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融合实践
2020-01-18姚朋阳
姚朋阳
[摘 要] 传统文化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应用到当下社会,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意义。优秀的传统文化,从个人方面穷则独善其身,可以修身齐家;富则兼济天下,为社会造福一方。它在道德层面促使人们遵守礼仪规范,在精神层面有积极服务社会的一面。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部分融入到高校的思政教育当中,充实了高校思政教育课程的内容,再通过融合实践,发挥其积极影响作用,有助于学生德育培养,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忧国情怀。
[关键词] 传统文化;思政教育;融合实践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历史漫长,其璀璨的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特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在新时代环境下,国际形势复杂而多变,随着经济的开放发展,西方文化不断地渗透,高校大学生在面对大量的信息数据,有时候难以分辨其中利害,导致出现西化现象。大学生是未来的建设者,肩负历史重任的栋梁之才。高校担任立德树人的使命,坚守培养民族复兴优秀人才的初心,就必须在思想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和道德观。去深入挖掘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将其传承并运用到高校的思政育人工作之中,发挥其教化育人的功能,是我们每一个思政工作者应该做的。
一、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下社会思政育人的意义重大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教师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是我们的软实力。由于历史原因,在过去我们把工作重心放在发展经济建设,忽略了这些宝贵的思想智慧,甚至有人一度认为是糟粕加以摒弃。古代的传统文化由于生产力的落后,有君为臣纲等为了维护封建社会特权阶级统治的思想,是在当时特定社会环境下维护社会稳定而生。但是传统文化中有大量优秀的内容,蕴含着古人伟大的智慧,是我们应该好好珍惜的财富。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社会理想、自我修养、人物和谐等理念上,是值得我们探究的,我们能学习的内容也是很多的,体现在知性观、伦常观以及行为规范上。充分运用和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不仅教师课堂之上引用,也要将其渗透在第二课堂之内,有助于学生规范个人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与人友爱,提高自我修养,提升道德观念,完善个人品格。同时在这过程中,增强青年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信认同感,加深认识,领悟民族源源不断发展之力。
二、二者融合坚持的原则
自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以来,因为其科学性、先进性被我党学习和运用,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我们伟大的党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工作的指南和定海神针,我们将传统优秀文化融入思政工作当中之时,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用科学的态度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观的态度来对待。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能够促进和谐发展的思想,去除滞后阻碍发展的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的态度,弘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向上品质;在促进个人发展的同时,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提倡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育人工作之融合实践路径
(一)丰富思政课内容
在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关于传统优秀文化的内容,丰富思政课,走进大学课堂,感悟中国文化的精妙,透彻理解文化的精髓,发挥文化的化人力量。借助教学模式,重温先辈经典之言,升华思想。
(二)开展主题班会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高校思政辅导员是大学生的思想教导员,也是最信赖的人。辅导员的身份更有助于在大学生中间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被学生所接受。不同的阶段制定不同的课程。比如从入学伊始制定大学生的礼仪规范,融入相关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引导学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并对大学有初步的认识。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接近00后大学生的行为模式[1]。第二阶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学会处理周围关系,能够独立解决个人事务。一名合格的大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妥善处理周围各种关系。结合现代社会的人本主义的精神实质,引入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礼、义、信、仁、智五常和信、孝、忠、悌、义、礼、耻、廉等八德,形成大学生谦谦公子般的君子品德,将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以明明德,止于至善的境界。引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促社会良好风气,诚实守信,引领社会进步。第三阶段是学会面对挫折,关爱生命。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难免遇到挫折,正确看待得失,学会调整自己,珍惜生命。《周易·系辞》有曰:“天地之大德曰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等,要懂得生命的可贵。人群居而协同分工,要彼此尊重每一个生命,懂得敬畏。第四阶段是努力完善个人发展,培养个人兴趣,全面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古有君子习六艺,今有大学生学习专业技能。除了掌握课堂所学专业知识之外,鼓励学生多培养兴趣爱好,促进职业技能提升,参加技能培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
第二课堂可以作为一门课程来设计,本身具有符合发展规律的特性,兼备科学性、系统性和连贯性。在理论上作为大学生思政工作内容的一部分,在如何更好地实施中都是需要完善的[3]。
(三)运用好传统文化节日,体现有中国特色的人文文化
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现在方方面面中,渗透在学习和工作中。中国有诸多的传统节日,渊源颇深,有很深的纪念意义。我们应着力宣扬并过好传统节日,讲述好节日的含义,思政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亲身带领学生感受节日带来的氛围,我们该如何秉承并珍惜当下生活。比如寓意祥和团圆的春节;怀念爱国诗人的端午节;尊老爱老的重阳节;还有可以与中国四大发明比肩的二十四节气等,都能让学生在学习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
(四)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指导思想,组建大学生社团
利用高校大学生社团,弘扬民族文化。制定社团发展的宗旨,运用社团的影响发挥力量,采取举办各种文体活动或者比赛竞技活动,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学生自由发挥特长,增强了认识,有力促进高校思政工作的開展。
(五)发掘当地特色的历史文化,有效利用
中华各个地区有自己特色的文明历史,共同构建了中华文明。多挖掘具有典型代表的历史事迹和人物,探讨其中的渊源,结合高校发展特点植入教育资源中,充实教育课堂内容。通过特色的文化,引领区域文明的发展,有助于自我发展调节,有着深刻的内涵意义。在整理这些资料文献的过程中,就能让学生得到思想上的启迪。这些资源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精神上成为他们的引航灯塔。
四、实施融合之路的保障
(一)实施党政指挥多方协同、联手共建机制
高校思政工作离不开多方面的支持,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近些年来热门的举措,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传统文化内容繁杂,符合科学价值观取向的内容需要有效梳理,在论证实践中不断完善补充,真正能够做到为高校思政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服务。学术教育界要在党的正确领导下,遵循科学的发展规律,在传统文化中剔除糟粕,吸取精华,推陈出新,有效融合。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当下主流社会价值观,需要得到大众媒体和社会的认可,提倡优良社会风气,实现其社会教育的功能,有助于社会主义新风尚的形成。
(二)高校内部高度重视,增设专项内容,制定考核制度
目前高校积极进行思政课程的改革,积极落实高校立德树人、培养合格接班人政策。高校自身需要提高重视,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增设专职教师,灵活开设课程,并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以及奖惩办法。制定培养专职教师的制度,提供福利,保障教师的发展。
高校承担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任,要占领思想高地,把握思政育人的要点,建设好思政课是工作重中之重。运用好传统文化,融合高校的思政工作之中,我们应理性面对批判继承,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当下所用。我们作为思政育人工作者,应当不断探索思政与传统文化融合,在实践中创新理论。
参考文献:
[1]王青青.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自信培育存在问题及对策[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0.
[2]张帅.高校思政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分析[J].科技风,2020(09):72.
[3]贾效明.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融合论[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