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图片版权保护体系的建构*

2020-01-18吴卫华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版权保护资源

吴卫华

(1.湖州师范学院 求真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2.苏州大学 传媒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近日,视觉中国“黑洞”事件爆发,一时舆论哗然,黑洞事件只是个导火索,视觉中国也只是当前国内图片版权市场乱象的一个缩影,但这一事件警示政府监管部门、互联网企业、媒体和公众等不同利益相关方:移动互联网时代下亟须整顿国内图片版权市场乱象,优化图片版权生态环境。

一、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图片版权保护的问题

图片版权作为著作权的保护对象之一,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严格保护,但图片版权除了著作权以外,还兼具物权和肖像权属性,比如一幅人物图片的版权可能归于拍摄者,但其肖像权归于被拍摄者。以国旗、国徽为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明确规定国旗、国徽不得用于商标和广告,同时,从版权保护的法律角度而言,国旗、国徽的物权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权力将之纳入著作权保护的范畴,这就使得“视觉中国”成为众矢之的。在公众看来,视觉中国一方面打着图片版权保护的名义牟取巨额商业利益,另一方面,视觉中国本身就是图片版权侵权的实施者和参与者。尽管其声称已经拿到了黑洞图片的授权,并强调该图片只能用于“编辑用途”,但事实上,“编辑用途”这一概念只是版权行业为了规避自身风险开发的霸王条款,因为通常标注了“编辑用途”的图片大多附有物权和肖像权属性,一旦出现物权和肖像权纠纷,图片版权资源平台则可以以“编辑用途”逃避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

据2019年2月CNNIC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已经达到8.17亿,占网民总数的98.6%[1],依托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自媒体呈现出量子级别的爆发式增长。以微信公众号为例,2018年微信公众号注册数量已经超过32 000万,月活跃公众号超过500万。在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内容创作中,图文混合成为最常见的形式,因此,自媒体对图片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图片市场需求量与日俱增。但大多数自媒体平台缺乏图片版权保护意识,随意通过搜索引擎下载和使用未经授权的版权图片,图片侵权的现象频发。可以说,当前图片版权市场的主要矛盾就是日益增长的图片市场需求与图片版权侵权之间的矛盾。据《中国网络版权产业发展报告》统计[2],图片版权在整个网络版权市场中所占份额极少,但图片版权侵权案例数量却占比很高。在网络版权市场中,随着音乐、网络文学、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等市场日益版权化,图片版权将成为下一个版权市场的爆发点。必须认识到,当前图片版权市场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图片版权意识弱。与传统图片版权不同,移动互联网的图片版权市场长期以来处于无序发展的状态,网络用户的图片版权意识十分薄弱,表现在:一方面,图片作者缺乏版权意识,在网络空间中随意传播、上传自己创作的图片;另一方面,图片使用者也是随意下载、编辑、修改网络图片,并将之用于商业用途,有些甚至加上自己署名的水印,严重侵犯图片作者的版权。同时,这些图片在网络中经过多次多级传播,大多数情况下已成为不可溯源的图片,即便是图片使用者想要获取授权,也无从获取。

(2)违法成本低,版权方追责难。自媒体的发展使得网络用户进入到碎片化时代,不仅是信息碎片化、思维碎片化,同样图片使用也进入碎片化时代,任何人都可以在不同时间和地点通过搜索、电邮、超链接等不同形式随意使用网络图片,导致图片版权侵权呈现碎片化特征,图片版权方取证和追责都十分困难且代价高昂,即便最终能够找到侵权方,其违法成本也十分低。图片版权作为著作权是无形资产,侵权损失很难界定,侵权人的侵权所得也难以准确评估,大多数自媒体对图片的侵权使用只是基于版权意识淡漠,其本身并没有借以牟利的主观意愿,即便是有自媒体借侵权图片牟利,其违法所得计算也缺乏统一客观标准。在无法准确计算版权方受到损失和侵权方违法所得的情况下,法院只能依照法定标准赔偿,自由裁量空间较大。

(3)传统版权保护模式不适应网络版权市场发展。传统版权保护采用著作权自愿登记制度,这一制度在传统媒体时代有效解决了著作权纠纷问题,但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这一制度已经明显滞后于版权发展的新形势。传统媒体时代的图片版权通常以纸质媒介为载体,侵权行为容易识别,而网络空间中的图片传播以电子形式存在,跨越时空,并且传播源通常是匿名的,很难确定侵权主体。而且,传统图片版权保护登记制度时间过长,费用过高,通常至少需要一个月时间才能完成著作权登记,单件费用需数百元,对于图片创作者来说,花费如此高昂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去完成著作权登记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事。

正是因为当前图片版权市场出现的这些问题,使得图片版权生态十分混乱,市场发展长期处于野蛮生长的状态,图片版权资源平台也因此孕育而生,它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图片版权市场的发展,但也随之产生许多问题。

二、图片版权资源平台运营模式的不足

图片版权市场之所以无序发展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从历史来看,国内图片版权保护意识薄弱,版权保护体系不完善是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从现实来看,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图片版权侵权更加容易,而版权保护却越加困难。互联网内蕴的开放共享精神与版权保护之间存在一定冲突,但这种冲突在一个统一的法律框架内是可控的,两者之间可以相向而行,作为平台的互联网可以为图片使用者提供一部分免费的图片版权资源库,同时,也可以为版权信息归属明确、图片版权方有特定要求的图片成立图片版权交易平台,图片制作方与图片使用方在这一交易平台内进行交易,避免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然而,这一法律框架仍然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空间,这也使得以视觉中国为代表的国内图片版权资源平台饱受争议,原因在于:

首先,商业模式存在严重问题。国内图片版权资源平台大多是图片内容的供应商,一方面和图片作者签约,由作者供稿,获取大量版权图片,充实平台资源库,另一方面把平台资源库的版权图片向使用方转让。这样的商业模式过于单一,仅只是把图片当成内容而非产品,同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签约作者上传给平台的图片如何明确版权归属,收益如何分成,合作方式是版权转让还是版权许可,是独家许可还是非独家许可等等。并且,个别图片版权资源平台为了获取更多利益,随意在网络上下载和收集无版权图片,打入自家水印,宣称已获得版权许可,接下来进行去水印化,与搜索引擎进行战略合作,将无水印的图片在网络上大量传播,任由网络用户下载使用,然后通过机器图片搜索和识别技术锁定侵权方,通过大量法律诉讼牟取利益。这种“维权”赢利模式目前已经成为国内许多图片版权资源平台的主要商业模式,但这一模式存在两个重大问题:其一是维护图片版权的资源平台很多本身就是版权的侵权者;其二是通过恶意诉讼的方式进行维权存在滥用司法资源的嫌疑,且诉讼的真实目的并非为了图片市场的版权保护,而只是为了牟利。

其次,图片版权生态混乱。部分签约作者上传的图片本身就是侵权图片,图片版权资源平台缺乏严格的审核机制,对于上传图片的版权无法精确识别。同时,对于图片创作者而言,当前图片版权生态存在推广资源的稀缺和图片侵权维权难等问题,推广资源的稀缺意味着无法实现版权转让的有效对接以及版权流量的支持,图片侵权维权难则意味着图片创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抑制。另一方面,对于图片使用者而言,也存在正版图库检索难的问题,除了几大图片版权资源平台,只能通过搜索引擎检索相关图片,而这些图片很多是被多次编辑和裁剪的,甚至是去水印的,使用者无法查阅图片的版权信息,再加上图片版权资源平台本身存在版权不清晰、利润分成模式争议等问题,使得当前图片版权市场生态十分混乱。

最后,版权授权不清晰,UGC模式存在缺陷。国内图片版权资源平台基本采用UGC模式,由签约作者自行上传图片到资源库中,一些签约作者缺乏版权意识,将非自已版权的图片上传,图片版权资源平台也没有统一的审核和规范机制,甚至有意纵容这一现象。这就使得国内图片版权资源平台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平台重视PGC模式的图片版权而有意忽视UGC模式的图片版权,一旦图片版权作者追究图片版权资源平台的版权侵权责任,平台就以“避风港原则”推卸责任,事实上,如果图片版权资源平台从被侵权作品中获利,平台很难完全避免相关法律责任。我国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规定,“避风港原则”只有具备一系列条件才可以不用承担法律责任,其中就包括“未从服务对象提供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中直接获得经济利益”。

正是由于国内图片版权资源平台的版权管理机制不完善以及商业运营模式存在诸多问题,才使得一系版权侵权事件频发,扰乱了图片版权市场的发展。

三、图片版权保护体系的建构

国内图片版权体系的建构是个系统工程,涵盖公众、图片版权资源平台、政府等不同层级的组织和个人,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法律体系,加强法律顶层设计

《著作权法》是目前最主要的版权保护法律,但由于国内版权市场长期的版权意识缺位以及习惯性地对互联网资源的免费使用,很多企业和个人随意下载、编辑和使用网络图片,使得图片版权资源平台采用空手套白狼的形式将开放版权或版权不规范的图片据为己有,并形成一条以维权、诉讼为赢利模式的灰色产业链,实质上走的是“专利海盗”的经营模式,这一模式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披着“保护知识产权”的外衣,通过大量的专利侵权诉讼和索赔进行牟利。当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文化、社会结构都在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版权冲突也因此进入到一个密集区。一些个人和企业长期版权保护意识的不足为“专利海盗”模式的实施提供了藉词,尽管《著作权法》对于版权保护已经比较完备,但对于那些滥用法律进行恶意诉讼的行为却毫无办法。在我国,应付“专利海盗”的组织和机构至今没有成立,只能通过具体个案来应诉,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很早就有了相关机构,比如美国的“专利联合防御基金”和韩国的“知识产权管理公司”,并且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来应对“专利海盗”。同时,在具体的法律实践中,由于图片版权诉讼标的额通常不大,对于图片版权的认定也过于简单,经常仅依据图片水印来确定版权归属,而图片水印并不能够形成图片从制作、授权到使用的完整证据链,更何况其中还包括版权的许可和转让、授权区域、版权流转等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必须从国家层面完善法律体系,加强法律顶层设计,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及早成立相应机构,以应付“专利海盗”模式,另一方面,完善相关法律,禁止滥用版权保护进行恶意诉讼,提高诉讼成本,而对于个别图片版权资源平台利用无版权或版权归属不明的图片进行诉讼的行为予以严惩,规范版权保护体系,为版权市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加强行业自律

当前图片版权侵权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电子商务、自媒体等新业态兴起,这些行业缺乏版权保护意识,也缺乏应对侵权诉讼经验,维权成本过高,在某种程度上,这也助长了图片版权资源平台的恶意诉讼行为。因此,必须提升这些行业的版权保护意识,加强行业自律,从源头杜绝图片版权侵权行为。首先,对于图文混合的内容要建立审核制度,图片和字体的使用必须明确版权归属、来源以及许可,严厉禁止使用版权归属不明的图片,保证版权清晰,权利归属明确。其次,条件许可的组织应该强化法务部门对版权内容的审查,加强各部门之间的版权协调,同时,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版权意识教育。最后,一旦发生版权纠纷,必须主动与版权方及时沟通,在查明事实之后通过和解的方式解决,对已经形成的诉讼积极配合法院,化解矛盾。

同时,也要强化图片版权资源平台和互联网搜索引擎公司的自律。图片版权资源平台为了“引流”,通常会与互联网搜索引擎公司进行战略合作,通过图片搜索的优先排序、垂直内容专区、C端用户个性化推送等形式把用户引流到图片版权资源平台中,甚至有个别图片版权资源平台刻意将去水印图片通过互联网搜索引擎传播,然后进行维权,助长了图片版权资源平台恶意诉讼的行为。因此,必须加强互联网搜索引擎公司的自律。互联网搜索引擎公司有责任承担保护图片版权市场的职责,对于版权图片必须明确标注或者给予醒目提示,从而净化网络版权环境。同时,互联网搜索引擎公司也必须意识到,“安全港”原则并非只是免责的挡箭牌,而是建立高质图片版权生态的保障,互联网搜索引擎公司不能滥用“安全港”原则,为个别图片版权资源平台牟利提供方便。此外,图片版权资源平台也亟须改变目前的“专利海盗”模式,由内容服务转型到产品服务,从内容授权付费模式延展到服务分成模式,比如为客户提供差异化和定制化服务,以免费或者较低收费形式向普通大众提供公共图片,为特殊需求企业和高端客户通过C2B的服务模式,向他们提供高价格高质量的版权图片。通过图片版权资源平台和互联网搜索引擎公司的合作,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共同制定统一的标准,推动图片版权生态发展。

(三)强化技术介入

图片的电子化和网络化使得传统版权保护模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失灵”,新的版权保护模式必须以技术为手段,通过技术赋能,为图片版权保护提供新方法。比如当前大数据、时间戳、智能水印等新的技术手段已经开始运用在版权保护中,而以区块链为代表的新技术形态也将很快运用到版权保护中。区块链技术与图片版权保护有着天然耦合性,首先,区块链去中心化的分布结构可以减少中介环节,降低交易成本,换言之,一旦图片版权保护采用区块链技术,图片版权资源平台将很快失去其中介价值。其次,区块链技术本身是按照时间顺序将数据区块以顺序相连的组合结构,其不可篡改的时间戳可以解决版权追踪与版权防伪问题。第三,可以通过链式数据结构和加密算法进行版权注册存证[3]41,图片版权方可以十分方便地将版权信息存储到区块链系统中,且不可篡改,继而全程追踪图片的使用。比如,2018年8月,美联社与区块链平台Civil公司进行战略合作,通过区块链技术追踪未经授权的内容使用现象,防止版权被侵犯。同时,通过区块链技术中的哈希算法和电子签名可以生成图片版权的DNA,图片的每一次传播都可以被记录和追溯,通过图片版权存证、图片版权追踪和图片侵权存证等环节确立侵权方的侵权行为,有效维护版权方权利。2018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互联网法院审理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已经明确承认了区块链存证的法律效力:“当事人提交的电子数据,通过电子签名、可信时间戳、哈希值校验、区块链等证据收集、固定和防篡改的技术手段或者通过电子取证存证平台认证,能够证明其真实性的,互联网法院应当确认。”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进入到“读图时代”,图片版权市场的市场规模也将越来越大,但相应的,图片版权侵权行为也越来越多,图片版权保护体系建设亟待加强,这需要不同利益相关方强化版权意识,加强自律,从法律建设和技术监管等不同方面共建良好的图片版权生态环境。

猜你喜欢

版权保护资源
让有限的“资源”更有效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图书出版版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思考
资源回收
当前传统媒体版权保护的难点及对策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互联网环境下的音乐版权保护
传统媒体版权保护面临八大难关
论图书编辑的版权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