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七年级地理教材为例

2020-01-19沈芳焦黎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图像区域教材

沈芳 焦黎

(新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4;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干旱区湖泊环境与资源重点实验室,新疆乌鲁木齐830054)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人类及其他生物体活动对自然环境作用与反作用关系的一门成熟学科体系。相比其它学科,地理学科因地图这种重要的教材表述手段所展现出它的独特性[1]。地图素养作为地理素养的基石,让学生站在地理的角度观察和理解我们所生存的地理环境,增强学生认知自然环境和应对挑战的能力。

根据笔者在专业实习和支教期间授课的亲身经历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地理教材的总结,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方法、教材分析法、统计法以及案例教学法相结合的研究分析方法,以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材为例,探索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对地理教师利用地图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图 析图习惯,并达到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有重要作用,为教师提供地图能力培养方法及对地图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2]。

一、初中地理教材中地图的类型与特点

(一)七年级地理新教材中地图的分类

初中地理课本编纂内容除文字外,还结合了初中学生的身心和智力发展规律的特点,以形式多样、内容多彩的地图系统进行展现。关于地图的分类,王志[3]将教材中出现的地理图表分为漫画、地理统计图表、地图、地理示意图、地理景观图、地理组合图6大类;张素娟[4]在此基础上再次进行了细分,分类出区域地图、地理等值线图、表格数据这几部分;冯春欣[5]按表现的不同功能和特征大致分为地理示意图、地理统计图、地理景观图、地理漫画和插画、遥感图和卫星图等6类。

本文结合前人对地图分类的相关研究及对地理教材的总结分析,将地理教材地图分为专题地图(自然地图和人文社会经济图,自然地图为反映地理环境各要素和现象的结构特征、形成、演化及其相互关联的专题地图,有水文图、地势图、地貌图、土壤图、气候图、植被图、动物地理图、地质图、环境保护图、景观图等,人文社会经济地图包括人口、行政、工业、农业、交通运输、财经商贸、文化历史等部门专题地图)、应用地图(参考图、教学图、地形图、航空图、海洋图、天文图、交通图、旅游图等)、形式地图(使用形式地图和表现形式地图,使用形式地图主要为挂图、桌面图、地图集(册)等,表现形式的地图主要为触觉地图、立体地图、数字地图、屏幕展现地图、模型三维地图、缩微地图、影像地图等)3大类。

(二)七年级地理新教材中地图的特点

1空间感好、综合性强

地理图像是重要的教材表述手段之一,尤为体现地理的专业价值,蕴涵着多种地理信息,往往是涉及横向时间的演化和纵向空间的多维诸多方面,这就凸显出其空间性和综合性。七年级新教材地图特点主要体现在:图像之间有紧密的联系组合、图像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组合、各图像之间彼此的嵌套组合三个方面,这样既可以体现地理要素和地理现象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及演变规律,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地理现象,在时间和空间的坐标维度上形成正确的地理事物观念。

2注重图文之间的结合

地图以图形的方式表达各种地理环境及要素,七年级教材的内容除了文字表述外,还包含了大量的地理图像系统组合作为辅助说明。教材课程内容与地图的信息相互对应,主要体现在:文字说明-图像映衬、图像呈现-文字阐释的模式表达,体现了地理课程内容,综合中有分析,分析中有综合的特点。在地图上集中体现了从整体出发认识分析地理事物的时空动态特征、变化规律,了解各组成要素的范围、地理位置等,又将各要素综合起来认识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整体特征的过程。

3图像形象直观、概括性高

地图就是按一定比例、用规定图例、根据方向来对缩小后的地理事物进行高度概括与表达,形象直观、主题突出,是现实世界真实客观的反映,让人一目了然。地图的直观性使其能够生动地反映地理现象和各地理事物的变化特点及规律,其表达地理信息的图幅都是通过分析相关地理事物的基本特征并取舍和概括,相对于大篇幅的文字阐述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如七年级地理教材中认识地球的面貌一节,书中利用地球模型来介绍地球的形状,地球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经纬网的划分等,兼有形象性与概括性的特点。

二、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中地图工具运用存在的问题

(一)对专门地图与其他图像系统教学应用的认识不足

七年级地理教材是一个由文字为教材骨架系统、图像系统作为多功能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载体,活动系统为重要补充的有机整体[6]。这三部分是地理教材中不可或缺的表达手段,彼此之间构成一个内容丰富、体系庞大、结构完整的图像系统。有研究者对图像系统的统计发现,图像系统在地理教材中的分布存在明显的不合理之处:教材中图像系统中各类景观组图占比几乎达到一半,而地图与其他种类的图像占比却很小;而且初中生对地理教材中大量的图像不能很好把握主次,不能深刻掌握关键及重点问题。同时,教师不能准确的认识教材中此类图像的分布、分类、特点及功能,这导致教师在地图教学的活动中,对学生的疑惑之处认识不够,往往造成对图像的讲解只是一带而过,不会进行深入的剖析与讲解,使图像教学囿于形式化,更不能有效发挥图像的独特功能。

(二)地图教学中未能渗透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

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孕育着不同的人文环境,因而比较就成为区域地理学习的关键方法之一。大部分地理教师并没有区分区域地理的学习与其他地理内容的区别,仍然按照之前普适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各自的学习能力,七年级阶段的地理教学,把识图和读图能力的培养作为首要,然后引导学生具备独立的析图能力和技巧。在七年级区域地理教材中,区域地图是关于区域空间地理信息重要的表达方式,而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是运用地图教学中的独特表达手段。结合自然专题图(降水、气温、河流分布图等)和人文专题图(工业、农业、人口、民族、城镇等),采取读图、识图析图的归纳方法来掌握区域的地理范围、区域要素特征及其相互联系与区别等内容,区域地理的教学过程中,用地图系统分析同一区域不同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的动态变化差异或者不同区域相同地理要素特征的差异是用图时最好的呈现方式,而运用地图教学中未能渗透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

(三)区域地理运用的顺序和时机不恰当

初中地理教材侧重于地理学科知识点体系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对地图系统的编排并不能适应这一阶段学生由简到难的认知规律。以七年级地理教材为例,在教材首章,就安排了初中地理学科所有教学内容中难度系数最大的《地球和地球仪》知识的模块,而相对容易理解的区域地理内容,排到了后面。对于刚系统接触地理学科刚入门的七年级学生来说,不仅吃了一个“闭门羹”,而且使很多学生丧失了信心,区域地理运用的顺序和时机不恰当使不少学生一开始对学习地理望而却步,兴趣大减,大部分学生觉得地理难学,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四)学生分析地图的主体参与性不强

《新课程标准》[8]明确指出:“教育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性,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笔者在本科实习期间对“教师会让学生自己读图析图吗”进行随堂调查,发现:选择会的学生占48.5%、而51.5%的学生选择不会(全班68人,33人选择会、35人选择不会)教师在地理课程图像教学中以“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授课,“主宰”的身份往往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参与度,使图像教学成为单向教学,长期下去学生就会对教师授课产生思维定式,其知识结构体系框架仅是填鸭式后短暂的印象,而没有自己独立析图的习惯,对深层次的内容并没有理解和掌握,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识图、析图技能的获取就无异于“纸上谈兵”。

三、初中地理教学中地图工具应用不合理的改进策略

(一)地图的应用与其他图像系统的应用相结合

调查研究发现,初中生对于区域名称、特征以及民族特色、生活习俗、旅游景点等兴趣度很高,而对生产生活资源的保护、生态环境的珍惜爱护等兴趣度不高。现在的初中地理教材中还是以文字描述为主,地图的表现形式、数量和质量方面仍满足不了所处阶段好奇心强烈的初中生。地理学科教学的出发点应立足于创设情境使学生对该区域有感观上认知的同时专注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可以展示一些与主题相关或者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的图片,如行政区地图、景观图等直观表述形式的应用。在进行地图应用与其他图像系统应用相结合设计时,要注意分别从横纵两个方面进行优化,横向结构即地图与图像系统、地图与地图之间的组合、图像系统与图像系统排序的优化,重点强调结构化;纵向结构优化则注重地图与课本、地图册、现实操作的结合,注重地图的应用与其他图像系统的应用相结合整体功能最大化。

(二)利用地图建构学习区域地理的认知结构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就要求教师要熟知地图分类及其特点,根据不同模块采用不同方式进行教学。近代建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皮亚杰在其所提出的建构主义中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掌握越来越多跟他们有关的认知事物的特定模式,并不是学生个体拥有大量外界信息的途径,即将新的认知图式在思维上的构建。在皮亚杰看来,图式是指“个体要素对整个客观存在的感知、认可和熟知的渐进描绘方式”,可以看成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它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所以,利用地图这种认知图式有助于建构学习区域地理的认知结构,使学生个体在了解和熟悉区域的过程中逐步产生对整个世界的整体性认知,启发学生通过要素去联想整体,这一理解和思考的心理活动过程将使学生体验到他们认识事物的乐趣。

(三)将地图的应用纳入区域地理教学评价指标中

新课程标准[7]把“运用恰当的手段和方法,表达自己学习的感受、想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作为学生培养的目标之一,这体现了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是地理新课改革的一大特点。地理教学中将地图的应用纳入其中是学生自主探索求知的重要起点,也是今后培养具有基本地理素养新时代学生的要求,涉及地理学科教学的方方面面。在进行地理学习中,要素分析方法对学生今后学习地理和其他知识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根据经纬网判定属于哪个区域,再根据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分析该区域自然和人文特征,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能通过这类评价过程掌握正确的看图、辨图、析图的学习方法,逐步形成地理思维,通过地图、地理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8]。

(四)建立“脑中地图”培养区域地理思维

“脑中地图”是评价学生地理空间智力活动乃至整个学习阶段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尺度,也是进行空间思维能力的工具[9]。锻炼学生主动观察、大胆想象、提升思维空间能力,这是建立脑中地图作为具有发展特点的核心,培养区域地理思维的任务之一。脑中地图的形成要靠不断地识图、用图,量变产生质变,拥有储藏越丰富的“脑中地图”,地图思维往往也就越活跃。区域地理的学习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基础之上把以文字辅助阐释的现象与图像密切结合,形成初步的地域分布空间概念。再通过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观察和分析,反过来运用地图尝试描述周围可观察到的地理事物,理解地理成因。这一过程有利于学生加强地理概念的记忆和掌握,积极培养了学生对区域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想象力,当学生在头脑中积累大量丰富的地图感性材料,形成清晰、可视、可读、准确的地图形象时,就更容易掌握区域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以及各要素彼此之间相互联系所形成的规律,减轻了学生抄笔记、背课本的学习负担,促进学生“脑中地图”的形成,更利于地理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地理应用技能的提高。

总之,地图的学习和使用是一个长期不断积累和实际运用的过程,教师应该不断完善地理地图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获得大量感性的基础上自己动手绘制地图,结合现实中的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帮助学生逐步养成看图、析图、画图的习惯。课堂上借助多媒体等先进技术展示地图,来开展地理学科教学,课后通过手机等其他学习工具下载诸如奥维互动地图、GPS工具箱、LocaSpaceViewer此类软件,通过让学生在生活实践运用中提高学生对地图学习和运用的积极性来激发和提升学生读图、识图、用图的意识和技能,真正地达到地理的高效教学。

猜你喜欢

图像区域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浅析p-V图像中的两个疑难问题
分割区域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巧用图像中的点、线、面解题
有趣的图像诗
区域发展篇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