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角下民歌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传承

2020-01-18

黑河学院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桑植高师民歌

(淮北师范大学 信息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完整的音乐教学体系逐渐传入中国,这个体系是被称为“科学的、标准的、系统的”,是专业化的学术范畴。近些年,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紧密,流行文化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传统的民俗文化;我国民歌的传承度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降低,且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传承的民歌数量与日俱增。为了保护和传承民歌等艺术瑰宝,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之下,将优秀和独特的文化传承下去,将民歌引入到高校教学中,与高师声乐的教学进行融合和传承,保存经典,创造经典,升华经典。

一、文化自信的含义

文化自信是在第十七届六中全会上首次被提出来的,“培养出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建立一个拥有文化发展的国家,必须要拥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仅来源于我国源远流长的华夏5 000年的文明积淀,更来自于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传统的文化特色不只是扎根于中国的土壤,在全世界范围内,我国的文化传播也从未停止过[1]。

我国的文化自信不仅来源于我国自有的文化沉淀,还来自于和其他文化的交融,在与其他文化交融的同时,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出去,让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走向全世界。

二、我国民歌的生存状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民歌的生存现状堪忧。由于之前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不够,我国很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因时代变迁等原因消失了。而一个非遗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离世,带给国家的损失也是巨大的。因此,时代文明的进步也促使我国加大对非物质遗产的文化保护力度,对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1.城市化进程加剧,民歌生存艰难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剧,使根植于农村和山村的民歌的土壤变得越来越少,年轻人都搬进城市里,在城市里的人们追求现代化,追捧流行音乐。对从前耳熟能详的民歌,逐渐失去的兴趣,民歌也在人们的记忆中逐渐褪去。一些民歌艺术世家,面对现代化的进程,也面临着没有传承人的问题。因此,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歌失去了创作和升华的土壤。

2.网络环境的影响和冲击

互联网的发展,使年轻人接触最新事物的时间变短了。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更多、更直观、更便捷的信息资源。而音乐又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因此,互联网的兴起,流行音乐的传播,使民歌的传播逐渐受到影响。年轻人的注意力和精神都集中在互联网上可以获得的音乐上面,对本地的民歌了解的程度很低。因此,互联网对民歌的传承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阻碍的作用。

3.传承人文化的影响,推进传承难度大

现代年轻人,接受的都是互联网时代的音乐教育,接触到的音乐大都是流行音乐,年轻一代人受到的音乐影响主要是西方音乐体系下的音乐。对我国的民歌音乐就会认为上不了台面,会让年轻人认为,这些学来的都是没用的。因此,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习传统的民歌唱法,而喜欢去学习主流的音乐。

现在很多民间演奏的队伍,因为演奏队伍里的人的离去,使整个队伍因为人员的流逝而完不成整个民歌音乐的节奏,整个队伍也随着时间的变化消逝。因此,这些民歌的传承也会出现“后继无人”的情况。随着我国传统民俗节日的逐渐减少,年轻人不再刻意关注这些节日时,音乐和舞蹈的表演也将逐渐减少,而这些减少将会对民歌展示的场景造成巨大的影响。民歌和民俗文化的展示舞台减少了,这些传统的文化慢慢退出人们视野,就会非常清楚地展示出一个道理,很多老一辈还记得的民歌和民谣,年轻人不知道,而这些不知道造成的后果就是这些都消失了。

4.非遗文化项目申报不及时,传承断裂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是非常重要的,这对提升我国的文化,寻找我国的文化的精髓,传承并发扬光大这些经过时间沉淀下来的文化精神,对国家提升文化自信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未被申报的非遗文化遗产可能是非常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而因为没有及时被申报,造成的结果是这种传承的消逝。在很多地方,很多老人们只知道这些是过去的回忆,却并不了解这些歌曲极具文化研究价值,比如,如何进行歌唱,歌词是什么样的,应该用什么样的声调来唱,唱的最好的人是谁?哪个表演队表演这个歌曲舞蹈表演得最好?现在还有没有传承人跟着学习这些文化艺术呢?这些问题,对于以前歌者来说,可能远远比不过让年轻人学一些有前途的东西来得更重要一些[2]。因此,很多不同地区的乡村文化,就这样渐渐消失,直至出现传承的断裂。

三、高师声乐教学中引入民歌传承及融合的作用

将民歌引入高师声乐中进行传承,可以将其中的重要的东西和地方进行教学的融合,在不断融合的过程中,创作出更加适合国民口味的音乐,通过这些音乐的创作和发行,以及教学,可以将我国民歌文化当中优秀的精华提取出来,融合到最新的声乐教学里面去,可以创作出更加符合国人音乐审美的音乐,在这个没有什么音乐特色的时代,拥有特色的音乐将会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把民歌引入高师声乐当中进行传承及融合的方式主要是有以下几种:

1.通过民歌独特的特色音调和节拍为高师声乐的刻板模式增加活力

民歌的特色曲调主要表现在区域性,不同区域语言独具特色,所以方言、语调、民俗和风情之间差别迥异。例如,就声乐教学来讲:民歌在走韵、行腔、曲目和教材的编排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主要原因是因为其独特的区域性和口腔的语音不同,从而成为了当地腔调的唯一性和排他性。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与高师声乐相结合,借鉴其中的腔调和舞蹈的编排中的形式,形成自己的特色,倒是可以增加在高师声乐教学过程中的独特性。

2.通过提高师声乐的表现形式,注入丰富的表现因子

高师声乐的表现形式,往往是比较死板的,所谓的标准化和系统化,指总是用同一套的标准去进行音乐的创作,但是并没有什么其他的元素加入进去,便会使整个音乐的创作过程显得没有特色。而民歌的音调在表达感情之上,则要丰富得多,可以更多地通过单音节,叠音来表达歌曲里的内容,主要是为了表达感情,唱者的感情,对高师声乐的教学过程将起到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且有助于在教学的过程当中的融合和传承。

四、民歌引入高师声乐的教学中的传承方法

1.引入民歌本身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形成在教学过程中各校的特色

根据各校选取民歌的范畴不同,将民歌的不同地区的特色表现方式,进行教材的编辑和内容的梳理,将优秀的可以借鉴到音乐的创作当中的部分选取出来,进行研究和教学,通过这种教学的方式,邀请研究人员与民歌的传承人员共同研究如何进行选取优秀的民歌传承的部分,将民歌里面的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融入到现有的音乐体系当中去。对于融合民歌传承方面,做得最好的属于将“桑植民歌”引入到当地校园。桑植民歌在2005年被列为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目录,而桑植也属于“中国民歌之乡”,通过将桑植民歌引入到高校进行融合和传承,在这个案例里面,根据桑植民歌的多样性进行编辑专属的教材,通过现有的民歌和以往的传承的方式,通过不同形式的方法,将民歌的优秀传承编辑到高师声乐的教材当中,形成在教授的时候,将桑植民歌的原本的歌曲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到我国传统民歌的文化,形成对我国文化的自信。

2.合理利用已经培养完成的教师资源进行再次融合

在桑植民歌引入高校的时候,最大的困难便是高校师资的匮乏。在同等情况之下,优先选择已经被培养出来的优秀教师,对这部分教师进行专业的培养和培训。培养和培训的人主要是民歌的传唱者,通过传授,将民歌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和记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利用教师本身掌握到的声乐的技巧对学习到的民歌进行详细的分析和传唱,掌握传唱的技巧[3]。而通过传唱不仅可以让桑植民歌进行传承和传播,更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文化自信。在桑植民歌的传承过程中,主要通过聘请兼职的民歌教师,与在校的高级教师一起对该民歌进行研究和发展,或者说直接设定为民歌的课程,将民歌的文化从头开始讲述,同时让民歌课程的学习也带入到校园里,通过让学生学习和传唱的方式,将民歌的特色发展下去。

3.设立多种活动方式,多样化传承民歌的文化

在高校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把民歌传承下去,如何更好把民歌的精髓用到教育当中,是大家都在研究的问题,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最多的实证研究便是已经形成的案例,而这些案例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把民歌和高师声乐结合起来,共同进行传承的呢?在我国目前倡导的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如何才能让我国的本土文化更好地传达。还是以桑植民歌进入校园后的传承方式为例,在桑植民歌进入高校后,通过以下途径与高校进行教育融合。

(1)通过设置相应的民歌音乐的选修课,提高学生对传统民歌的兴趣,通过外聘的民歌音乐传承者和高校自有的民歌音乐的教授一起研发课程,将民歌的唱法,创作的要点和表演的要点教授给学生。

(2)通过开放相应的民歌社团,让社团聚集起更多爱好民歌的爱好者,将爱好者聚集起来,再和其他高校的民歌社团和民歌演唱的艺人进行交流。通过社团的方式,传递民歌的价值观和民歌的演唱文化,同时还为其传承民歌的文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开放社团的方式,可以帮助民歌更好地进行传承和发扬光大,将民歌的文化特色带给年轻一代人。而社团的性质和社团长久存在的必要性,将可以给民歌的生存注入强大的生命力,这个生命力可以帮助民歌焕发更强的生命力。

(3)成立民歌表演团,通过还原原有民歌的演奏方式,传承和发展民歌的精粹[4]。不仅可以把最适合民众口味的民歌选出来,通过传唱的方式传播这些民歌,还可以从中选择出优秀的传承人,将已经有的民俗文化传承下去。

(4)搭建网络民歌的歌曲专题。现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很多音乐都上传到互联网的技术平台,通过在互联网平台上传播现有的民歌,可以将民歌的音乐进行传播,吸引更多对民歌感兴趣的人和音乐人,通过音乐平台,建立民歌的专题论坛,通过论坛和互联网工具的方式,将民歌的传唱方式传播出去。在高声音乐的教育当中,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将音乐的创作和传播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当中,同时把自己学校的特色展现给大众,让大众可以明确知道这个学校音乐教学的特色。

五、结语

民歌是我国重要的非遗文化遗产,音乐的传承是千百年积累下来的人类文化遗产。中国的文化自信,不仅仅是来自于我国特色的传承历史,更是来自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将我国优秀的文化发掘出来并保护起来,并将可能会消失的优秀文化列入非遗文化物产保护协会当中,由相关文化方面的专家进行非遗文化遗产的鉴定和保护,并选择适合的传承方式,进行传承和发展。在文化自信的视角之下看来,我国将民歌引入到高师声乐教学体系当中,是非常有意义的一种举措。在这个过程当中,桑植民歌引入高校的路径和实践经验的分享为将民歌引入高师声乐的教学体系当中作出了一种很好的表率,这个将民歌引入到高师声乐的教学过程,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探索的。我国上下5 000年的文化,包含了深厚的音乐文化,音乐文化是最容易做到全球性传播的,而要达成我国提出的“文化自信”,就必须要从我们身边的传统非遗文化的发掘和传承开始。

通过对桑植民歌引入高师声乐的教学和传承现状的研究,可以了解到我国现有的引入西方音乐体系之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千人一面”的状态,急待寻找新的发展特色和出路,改变这种状态。而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又在不断加快,导致以前我国民歌的生长土壤的环境小镇、农村、乡村集中化的程度急剧减少,在急剧减少的文化背景下,新时代人的欣赏水平逐步提升的情况下,我国自带的特色民歌文化将越来越少。而高校的音乐教学培养又变得越来越没有特色,如何将培养出来的人才带有明显的特色,又能满足新时代国人的音乐欣赏的口味。通过将我国自带的民歌和西方科学、系统、标准的音乐创作体系的结合,可以创造出更加有效的作品,而这些作品的听众,将会体会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真正明白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也将越来越有自信。我国高校将承担起这一传承文化的重任,将文化的发展和传承继续下去。不断增加各个高校对民歌文化的引入和融合,让我国的学子都拥有更加充足的自信,走出国门,传递中国文化。

猜你喜欢

桑植高师民歌
乡村振兴视野下桑植民歌的创新研究*
桑植隧道监测方案研究
浅谈桑植民歌的保护与传承
——以传承人向佐绒为例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对高师钢琴教学模式创新问题的思考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桑植 卫生院住院费用全报销
穿花衣 唱民歌
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