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州市特色小镇文化建设对策研究*

2020-01-18汤耀阳唐洪雷姜亦炜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小镇特色建设

汤耀阳,唐洪雷,姜亦炜

(湖州师范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一、文化在特色小镇创建中的重要价值

特色小镇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聚焦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等七大新兴产业,融合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在特色小镇创建中,文化功能是特色小镇的内核与灵魂,是保持和彰显特色小镇特色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社会推广,以获取长远价值的重要所在[1]36-40。2016年,浙江省文化厅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特色小镇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充分认识特色小镇文化建设的意义,着力推动“文化+特色小镇”融合发展,实现文化让特色小镇更加美好、特色小镇让文化更具魅力的双重目标[2]。2017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推荐工作的通知》明确强调,要申报特色小镇需要“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产业和文化将成为入选国家特色小镇的两个基本前提[3]。由此可见,文化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具有重要价值。

第一,文化建设是塑造特色小镇灵魂的重要载体。文化是特色小镇赖以生存的基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强烈的人文气息是小镇持续发展的源泉。大力推进特色小镇文化建设,是实现特色小镇长远发展的基础性工程。通过文化建设,改善文化设施,提供高品质的文化服务,增强当地居民获得身份认同感,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提高市民生活品质和综合素养,助力特色小镇更好地发挥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4]。

第二,文化建设是推动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文化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特色小镇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深挖特色产业文化价值,深度融合文化创意、旅游、科技和工业等领域,最大限度发挥文化附加值,帮助实现其他产业的重塑和优化,产生高附加值的产品内容,打造特色小镇文化产业品牌,推动特色产业发展,有助于特色小镇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实现特色小镇的高质量发展。

第三,文化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特色小镇在地理位置上大部分都处在城乡接合部,充分发挥城市产业、人才和资本的优势,加大对特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力度,将传统经典文化与城市现代文明相融合,使文化产业更具创新度和内在价值,延伸产业空间,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有效补充,实现城乡文化资源的优势互补,提升特色小镇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逐步打造特色小镇的经济基础,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助推城乡社会和经济发展。同时,做好乡村风貌、地域文化的原生态保护工作,增强特色小镇活力和生命力。

二、湖州特色小镇文化建设实践与存在的问题

湖州市创建特色小镇具有优越的生态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特色的产业基础,“十三五”期间谋划布局了30个左右特色小镇(10个省创建、10个省培育和10个市培育目标),在产业上涵盖了环保、时尚、信息经济、健康、旅游、高端装备制造等支撑浙江省未来长远发展的七大产业,以及丝绸、文房等历史经典产业,在地域上覆盖了三县两区和南太湖新区[5]11-15。

(一)湖州特色小镇文化建设实践

据统计,从2015年启动建设至今,湖州15个特色小镇中,已经产生了2个国家级特色小镇、2个省级命名特色小镇、7个省级创建小镇和6个省级培育小镇。累计已建成公共文化设施30余万平方米,丝绸小镇钱山漾文化交流中心、湖笔小镇湖笔文化园、南浔电梯博物馆、德清地理信息科技馆等一批文化项目也已投入运行。小镇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名、国家级制笔大师4名,省以上非遗项目6项,非遗传承人18人,省以上大师10人。湖州丝绸小镇和南浔湖笔小镇被列为首批省级特色小镇文化建设示范点。小镇的功能渐趋完善,知名度、影响力越来越大。创建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达2 338.46万人次,承办一系列重量级的会议,联合国首届世界地理信息大会、全国首届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会议在德清地理信息小镇召开,化妆品行业领袖峰会永久会址落户吴兴美妆小镇。实践中,湖州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促进特色小镇文化建设。

一是,建立特色小镇培育创建机制。建立市县区特色小镇培育创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各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发改委,承担联席会议日常工作。完善协调机制,定期召开部门联席会议,研究特色小镇培育创建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建立考核制度,将特色小镇培育创建工作纳入市对区县年度综合考核,实现动态管理,实行动态评价、激励和退出机制。

二是,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注重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遗存遗迹,引进非遗传承人,打造非遗集中展示和活态传承基地,使文化遗产更加形象,深入居民心中。如湖州丝绸小镇建有非遗博览园,25位丝织技艺非遗传承人已签订入驻协议。南浔善琏湖笔小镇对湖笔古迹加大修缮保护力度,新修建了“一祠一寺一馆一街一厂”,即纪念笔祖蒙恬的蒙公祠、纪念王羲之七代孙与南朝著名书法家智永禅师的永欣寺、湖笔文化馆、湖笔一条街和善琏湖笔厂,打造湖笔制作技艺的传承基地,引进湖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入驻湖笔小镇。南浔区荻港古镇尽可能还原外立面的原貌,保持乡土文化的原生性、鲜活性。

三是,完善文化配套设施建设。把公共文化服务配套设施纳入特色小镇整体规划,增强特色小镇的文化和社区功能,使小镇及周边居民切身感受小镇文化的魅力。如德清地理信息小镇引进德清大剧院、国际会议中心、德清海洋城等住宿餐饮、休闲娱乐、文体培训、商务会展等项目,并且部分项目已经投入使用。美妆小镇投资20亿元开发建设配套项目,包括美妆科创中心、美妆博物馆、美妆人才公寓及商务广场、美妆特色商业街、湖州美妆学院,强力助推美妆小镇产、城、人、文综合功能配套建设。

四是,融合文旅社区功能。通过创建国家级3A、4A景区,建立特色小镇商业街区,举办历史传统文化、文艺演出活动等,挖掘特色小镇文化内涵,提高特色小镇文化品质,增强特色小镇的吸引力。如湖州丝绸小镇的丝绸文化节、善琏湖笔小镇的湖笔文化节、美妆小镇的玫瑰文化节、地理信息小镇的青年节等活动吸引了众多居民和游客参加。德清地理信息小镇、美妆小镇的商业街区等配套设施的完善,方便了小镇居民的工作和生活,有效融合了文旅社区功能。

五是,创新文化展示形式。通过体验式参观、融入高科技元素展示等方式,使特色小镇文化展示充满活力,增强特色小镇文化的趣味性、渗透力。如德清地理信息科技馆由“导航与位置服务”等六个专馆以及序厅和未来影院组成,通过炫酷的展示和互动体验,使参观者直观地了解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导航、打车、外卖等技术产品和服务,了解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市政、海洋等城市建设、重大工程中的应用。湖州市特色小镇现有10多个展览馆、科技馆、博物馆等文化场馆,其中德清地理信息科技馆、吴兴原乡小镇蝴蝶生态科普馆被命名为省级科普基地。

六是,打造对外文化交流窗口。通过引进国际国内高层次论坛,定期邀请国际国内政府官员、科研院所学者、行业协会专家、企业家到特色小镇交流,搭建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展示特色小镇文化建设成果,为特色小镇文化发展开启新思路、注入新动力、拓展新空间。如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永久会址落户德清地理信息小镇,“中国特色小镇论坛”永久会址落户安吉,丝路论坛永久会址落户湖州丝绸小镇,中国湖笔文化高端论坛在善琏湖笔小镇举行,化妆品行业领袖峰会永久会址落户吴兴美妆小镇,极大地丰富了小镇文化内涵,增强了特色小镇的影响力,提升了美誉度。

(二)湖州特色小镇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湖州以自身独特的产业和资源优势创建特色小镇,成效显著,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之一是文化服务不足,如公共文化功能体现不多、文化能力配套不足、文化资源配置不均衡等,已成为制约特色小镇培育创建的关键因素。

一是,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多数特色小镇对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把追求经济效益作为第一选项,重点打造产业和旅游功能,在制度保障、经费分配、人员配置、工作重点等方面向产业和旅游功能方面倾斜,文化配套设施进程缓慢,文化建设滞后,存在文化建设质量低、配套设施缺失等问题。

二是,特色小镇文化工作机制不健全。省文化旅游厅成立了特色小镇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与省级有关部门建立工作沟通机制。湖州市建立市县区特色小镇培育创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未建立特色小镇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或类似机构,特色小镇文化建设缺乏组织保障。政策供给不足,湖州市出台了《关于加快特色小镇培育创建的实施意见》《关于金融支持湖州市特色小镇培育创建的实施意见》等,但有关特色小镇文化服务的内容较少,尚未制定专门的特色小镇文化建设实施意见,特色小镇文化建设缺乏制度保障。文化服务反馈机制缺乏,特色小镇文化的供给来自“政府安排”,采用“自上而下”的措施,未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建立服务供给的需求反映、评价反馈机制,存在供需脱离的情况,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产品的利用率低,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度不高,降低了文化产品的生命力和群众文化活动参与积极性。

三是,文化服务供给方式单一。湖州市特色小镇开展的公共文化服务多以政府部门为主导,鲜有高等院校、文创机构、文化演出专业团体、民间艺人等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单一的供给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出现供给不足、供给效率低、资金和人才匮乏、居民参与度和满意度不高等问题,无法更好地满足群众对文化的多元化需求。

四是,文化服务人才供给不足。湖州大部分特色小镇没有专门的文化管理机构,由于编制限制,特色小镇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者大部分由管委会、乡镇基层党建、宣传统战部门工作人员兼职组成,这些部门本身工作繁杂,无暇顾及文化工作,人员调动频繁,力量薄弱且不稳定,专业性不强,缺乏相关专业知识,队伍成员单一。

五是,文化宣传形式单一。湖州所有特色小镇均未开通专门的网站,吴兴原乡蝴蝶小镇等8个特色小镇未开通微信公众号。湖州丝绸小镇等部分特色小镇微信公众号信息更新缓慢,最长的半年多没有更新;已开通的微信公众号未设置文化专栏,有关文化方面的内容较少。居民获得特色小镇文化知识途径单一,除了现场参观文化场馆外,只能通过新闻报道获取特色小镇文化知识。对这些问题,要进行全面客观剖析,找准根源,积极探索破解的路径。

三、加强湖州特色小镇文化建设的对策

日本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大量的环境保护、历史传统文化流失等问题,受到政府和社会民间团体的高度关注,逐步形成了政府、社会等不同群体的环保组织,力求改善日本生态环境和城乡面貌,防止历史文化流失,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的发展模式。随着越来越多研究学者、行业专家的加入,大大提升了社区营造活动的科学性和针对性。经过长期努力,日本探索出适合本国国情的小城镇建设理念和模式[6]91-94。福井成功的社区营造活动启示我们,要立足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资源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和优势进行社区改造,发挥当地居民的聪明才智和力量,邀请当地高校、科研院所、志愿者团体等研究机构参与,献计献策,增强营造活动的科学性。要注重和保护现有历史建筑,利用历史遗存传承历史文化,延续当地历史文脉。加强市民、行业协会、志愿者团队和政府之间的协作交流,形成合力,大幅提升社区营造活动效率。湖州市推进特色小镇文化建设,可以借鉴日本小城镇社区营造活动经验,结合湖州实际,做好文化资源挖掘、品质提炼等工作,使文化形态优美精致,多种功能互动叠加,提升特色小镇文化品质。

(一)树立文化兴镇理念

在特色小镇建设中,要充分认识到文化在塑魂、育人、兴业等方面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要结合小镇自身实际,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发挥文化在特色小镇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和独特功能,推动“文化+特色小镇”融合发展,实现文化让特色小镇更加美好、特色小镇让文化更具魅力的双重目标,让特色小镇因文化而更加声名远播。

(二)健全特色小镇文化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特色小镇文化建设机制。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已下发《关于加快推进特色小镇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相关单位职责与目标。湖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文物局)可以参照此做法,完善特色小镇文化建设领导机制,出台相关制度,做好顶层规划。同时完善文化建设绩效监测考核办法,及时总结、评估文化建设成果和有效做法并推广运用。健全文化建设保障体系,支持特色小镇文化建设项目优先申报各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推动人才政策、规划用地指标向小镇文化建设倾斜,让文化产业政策、文化功能区园区政策覆盖到特色小镇。支持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特色小镇申报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将具备文物价值的各类遗存申报相应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二是,建立特色小镇文化反馈机制。以“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满意度导向”为原则,出台公共文化服务群众需求征集和评价反馈机制的实施意见,通过建立多种形式的需求征集机制、科学规范的项目评审机制、阶段性文化产品供给机制、以群众满意为主导的评价机制,打通群众文化需求反映的快速通道,培育群众参与评价反馈的互动模式,真正在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实现绩效评估由“自上而下政府主导”向“自下而上群众满意为主”转变,增强文化服务供给的精准度,不断增强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知晓度、参与度和满意度。三是,完善特色小镇文化供给机制。引入市场化的文化竞争机制,将社会组织能够承办或部分承办的小镇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依托社会组织,允许各种社会力量参与进来,支持和鼓励民间资本多渠道投资特色小镇展览馆、科技馆、文化中心、博物馆等相关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政府还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

(三)打造特色小镇文化活动品牌

一是,建立特色小镇文化建设智库。整合高端文化人才,组建文化专家建设组,针对特色小镇文化建设政策、工作机制和创意支持等问题,开展系统探索研究。邀请专家学者,举办高层次学术研讨活动,帮助特色小镇在规划编制、培育建设中更好融入文化元素,提高文化建设发展水平。聘请民间艺人、专业文化人才、文化志愿者等热衷于文化工作的基层文化服务骨干作为专职和兼职工作人员,协助小镇开展文化服务工作。二是,拓宽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渠道。特色小镇要发挥专业艺术院校、艺术演出团体、文创机构的人才优势,与艺术院校、艺术演出团体联合,依托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美术、书法、摄影等适合地方特色的文化载体,开发高端文化创意产品。支持、鼓励已经形成一定知名度的各类文化节庆活动和文化展会,与特色小镇合作开展展览展示、演出交流等特色文化品牌活动,打造具有湖州特色文化艺术品牌。三是,融合产业地域文化功能。特色小镇具有独特的文化,如传统文化、创客文化、产业文化或与产业有关的人的故事等。要将文化基因融入小镇建设全过程,在规划中强调独有文化特色,在建设中突出独具文化魅力,在发展中塑造独特文化精神,形成“人无我有”的区域特色文化标签。历史经典产业类、休闲旅游类的小镇应注重开发生态文化、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保持地域特有的原生态文化。装备制造、时尚、信息产业类小镇要深入挖掘产业文化,注重科普宣传,拉进居民与产业的距离,增强产业文化的吸引力[7]22-25。要综合考虑传统与地方因素,实现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特色化,真正满足不同民众不同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8]209。

(四)增强特色小镇文化辐射力

一是,创新宣传方式。充分借助各类媒体和新型传播媒介,利用互联网快捷方便、覆盖面广的优势,通过开发手机客户端App,开通网上博物馆、科技馆等方式,方便群众感受文化魅力,提高特色小镇文化建设的社会知名度和关注度。通过线上线下同步的以保护小镇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各类活动,激发游客对生态保护的参与感以及参与生态保护的荣誉感,从而提升其所发布的自媒体信息内容的价值[9]122-127。二是,拓宽展示平台。加强与高校、文创公司等文化机构的合作,在特色小镇探索建立教育实践基地、科普基地、研学基地、教学基地等,举办书画展、摄影展等主题展览等形式,让更多群众深入了解小镇特色文化。三是,丰富活动形式。深入挖掘当地历史人文和产业优势,举办形式多样的体验式文化活动。历史文化经典产业小镇可以举办民俗展示、非遗制作技艺展示、传统剥丝工艺等活动,邀请群众参与丝绸、古法蚕丝纸制作、湖笔制作等体验活动。装备制造、时尚、信息产业类小镇通过在科技馆、展览馆设置游客、居民体验项目,让小镇居民与游客切身感受到科技的魅力。

文化是特色小镇赖以生存的基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强烈的人文气息是小镇持续发展的源泉。通过不断提升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度、影响力和可及性,增强特色小镇的魅力,发挥文化的集聚和辐射作用,引领社会风尚。

猜你喜欢

小镇特色建设
安安静静小镇
“CK小镇”的美好
特色种植促增收
熊的小镇
小镇(外一篇)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医的特色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