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流行语在党报党刊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2020-01-19赵晶辉

关键词:党刊流行语党报

赵晶辉

在新媒体独树一帜的大环境下,网络流行语进入党报党刊,是党报党刊放下身段、与受众平等对话的理性选择,是党报党刊扩大覆盖面,提高阅读率、影响力和美誉度,提升亲民指数的必然趋势。无论是博弈碰撞、吸纳融合还是协商、试探性使用,对于网络流行语的运用都是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党报党刊主导主流舆论场的积极行动。接受、应用网络流行语,只是迈出了小小的一步。党报党刊应当透过网络流行语使用现象去挖掘背后潜在的“民间舆论场”的传播规律,学会与新媒体互融互粉、互动互补,促成两个舆论场的有效交流。

一、主动吸纳,走好“网上群众路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1]网络流行语代表了出身未必高贵、声音未必悦耳、形象未必庄重的网友的心声。在文化多元的大数据时代,党报党刊对网络流行语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是应该主动关注、倾听,这是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的要求。

转变话语理念。面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和冲击,在话语理念上,党报党刊应回归舆论宣传引导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建构性的引导作用,以宽容的态度,主动从网络流行语中了解民众意见,改变党报党刊“呆板”的话语模式,使话语表达模式和传播策略更接地气。同时,要注重实现与广大受众之间信息的交互性共享,重视受众个体的客观差异,尽力挖掘能反映网民的思想情绪、心理动态的正能量网络流行语,加强交互共享,实现话语反哺。

拓展话语内涵。在网络流行语的内涵挖掘上,一方面,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形成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独特话语资源,在网络流行语的话语体系中保证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引领作用[2];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对于网络文化的发展变化情况要给予充分关注,借鉴和吸收网络流行语中的合理内容,尤其要注意吸收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符合新闻宣传要求的流行语,在分析网友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利用多种形式的网络手段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党报党刊在对大众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发挥正能量传递和价值引领的作用。

创新话语方式。党报党刊只有具有权威性,才能具有指导性。但仅有权威性是不够的,只有让权威性寓于贴近性之中、尝试与受众平等对话才能获得更好的宣传效果。近年来,“点赞”“蛮拼的”“给力”等网络流行语进入官方话语体系,是中央对于话语传播策略的重要改变。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获得感”“世界那么大”“朋友圈”“时间都去哪儿了”等网络流行语,令人备感亲切,引发民众强烈共鸣,受到广泛热议。一方面,党报党刊话语应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不把网络语言看成洪水猛兽,而把它看作语言系统中最活跃的一部分,看作一种语言变体或新的社会方言,在遵循传播规律的前提下,注重报道的平民视角、贴近性和本土化,探索“硬”话题的“软”表达[3],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另一方面,要改变以往保守呆板的面孔,尝试放低姿态建构对话似的话语范式,从劝导式、控制式向平等对话式渐进转变,推动官方舆论场向民间舆论场靠近。当然,对话式的话语范式转变并不是让党报党刊完全顺从网民,对网络流行语不设限地照搬照用,而是要充分发挥党报党刊的主流媒体优势,在尊重民间舆论场“草根”话语权的前提下,巧妙设置议题,充分发挥“观念把关”和“价值导向”的作用,引导大众进行理性思考。

加强话语研究。网络环境下,党报党刊既要提升自己的话语修养,主动吸纳、使用传播极快、影响极大的网络流行语,传播舆论正能量,又要主动担负起文化创新和文明创新的责任,从学习网络流行语到创造网络流行语,从研究网络新潮流到引领网络舆论,深入分析传统的新闻宣传话语,探索话语形式与发展的内在规律,不断增强自身的话语创新能力,实现传统媒体与网络流行语的和谐共进与持续性发展。

二、坚守原则,适时适度规范网络流行语

党报党刊要走群众路线,但需要把握好“网上群众路线”的尺度,不能盲目推崇网络流行语,要在坚守底线、坚持原则的大前提下,适时适度将一些合乎规范的网络流行语纳入话语体系,提升自身竞争力。在应用中,要把握好四个原则。

第一,使用得当,把握网络语言应用场合。新闻语言的使用必须满足表达场合的需求。对于一些非正式的休闲类新闻,为了提高趣味性和生动性,可广泛采用网络语言的表达方式。比如,对于即将于元旦上映的影片,某报以《看够了“大片” 元旦来点“小清新”》为题进行了报道,很好地展现了新闻的娱乐性特点,“小清新”的网络语言方式让人更加容易接受。对于严肃的政治、军事和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应尽量使用规范用语。

第二,因人制宜,考虑受众的语言理解能力。舆论宣传是党报党刊的核心职能,宣传中需要充分考虑受众的语言理解能力。网络语言的最大优点在于通俗易懂,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广泛应用后可以变成生活用语。比如 “宝宝”“任性”等词语经央视春晚使用后迅速传播,受众很容易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而且这些词都较为中性,可以在党报党刊中使用。对于受众不易理解的网络语言,应避免使用,以免造成语言表达混乱。

第三,因地制宜,明确党报党刊传播目的。党报党刊作为引导主流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在网络流行语的运用上注定不能如网络新媒体和自媒体那般“任性”。使用网络词语的主要作用在于表现对网络的亲近感。党报党刊向受众传达的应该是主流、正向的内容,采用的方式需要严谨、规范。比如对于“屌丝”一词,百度百科解释为:中国大陆地区网络文化兴盛后产生的讽刺用语,开始通常用作称呼那些“穷、丑、矮、挫、撸、呆、胖”,与“高富帅”相对的男生。这种解释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党报党刊要保持相当的政治敏锐性,尽量不用,避免刺激部分敏感读者。

第四,方言矩行,合乎法律法规语言标准。新闻媒体对于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和水平,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整个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党报党刊的新闻工作者不仅要规范使用语言文字,同时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做提升语言文字使用规范化水平的宣传者,使语言文字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党报党刊使用的语言应符合汉语规范,同时能够反映时代发展主题、顺应社会发展潮流,从而创造出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党报党刊的语言使用必须避免只追随一时潮流或满足部分受众低层次需求,而大量使用未得到广大认可的新词,造成语言使用的失范。

三、革新实践,重塑网络话语权

不忘初心,坚守政治宣传本色。为党立言、为党传声,是党报党刊与生俱来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工作者的四大角色定位中,位列第一的就是“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事实上,党报党刊在对网络流行语这一新事物、新现象的关注使用过程中,传达了自身明确的立场,表达了应有的保守谨慎态度,体现了主流文化对语言使用的规范性。网络越是浮躁,形势越是复杂,党报党刊越是不能放弃操守。靠哗众取宠、贩卖“假恶丑”、煽动民众的非理性情绪,是网络世界刷存在感的一种方式,决不是党报党刊探索全媒体转型的方向。各级党报党刊,无论何时何地,都应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牢守“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新闻舆论工作方针,将责任意识与社会担当作为第一要求,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引导舆论,去伪存真,激浊扬清。

不拘一格,培养新结构高素质人才队伍。有怎样的新闻编辑队伍就有怎样的新闻报道产品。当前,网络语言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新特点,这对于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加快培养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固然重要,但紧跟时代、精通网络文化及受众特点也同样关键,因此必须建立起一支能与网络流行语发展速度匹配的新结构高素质新闻编辑队伍。

创新求变,探索媒体融合发展增强传播延伸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4]429党报党刊对网络流行语的应用,不应局限于传统纸媒平台,而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与互联网持久合作,抢占手机报、微信公众号、APP高地,走融合发展之路,让媒体融合成为主流媒体的“主流语态”。人民网研究院对报刊在各渠道的内容数量、用户数量以及影响力等进行的评估显示,《人民日报》位列中国报纸融合传播百强榜第一。《人民日报》融合发展的成绩表明,打破部门壁垒,再造新闻生产流程,探索传播样态的多元化,已成为媒体融合发展的“标配”。

“不日新者必日退”。当前,媒体格局、舆论生态、传播技术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党报党刊要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清醒地认识自身的定位和使命,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主动寻找主流媒体新闻语言与网络流行语之间的契合之处,构建百姓听得懂、看得明的话语体系,将话语优势转化为权威性和公信力,使传播更有效有力,从而获取更多的受众群体、更宽的舆论阵地、更强的引导能力。

猜你喜欢

党刊流行语党报
流行语大盘点
融媒体时代党刊如何做好选题策划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党报深度报道如何“深”入人心
一项持续九年的公益活动,让我们见证了党报的力量
大学流行语考察
党报新年改版潮:立一个“内容品质化”的flag
巧借 流行语
以“专、新、深”做强党报文化报道
注重党刊学用 确保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