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精神”对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启示
2020-01-19崔明丽
崔明丽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241)
新型冠状病毒作为新出现的“未知病毒”,因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经世界卫生组织评估,宣布为“全球性流行病”。新型冠状病毒的肆虐打破了全世界人们平稳的生活。就我国而言,在党和国家的有力调控和全国人民的团结努力下,病毒在三个月内得到基本控制,国民生活逐渐恢复的同时也为世界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中国人民也在这次抗疫中孕育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不畏艰险、勇往直前;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的“抗疫精神”,成为新时代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是新时代的中国精神。青年一代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和主力军,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大任,然而在安稳、富足、便利的新时代条件下,青年难免面临着爱国之情不够深刻、强国信念左右摇摆、报国能力弱化不足等问题。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时代青年切身经历的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大、感受最深刻的全球突发性灾难,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也见证了全面、全过程的民族抗疫。由此,“抗疫精神”成为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最新“教材”。那么,究竟何为“抗疫精神”,“抗疫精神”又对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有什么启示,这是本文将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一、抗疫精神是新时代的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和时代变革中形成的[1],在不同的时期,中国精神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新时代,中国人民在抗疫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不畏艰险、勇往直前;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的“抗疫精神”,这既代表了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也成为推动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
(一)抗疫精神的内涵
抗疫精神包括一个核心和三个向度。具体而言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担当精神;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以及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的创造精神。
1.爱国主义是抗疫精神的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根本、最深层、最永恒的精神,爱国主义始终是维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因素,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共同的价值认同和精神力量。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是具体的也是现实的。在中华民族历经挫折时,爱国主义精神总能使人坚定信念、凝聚人心、调动人力、增强力量,战胜困难。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产生的中国精神都是围绕爱国主义这一核心精神发挥作用的。今天,正值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关键期,更是需要广大人民发挥爱国主义的精神力量应对疫情。在此次抗疫过程中,各地医务人员、军队警察、工人以及各个地方政府、社区工作者等支援前线;各大企业纷纷转产医用物资;全国人民积极投身抗疫、踊跃捐款,短时间内,我国集中了人力、物力、财力,实现了全民合力抗疫。可以说,正是爱国精神造就了全体人民的使命感、责任感、行动力、创造力和团结力,疫情才能得以有效缓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只要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就能在改造中国、改造世界的拼搏中迸发出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2]。”
2.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担当精神
这种精神主要体现在共产党员的先锋引领和医务工作者的一线奋战上。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信仰和先锋队,和平时期走在时代的最前沿,困境时刻跑在时代的最前线。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代表人民、服务人民。以钟南山、张文宏为代表的医学专家中的共产党员在疫情爆发之际奔赴一线,经过日夜研究确定病毒属性,把控疫情发展态势,有序安排医疗救助,稳住了全国人民的情绪。还有许多各行各业的基层党员、党组织都积极投身抗疫,帮护当地人民、救助重疫区难民。正如钟南山院士所说,“现在正是需要共产党员站出来的时候”。国家危难之际,共产党员大无畏的担当精神更是得以显现。广大一线医务工作者是抗击疫情的主力军,他们不惧生死,奋战一线,同样以大无畏的精神担起了职业责任和时代责任。病毒爆发一个月左右,全国就实现治愈人数超过新增人数的转折。正是在中国人民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担当精神支撑下,疫情才得以有效控制。
3.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
这种精神主要体现在抗疫中省际之间的对口帮扶和国际之间的对口援助上。中华民族历来有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团结奋战的光荣传统。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抗疫过程中,中国人民不仅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而且同世界多国一道,团结应对疫情。团结是一个民族的立身之本,危难之际中国人民像磁铁一样吸附在一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19个省份对口支援湖北省除武汉外16个市州及县级市。医务人员、环卫工人、建筑工人、警察、外卖小哥、志愿者以及普通民众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有效遏制了病毒的扩散。中华民族不仅仅团结着14亿的中国人民,还团结着世界人民。病毒在世界扩散之际,中国积极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增派医疗专家对口援助,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捐款等等。中国始终坚定与世界人民站在一起,同舟共济、相互扶持、共渡难关,彰显了我国的大国担当和形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世界是一个共同体,各国应当风雨同舟,团结合作才能战胜病毒。
4.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的创造精神
这种精神主要体现在药物疫苗的研发、医疗装备的创制、救治技术的探究、监控载体的创新上,以及人们科学素养的提升上。科学技术是人类对抗病毒最有力的武器。古往今来,人类战胜灾难都得益于科学技术的支撑,掌握了科学技术就掌握了“战疫”的主动权,因此抗疫不仅仅是全民阻击战,更是科研攻坚战[3]。此次抗疫,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了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的创造精神。前所未有的新型冠状病毒给疫苗的研发与治疗工作带来了很多不确定因素,从找明病毒的来源到遏制病毒的变异,从控制病毒的传播到监控病毒的走向上,每一步都需要开拓创新,用新技术解决新问题。加之病毒极强的传染性需要药物和技术的研发有更快的速度和更精准的疗效,这给科研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但在短短一两个月内,中国便实现了分离冠状病毒、研制相关药物、结合中西药临床治疗以及应用大数据监控感染人员等工作,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抗疫中的创造精神。除了科研方面的攻关,人们也在防控疫情中培养了自己的科学素养。人们对于疫情期间的各类谣言的态度由开始的慌乱盲信到后来的求真务实、善辨真伪,显现出了人们科学素养的提升。同时,人们也积极创新宣传思路,传播防疫抗疫的科学常识。
(二)抗疫精神与中国精神的关系
抗疫精神源自于中国精神,又是中国精神在新时代的表现,是对中国精神的最新补充,也是中国精神的深化和升华。两者之间具有内在一致性,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1.中国精神是抗疫精神的来源和动力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讲求中国精神,中国人民也屡屡凭借着中国精神干成大事。那么,何为“中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概括:“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4]。”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将民族精神总结为“四个伟大”,即伟大创造、伟大奋斗、伟大团结和伟大梦想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则是实现伟大梦想的必要支撑。时代精神丰富了和活化了民族精神的内涵,而民族精神则是时代精神生成的土壤,两者共同构成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抗疫精神的来源和动力,全体人民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在感召下凝聚了中国力量,获得了抗疫的动力和信心,最终得以渡过难关,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无畏、团结和创造的抗疫精神。
2.抗疫精神是中国精神在新时代的具体表现
我国历代领导人都十分注重中国精神的力量。毛泽东同志提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邓小平同志提出“精神文明建设”,江泽民同志提出“伟大民族精神”,胡锦涛同志提出“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些都是对中国精神的凝练。由于“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5]”,因而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不同时期的中国精神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远古时期,中国精神表现为大禹精神、愚公精神等;在中国近代历史时期,中国精神表现为长征精神、雷锋精神等;现代时期,中国精神又表现为“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等等。进入新时代,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新冠肺炎疫情的世界性突发使得国内国际发展形势更加复杂,面临这场时代“大考”,中华民族凭借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通过党和国家的有力调控以及全国人民的团结努力下,交上了新时代的答卷——“抗疫精神”。“抗疫精神”成为中国精神的最新展现,丰富了中国精神的意蕴,是中国精神在新时代的深化和升华。
二、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问题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强调,要抓住青少年正处于思想的“拔节孕穗”期这一特点,尤其要聚焦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新时代的青年享有更加安稳、富足、便利的成长环境,这给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亟待解决以下问题:生活条件优越,爱国之情不够深厚;西方思潮影响,强国信念左右摇摆;理论脱离实际,报国能力弱化不足。
(一)生活条件优越,爱国之情不够深厚
无论身处历史发展的哪一个阶段,爱国都是本分,是职责。当下,和平和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国内发展态势稳中向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人们也享受着国家政治民主、经济繁荣、文化发展、社会和谐以及生态文明带来的一系列优越感。“苦难”恰恰成为新时代青年共同缺乏的宝贵经历,忆苦才能思甜,经历才懂感恩。对于新时代的青年来讲,他们没有经历过饥饿和战乱,也没有见证过国家从一穷二白起步的建设和改革,对我国的发展历史仅停留在书本介绍层面,加之新时代安逸的生活环境和便捷的生活条件造就了青年人的“舒适圈”,他们往往视当下的幸福生活为“理所应当”,很难察觉自己内心深层次的爱国本分,很少去思考这个“舒适圈”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以及这个“舒适圈”之外的社会又是什么样的,更不会去考虑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因为在这个时代,国家已经足够强大到尽可能地给予每个人充分发展的机遇与权益。这些都可能会导致新时代青年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不够深刻,对国家发展历程的认识不够全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重道远征程的认识不够明确,爱国情感自然也不够深厚。
(二)西方思潮影响,强国信念左右摇摆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6]。”互联网带动下的信息化飞速发展,经济、社会、文化在信息化的推动下也更加自由开放,与此同时,国与国之间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也更加“便捷”和隐蔽,各种西方思潮借助网络“蜂拥而至”,冲击着我国的主流价值观。新时代的青年正是在互联网的时空场域下成长的,他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接触外界信息,思想也往往较为自由和开放,对社会上发生的各类事件有着自己思考和判断。由于青年的身心发展普遍还处于不成熟和不平衡期,在西方国家价值观的“蓄意”渗透下,青年人对于社会事件的思考和判断容易缺乏理性,诸如西方宣扬的“普世价值论”、“新自由主义”等思潮严重影响当代青年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任度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度。青年的理想信念也由此受到挑战,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信心也随之被弱化。
(三)理论脱离实际,报国能力弱化不足
知识的目的在于实践,爱国的意义在于报国。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都十分注重青年的“知行合一”,要“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要把“读有字之书和读无字之书结合起来”,要将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行。需要明确的是,报国并不意味着当代青年要做出轰轰烈烈的大事,而是青年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本领,在社会的某一具体领域能够先“有所为”再“有所作为”,在所在岗位上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然而纵观当下,一方面,教育改革还在进行,一些青年仍受到传统“重书本,轻实践”的教育模式的残余影响,无法将书本中的理论知识熟练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眼高手低、高分低能”的现象仍然存在,青年用知识改造世界,达到“有所为”的状态仍有困难;另一方面,由于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信息攻势,使得新时代青年独立思考的能力被稀释,成为“乌合之众”又或是“沉默的大多数”,缺乏发现、思辨和批判意识,创新意识也由此被“压制”,创新能力自然随之弱化,在“有所作为”的价值实现上同样存在较大的瓶颈,这些导致了新时代青年报国能力尚且不足。
三、抗疫精神对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启示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是国家面向全体人民、聚焦青少年发布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指导纲领,旨在培养新时代青少年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引导报国之行。面对当下青年爱国主义教育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无畏”、“团结”和“创造”的“抗疫精神”则在很大程度上对新时代青年担当国之重任、坚定理想信念和练就过硬本领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成为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最新“教材”。
(一)担当精神引导青年勇挑复兴重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青年要树立与这个时代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7]。”有多大担当就能有多大力量。此次中国人民在抗疫中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担当精神极大地激发了新时代青年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病毒袭击、民族危难之际,无论是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基层服务志愿者还是其他各行各业为抗疫作出贡献和牺牲的“英雄和平凡人”,都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对祖国的担当和责任。一方面,此次疫情带来的民族灾难给生活在“舒适圈”的新时代青年“敲响了警钟”。时代呼唤担当,当下,全球性的新冠肺炎疫情在短时间内可能无法彻底消除,我国作为最早走出疫情危急状态的大国,接下来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将会面临极其复杂的局面,国际形势难以预知;国内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疫情带来的经济下滑对国内造成了巨大影响。国家发展任重道远且形势紧急。青年作为国家发展的主力军,更要深刻认识到当前国内国际形势,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担当,勇于担起国之重任。另一方面,中国人民大无畏的抗疫精神给新时代青年如何担当国之重任树立了榜样和引导作用。这次全民抗疫向青年展示了担当国家重任不是在安稳的环境下高喊口号,而是在国家危难之际无畏挺身,担当国家重任需要的是无畏、实干和奉献精神。作为新时代的主人公,青年一代要做好自身定位,处理好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将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融为一体,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敢于担当、敢于斗争、敢于克服困难,在其位、担其责、尽其力。
(二)团结精神帮助青年坚定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8]。”这给新时代青年明确了站位。中国人民在抗疫中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对帮助青年坚定理想信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抗疫中,全国上下在党的指挥和部署下万众一心、团结一致、各司其职、各尽其力,最终得以解决难题,战胜病毒。面对其他国家的困境,我国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向世界伸出援手,呼吁全球共克时艰。中国用实际行动向本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国制度的优越性,展示了团结所带来的力量和胸怀,这对引导新时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一方面,青年在亲身经历重大疫情、目睹全民抗疫的过程中强化了自身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度和自豪感。从发现病毒到团结起来战胜病毒,是一个历经苦难的过程,更是一个彰显中国力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青年逐渐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较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较于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正当性和人本性,从而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以更明确的政治方向和更坚定的理想信念,砥砺强国之志。另一方面,增强了青年一代集中力量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信心。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从来都是一往无前的,正是团结一致的力量造就着中华民族的未来,也塑造着青年一代自信的姿态。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9]。”今天,面对全球性突发灾难,中国人民再次团结起来以“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信心战胜了困难,这极大增强了青年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心。
(三)创造精神激励青年练就过硬本领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注重新时代青年增长本领,他讲到“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要树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10]。”青年不仅要内化爱国之情,更要外化报国之行,这不仅强调新时代青年要主动去实践,更强调青年要有本领地去实践。抗疫中对于药物、科技和医疗手段的研制、运用和创新都需要有本领的人才能完成。这就意味着报国不仅要有情怀等“软实力”,更重要的是要有本领和能力的“硬实力”。尤其是在时代飞速更迭、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青年一代如果没有本领,不仅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节奏,与时俱进,而且不能为国家的发展补充活力,使国家囿于时代变迁之中,止步不前。中国人民在抗疫中彰显出的创造智慧和本领激励着青年一代积极树立创新意识、主动练就过硬本领。一方面,创新意识是增长本领的应有之意和必要前提。此次抗疫中各类技术的成功研发使青年一代意识到创新创造对一个国家抵抗灾难,谋求发展的重要性。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以及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决定了人类时刻可能面临着外界带来的挑战,一国能否应对挑战,继续发展不仅要有正确的理论支撑和行动力,更取决于创新意识的发挥,创新意识是与时俱进的体现,是一国的持久性力量。青年是思维最活跃、精力最旺盛、创造欲最强烈的群体,有条件也有责任树立起创新意识,助力解决国家发展难题。另一方面,抗疫中取得的创造性成就启发并敦促着新时代青年要注重自身本领的练就。在复杂的形势变化面前审清时势,不慌不乱,取得成就,不是人们自来就能做到的,而是需要不断在实践中练就的。有创新意识、更要有实践本领。未来掌握在代代青年人手中,国家发展的重任也在代代青年人肩上,新时代青年要自主搭建起理论和实践的桥梁,积极深入群众、深入社会,增强实践本领,为国家发展积蓄“硬实力”,随时以饱满的力量和实际的本领应对时代难题,国家的发展才会有备无患,越发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