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能力培养探析

2020-01-19黄雅颖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二语母语英语专业

黄雅颖,许 莉

(福建工程学院 人文学院,福州 350108)

随着概念隐喻理论的提出和相关讨论如火如荼地开展,围绕概念隐喻展开的研究硕果累累。作为人类认识世界、表达思想及组织意义的重要方式,隐喻被视为语言的核心。Danesi提出系统地掌握一门语言不仅要学习这门语言隐喻性的思维和表达方式,也应具有与其相对应的概念系统的解码能力和使用能力,即“概念隐喻能力”[1]489。作为本族语者语言使用标志性特征的隐喻能力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外语学习关注的焦点。隐喻与外语教学相结合的研究合理地阐释了一直以来困扰二语习得者的语言非地道性和偏离性。然而,之前的研究多是以本族语者、儿童或是英语专业学习者为研究对象展开的,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能力培养的探讨非常鲜见。本文以隐喻能力内涵为依据,探讨非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并结合隐喻的特征分析具体的培养思路。

一、隐喻能力

(一)隐喻能力的内涵

传统的隐喻观随着Lakoff & Johnson《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的出版而被颠覆。隐喻不再被视为一种简单的修辞手法,而是人类认知的基础。心理学家Gardner & Winner最先提出了隐喻能力的概念:隐喻能力即能够在目标语中诠释隐喻有效性的理论依据、能根据语境创造语境相符的隐喻及评估隐喻恰当性的高级语言能力[2]。依据隐喻在话语中作用的研究,Danesi提出了“概念流利”一说,他认为,概念流利即能够把语言表层结构的词、句和底层结构的概念相匹配的能力[1]499。Littlemore & low在此基础上更为详尽地把隐喻能力区分为及时准确理解隐喻、理解新隐喻、理解一个隐喻多层含义以及“原创”新隐喻的能力[3]35。严世清认为,隐喻能力应当涵盖三方面内容,即认知主体在不同认知域之间自发建立系统的类比关系的能力、面临不相容的概念域共存情形时理解其间系统的类比关系的能力,以及借助隐喻的认知机制创造出隐喻性表达并使该表达引导听读者理解不同认知域间某些独特关联方式的能力[4]。王寅将隐喻能力概括为学习者具有识别、理解和创造跨概念域类比联系的能力[5]140。国内外学者对隐喻能力定义的表述不尽一致,但都认为隐喻能力应涵盖“隐喻的识别、理解和产出”,是人类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正确地辨认并使用隐喻的能力。

(二)隐喻能力与外语学习

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隐喻能力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进行相关研究和论证。Danesi认为概念流利是学好一门语言的关键。学习一门语言意味着能够依据目的语概念系统来理解和使用语言,而隐喻能力正是实现概念流利的基础[1]492。Low指出,二语习得的基本能力应涵盖理解与创造隐喻的能力[3]36。Hashimian & Nezhad明确了培养二语习得者对目的语概念系统和母语概念系统的体验相似性和文化差异性意识的重要性[6]123。国内方面,陈道明率先把隐喻研究成果与二语习得相结合,认为学习者熟练掌握一种语言的重要标志不仅在于其语法能力和交际能力,隐喻能力也同等重要[7]。王寅认为,应当培养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及隐喻能力三合一的教学观[5]143。王蓉、张丽指出,在外语教学中隐喻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诠释、创造隐喻并形成目标语的思维方式,进一步提高语言能力[8]。

相关研究无一例外地证实了隐喻能力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学者倡导把隐喻能力培养设置为外语学习的目标之一。然而,在实际的语言学习和教学实践中隐喻能力并未能得到重视。隐喻能力培养依然徘徊在主流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门外。鉴于此,处于改革前线的广大英语教师应在隐喻能力研究的丰硕成果之上,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大学英语学习另辟蹊径,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语言层面教学,而应把隐喻意识培养和隐喻能力发展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培养隐喻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能力,以期实现真正的语言交际。

二、非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能力培养的可行性

语言的隐喻普遍性和隐喻的认知本质揭示了培养隐喻能力是促进语言学习,尤其是语言运用的地道性和流利性的重要途径。有效地使用语言意味着学习者不仅需要具备根据语境和文化背景提取隐喻的能力,更需要有创造性的隐喻思维的表达能力及用隐喻性的语言表达所从事行业或相关领域的抽象概念的能力。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多年学习英语的基础上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词汇并大致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但仍存在着表达不自然甚至是“哑巴英语”的问题。归根结底就在于目的语概念系统与母语概念系统存在着差异性。认识并掌握目标语概念体系成为外语学习中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那么,在外语环境下隐喻能力是否是可以习得的?

(一)隐喻能力的可学性和可教性

隐喻能力概念自提出之后,许多学者开始关注隐喻能力的可学性和可教性问题。隐喻能力可学性指处于外语环境之下,学习者应该怎样及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发展目的语隐喻能力。隐喻能力可教性指处于外语环境之下,外语教师应怎样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协助学习者发展其目标语隐喻能力。有些学者认为,在外语环境下掌握目的语的概念系统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完全掌握和运用目的语的概念不只意味着知晓该概念的词汇语义对等物及相关的陈述性知识,更需要在真实的交际语境下获取与此概念的多通道心理表征和以文化为基础的行为脚本与图式。但近年来有不少学者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通过课堂隐喻教学可以提高二语学习者的目的语隐喻能力。Hashimian & Nezhad通过对伊朗某大学英语专业学生进行的为期16周的英语习语和隐喻教学发现,隐喻教学能显著促进学习者的隐喻能力及概念流利性[6]140。何冰艳对某外语学院139名大三英语专业学生进行隐喻能力教学实践研究,他发现只要重视目的语的概念流利和隐喻能力,二语习得者的话语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隐喻教学和训练后就能呈现出足够的隐喻密度[9]。苏远连依据隐喻生涯假说理论,对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隐喻能力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得出了单纯重复输入、多种本体输入、相似性辨别和相似度判断这四种教学方法,对二语学习者的隐喻能力发展均能起到了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10]。

相关研究证实在外语环境下,只要恰当地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和学习方法,二语习得者的目的语概念隐喻思维能力能够得到培养,隐喻能力能够得到发展。那么,隐喻能力教学培养是否适用于所有的二语习得者?这就需要考虑到制约隐喻能力发展的各项因素,如语言水平、认知能力、思维模式及文化知识等。

(二)隐喻能力的理想培养对象

语言水平在隐喻能力的诸多研究中被视为重要变量,这主要是因为隐喻理解是语言驱动的。理解和产出隐喻都要求语言学习者必须对表达隐喻的词汇有基本的理解。Boers认为,初、高级水平二语习得者都不适合概念隐喻学习,因为隐喻输入和产出都是以语义为基础的,隐喻理解的过程是从辨认隐喻词汇开始的,须建立在一定的词汇量基础上[11]。诸多研究也揭示了只有语言能力达到了一定的阈值后才能展开隐喻能力的培养。初级英语水平学习者词汇基础薄弱,在理解和输出隐喻表达时均受到阻碍,而高级英语水平学习者在直接使用母语隐喻进行目的语表达时较为谨慎和犹豫。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近十年的英语学习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词汇基础并系统地掌握了英语的规则语法,大部分都达到了中级水平,是最理想的教学对象。

此外,认知能力也是影响隐喻能力发展的另一显著因素。认知能力即人脑加工、贮存以及提取信息的能力。隐喻能力培养的研究对象大多是以成年的中级二语语言水平者为主,主要是因为隐喻能力的培养需要学习者具备抽象理解能力以及能够在不同的认知域之间进行推理和总结。魏耀章的调查显示,语言水平和认知能力都是影响隐喻能力理解和产出的主要因素[12]。大学生在经过多年的学习认知基础上,基本上都拥有了相当的分析能力、学习能力和语用技巧。无论是基于语言水平还是认知能力方面的考虑,非英语专业大学生都是隐喻能力培养的理想对象。

既然隐喻能力具有可学性和可教性,作为隐喻能力理想的培养对象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又应当如何以外语课堂教学环境为依托,发展自身的外语隐喻能力,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隐喻流利呢?

三、基于隐喻特征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能力

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学习者经常遭遇“瓶颈”问题,这主要是由于概念流利缺失而引起的。隐喻能力是实现概念流利的基础。目的语概念系统和母语概念系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学习者在目的语学习过程中,由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和文化背景知识的缺失,经常把母语概念直接迁移到目的语表层结构上,这就是造成语言表达不地道的原因。因此,培养隐喻能力的关键应是在掌握隐喻定义及其工作机制的基础上,充分了解本族语者与二语学习者思维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构建目的语概念系统,最终实现母语和目的语概念系统共同发挥作用的目标。隐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遵循和依据概念隐喻的特征来展开隐喻能力的培养将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隐喻的无意识性和自动性—培养隐喻意识

隐喻具有无意识性和自动性。英语中约有四分之三的表达是隐喻性的,但人们主要关注的是直觉上的新鲜隐喻,而忽略很大一部分被认为是非比喻性的语言。这些语言在最初使用的时候也是作为新鲜隐喻出现的,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逐步规约化并词汇化,最终演变成了死喻。原本的语义冲突在规约化的进程中悄然消解,隐喻的意象图式深深根植于人们的意识当中。因此,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对于这些已看不到规约隐喻外显形式标记的死喻,应当有意识地发现其内在的语义冲突。蔡龙权指出,作为语言常见表达式的隐喻是思维的基本运作机制和语言学习的必然途径,因此提高我国外语学习质量的当务之急是把隐喻性表达设置为外语学习的内容[13]。培养隐喻能力,首先应意识到隐喻在语言中的普遍存在并提高识别隐喻的敏感性和准确度。

Boers认为,隐喻意识意味着能够意识到隐喻是日常语言的普遍成分、许多比喻表达后隐藏着一个隐喻主题、许多比喻表达的非任意性、隐喻主题可能存在着文化差异以及比喻表达的跨文化区别[14]。隐喻意识是理解隐喻和创造隐喻的前提,隐喻能力则强调在隐喻意识的基础上明确理解和输出生动地道的语言。因此,培养隐喻能力首当其冲的应是具有隐喻意识。Azuma & Daigaku指出,隐喻能力研究之所以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对隐喻表达的意识性及隐喻作为思维和交际核心的认识[15]。隐喻意识的培养有助于语言学习者增强识别隐喻的敏感程度。那么,对于从未了解过概念隐喻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应当如何培养他们的隐喻意识?首先,语言教师可通过展示大量的概念隐喻和存在于各种类型语篇当中的具体隐喻表达,从而使学习者意识到隐喻的普遍性,并以此为基础向其介绍概念隐喻理论的基本定义及其运作机制。其次,应引导学习者找出隐藏在语言背后的体验认知理据,增强识别隐喻的敏感度。二语习得者应当意识到在语言的表层结构背后概念隐喻系统的存在及其对语言习得的重要影响。语言教师应向学习者灌输隐喻普遍性的意识,以隐喻概念作为切入点,适当介绍隐喻理论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辨别和使用隐喻,并着重提高学习者对隐喻形式、内容及功能的敏感性,尽快建立起目的语的隐喻思维方式。

(二)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归纳隐喻主题

隐喻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许多隐喻性的表达都可以被归入同一个概念隐喻主题之下,而许多概念隐喻根植于身体体验。概念隐喻的系统性体现在语言和概念层面。语言层的系统性指由于经验具有完形感知结构,由一则概念隐喻派生出的多个隐喻表达式或语言隐喻是成系统的。概念层的系统性涵盖概念隐喻内部以及若干则概念隐喻彼此间的系统性。共享的隐喻内涵使得若干则概念隐喻彼此连贯,也使得它们的隐喻表达式具有了连贯性的特征。隐喻是普遍的,而概念是系统的。隐喻思维的运行方式是系统和连贯的,隐喻性表达也因此呈现出系统与连贯的特征。学习者应多方面、多角度地分析语言中普遍存在的隐喻现象,利用其构拟推理规则的内在性和潜在性发现语言规律,将散乱的隐喻表达按照隐喻主题进行组织归纳。

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体现在词汇尤其是多义词上。词汇是语言的基础。词汇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对句子层次和语篇层次的把握。隐喻是词义变化的基本理据,词汇本身意义及其引申意义之间的关系并非是任意的或机械的。语言教师可以以概念隐喻理论为依据介绍和阐释不同形式隐喻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系统性。学习者应深入了解词汇的认知理据,掌握词汇的基本意义并结合隐喻的认知方式理解其引申义,并结合思维导图的方式来了解词汇各义项之间的关系。

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还体现在语篇的衔接上。语篇连贯涵盖内容及表达上的连贯。传统的阅读教学强调对词句句法结构的分析,对语篇中出现的隐喻表达通常只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来理解。在隐喻认知观照下,阅读时应分析某一个隐喻表达所属的概念主题、语篇是如何围绕某些概念展开讨论的,以及词汇是如何按照某一相同的概念隐喻链接起来的。语言教师应告知学习者语篇通常是就某一个特定的隐喻主题而展开的。在掌握了某一隐喻主题的连贯性后,就能更好地理解与该主题相关的词汇或短语。对课文中隐喻的解读,一是要关注其文本语境,即语篇中隐喻所处的上下文中的词汇及句式。这些词汇及句式的选择往往反映了作者的态度立场、思想感情和文化背景,有助于隐喻的解读;二是应关注社会语境,即课文内容的历史文化背景。了解历史文化背景有助于揭示隐喻所反映的语篇与社会的关系。在具备了隐喻意识的基础上,学习者应有目的地选择阅读含有丰富隐喻的语言材料,如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能够超越语言的表层结构,对其隐含的深层含义进行解码和分析加工。正如陈朗所说的,“从单纯理解文字的含义,转变到感受和领悟目的语的表意特点及规律;从接受静态的语言知识,转变到学习动态的表意经验和范式;从封闭的阅读范文,转变到开放的生活积累和语言使用的经验。”[16]

(三)隐喻的文化同质性和异质性—建构概念系统

隐喻具有文化同质性和异质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促进语言概念的形成,隐喻是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一个契合点。特定文化语境之下的认知主体借助联想挖掘并创造出抽象事物和具体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因此目的语的隐喻性表达常常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隐喻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一个民族文化模型的熟悉和把握。人类的经验大同小异,其认知有着相同的物质和生理基础,这就决定了隐喻的文化同质性。但同时人类的认知活动及自身体验又有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因此其隐喻概念系统也注定具有特定的社会、文化及民族特征。因此,隐喻具有文化异质性。隐喻的文化相似性和相异性以及不同文化自身的系统差异使得不同语言的隐喻概念无法完全对应。当母语与目的语隐喻概念系统相同时,母语隐喻概念产生正迁移;而当其存在差异时,母语隐喻概念则产生负迁移。因此,二语习得中应基于对比的视角着重关注母语与目的语文化的相同性和相异性,通过对目的语隐喻的理解发掘隐藏的文化意识形态,尝试从整体上对母语及目的语概念隐喻系统的共性和特性加以归纳并以数据库形式呈现。语言教师在扩大学习者二语文化输入的同时,需系统地着重讲解隐喻概念体系并与母语进行类比和对比。隐喻能力培养的最初阶段,学习者着重关注母语和目的语形式及概念相同的隐喻表达。随着隐喻意识的建立及隐喻能力的逐步提高,学习者应着眼于分析母语和目的语中形式相同而概念不同或是形式不同而概念相同的隐喻表达,加强对目的语概念体系的输入,促进对原有的母语概念知识的重组。此外,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应当敢于使用隐喻性表达,有意识地、系统地学习目的语文化,逐步建立目的语概念表征体系。

四、结束语

隐喻能力的培养对语言学习至关重要。非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能力培养和发展的关键在于系统性的有效策略和步骤的引导、教学中的点滴渗透和学习中的逐步积累。以概念隐喻的典型特征作为培养理据,从具备隐喻意识到归纳隐喻主题并最终建立目的语概念隐喻体系,不失为隐喻能力培养的可行路径。

猜你喜欢

二语母语英语专业
母语
母语
《教学二语习得简介》述评
“产出导向法”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新时代下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改革之探索
Ferris与Truscott二语写作语法纠错之争
国内二语写作书面纠正性反馈研究述评
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迁移的作用分析
我有祖国,我有母语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