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共情:蕴涵、价值及其养成

2020-01-19

红河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共情师生情感

(安徽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合肥 230001)

教师共情被视为优秀教师的重要品格和能力之一,是维系和存续现代教育中师生之间交互、沟通、学习、融合和交流的重要前提和基本纽带。一般认为共情由情感反应、情感认知和情感调解等三个要素构成。教师共情是在情感反应上教师从学生的立场和视角出发思考问题,充分理解、认识和尊重学生的想法与感受,并基于这种认知采取适当措施、方法和行动,实现学生的发展。教师共情对学生学习活动、学习效果和人格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 教师共情的蕴涵

共情其实是人际交往和人际互动中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师共情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在情感上的交流、互动以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师生经验情感的融通,不仅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支持行为,而且被认为是教师职业的重要核心品质之一。

教师共情促进了师生经验情感的融通。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经验、情感的分享、传递、交流和获得的过程。事实上学生学与教师教之间在经验和情感上具有显著的差异性,而教师共情则能够有效地消除和弥补这种差异造成的双向交流的障碍和不足。教师共情作为一种人格倾向,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待学生日常的、稳定的、惯常的态度、行为和情感,教师共情水平的高低对于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情感的传递会造成直接性影响,对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

教师共情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支持行为。教师共情能够帮助教师敏锐地洞察和感知学生的反应并不自觉地唤醒存于师生之间的共同情感体验,并自动地做出行为上的回应。相反如果师生之间共同情感体验未被唤醒,这时的教学行为则处于一种机械和无效的状态,因而教师共情是学生获得相应教学支持的前提,是师生之间情感经验共享和共同学习得以实现的基础。

教师共情是教师职业的重要核心品质。教育是一项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走向完善的事业。要实现学生的完善和发展,教师首先必须完善自己。教师作为教育的重要元素,担负着学生发展和教育的重要使命,教师共情是实现教师对学生认知的重要基础,教师只有在有效全面了解学生情感、行为、认知、禀赋等个性特点的基础上才能科学地制定好调适教学策略和规划,从而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实现自我的完善与超越。

二 教师共情的价值

教师共情从被提出起就一直受到中西方教育家和众多优秀教师的推崇、重视和认可,甚至将它视为判断一个人是否适宜从事教师职业的标准,可见教师共情的意义和价值。

(一)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的理解与认知

教师共情比单纯的心理学理论更能帮助教师实现对学生的理解和认知。师生之间在人生阅历、知识构成、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差别,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理解与认知上的差异,而这些差异是可以通过共情予以弥补和消除。具有共情能力的教师能够摆脱和跳出以自我为中心的束缚和制约,从学生的视角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对其思维、行为、举止、喜怒哀乐等进行有效的理解和认知,触摸学生的内在精神世界,把握学生思想意图和内在情感。

(二)构建更为良好积极的师生关系

目前教育界普遍认为教育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的融洽程度,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构建离不开教师共情的催化与支持。在当下教育实践中影响和制约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最大困难和障碍在于教育公正、教育正义的缺失,而教师共情是实现教育公正和教育正义的重要品格力量,具有教师共情品格和能力的教师能够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够以平等的人格与学生平等对话,能够尊重学生的尊严和独立人格、个性特点等主体性存在,能够以同理心来思考和体验学生在受到不公正待遇时的心理感受,进而致力于为每个学生提供公正、正义的教育,在此基础上构建更为良好积极的师生关系。

(三)师生共情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

教学实践的研究发现,教育共情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教师共情下的课堂上,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成绩、学习效率和学习心理等方面都要显著优于缺失教师共情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教师共情下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需要、诉求、焦虑等能够为教师敏锐的洞察并准确的捕捉到,这样教师就能够有的放矢地调适教学重点,以使从学生理解和领会的角度讲解,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既立足于学生固有的知识积累,又对学生新增知识给予有效的关切;在与学生的沟通上,采用更加具有亲和力的语言词汇。所有这些都是有效教学实现的不可或缺的条件。具有较高共情能力的教师在教学行为的选择上能够基于对学生的深刻认知,照顾到每个学生个体的内心感受,在对学生充分理解的境况下营造多元化的教学情境。

对于来自特殊家庭和在智力、生理等方面存在特殊情况的学生来说,教师共情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部分特殊群体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境遇往往会与主流学生群体之间产生一些隔阂感,或者被主流学生群体有意或无意的疏远、疏离。教育的目的是实现每一个人的发展,不管学生之间存在多大的差异,因此共情能力较高的教师能够将学生视为一个具体的人,一个存在差异的人,而不是一个群体,这样就能够从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和诉求出发,照顾到每个学生差异,并给予适切的教育,从而实现每个学生的发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四)对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亚当斯密认为共情是道德的基础,宽容、仁慈、博爱等美好道德的产生离不开立场转换、移情、同理心等设身处地感受他人之感受的共情。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教师共情的示范对于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观摩、感受、体验和反思教师共情的示范能够初步形成感性的认知,从而为学生共情能力的养成奠定基础。相反,缺乏共情能力的教师,对于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会起到反面的示范作用,毫无疑问不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教师的基本职责和使命是育人,共情示范作为一种重要的言传身教的育人方式,是优秀教师不可或缺的内在品格。

教学实践中众多的优秀教师对于共情能力给予了充分的认可,认为共情能力让教师更能深入地触摸学生的内心世界,增强与学生的情感和相互理解,从而改进教学,教师基于学生自身的生活和成长经历,在对学生充分认知和理解的情况下,解答教学中学生遇到的困惑和疑问。还有教师认为成为一个具有共情能力的教师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只要能真正从学生的视角来看待教育,做成学生希望的那样就行了,教师都一致地反对给学生带来精神压力和内心苦闷,如以促进学生学习为名义的成绩排名公示等一系列不公正不正当的教育行为。

三 教师共情的养成

教师共情是优秀教师的一个重要能力和品格,多项研究和实践表明,教师共情作为一种能力和品格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途径和相关的支持性策略来造就和养成。具体地说,教师共情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和途径来造就与养成。

(一)文化跨越与认同

当今教师面对的学生是一个充满多元异质文化的群体,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思想观念、不同的生活体验等,为此教师要实现共情,就必须首先实现文化的跨越与认同,也就是说教师要从自身的文化中走出来,了解、认识、尊重并认同学生的文化,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基于共同的文化认同,并给予学生以积极的回应。

那么教师究竟应该怎么样实现文化跨越与认同呢?著名教育家 Garyy Shirts给出了一种方法和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两组教师分别被置于两种不同的预先设定的文化:一种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共同利益;一种文化是注重个人主义和个人利益。每一个教师在文化适应后再彼此置换以访问、体验和适应新的文化,然后再各自回到初始分组的初始文化之中,直到所有教师都体验和适应了另外一种文化为止。按照这种方法和模式,教师在访问、体验和适应新的文化中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疑惑和误解,由于文化的对立和相互排斥,使得这种访问、体验和适应不仅会收到外部的另一种文化的排斥,而且也会受到内部的固有文化的排斥,内心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情绪不适、低落、挫折感等抵触性情感。从Shirts模式实验结果来看,这些抵触性情感反过来促使了教师们对自己所担当角色和行使使命的思考,这种思考使教师努力尝试去理解和接受另外一种对立的文化。

因此,在文化跨越与认同中,会促使教师深刻地感受、理解和领悟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人生境遇下的学生感受与情感体验,从而真正地关注和关切每个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处于不同人生境遇的学生。了解、把握和认知不同学生在沟通和语言理解上存在的差异,有助于教师避免或减少对学生的误解和误判,养成和提高对多元文化的感知力和理解力。这样教师就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创设多元化的教学环境,以实现对每个拥有不同文化和处于不同境遇学生的最大化包容。

(二)情景进入与体验

教师共情的养成,需要教师主动性地创造和创设机会进入学生的特定情境之中,从而获得最为深刻真实的体验,这样才能实现对学生的最为深入的感受和理解。为了有效实现情境进入与体验,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担当与扮演的方式进行,在学生或其他对象的角色里。教师通过进入和体验,描述和表达出相应的感受和体验,再经由集体探讨,帮助教师校正过往的误解、偏见以及一些不符合实际情况先入为主的成见,从而更好地感同身受地体验对象角色所处的处境、情感与感受。

通常情况下,教师很难感受和体会到牙齿畸形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羞于张口的胆怯和自卑,教师可以戴假牙模仿牙齿畸形来与周围人进行交流,教师便能体会到牙齿畸形学生所受到的歧视性待遇,冷漠甚至嘲笑,这样就能更深刻地感受到牙齿畸形学生的感受、痛苦与自卑,意识到畸形的牙齿不但会影响到外观和外貌,而且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发育以及自信心、自尊心的建立,从而感同身受地理解牙齿畸形学生的困难与障碍。在具体教学中有些地方就不必强求,诸如发音、口型和声调等,从而对于学生的一些错误和行为也能给予最大的包容。

情景进入与体验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与束缚,赋予了教师进入各种现实生活情景的便利,教师通过情景进入和体验、交流乃至进一步的创设,可以帮助教师以学生的身份感知学生的行为和感受,这种方法对于教师共情的养成是非常有帮助的,教师通过情景进入和体验,可以对不同文化和不同背景的学生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知,从而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提供更好的支持。

(三)经验反思与学习

大量事实表明,教师共情的产生往往是基于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是对教学实践经验的系统性梳理、反思和再学习,这种经验反思与学习正是教师共情养成的基础。

教师经验反思与学习是教师对自我教学实践和教学经验进行自我检视、自我对话、自我思辨的过程。通过对先前教学实践和教学经历的深入探索,以对自我进行重新认识、了解和评价。经验反思与学习一般包括回忆、表述、分析和总结四个步骤和阶段。第一,对过往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经历进行回忆,并将之转化为记忆存储下来,这种回忆一般是对过往发生的教学事件的如实记录和记载,注重事情发生过程和细节;第二,表述对所记录事件的感受和看法,这种感受和看法应该是事件发生时教师最为直接、第一时间的看法和感受,是没有加入或很少加入思考和反思的看法和感受;第三,分析事件看法和感受产生的原因,并对事件的相关细节和重要情节进行自我反思和提问,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事件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第四,总结整个事件的经验和结论,并对未来类似事件的处理提出规划,对于事件中的不当做法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经验反思与学习是教师共情养成的重要支持,能够有效地激发和唤醒教师以往的教学经验,教师通过经验的反思和学习能够自然地呈现和找寻学生与教学经历的天然联系和成败得失,这对教师未来工作中从学生的角度和立场来思考和调适相关问题给出了有效的参考和借鉴,有助于教师共情的养成。

四 总结

教师共情是优秀教师重要的个性品质,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和价值,对于教师个人的专业化成长、职业发展以及学生的成长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总体上看,教师共情的重要性和作用已经得到了我国教育界和教师群体的普遍认可,但对于教师共情的养成还缺乏有效的经验模式可供借鉴,但毫无疑问的是,教师共情作为一种能力与品格,是可以通过一定的办法和途径来造成和养成的。

猜你喜欢

共情师生情感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