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建校初心和使命引领民办高校转型发展
——以仰恩大学为例

2020-01-18叶钦南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民办高校初心办学

叶钦南

(仰恩大学,福建 泉州 362014)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1]知道走过的路,清楚为什么出发,正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体现。创建于1987年的仰恩大学,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应运而生,是新中国第一所以大学命名的民办本科高校。仰恩大学办学30多年来筚路蓝缕的建设和发展证明,建校的初心和使命,是引领学校劈波斩浪、扬帆远航的一面旗帜,也是激励广大师生团结奋斗、砥砺前行的根本动力。

一、新时代呼唤民办高校清楚自己“为什么出发”

法律规范需要民办高校正确定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对民办学校实施分类管理改革,将民办学校分为非营利性与营利性学校,这意味着我国民办高校进入了依法办学、规范管理的新阶段。民办高校无论是选择非营利性还是营利性,在一定程度上都体现了举办者的教育情怀,都要求学校必须保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必须依法办学、规范办学、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办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回应人民接受优质教育的期盼,切实从以量谋大转到以质图强的轨道上来,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生源挑战需要民办高校科学定位。我国民办高校是在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型转化为大众化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近年来由于我国人口出生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即使2016年起国家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但在今后数十年内高校同样面临着生源萎缩的挑战。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相比,在办学历史、资金来源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劣势和不足,普遍未能实现由弱到强的转型,因此只有着眼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升级改造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办好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才能更好地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和重要的历史使命。

内部治理需要民办高校保持定力。民办高校举办者心系教育创办了学校,都希望学校越办越好。但随着高等教育形势的发展,原先那种粗放的作坊式发展逐渐失去了生存空间,面对日新月异的竞争条件和环境变化,举办方难免产生纠结和焦虑,传导到学校往往造成内部治理结构不健全、不清晰、不稳定,既不能很好发挥民办学校机制灵活的优势,也不能很好地凝聚师生员工的智慧和力量推动学校不断发展。因此,始终秉持教育情怀,保持定力,顺势而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有利力量,是民办高校强健自我、走向辉煌的正确选择。

二、建校的初心和使命让民办高校找准自身需要“干什么”

初心和使命是思想和实践的逻辑起点,落实到一所高校中,最能体现办学的意图和愿景。仰恩大学是缅甸爱国华侨吴庆星先生及其家族设立的仰恩基金会创建的。吴庆星先生秉承爱国爱乡精神和父母遗愿,于20世纪80年代毅然回国,在家乡泉州开启了筹资办学、投资兴业的不平凡征程,为我国发展民办教育和改变家乡面貌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与实践,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吴庆星先生在家乡办教育,虽然从起初依照父母遗愿计划捐资办小学,到最后实际先办大学,再独立创办高中、初中、小学和幼儿园,但他无论办哪一个阶段的教育,也无论是捐资公办还是出资私办,办学的意图和愿景始终是要“提高家乡人民的文化科学知识水平”,“为国育才,不图私利”[2]。

在办学理念上,吴庆星先生要求“学校坚持把育人放在首位,弘扬民族精神,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他说:“我是出生在缅甸的海外华侨,回到祖国办学,决心要把所有的仰恩学子培养成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中国人。”他还亲自拟定仰恩大学校训:“学会做人,守信笃行;学会做事,创业有成”。

在办学目标上,吴庆星先生要求“从仰恩开始,创办一所集教育、科研、生产为一体的新型的高等学校”,“办成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型大学”。

在办学思路上,吴庆星先生在人才培养方面重视大学生的品德养成,强调“大学生的修养最重要”,“仰恩大学要把培养学生做人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强调“工科类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懂技术,而且要懂人文科学,会经营管理;文科类专业的学生,既要懂经济,又要懂技术”;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学校努力“与国际接轨、引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有用之才”,主张“采取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学生应赴当地企业勤工俭学,“提高动手和实践能力”,还要求本科生英语达到六级、计算机达到二级方可毕业。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他坚持良师兴校,认为办好大学“关键在于教师队伍和学科带头人”,“必须建设一支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的结构由校内专任师资、校外名牌大学兼任师资和国外专职、客座教授三部分组成,实行公开招聘、社会竞争、择优录用”,“定期选派教师出国进修、考察和留学”,他甚至提出“教师的工作量应参考美国大学、教师的工资应参考深圳大学”的主张,鼓励教师追求卓越,重奖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在社会服务方面,他强调“仰恩大学要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的责任”。

在吴庆星先生办学初心、办学使命和办学思想的指引下,仰恩大学自1994年转制民办大学以来的十多年间,获得了快速发展和迅速壮大。不幸的是,吴庆星先生积劳成疾于2005年9月辞世。吴庆星先生在世时,仰恩大学已发展到18个专业,在校本科生达12 000多人,学校于2001年8月和2002年5月先后获得“中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福建省教育系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荣誉称号。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同志于1999年春天和2000年秋天两次赴仰恩大学调研,第一次协调解决了学校到城区的公路拓宽问题,并要求从地处山村的学校为起点先修,从哪一头开始修路体现了领导人的情怀和智慧,这在当地已传为佳话;第二次肯定了仰恩大学的办学成绩,提出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建议。

仰恩大学30多年艰辛探索的办学实践,尤其是校主吴庆星先生去世后十多年来仰恩大学跌宕起伏的发展证明,民办高校只有坚守建校的初心和使命,才能清楚自己需要“干什么”,进而推动学校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三、守初心、担使命,凝心聚力聚焦于民办高校“怎么干”

根据吴庆星先生办学的意图和愿景,可知仰恩大学建校的初心和使命的核心要义是“为国育才,造福桑梓”。守初心、担使命,就是仰恩人要根据学校服务人民,提高科学素养和文化素质的需求,并根据学校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坚持把培养学生“学会做人”放在首位,把培养学生既“学会做人”又“学会做事”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

(一)了解校史,弘扬校园文化,促进特色发展

仰恩大学的历史,是一部归国华侨倾资兴学、造福桑梓的爱国史,也是一部民办大学敢于争先、知难而进的探索史,还是一部仰恩人在校主吴庆星先生精神感召下团结进取、无私奉献的奋斗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仰恩大学若想进一步改革发展,应从办学历史的积淀中深入挖掘内涵底蕴,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弘扬校训精神,不断打造特色鲜明、品位高雅的校园文化,激发师生团结拼搏,开拓进取,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仰恩大学的校训,是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办特色大学的理论基础和指导纲领。“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强调的是“学会”,即要在教育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先成人后成才,重视发挥个体作用和渐进养成过程。在校训的指导下,学校长期以来不懈努力,开拓进取,逐步形成了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为目标、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以学生管理制度为规范、以实践养成为途径、以全员育人机制为保障的立德树人体系。

促进仰恩大学特色发展应进一步加强立德树人体系建设,大力弘扬校园文化,强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诚实守信的人格品质教育和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为中心的文化素质教育。当前,一些大学生对来历不清的“洋节”情有独钟,而仰恩大学重视举办我国民俗节日、革命纪念日主题系列活动,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精神等方面积极作为,不断取得新成效,有效增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向心力。学校不断为学生搭建自我教育平台,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尤其是大力提升已形成校园文化品牌的庆祝国庆、欢庆元宵、纪念“五四”等全校性活动的创造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如每年庆祝国庆系列活动,不但举行全校性升国旗、唱国歌仪式,而且举办大型文艺演出、音乐舞会、书画展、摄影展、球赛、棋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还组织选派多个文艺队赴邻近乡镇巡回演出,带动周边百姓一起同欢共庆,形成了学校周边家家挂国旗、户户结灯彩、人人庆国庆的动人场面。仰恩大学加强校史教育,弘扬校园文化,涵养了尚德、崇学、务实、进取的浓厚风气,锻造了仰恩学子爱国重义、勤勉质朴、诚实守信、开拓进取的独特品格。

(二)立足区域,深化产教融合,促进内涵发展

仰恩大学校主吴庆星先生秉承父母遗愿倾资兴学,造福桑梓,明确在家乡“创办一所集教育、科研、生产为一体的新型的高等学校”。这个办学目标定位,决定了仰恩大学必须立足区域,坚持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主动贴近、融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增强学校的竞争力和服务地方的能力,不断推动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

仰恩大学坚持突出服务需求导向,聚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确定了“加强建设具有一定优势的经管学科,积极支持应用文法学科,努力发展特色工科,促进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建设思路。工商管理学科,对接泉州市纺织服装、鞋业、石油化工、机械装备、建材家居五大千亿产业集群及泉州市现代服务业;应用经济学学科,对接金融服务业、电子商务等产业中的中小微企业和泉州市金融改革实验区建设背景下区域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深化改革;文法学科,对接泉州市各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服务泉州海丝文化、外贸经济建设和法治泉州建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对接泉州市装备制造产业,服务泉州市智能制造与数控产业,为地方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以学科建设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一是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以专业群对接产业链,对增设新专业加强论证,重视融入区域经济元素;对现有专业加强内涵建设,重视调整专业方向,使其更加契合行业产业发展的需求。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学校内部加强资源整合,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发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注重加强外部协同,通过灵活多样的合作模式,促进学校资源与外部资源融合共享,锻造学生应用能力。三是完善课程体系。重点是根据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要求,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整合实践教学内容,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四是加强“双师”建设。一方面注重专任教师的培养,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和挂职, 提升专任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注重企业高管和技术骨干的引进,让学生接受更为专业的实验实训实习指导[3]。

(三)完善机制,激发办学活力,促进创新发展

民办高校应通过机制的灵活性不断完善治理体系,治理的目的一是优化学校与政府、社会之间的关系,实现互动共赢;二是优化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和办学水平。内部治理是根本,抓好内部治理需要在法律框架内建立良好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学校管理者、教职工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释放办学活力,促进学校创新发展。

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既是依法治校的根本要求,也是彰显办学特色的必然选择。民办高校是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在一定的条件下,民办高校出资人、决策者、经营管理者、教职工、学生以及外部的政府、当地社区和社区公众等各利益主体基于不同的资源、利益诉求和相互之间的互动关系,不断影响着民办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设置及其权力的平衡与制约。仰恩大学按照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构建了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民主权力协调并进、运行比较规范的内部治理体系,着力让利益相关者越来越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重视保障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使其在学校改革发展中能够保持同心同德,同向同行。

仰恩大学根据自身实际和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以改革转机制,以创新促发展,在新时代奏响了高质量落实赶超的壮丽乐章。学校自2012年5月以来在法律框架内逐步理顺内部治理机制,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健全董事会结构,建立董事会议事规则。不断加强学校的党建工作,由上级党组织选派校党委书记,优化学校内部组织设置,实现党建工作全覆盖,实行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配齐配强党建队伍,推行党政干部“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制度,全面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强化宣传和思政工作,充分发挥政治核心和监督保障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维护师生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学校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学生工作委员会,同时成立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不断完善相关工作流程和管理办法,突出师生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主体地位。逐步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努力探索简政放权之路,不断扩大学院自主权。积极在独立董事设置、重要岗位回避、办学风险自控等方面开展机制创新,不断取得实效和经验,在民办高校迈向现代大学治理的实践与探索中独树一帜。

猜你喜欢

民办高校初心办学
永远的初心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论“不忘初心”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