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探析
2020-01-18花冬进
花冬进
(南京工业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南京 211816)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催生了抖音、快手等一大批短视频软件,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形成明显影响。特别是“音乐+视频+社交”的产品形式对大学生群体形成强效吸引,快速积累了一大批忠实的大学生用户。就当前短视频发展状态而言,其迅速崛起具有坚实的技术支撑,也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可以说,短视频广泛流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短视频对大学生形成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也不断增加。这种背景下,从根源上杜绝大学生接触短视频无异于因噎废食,也不具备现实基础和条件。只有不断拓宽思政教育路径、扩大思政教育渗透范围,才是高校与教师在短视频风靡流行背景下应对思政教育挑战、优化创新思政教育载体的积极选择。
一、短视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基础
短视频的广泛流行决定了各行业、各领域依托短视频寻求新的发展路径已成为必然趋势,短视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同样也具有良好的作用基础,而这种作用基础主要得益于短视频软件本身优秀的表现。短视频软件在技术助推下不断发展完善,同时依靠自身内容短小精悍、互动高效便捷的突出特色积累了大量学生用户,无异于为高校思政教育做好了受众管理工作。
1.技术进步,助推短视频软件流行
20世纪是人类科学技术史上硕果累累的突出时期,21世纪则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全新阶段,以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技术进步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形成明显影响,也为短视频软件的迅速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方面,技术发展助推软件开发。短视频软件设计需完成登录需求、个人信息管理需求、视频录制和播放需求、聊天功能、已发布信息管理、关注和粉丝需求等基本功能模块开发,然后通过集成处理和应用系统设计完成整体开发工作。正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每个开发步骤都能成为现实。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培养消费习惯。基于移动客户端开发推广的手机短视频软件之所以获得成功,与人们已经习惯使用各种手机软件、已经完全可以承担相关消费成本有关。而人们可自由使用各种软件,既离不开智能手机快速发展、手机扩容持续进步,也离不开网络普及和流量资费下降。所以,短视频软件的流行发展,除了软件开发技术作为支撑外,也与网络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大背景紧密相关。
2.视频短小,契合碎片化阅读需求
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海量信息资讯得以高速传递且不受时空限制,人们对信息“量的需求”得到前所未有的满足,也逐渐形成了碎片化阅读习惯,反而对篇幅较长、内容集中的深度阅读耐心不足。纵观整个短视频APP市场,所有软件平台无一不以信息内容短小精悍、快速便捷为追求,时长在20秒左右的短视频相较于冗长单调的图片或文字,能够轻松得到大学生群体的青睐与追捧[1]。此外,短视频与碎片化阅读的契合之处还体现在“碎片化时间”应用方面。传统纸媒时代,人们获取信息主要依靠报刊、杂志、书籍等媒介,不仅容易受到客观条件限制,而且未必能在短时间内获取有效信息。短视频是在人们已经形成的网络和手机应用习惯之上,开发出的一项涵盖音乐、视频等娱乐形式在内的综合性社交软件,一条视频短短数十秒,坐车、排队、吃饭、午休,甚至上卫生间、课间休息都可以被用来刷视频,这对零散时间较多的大学生而言无疑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吸引力。
3.用户集中,保持高强度使用粘性
第七届网络视听大会发布的《2019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完整呈现了上一年度网络视听行业的发展状况、特点与趋势,着重对短视频领域进行解读和剖析。报告指出,截至2018年12月底,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到6.48亿,占到总体网民使用率的78.2%。短视频忠实用户中,30岁以下年轻群体占比接近七成,在校学生占到四成左右[2]。一项针对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大一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受调查对象中仅是使用过抖音短视频的学生总体占比超过55%,其中75.89%的学生每天在短视频方面消耗2-5小时,还有超过8%的学生每天使用短视频软件的时长超过8小时[3]。另一项针对西安工程大学学生短视频使用调查显示,使用抖音短视频软件的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89%,其中超过47%的学生每天使用抖音软件3-4次[4]。总体来看,大部分大学生都具有使用或了解短视频软件的良好基础,集中的用户群体和突出的使用粘性,使得短视频思政教育可直接利用现有用户基础大范围、持续开展。
4.内容共创,推动常态化交流互动
传统社会经济活动中,生产者与消费者明确分离、各司其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明显打破了这种绝对化分工,使得更多消费者参与到生产过程,获得了分享个人观点和成果的机会。与此同时,主流媒体不再是信息传播的中心主体,其话语权在媒介更迭背景下也逐渐分散到个体用户手中。这对于喜欢网络社交、热衷自我展示的青年群体而言,无疑契合其人格特质和个性需求。依托网络媒介迅速崛起的短视频软件,使用户在拍摄、上传视频作品过程中获得参与感和成就感,也在点赞、转发、评论这些互动过程中获得被尊重、被认可、被关注的心理体验。基于此,利用短视频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师生都可成为教育内容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从信息传递角度实现了师生最大平等,点赞、评论等交互活动将会更加频繁,使得师生之间高频度互动交流日趋常态化,为构建平等沟通的思政教育关系和强化思政教育结果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短视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大学生是短视频软件的忠实用户,不仅贡献了大量使用时长,而且也是参与点赞、评论、转发等互动活动最活跃的群体。所以,利用短视频开展思政教育具有非常稳定的用户基础,有利于围绕大学生网络社交生态进一步延伸思政教育影响,通过对大学生碎片时间的利用与渗透、对师生教育关系的调整与优化,逐步提升大学生学习兴趣、填补思政教育空白场域。
1.有利于填补思政教育空白场域
传统思政教育需依靠各种资源在固定的时间与场所进行,而学生大块、整段的时间基本都被清晰分割,按需求程度分配到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这就决定了思政教育工作所能获得的教育空间非常有限,教育效果也会因此受到限制。实际上,除了大片集中时间以外,大学生每天还有许多碎片化时间,也可用来开展教育工作。短视频软件本身即以短小精悍、方便快捷著称,数十秒一条视频作品集中、直观地展示了丰富的信息内容,这与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快速浏览信息的需求十分契合。利用短视频开展思政教育,避免了大范围占用学生时间的弊端,通过形象直观的视频方式向学生传播知识、传递正能量,使学生可利用排队等位、课余休息等零散时间随时随地在线学习。所以,利用短视频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不仅仅是对思政教育途径的开辟拓展,还在发挥思政课堂教学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思政教育的影响范围,有效填补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空白场域。
2.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新时代大学生在主客观环境下表现出了更鲜明的个性特色和性格特征,其注重自身感受、热衷自我表现,希望获得外界更多的关注与认同,学习过程中也强调自身的身心体验。传统思政教育内容呈现方式单一、信息传递渠道过窄、师生关系相对疏离,学生容易在被动的大班教学中失去学习兴趣,进而难以有效提升学习效果。短视频作为信息传播的新介质,能围绕用户社交活动发挥其信息扩容器的作用。大学生用户利用短视频软件,构建起一个个传播中心,然后通过内容活动、地理位置、兴趣爱好、好友粉丝等多重关联维持完整的社交生态。将短视频作为思政教育手段,实际上即在大学生已形成的网络社交习惯与系统中注入了新的内容,这种符合大学生心理特征和交往需求的思政教育模式,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思政学习兴趣,从而使大学生主动学习和传播思政教育内容。
3.有利于增强思政教育亲和力
传统思政教育主要依托课堂教学展开,教学过程深受传统师生关系影响,教师在教育内容、形式、进度等方面具有绝对性话语权威,无形中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出现地位、关系的不对等,也为思政教育披上了“高高在上”的外衣。实际上,思政教是一项关乎学生性格品格、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完整系统的教育工作,除了以提高大学生政治素养、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为追求以外,还与大学生日常生活、成长成才紧密相关。倘若思政教育的内容或形式与学生之间过于疏离,必然难以使教育工作深入学生内心,教育效果也会因此大打折扣[5]。利用短视频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教师与学生都拥有充分参与教育过程的权利和机会,而且基于网络载体的点赞、评论、转发等互动活动更易开展,师生间的教学交流也将更加频繁和多元。也就是说,利用短视频开展思政教育能够有效调整和优化师生关系,能够通过拉近师生距离提升思政教育本身的亲和力。
4.有利于活化思政教育内容
思政教育是一项理论性、思想性、政治性很强的系统性工程,其信息量大且容错率小,需教师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相关工作。这就导致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为了不出纰漏而完全按照教材内容授课,难免陷入照本宣科的被动局面,学生也容易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失去学习兴趣,导致出勤率、听讲率明显下降,进而难以发挥思政课堂立德树人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依托短视频软件开展思政教育,可实现文字、音频、视频的同步即时传播,而且短暂的视频中信息高度集中,针对性、导向性非常突出,对于思政教育而言具有更形象、更直观、更立体的表现效果。比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传统课堂教学围绕奋斗历史、政治体制、改革开放等内容展开系统理论教育,短视频则可聚焦于国庆阅兵、强军兴军、时事政治等具体内容,可将枯燥单调的文字转变为多元立体的呈现形式,从而活化思政教育内容,使大学生在强烈的综合感官刺激下加深对教育内容的印象和理解。
三、短视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消极作用
尽管将短视频应用于大学生思政教育是拓宽教育渠道、优化教育模式的有益探索,但从短视频行业发展的负面表现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局限性来看,短视频思政依然具有诸多消极表现。除了大学生容易沉迷于网络影响身心健康以外,短视频的泛娱乐化、信息茧房等问题也会制约大学生的思考能力、认知能力及社交能力。
1.沉迷网络损害学生身心健康
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CBNData)发布的《2017短视频行业大数据洞察》显示,90后是短视频的主力军,而且有更高的用户粘性表现。数据显示,2017年6月,短视频平台人均单日启动次数为8.07次,同比增长67%,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达到58.34分钟,同比增长45%[6]。由此可见,很多用户每天将大量时间投入到短视频软件中,而大学生作为短视频用户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短视频平台贡献了更多使用频率及时长。短视频的大范围渗透在改变大学生认知体验和交际方式的同时,也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本应用于积累知识、增长才干、努力拼搏的大好时光,却被大学生沉迷于短视频虚妄的精神愉悦而侵蚀。通过短视频获得的唾手可得的满足感,不仅削弱了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为奋斗人生所保持的高度自律,而且使大学生从心理层面倾向于短视频所构建的虚拟世界,对大学生身心健康造成明显损害。
2.泛娱乐化削弱学生思考能力
对于以青年群体为用户主力的短视频软件而言,能够抓牢年轻人“潮”“酷”“炫”的时尚标签是积累用户资源和培养用户粘性的重要途径。也正因如此,几乎所有以内容为主导的互联网平台都依靠泛娱乐化内容完成了用户的早期收割。吃饭、唱歌、跳舞、社会实事成为短视频的主要创作内容,而且“娱乐至上”的思想全面渗透在短视频创作之中。为了制造话题、吸引受众眼球,短视频领域的娱乐化已出现泛滥倾向,一些不适宜或不应被娱乐的事物也难逃娱乐化命运,歪曲历史、恶搞名人、戏谑英烈、丑化模范、亵渎传统文化的负面例子不胜枚举,这些为博眼球、博出位而丧失道德底线和价值准则的创作行为,的确能够契合大学生热衷娱乐的性格特征,也能充分满足大学生的猎奇心理,但也会进一步削弱大学生的思考能力。长期处于泛娱乐化的视频内容环境下,大学生很容易迷失自我、失去价值判断,面对各种事物、各种信息无法保持科学冷静的思考习惯。
3.信息茧房加大学生认知局限
哈佛大学教授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一书中明确指出,“我们在信息茧房中只听我们选择的和能令我们感到愉悦的东西”[7],这明确揭示了人们获取信息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偏好影响。短视频软件在算法技术支撑下,根据用户的视频选择类型、浏览时长、点赞评论等数据信息推断用户内容偏好,然后根据用户兴趣表现向用户进行精准推送。比如,用户点击了某个健身视频并进行点赞转发,软件系统会向用户推送大量健身类视频及周边广告,这与淘宝、京东等购物类软件的推送模式基本相同。虽然算法推荐能够针对用户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做到视频内容的精准投放,但个性鲜明、自我意识较强的大学生在海量信息冲击下,往往只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类型,观看短视频也同样倾向于娱乐性强、浮夸搞笑的视频内容。长此以往,大学生与其他领域信息形成明显阻隔,信息类型和渠道被不断收窄,大学生就像“蚕宝宝”一样被束缚在特定信息的“茧房”之中,也会在不经意间陷入审美和认知局限。
4.自我封闭阻碍学生正常社交
短视频高度发达的当前社会,泛娱乐化迎合大学生的性格与需求,为积累大量学生用户和保持软件使用粘性创造了良好条件,基于算法推荐逐步形成的信息茧房则进一步压缩了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空间。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出于习惯每天多次登陆视频软件,沉迷于视频内容而无法自拔,不少大学生因此不再参加课外实践、不再进行体育锻炼、不再关注同学朋友,其将有限的时间与精力全部倾注在快餐式的娱乐视频上,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自我封闭的狭小空间。“段子当道、网红霸屏”的短视频时代,许多大学生对亲朋好友的近况不甚了解,对网红明星却如数家珍。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即时通讯自由而快捷,本就减少了面对面交谈的人际交往活动,短视频对用户生活空间和时间精力的不断挤压进一步冲击了用户的正常社交,大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容易淡漠亲情、疏离朋友,进而逐渐丧失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对日常生活学习和日后就业发展都具有消极影响。
四、短视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强化
在短视频迅速崛起并快速完成前期扩张与用户沉淀的当前阶段,大学生广泛使用短视频软件无法避免,由此对大学生形成的消极影响也难以立刻肃清。所以,思政教育工作更应不断渗透,开发、利用好短视频软件搭建的良好平台,从而在软件平台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与高校不断探索教育媒介的共同努力下,进一步强化短视频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作用。
1.以正确价值观引导技术发展
大学生沉迷于短视频APP以致影响其正常生活和学习,这离不开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制约影响,但也与特定算法、内容推荐等让人上瘾的精心设计密切相关。面对监管部门和社会舆论的指责,短视频平台往往用“技术无罪”“技术中立”这样的说辞为自己辩解。技术本身可保持中立,但技术的开发使用必须遵循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不能以技术中立作为收割网络红利、逃避社会责任的遮羞布。所以,抖音、快手等行业标杆软件必须改变技术凌驾于价值观之上的错误局面,为技术本身赋予更多正能量。比如,为防止短视频内容对未成年群体的消极影响,短视频平台可设置软件注册年龄门槛,并逐步引导用户进行实名认证。为防止用户沉迷网络,可根据用户信息设置不同的使用时间权限,并每隔半小时进行时间提示,当使用时间超出每天限定时长半小时后,系统自动锁定,强制用户退出软件。只有学会驾驭技术并为技术赋予正确价值观,才有利于短视频软件维持长远发展目标。
2.以社会主旋律引领教育风气
高校思政教育需迫切改变枯燥乏味、高高在上的被动局面,短视频无疑提供了一种“接地气”的教育方式。高校应当利用好短视频这一载体,坚持“内容为王”,积极弘扬社会主旋律、引领教育风气。在内容选择方面,高校既要加强文化建设,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历史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又要立足发展现实,涵盖礼赞改革开放、展现强军兴军、凸显外交成就、聚焦治国理政等大学生关注度较高的内容,也要深切关注社会,讴歌劳动人民、赞美先进模范、展现师生风貌。总之,高校要利用鲜活生动的教育素材,增强大学生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认同,使大学生在社会主旋律与正能量的浸润中提升“四个自信”。在内容形式方面,高校可采用视频集锦、新闻剪辑、动漫、纪录片、微电影等不同体裁,丰富思政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以最通俗易懂的形式向大学生传递信息。总体上,高校利用短视频开展思政教育应严格把控内容质量的同时,尽可能丰富信息呈现形式,从而使思政教育“通俗而不低俗”。
3.以“官方网红”推动阵地建设
截至2020年2月底,清华大学抖音官方账号共发布290余个短视频作品,共计获得1700多万赞,吸引了511万粉丝。清华大学每年在校师生总数维持在7万左右,如此庞大的抖音粉丝群体说明其影响作用已大大超出校内范围[8]。所以,主动进驻短视频平台、打造官方抖音品牌,进而推动高校思政教育阵地建设已成为高校新的教育选择。具体来看,高校需同时加强思政教育阵地的横向开发与纵向连接工作。横向开发层面,高校要在“微信”“微博”这两大公认教育载体的基础上,着重加强短视频领域的开发建设,充分利用抖音、快手等热门软件设置官方账号,积极传递主流文化、社会正能量,打造“两微一视”思政教育格局。纵向连接层面,高校要注重校内二级机构的短视频账号开通,进而形成“政府网红”“高校品牌”“院系特色”三级联动模式,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思政教育短视频体系。需注意的是,纵向连接要突出各个主体之间信息内容的差异化,特别是校内二级机构应当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为中心,在避免教育内容重复堆砌的同时提高思政教育的现实性和亲和力。
4.以共同参与释放学生正能量
大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之一,具有鲜明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这也是影响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高校要想进一步发挥短视频的思政教育作用,必须引导大学生参与其中,充分释放大学生正能量。首先,高校与教师要注重依托短视频平台开发教育实践活动。如2020年1月央视网联合抖音发起“2020一起赢”主体手势舞挑战活动、快手正能量中,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人民网针对新冠肺炎为宣传普及科学防疫知识,共同发起的“疫情防控相关主题海报设计”公益活动,都得到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响应,为传递积极思想、科学知识提供了良好渠道。[9]高校与教师也应进一步着眼社会热点、立足院校建设、聚焦师生发展,多开发一些正能量挑战赛,从而使思政教育成为一项兼具娱乐性与教育性并能吸引学生广泛参与的互动活动。此外,高校与教师要拓展学生参与短视频思政教育的深度,对于常规视频教育内容,要在实现学生主动点赞、评论、转发的基础上,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视频制作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创作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短视频作为深受大学生青睐的网络社交软件,既有不断发展壮大的现实基础,也有自身的不足和局限。所以,对大学生群体而言,短视频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同时存在,对思政教育来讲也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就当前环境来看,高校只有找准问题的关键,利用短视频软件的突出优势进一步提高思政教育的渗透性与针对性,才有利于通过正向干预消解短视频对大学生的消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