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性化与多样化:新闻语言风格的时代嬗变

2020-01-18俞旦骅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主播个性化受众

俞旦骅

(湖州日报社,浙江 湖州 313000)

新闻媒体与人们进行思想、情感、信息交流的主要媒介是语言文字。为了信息传播交流的信、达、雅,新闻语言就必须做到规范纯正,但这仅仅是最基本的要求。优秀的新闻语言除达到这些基本要求外,还应充分体现作者或主播的个人语言风格的特色。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文化的繁荣以及人民眼界的开阔, 受众审美情趣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平稳、刻板的新闻语言,传统的新闻语言文字风格已难于满足受众审美情趣的提升。因此,新闻语言必须随之改变,以适合受众的需求。语言要不断地“用工作需要的新的词和新的话来充实它的词汇”[1]22,新闻媒体的语言文字风格不能抱残守缺,必须走上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轨道。唯有如此,才能获得受众的认可与喜爱。

一、传统新闻语言的风格特点

新闻媒体的语言文字风格往往受到经济文化和社会风俗的影响,也会受到媒体人思想道德、人格修养、知识根底、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性格特征的制约。纵观我国媒体语言的风格变化,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国初期,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文革”爆发这一时段。这个阶段我国的新闻事业尚未繁荣发达,主要的新闻媒体是报纸和广播。当时,我国正处于百废待兴的恢复时期。我国的新闻事业指导思想继续贯彻了新中国成立前我党的新闻工作方针,即“报纸、刊物、通讯社、广播电台不是生产事业,是一定的阶级、党派与社会集团进行阶级斗争的工具”[2]55。1956年,对这一提法作了修改,重新确定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的性质。

无论把新闻媒体当作阶级斗争的工具还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新闻媒体始终带着浓厚的政治色彩,作为管理国家的一种手段,担当着极大的政治职责。其工作的核心就是肩负上传下达的任务,把中央发布的政令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各级地方政府,指导地方政府开展生产工作”。[2]55在强烈的政治背景下,新闻媒体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宣传、教育、引导。在这一时期,新闻传播媒介十分单一,我们与国外的信息交流基本断绝。这一时期新闻语言的主要特点是“以文字为代表的新闻语言配合新闻宣传报道的政治任务,体现出高调、主观的书面语色彩,再加上当时尚遗留的旧有报道文风的影响和相对单一的新闻报道体裁的制约,新闻语言的特点表现为:语言中较缺乏理性的客观报道,感性的主观评价成为大行其道的表达方式,激昂的字眼、短促的排比句和诗体句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要风格”[3]56。

第二阶段:“文革”时期。在这个时期,新闻传播理念走上了歧途。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新闻无须尊重事实,新闻界充斥着空话套话连篇的宣传稿和歌颂政绩的“四季歌”,新闻传播事业受到了极大的破坏。这个阶段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涌现出令人生畏的火药味词汇,如“誓死捍卫”“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文攻武卫”“害人虫”“砸烂狗头”“斗私批修”“红色恐怖万岁”“把XX打翻在地,再踏上千万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等。在这阶段中,新闻语言充斥着诸如此类的“革命”词汇,呈现出粗鄙化和野蛮化的倾向,丝毫没有个性化的特色可言。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时期。这一阶段包括八十年代改革开放至今。这个阶段正处于国家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时期,报纸、广播、电视均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新闻媒体的语言脱离了文革风气,重新步入正常轨道。

在这个阶段的前期,由于广播、电视发展历史较短,节目形态单一,主播缺乏个人风格,故而报纸、广播和电视三者的语言特点在文字符号上极为相似。当时的新闻语言主要还是以文字语言符号的特点为代表。新闻语言的总体风格表现为生硬死板,模式化、概念化、歌颂化、主观化的套语成为新闻语言的惯常模式。

在这一阶段的后期,新闻语言的风格有所变化。电视和网络步入千家万户,传统的纸媒语言风格与新媒体语言风格的区别开始受到关注。为了贴近民众,各类新闻开始采用富有特色的语言,叙述百姓身边的事件,叙事开始改变平铺直叙的旧有方式,讲究叙事技巧,注重语言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强调新闻叙事的真实性和对大众的吸引力。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新闻语言的风格虽然有所进步,但总体来说是强调了严肃紧张,而缺乏活泼生气,语言风格的共性大于个性。媒体语言风格的守旧也让媒体在大众心中失去了应有的分量。

二、新闻语言风格演变的时代需求

新闻语言风格的变化并非个人的刻意行为,而是时代的需求。我国的新闻语言风格,无论是报纸还是广播、电视,虽然随着时代的变化,正在发生一定的改变;但无论上述三个阶段中的哪个阶段,语言风格都缺乏个性化与多样化。除了个别名记者外,大多记者的语言呈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的态势。“在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国家的新闻播报都是采用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播报样式,其最突出的表现特征就是:字正腔圆、正襟危坐、抑扬顿挫。”[3]70

在纸媒中,缺乏个性风格色彩的情况更为普遍。有学者认为:“近年来确有一种不良倾向在滋长——各报新闻报道内容重复、手法单一,致使省城许多读者开始只买一种本埠报纸。”[4]9针对这种现象,我们一定要多“报道老百姓的事情,要说老百姓听得懂的话,多一些‘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文章。要倡导有个性、有特色的语言风格,力戒千人一面、千文一面”[5]。

不言而喻,传统的缺乏特色、语言贫乏、形式类同的新闻语言风格越来越不讨人喜爱。在当下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知识水平和审美意识普遍提高,新闻语言风格的提高是大势所趋。

当下的中国,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国外的新闻媒体的传入为中国的受众提供了崭新的新闻语言范式。西方记者的语言往往幽默简洁,与国内的新闻语言存在着较大的不同。如美联社关于一条英国军舰被击沉的电讯稿的开头这样写道:“12月16日凌晨午夜刚过——在漆黑的夜雾中,英国轻巡洋舰‘条纹布’号连中三枚由轴心国潜艇发射的鱼雷,它像一只被猛刺一刀的大乌龟,肚皮朝天翻转过来,三分钟之后,便被埃怒涛吞没了。”[6]116这样的比喻令人印象深刻,更能引人注意。

西方电视台主播的语言风格更是个性化明显。中国的电视主播注重政治性、思想性和教育性,而西方的主播则是一种脱口秀,它以题材广泛、新奇制胜获得受众的喜欢。在语言风格上,中国显得稳重、严峻,追求口齿清晰、表达清楚,而西方语言风格追求个性鲜明、独树一帜。

受众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的提高,对新闻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改革开放后,随着国民文化知识的提高,人们的欣赏水平也随之提高。对新闻语言,人们会从修辞的角度提出审美要求,追求语言风格的陌生化、个性化、多样化。“我们观众的审美情趣不断多元化,欣赏水平不断提高。随着百姓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观众每天能接收的新生事物越来越多,观众的欣赏水平提高了,带来的结果就是,我们的观众会更加善于从自己的喜好、偏好去选择电视节目。以前固定不变的播报模式对观众吸引力非常有限。”[3]70

受众对陌生化的追求,催使新闻语言风格的变革。陌生化“使对象陌生,使事物的形式变得复杂而难以捉摸,从而增加理解的难度,延长读者对事物的感受时间和审美过程”[7]155。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变得陌生,从而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

从语言学角度说,“陌生化”是与“自动化”相对立的。自动化语言是那种久用成习惯或习惯成自然的缺乏原创性和新鲜感的语言,这在日常语言中是司空见惯的。动作一旦成为习惯,就会变成自动的动作。而“陌生化”就是力求运用新鲜的语言或奇异的语言,去破除这种自动化语言的壁垒,给读者带来新奇的阅读体验。简言之,语言的陌生化就是对常规常识的偏离,造成语言理解与感受上的陌生感。在语言结构上,要使那些日常语言中为人们司空见惯的语法规则化为一种具有新的形态、新的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在陌生化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势必不再对新闻语言中的陈词滥调沾沾自喜,而喜欢欣赏语言的新面孔。因此,无论是国外媒体语言风格的传入,抑或受众文化素养的提高,还是人们对语言陌生化需求,都导致大众对老生常谈式新闻语言的疏远,新闻语言风格的变化势不可挡,亟须变革。

三、新闻语言风格的个性化与多样化

综观当今世界新闻语言风格,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语言风格不再局限于四平八稳、严峻刻板的风格,而是体现出个性化、多样化的特点。

个性化就是在大众化的基础上增加独特、另类的因素,从语言来说具备别具一格的个人风格,即这种语言风格只属于你的而不属于别人的,是独特的“这一个”,受众也可以从语言风格来判别作者,即通过语言从各个角度领略他的思想道德、人格修养、知识根基、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性格特征等深层次的内涵。新闻语言中的个性化让新闻脱离模式化,更为受众喜闻乐见。

从央视主播和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的语言风格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个性化的新闻语言风格是令人喜爱的。央视的新闻联播一向是严肃端正的,其语言也往往是体现高大上的正统风格。然而,在中美贸易战的当下,央视的语言风格竟也发生了大变。2019年7月25日《新闻联播》播发国际锐评《究竟谁在全球到处欺侮恫吓他人?》,主播康辉一改用词正统、规范的传统作风,用上了“令人喷饭”“搅屎棍”等不登大雅之堂的词汇。7月26日,又在《美国是全球合作发展的绊脚石》的锐评中,用上了“满嘴跑火车”“怨妇心态”“羡慕嫉妒恨”等词汇,对美国扼制中国的行为和心态作了淋漓尽致地痛快批驳,令人眼睛一亮,可谓大快人心。

央视的其他主播也都体现了自己的个性,欧阳夏丹2019年8月7日在针对台湾某财经专家在节目中说“大陆人连榨菜都吃不起了”时瞪着难以置信的大眼睛说:“这种井底之蛙的心态”,“宵夜的时间到了,要不,上点儿榨菜?”

主播刚强的个性风格也体现出来了,在评论美国把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一事时,进行了有趣的吐槽,因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重申,人民币汇率符合中国经济基本面。于是,在正常播报时,刚强开始调侃:“瞧瞧,连人家国际组织,都看不下去了。”接下来,他眯起眼睛,靠近镜头,面露难色:“华盛顿那些人看到这份报告,会是什么样的反应?不会又要退群吧?”

代表中国政府的央视采用了上述富有个性的语言,却没有减低央视的收视率,反而得到了大量好评。网友评论道:“真是活久见,没想到有朝一日《新闻联播》也能当连续剧追!”有的网友更是直截了当地表示:“央视《新闻联播》开播至今已走过41载。过去一说到《新闻联播》,想到的就是两个不苟言笑的主持人,套路般的话术,无形之中拉开了媒体与观众的距离。但最近的新闻联播主播们都开始放飞自我了。”事实正如网民所言:“随着生活节奏和压力的加大,循规蹈矩的话术已无法抢占用户注意力时,‘上能怼人,下能吐槽’的新闻主播们,凭一张贫嘴不仅拉近了新闻联播与观众的距离,更改变了观众对新闻主播一脸严肃的刻板印象,让严肃新闻变得更有趣,更有看点。”“《新闻联播》从1978年开播以来,一直都是发布重大新闻的权威官方媒体,如今堂堂央视新闻竟然也亲自下场撕人了!这种‘强反差’让节目更加接地气,也更容易被观众接受。”[8]

个性化的新闻语言风格不仅电视需要,报纸也同样需要。虽然纸媒无法传递作者的形象、动作和声音,但“文如其人”,纸媒的文章同样应该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然而,长期以来,纸媒新闻的个性化没有得到突现,报纸的千人一面的现象更为严重。我们的报纸特别是各级党报是宣传党的纲领、路线和政策的工具,在语言风格上注重统一、庄重、严肃,因而缺乏新闻的文艺性与可读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党报的喉舌作用。因此,“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党报必须主动作为、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摒弃生硬呆板、说教式的语言习惯,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吃透精神、把握实质,用读者乐意听、喜欢看的语言,全面、准确、生动地做好宣传引导,传播党的‘好声音’,讲述百姓的‘好故事’,树立党的主流媒体的既权威严肃、又活泼亲切的良好形象。”[9]57

可喜的是,“在当代中国一些知名记者的作品中,就显示出了鲜明的个人风格,一名记者,只要有比较独特的整体风格或语言修辞风格,即便作品不署名,读者也能看出是谁所写的。这就是说,新闻作品不但可以形成风格,而且可以形成丰富多样的个人风格。南香红就是这样的一位记者。”[10]92南香红自己也说,希望将来有一天,人们能因为我的名字而看我的报道;而当看到一篇报道后,也能因为我特有的风格而知道作者是南香红。如果这样有风格的记者越来越多,我们的各级报纸就会越来越得到大众的喜爱。

新闻语言风格的多样化,也是当下大众对传媒的要求。新闻语言除了要达到准确、鲜明、生动的标准外,还要做到语言风格的多样化。因为随着大众文化素养的提高,对新闻的关注程度也日益提高。然而大众的审美情趣各不相同,对语言风格的喜好也各有千秋。因此,传统的比较严谨单一的语言风格显然不适合当下大众的口味。在未来发展中,根据新闻工作者本身的文化修养的差异和栏目性质的不同,必然会产生多种语言风格,或严肃、或幽默、或典雅、或朴实,以符合各层次受众的要求。

电视主播语言风格的多样化正在形成,这种多样化的语言风格“不仅可以形成更好的节目效果,也更加接近百姓的生活,一改往常仿佛‘遥不可及’的形象,成为真正受观众喜爱的节目主持人”[11]65。同样,纸媒的语言风格多样化也是必需的,而且要求更高。因为电视主播语言风格的差异不仅可以通过语言来表示,还可以借助声音、神态来表达;而纸媒的语言的个性化或多样化只有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这就需要作者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高超的语言功底,在语体的选用、句式的变换、遣词造句的思考上多下功夫,充分展现新闻风格的多样化。

在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的当下,新闻媒体呈多元化态势,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向大众传播各个层面的信息;此外媒体还要面对文化素养、兴趣爱好各异的大众。因此,传统新闻语言风格的单一、刻板已无法满足社会各个阶层的需求。新闻语言风格的个性化、多样化,是媒体语言发展的必经之路。而语言风格个性化、多样化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新闻工作者在政治水平、文化功底、语言素养上长期千锤百炼,方能奏效。当一个媒体除了传播正能量外,还能让读者享受到个性化、多样化的语言美感,这样的媒体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猜你喜欢

主播个性化受众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第一次做小主播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我是小主播
我是小主播
我是小主播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