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视角下的优质高职院校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路径研究
2020-01-18魏丹
魏 丹
(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引言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日益重视,社会各界都在关注我国职业教育成效,使我国优质高职院校面临教育革新的挑战。而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在其教学革新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需要高职院校结合新时期的协同创新视角,积极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增强院校师资力量,提升院校办学水平,使高职院校有效开展职业教育工作,培养优质创新型人才,体现院校职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成效,促进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
一、协同创新概述
(一)内涵
协同创新由美国学者彼得·葛洛提出,其界定协同创新的内涵为拥有一致目标的组织或人组成的小组,借助现代化沟通工具交流想法与意见,以此对目标进行共同实现。这种理解属于协同创新的广义理解,关于协同创新的微观理解,我国学者宁斌提出协同创新的定义为多个独立组织围绕共同目标,利用多种方式,在技术与思想层面实现配合、互补与利益共享的创新型管理模式。这种理解能够为我国高职院校应用协同创新理念加强师资建设提供一定的启示。因此,高职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的协同创新为:院校与科研机构、社会组织或企业等联合,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实现共同目标,并对彼此技术与资源进行共享,从而推动双方或多方创新发展。
(二)特征
协同创新主要包括三个特征,即互动性、整体性与多样性。互动性体现在协同创新需要组织要素彼此结合、共同协作,以整体效能的最大化发挥,实现共同目标。因此,协同创新重视要素之间的资源、效益与知识的共享,强调要素彼此合作,要求双方在合作中对各种壁垒进行充分打破,提高资源流动性与利用率,从而保证要素之间基于共同目标构成有机整体,产生协同效应,创造最大价值。整体性体现在协同创新需要要素组合创新,保证各个要素有机结合,避免简单叠加,在目标与方式上保持高度一致,从而实现相互合作与制约,发挥合作的整体效益。多样性体现在协同创新包括多个要素,需要要素之间彼此配合,相互作用,在保留要素特性的基础上,发展合作主体多元化,推进要素合作运行机制多元化,从而在多元化机制影响下产生多样性创新结果,实现共同目标的同时优化和要素合作的创新效果[1]。
二、协同创新视角下的优质高职院校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的意义
(一)提升院校办学质量
我国优质高职院校在协同创新视角下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具有提升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意义。协同创新理念为高职院校教育人员培养工作与教学工作提供新思路,需要其在办学过程中基于协同创新视角,重新定位自身院校办学特色,尊重教师在院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教师人才资源的强化,提升院校教学专业化发展水平,加快院校教学改革步伐,提升院校在教育市场中的影响力。基于协同创新视角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是我国优质高职院校在新时期的重要发展目标与方向,需要高职院校结合自身发展规律与高等教育本质,在对多种因素进行综合的前提下,建设新型教育主体,全方位支持师资队伍高水平建设,实现院校师资一体化、专业化发展,从而有效提升院校办学质量。
(二)加强校企深度合作
在协同创新视角下,我国优质高职院校积极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能够有效加强学校与社会组织或企业的合作,深化校企合作,为院校改革教学工作,提升高职市场竞争力提供有力保障。高职院校结合协同创新视角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必然会加强自身教育工作与社会企业创新发展工作的联合,以自身科研技术成果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以企业工作模式与创新理念,增强学校教师实践能力,提升学校教师的综合教学素质,这种双赢机制的形成,能够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水平。在院校各个学科教师队伍教学能力与素质提升的情况下,高职与企业都会见到协作成效,促进企业优秀员工与高职优秀教师之间的流动,基于共同目标,实施多种协作策略,以此加强校企深度合作,保证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创新发展。
(三)优化人才培养效果
我国优质高职院校在协同创新视角下,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有利于院校教育工作的人才培养效果得到有效优化,促进院校教育与教师高效培养学生成为创新型高能人才[2]。在我国高等教育中,高职教育属于重要组成部分,其职业教育属性,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学任务的职教性与高教性。因此,我国高职院校,尤其是优质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与输送高能创新型人才的重任。现阶段,高职院校正处于国家高度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时期,需要高职院校教育工作在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学生的职业精神,而在学生培养工作中,教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需要结合协同创新发展理念,加强师资建设,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优化院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效果,使院校教师教育出来的学生有效满足国家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三、协同创新视角下优质高职院校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实践能力不足
在协同创新视角下,我国优质高职院校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面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影响师资建设效果,制约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整体结构存在不合理问题,教师组成包括高龄教师与年轻教师,高龄教师的教学模式传统,在协同创新视角下暴露出信息化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虽然兼具专业教学能力与实践教学能力,但是并不能结合自身实践教学能力与信息化手段,更新自身教学方式,影响院校教学工作在新时期的成效。年轻教师虽然能够有效掌握信息化教学手段,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注重信息技术与自身专业教学能力的结合,为学生提供优质的专业教育,但是这些教师作为高职院校师资建设的主要对象,存在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年轻教师缺少到社会企业实践与实习的经验,难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实践性教育内容,影响学生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形成,制约着高职院校开展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二)协同创新动力较低
优质高职院校在协同创新视角下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需要重视协同创新理念在高校教育改革中的有效融入,但是现阶段,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存在协同创新动力较低的问题,使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水平难以实现有效提升。当前,协同创新是高职院校改革发展需要面临的大环境,基于教育革新目标,学校需要加强校企合作,定期安排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同时,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企业人员到学校课堂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以此提升院校教师与学生的实操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但是这些举措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教师在企业实践的时间有限,主要从事企业的短期业务工作,并未掌握关键岗位的关键技术,使其实践教学能力难以有效提升。而学校外聘的兼职教师需要兼顾自身企业工作与学校教学工作,无法拥有充足的精力与时间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实践指导,影响其工作动力,降低校企合作成效。由此可见,现阶段的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在学校教师层面与企业员工层面,均存在协同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使院校师资水平难以实现实质性提升。
(三)制度体系不够完善
基于协同创新视角,我国优质高职院校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面临制度体系不够完善的问题。制度体系不完善问题主要指高职院校与企业进行合作的过程中,并未针对师资力量强化制定相应的监督机制,缺少监管制度,同时欠缺奖惩制度,使学校教师与企业优秀员工缺少联合创新的动力,实际校企合作工作中教师实践学习状态过于松散,影响院校联合企业强化师资建设的成效。监管机制的缺失,使教师难以对自身教学能力提升予以足够的重视,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大多是应付了事,弱化了学校教师的企业实践效果,使其在自身教学工作中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质,降低了高职院校师资质量。奖惩机制的缺失,影响教师协同创新动力的同时,也会严重影响企业优秀员工的合作动力,使其错误地认为到学校进行指导工作会对自身企业工作造成不利影响,不愿意主动参与校企协同创新相关工作,这种问题会严重影响高职院校师资建设效果。
四、协同创新视角下优质高职院校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路径
(一)加强区域联盟
我国优质高职院校在协同创新视角下,积极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需要加强区域联盟,共享教育资源,提升院校师资水平。高职院校不同于我国普通高校,其教育资源有限,对应的社会支持力也比较薄弱。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需要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加强区域联盟,与周边企业、教育机构等合作,共同构建联盟整体,形成师资建设研究基地与实验基地,并加大基地的周边辐射力度,以此实现强大教育共同体的有效构建,提升高职院校师资建设工作的实施质量。在建设区域教育共同体的基础上,学校需要保证自身与企业或教育机构的互动,通过协同创新中各个组织要素之间的交流、沟通与互动,实现高职院校与社会组织、企业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加快教育资源共享,推动资源有效流动,使高职院校师资队伍高水平建设趋向联合化发展,为高职院校践行协同创新、提升师资水平提供有利保障。
(二)强化教师培训
高职院校在协同创新视角下加强自身师资力量建设,需要重视校内教师结构不合理、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在践行协同创新新型教育理念的过程中,强化教师培训,为院校与企业联合提升高职师资队伍水平提供基础保障。高职院校需要积极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对企业优秀员工的聘用与优质教育人才的引进,提升院校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高职院校需要优化教师结构,保证师资队伍年龄与教学水平的均衡,并针对高龄教师提供信息化教学培训,增强其协同创新教育意识,提升其综合教学能力。针对年轻教师,高职院校需要将其与企业员工组成“双师型”教师队伍,使其彼此学习,共同提升自身教育能力与工作创新能力。例如,高职院校可以定期组织学校教师与企业员工共同参与交流会,以协同创新为目标,交流实践经验与专业成果,强化年轻教师的实践教学培训,提升其实践教学能力,使其在自身教学工作中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与职业素养,优化院校教学效果,体现院校师资力量建设的成效。
(三)建设学术共同体
在协同创新视角下,我国优质高职院校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需要与企业联合构建学术共同体,以科研共同体构建为主,提升院校与企业的协同创新动力。在协同创新环境下,高职师资队伍中的主体趋向多元化发展,需要高职院校加强自身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合作,共同构建科研共同体,借助产教研项目,对企业与学校的协同创新进行有效推进。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不断研发新产品,借助与高职院校的项目合作,能够有效提升自身产品研发的质量,同时,提升院校师资队伍的合作能力与科研能力,在教师应用研究成果的过程中,院校实践教学成果得到充分增强,促进院校教师有效培养学生的双创能力。这种构建学术共同体的方式,能够保证学校教师与企业关键技术的接触,为企业员工与学校教师的联合提供充足的时间与有利的平台,提升教师与企业优秀员工的协同创新动力,促进高职院校有效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
(四)完善制度体系
优质高职院校在协同创新视角下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需要完善制度体系,健全管理制度,通过考评制度与激励制度的有效制定,提升“双师型”教育人员协同创新发展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实现高职师资队伍水平的有效提升[3]。现阶段,高职院校师资建设的传统考评制度是定性考核,以最终结果为主,忽视考核过程。但是在协同创新视角下,这种监管考核制度并不适用,需要高职院校基于协同创新中主体多元与复杂的特点,有机结合定性与定量考核制度,并进行相应考核标准的制定,在考核中重点评价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提升高职院校师资评价质量,促进师资高水平发展。制定激励制度,需要高职院校基于协同创新理念,联合企业为学校教育工作者与企业优秀员工设置奖惩制度,以奖励为主,针对员工与教师的协同创新表现及创造的价值,为其提供不同级别的奖励,提升其主动强化自身教育能力的积极性,增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荣誉感,优化校企合作效果,提升院校师资水平。由此可见,制度体系的完善,能够为高职院校在协同创新视角下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提供有效保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协同创新视域,我国优质高职院校实施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需要以协同创新的内涵与特征为基础,强调协同创新下师资建设的意义,结合具体建设阻碍问题,采取加强区域联盟、强化教师培训、构建学术共同体与完善制度体系等措施,提升院校师资水平,促进高职院校革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