力营造产业创新生态和创新创业生态。
一是推进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打造技术创新策源地。推进先进制造业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天津分院等创新平台建设,突出创新对示范区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集聚创新型企业、高水平研发机构和创新要素,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养引进高水平的创新人才队伍,构建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打造创新主体聚集区、产业发展先导区、转型升级引领区和开放创新示范区,打造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最重要技术的策源地。
二是高水平创建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完善技术创新体系。高水平创建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现代中药创新中心、智能网联汽车2家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力争1家成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继续围绕动力电池等重点领域开展培育工作,完成1-2家市级创新中心筹建批复。整合现有创新资源,建设一批国家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产业技术联盟等创新平台。鼓励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建设一批人工智能联合研究中心。对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积极承建新材料、生物技术与中药现代化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力争认定国家企业技术中心5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0家,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主导、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三是加大重大创新项目支持力度,培育科技领军企业。实施优势企业能级提升计划,加快钢铁、石化、装备、轻工、医药等重点行业和企业重组整合,做实做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抓好科技领军企业认定和动态管理,加大组织实施领军企业培育重大创新项目支持力度。围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重点领域,攻克关键技术、培育一批杀手锏产品。发挥科技领军企业、专利密集型企业带动作用,促进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
四是加快建设各类孵化载体,促进制造业创业创新。加快建设各类创新创业孵化载体,鼓励发展创客空间、创新工场等新型众创空间,搭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创新创业平台,孵化一批创业企业和创新成果,构建政府引导、市场服务、要素齐全、安全高效的创新创业体系,支持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支持制造业“双创”平台建设和应用推广,培育一批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新模式新业态,提升制造业重点行业骨干企业互联网“双创”平台普及率。
(四)培育智能科技产业,打造创新发展引擎
深入落实智能科技产业“1+10”行动计划,促进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打造天津经济发展新引擎。
一是深入落实智能科技产业“1+10”行动计划,着力培育智能科技新业态。深入落实智能科技产业“1+10”行动计划,进一步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着力培育智能科技新兴业态,布局产业链高端,大力支持智能科技在各产业领域深度应用,建设“大智能”产业集聚区。着力打造开源开放、共创共享的智能科技产业研发创新平台、国际合作平台、成果转化平台,加快智能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提升前沿理论和关键技术研发能力。
二是打造一批智能制造样板工厂、样板车间,树立智能制造示范标杆。落实天津市关于加快推进智能科技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抢抓智能科技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优先给予其项目类、奖补类支持,以智能制造产业链、创新链的重大需求和关键环节为导向,重点支持传统产业实施智能化改造,支持工业互联网发展;加快智能机器人、集成电路、软件信息服务、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引育;支持制造业创新中心、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建设,培育新模式应用示范,着力打造一批样板车间、示范工厂,为智能科技企业提供应用场景和市场空间,不断优化天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环境。
三是办好世界智能大会,打造天津城市新名片。以世界智能大会为平台,推动全市人工智能产业战略布局,着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开源开放的产业生态,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壮大培育人工智能人才队伍,营造人工智能发展的良好社会生态环境,打造“天津智港”。启动筹建第三届世界智能大会,积极争取将大会永久性落户天津,打造天津城市“大智能”的新名片。
(五)加强产业对接合作,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
立足“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深入落实项目化、清单化支撑体系,加强京津对接合作,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深化津冀产业转移对接,共建高水平协同发展示范区,支撑先进制造业发展壮大。
一是落实“一基地三区”项目化、清单化支撑体系,推进清单任务落实。对标对表“一基地三区”目标清单、推进清单、对接清单,加大招商引资、项目推动、对接合作力度,定期汇总工作进展情况,动态跟踪工作落实情况,推进清单任务落实。
二是进一步加强京津对接合作,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进一步加强与北京市的对接合作,组织专题对接活动,搭建产业合作交流平台,支持各区、重点园区引进一批高端制造项目,重点围绕海洋、互联网、智能制造等产业,积极吸纳京津冀高端产业与创新资源外溢,与北京市共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等合作园区、京津电子商务产业园,打造区域产业创新承接载体,积极承接北京市的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
三是深化津冀产业转移对接,共建高水平协同发展示范区。联合河北省有关部门组织津冀企业、园区开展专题产业转移对接活动,围绕现代化工、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的相关优势项目研发及产业化进行深入对接交流,推动津冀在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开展对接合作,促进两地产业协同发展。天津自贸试验区积极支持河北自贸试验区建设,推动在制度创新方面开展更深层次合作,更好服务雄安新区建设发展。引导天津市科技资源,积极为沧州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区等河北地区建设提供服务,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工作持续深入开展,共建高水平协同发展示范区。
(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营造良好发展态势
通过落实“津八条”、选树优秀企业家先进典型、推进“双万双服促发展”、落实“海河英才”行动计划等措施,为制造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一是深入落实“津八条”,进一步树立“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理念。培育“专精特新”产品,大力引导推动中小企业加快创新转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中小企业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通过开展减事项、减要件、减环节、减证照、减时限的“五减”改革,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增强企业的获得感。进一步树立“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理念,优化营商环境,重点围绕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依法保护企业家自主经营权、促进企业家公平竞争诚信经营、激发企业家创新创业活力、完善企业家激励机制、优化对企业家的服务,支持企业家创业发展。
二是选树优秀企业家先进典型,促进工业经济加快转型发展。大力弘扬爱国敬业、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精神,创新发展、专注品质、追求卓越精神,履行责任、敢于担当、服务社会精神等优秀企业家精神,加强正面宣传,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加强党对企业家队伍的领导,深化党建工作“全覆盖”工程,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厚植企业家成长和发展基础,培育优秀企业家队伍,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选树优秀企业家先进典范,鼓励企业家追求精益求精、以质取胜,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打造更多名优精品,促进工业经济加快转型发展。
三是持续推进“双万双服促发展”,破解企业发展难题。持续推进“双万双服促发展”,紧紧围绕服务企业解难题,强化政策宣讲,突出问题精准帮扶,充分利用“两个平台”,利用政企互通平台增加企业融资模块,丰富银企沟通渠道,加强问题办理的扁平化、智能化,提高转办协调效率;继续完善“政策一点通”平台的政策服务和联网查询功能;加强“政策一点通”平台与政务网、政企互通平台、行政审批服务网形成“四网联动”,加强市区两级联动,及时解决企业反馈的问题。
四是落实“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培育引进一批高端人才。深入落实“海河英才”行动计划,聚焦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数字创意、航空航天、节能环保等产业,着力引育顶尖、领军、高端、青年等高层次创新人才,大力扶持高层次产业人才,从引进、培养、激励等三个方面,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全力支持创新平台、孵化平台、技能培训平台和服务平台建设,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放宽人才落户条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