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水陶“侘寂”花器研究

2020-01-19

红河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紫陶建水花器

(红河学院美术学院,云南蒙自 661199)

一 研究现状和背景

建水紫陶是一种主要通过造型结构和阴刻阳填、无釉磨光等工序来体现其特有的外观、材质和工艺之美的陶瓷艺术。历经数代工匠的不断改进,其传统造型的产品已经成为经典的范式。近年来随着普洱茶文化的兴起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增多,建水紫陶产品的设计与发开也受到国内外不同陶艺设计的影响,在吸取国内外一些先进的设计理念后不断拓展建水紫陶产品造型的衍生,不断提升建水紫陶的文化与审美品位。目前建水紫陶产品大部分局限于传统茶具、陈设器和文房产品的制作。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也逐年攀升,插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已经逐渐进入人们生活的各领域,如办公楼、餐厅、酒店等,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提升的要求以及人们思想的不断开放,如何利用插花来彰显其个性,深层次的审美已经成为了插花当下的价值。花器则是满足这种需求的必然要素,随着人们追求的多元化,花器造型也是多元多样化发展。

我们研究内容,主要基于我国花器的市场分析上,现阶段我国市场上虽有不同类型的花瓶,大都华丽、精致,其外观都较为丰富,其价格普遍在80-5000元间。主要类型花瓶造型审美特点,如景德镇精瓷类:造型规整,精致华丽;现代陶瓷工艺品类:抽象造型,大多审美内涵不高。此外,普通大众的审美思想普遍还停留在“精致即美”、工艺精则显“高大上”的阶段。

我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研究实践,设计制作出若干个符合当下审美特征、将艺术生活化的实用花器。当代陶艺花器不再局限于一些特定的传统器型,应打破传统的审美界限,融入“侘寂”精神,使花与器完美结合。陶艺花器随着社会的变迁也要不断地发挥自身价值,创新使用用途,如当下很多人为花器注入新的情感和概念,让其更加艺术化,更加与生活贴近,承载了更多的美学价值。

我们研究主要是运用当前在茶道美学、器物美学、设计界、生活美学家中流行的一种美学理念来进行创作,力图创作出一种符合当下审美特点的、具有“侘寂”精神的花器,极简、质朴、安静、素雅,能够更好地满足更多人群的需要,同时也是以一种新颖独特的风格呈现,来打破国人一直以来追求的华丽、精致的审美标准。“侘寂”陶瓷之美借助于泥土来实现其质朴之感,通过窑变可以展现更多的机理,如金属般的、粗糙般等,使用者能够在把玩的器物的同时,感受到自然之美。我们的制作手法、工序较为简单,其特色在于追求质朴无华、回归大地的自然美,而不是华丽精致的人工美,无论是造型还是烧制后期,我们都将让它尽量回归泥性,配合特殊的烧制技艺,展现花器质朴、自然的“侘寂”之美。

二 何为“侘寂”

“侘寂”是近年来在茶、器物、生活美学以及设计界广为流行的一个词。它指的是朴素而又寂静的事物,其源自于南传佛法中的三法印(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尤其是无常。“侘寂”可以用这些词汇来表示“侘”的含义:朴直、谨慎、老朽、寂静、朴拙、节俭、冷瘦、枯萎、野趣、自然、无圣、简素、幽暗、静溢。“侘び”是在否定了世俗之美后而产生的“无一物”的美。“侘び”的核心是禅,禅的“本来无一物”的思想使“侘び”否定了一切现有美的呈现形式。同时,禅的“无一物中无尽藏”的思想又使“侘び”获得创造无限自由自在的艺术形式的可能性。“侘寂”体现的是残缺之美,当然也可指朴素、寂静、谦逊、自然……如同佛教中的智慧一样,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侘”是在简洁安静中融入质朴之美,“寂”是时间的光泽。

插花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美的生活艺术,也是最优秀的中国古典艺术之一。其历史渊源流长,历代发展颇为健全,但至清代中叶开始衰退。近几年随着国人精神生活的提升,插花艺术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普及。“侘寂”风格的插花也受到越来越多的生活美学家的欢迎。基于市场的需求,我们将利用建水的泥土,通过一些实践方法,研究设计出一些符合“侘寂”精神的陶花器。现代陶艺花器利用不同的陶瓷语言得以自我创新,通过实用且多元化的构造元素来突出当代人们对于审美的需求,尝试将艺术生活化的创作。[1]当代陶艺花器的形状打破了传统的模式,只要能容纳花则可称之为花器,当今时代讲究的是花与花器的不断融合,同时还可以和环境交相呼应,从而让美更加自然、更加多元。

三 “侘寂”理念在建水陶花器创作中的运用

古代花器的创新历史十分久远,最早可以追溯到佛教,最初使用的是铜罂,经过后期发展,人们尝试利用壶、盘、觚、瓶、盆等容器来容纳花,容器种类不仅越来越多,而且外形也是逐渐多元化。[2]建水紫陶因其特殊性,传统工艺较为浓厚,因此这种制约性促使器型和烧制工艺上的变化创新并不多。

传统的建水紫陶花器皿虽有众多款式,但大多仍是传统器型制作的商品,难以脱离成规。而传统技艺又却束缚了对艺术不规则,随意地自由发展,让构思变得局限。但事实上,在艺术创作的思维中,多样多元的创意才是当今时代人们的追求,显然,上述二者存在一定的矛盾性。

插花艺术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融合到了各类室内空间中。如今插花器皿不仅仅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它更多的是符合人们个性化的审美需求为目的。人们经济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意味着人们对精神水平的提升,如果仍然是传统的能够容纳花的传统花器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当下的需求,当下人们追逐的是多样化、个性化。

当代花器有了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形状、颜色都不在尊崇传统的固有模式,只要可以容纳植物都可以称之为花器,这样的理念赋予了建水紫陶花器在设计方面的创新。因此,当今花器不再是简单的容纳植物,更重要的是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同时还可以在形状、颜色上体现文化价值,承载人们的情感,成为一种审美艺术作品才是其存在的价值和未来发展的方向。“侘寂”花器其个性化定制化的特性,可以满足人们情感及个性的审美,更能够美化生活、接近自然,体现自我。我们将用这些质朴而又充满肌理的器皿作为花器,在不同的季节去山野间找寻当令的花叶,融入花器中。

(一)强调自然的理念

陶是火与土的艺术,其泥性是对自然最好的呈现,本身就散发着独特的自然魅力。

近几年,建水陶艺工匠的意识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建水陶艺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部分建水陶艺工匠尝试将自己对于陶艺的理解注入其中,他们的不同风格和手法让陶瓷的发展更加多元化,同时也注入了其更加强有力的生命活力。我们探讨不在刻意地追求完美,甚至是不去刻意地追求不完美,在兼具实用和艺术性的创作审美基础之上,贴近自然之然,从而增添更多的审美情趣,

“侘寂”在陶瓷花器的体现赋予了其更多的独特之美,尤其是更加尊重自然的元素。这类手工陶艺的制作过程会借助很多自然材料,通过材料的选材和自然手法让其肌理和质地更加独特,这样会更符合其本身的特征,从而来体现作者丰富情感和自然情怀。

(二)材料的选择

在我们的创作中,选材这一步骤很关键。传统的建水紫陶其制泥过程是非常复杂的,首先需要把陶土粉碎后充分稀释成泥浆在通过筛网过滤后,将泥浆中的砂粒和其他杂质过滤掉,过滤后的泥浆再继续浸泡。反复过滤、浸泡五六次后,才能得到烧制建水紫陶所需要的泥料。而我们创作所使用的泥料,将选择粗泥,即选择经初次淘洗过的泥,或选择牛踩过的泥,甚至还特意在网上买来细沙,在揉泥的过程中再加入一些砂砾。这样制作出来的泥里含有大量小颗粒的细沙和石子,颗粒感较强,保留了材质的自然泥沙属性。这种特点的泥制坯经窑火高温烧灼后,将会在器物表面呈现枯、涩、缺的特征,类似岩石的表面,接近自然的特征,如同经历沧桑洗涤后的雄性阳刚的铁质泥土的素颜之美,呈现一种浑厚的质感。

(三)具有“侘寂”审美特点的建水陶花器器形的设计

虽然陶艺的成型方法十分多样化,但在我们创作中,主要采用泥条盘筑、泥板成型、手工捏塑等方法进行器型的创作,而少量器型则采用拉坯成型法。不同成型方法所塑造的器物肌理也是不同的,手指与湿润的泥坯接触之后就是整个创作过程记录的开始,这个过程中手纹则是最好的体现,它是一种自然性极强的工艺,但是在形状上则不再局限于圆形,而是追求更为自然的境界。

我们“侘寂”创作理念,将不在沿用建水传统的精细化理念,而且从步骤和程序上也进行了大幅度的简化,使用拉坯、手捏的方式来塑造器物的造型,从而尊重传统但更带有一定的创新感。手捏的指痕、盘筑的凹凸、拉坯的旋纹,都充分表达了创作者的情感。所制作出的器物常常显得不那么对称,或略带瑕疵,却铸就了每一个器物的独特个性。另外,因我们选用的泥土带有砂砾,因此器物的表面会带有一定的粗糙感,再加上拉坯之前没有太严格的修饰过程,只是简单的对器物进行线条肌理的塑造和调整,因此这个过程之后的花器会呈现更多的自然之美,再加上无上釉,使得整个器物最终以更加自然的状态呈现。此时的作品既浑然天成,同时又兼顾质朴之感,不彰显、不做作才是“侘寂”之特殊美。

传统的陶瓷成型技术几乎都是通过拉坯得到的,在拉坯过程中,可以使泥土变得更有可塑性和生命力,让器物也更加的与自然呼应,拉坯过程中手与之不断的接触,尤其是与泥土的融合之后会留下手指的旋纹从而形成独特的陶瓷语言。但是我们在拉坯结束器型完成之时,会利用还具有延展性的泥胚,适当把器型做一些变形,如凹陷、弯曲、撕裂等,增加器物自然、残缺的“侘寂”美感。

泥条盘筑法是一种传统的工艺,利用泥条的美来构架器物的各种造型,这种构造的手法比较简单,利用简单的工具将其抹平或拍平,通过这种旋转式的拍平过程可以使器物的纹理更加有规律,体现一定的节奏感,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为这种手法注入更多的随性之感,打破了传统手法的束缚。虽然这样的成型方式和拉坯成型相比,做出的器物会有些许的歪斜、不规整、不对称,但却能显现出器物质朴、粗放、自然的特点,显露出器物幼拙、无圣的“侘寂”之美。

器物在制坯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利用拉、盘、捏、拍、打等不同的成型技术让来改变泥土的样貌,从而省略了拉坯的过程,利用更为简单的手工成型工艺得以实现。当今时代人们不再刻意的要求器物必须尊重标准去构建,而是刻意赋予更多的想象力,尊重残缺美,从而将更加多元化的设计理念注入花器当中,却能够更好的衬托出花器的“侘寂”之美。

(四)具有“侘寂”审美特点的建水陶花器器体表面的装饰纹样

传统的建水紫陶表面装饰要经过“画-刻-填”的工艺过程,装饰内容一般是文人传统书画,装饰题材如梅、兰、竹、菊、荷、古人物、书法等。而我们创作具有“侘寂”审美特点的建水陶花器器体表面的装饰大多都予以省略,部分器体表面采用简单的篦齿纹、竹刀压痕纹。光素无装饰或少装饰的花器将能更好地衬托出器内所插鲜花,不至于让花器表面的装饰图案抢夺了鲜花的自然美、线条美、意境美、整体美。

(五)具有“侘寂”审美特点的建水陶花器烧制技艺的探索实践

如前述,陶艺是一门火与土的艺术。在我们创作中,与建水两家柴窑窑口合作,没有采用电窑和气窑烧制。在窑内,作品是根据火焰的流动变化摆放的。在柴窑漫长的烧制过程中,需要更好地把握窑温上升的曲线、泥坯的收缩比、膨胀系数、熔融点,以及装窑时器物所摆放的位置等。柴烧是一种利用木材作为烧成材料的烧成工艺,我们所采用的无釉柴烧烧成后作品色泽温润,色彩层次丰富。木材在窑内燃烧时所产生的大量烟尘会随着火焰的推动使陶坯上形成落灰并生成自然釉。传统陶瓷审美中一旦有落尘或者窑渣人们就会认为是残次品,从而降低其价值,但是当今人们更加懂得残缺美,因为正是因为其天然形成的灰釉和火痕是一种偶然性的美,它的自然天成符合“侘寂”美学观。窑变带来一定的趣味性,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不挂釉、不绘彩,全靠火焰和技巧来制作陶器。

四 “侘寂”理念中的“不完美性”在创作中的体现

“侘寂”所崇尚的是自然之美,尊重器物原本的缺陷或者不完美,让人们通过想象来将这种不完美进行填补,从而体现禅宗中所说的物盛则衰的理念,生活中凡事也不是尽善尽美,但是或许正是这种残缺才更加有意义,正所谓残缺之物拥有无限的再创造空间。残缺的器物更蕴含着勃勃生机。如果在一件残破的花器上插上一支娇嫩欲滴且充满生命力的花朵,所带来的不仅是视觉上的灵动和生气,也能抚慰我们的心灵。

“侘寂”理念中自然性、不完美性是我们花器研究创作的核心部分。如果只追求浮躁的外表,却缺失内涵,那么这种艺术从长远来看是不利于自身发展的,我们需要坚持初心、尊重自然,“侘寂”花器整个设计过程需要坚持“自然、安静、朴实、谦卑”的心态,让这些称谓自身的标签,这也呼应了我们当下的生活态度以及符合消费者审美,如何想要得到良好的传承,还需要融合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因此只有富有内涵有简约高效的设计才是这个时代或者未来人们喜欢去传承的文化。

通过我们研究创作,得到的启示是:

建水紫陶特殊的工艺是前辈的智慧结晶,发展到今天集结了几代建水匠人、文人的心血智慧,传承它、发扬它是我们后辈年轻人的重要责任。但就泥土来说,不同的泥土具有不同的特性。我们可以用精练的细泥做建水紫陶,传承发扬“刻填、无釉磨光”的传统紫陶技艺;也可用粗制的粗泥,设计制作出符合粗泥特性的各种建水陶器具,甚至可以对当地的陶泥进行适当的改造,如我们的设计加入了适当比例和大小的砂砾,强化了泥土的粗糙,达到了我们期望的质朴、自然的器物特点。

打破以往建水紫陶造型上的对称之美,采用非对称、不均衡的造型艺术,符合自然规律。在装饰方面打破建水紫陶传统的雕刻填充工艺以及简单的书画,更多的是利用自然肌理来作为装饰,这样可以给人们更加自然的感觉,体现一种朴实无华,但是又十分美观的感觉。

总之,建水紫陶的制成简单、高效而且还不缺乏美观,在制成的器物兼具实用和审美功能的基础上,化繁为简,而且可以有效降低人工成本,同时也降低了器物售价,也容易扩大顾客群。

猜你喜欢

紫陶建水花器
穿花系列竹编花器
建水紫陶研究: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紫陶作品
建水陶艺新观察
置胆插花馨 尊觚花器与簪花内胆
蘅皋掇菁藻 毡室伴清嘉 宋代占景盘与管瓶花器再议
瓶花佳趣 古代花器与花事
建水紫陶研究:学生紫陶作品(二)
云南建水陶博物馆馆藏作品欣赏
马行云艺术作品欣赏
建水紫陶:中国建水紫陶古陶斗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