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逻辑内涵及其意义

2020-01-18杨威徐胡祎赟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生产力矛盾发展

杨威徐,胡祎赟

(1.杭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2.杭州师范大学 人事处,浙江 杭州 311121)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这意味着自中共八大提出社会主要矛盾以及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对其作出规范性表述以来,党和国家历经30余年又一次对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新表述。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基于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以及“两个一百年”的现实任务,在对社会发展状况进行深刻分析后作出的科学判断。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将对执政党和国家目标任务、战略部署、方针政策和中心工作提出全新的要求,是一个重大的现实命题。明析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以及未来展望,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历史逻辑

建党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的建设、改革时期,都对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了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和判断。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立足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对当时社会主要矛盾进行分析,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与官僚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2]633同样,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认清中国的国情也是认清一切建设问题的重要前提。1956年,随着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社会主要矛盾也随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质的转变。1956年9月,党的八大指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从“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转变化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3]12。党的八大过后,我国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高潮。但由于当时国内的阶级矛盾还有残余以及国际上的波兰和匈牙利事件等影响,党内错误地把阶级矛盾重新视为主要矛盾,结果整个国家承受巨大损失。

改革开放后,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重新肯定了八大提出的社会主要矛盾,并进一步作了规范性表述:“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4]196。这个表述直到2017年党的十九大才发生转变,前后沿用了30余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转化后的社会主要矛盾作了具体表述,并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1]。由此说明,正确判断和认识社会主要矛盾是事关国家、社会、人民发展的重大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就必须认真汲取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所取得的宝贵经验,坚持从我国社会实际情况出发,自觉围绕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来部署党和国家全局工作[5]5-10。

必须注意,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在呈阶段性特征的同时又具有趋稳性,要在具体实践中把握矛盾转化的临界点,对它的认识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在各个时代、各个时期,党和国家一定要根据实际来及时、准确地认识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因此,我们党和国家必须立足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根据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当下人民的需要,对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容作出正确的判断,并制定相应的大政方针、政治策略,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并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理论逻辑

(一)正确理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中“变”与“不变”的逻辑关系

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事物在内部矛盾的作用下,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过程。社会主要矛盾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继而发生质变。判断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必须基于对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6]669,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要基于它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党的十九大宣告了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但同时也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1]。随后有人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不变,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就不会发生变化。这种观点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没有理解好一个“变”与两个“没有变”之间的辩证关系;二是没有掌握好量变与质变的发展过程。“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本质是需要与生产之间的矛盾,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本质是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里的“发展”就是广义的“生产”。因此,虽然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发生了变化,但究其本质都是社会的生产供给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也就不会改变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不会改变我国的国际地位。但必须承认一个客观事实,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在不断向前发展。事物要想达到质变,必须经历一个漫长的量变积累的过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具有中国原创性的特定内涵的标识性概念,是从理论上在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曲折发展带来经验教训的深刻反思的思想成果,是我国长期以来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7]1-6当前我国还没有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但不能因此否认前期的量变积累。事物是不断发展的事物,不能因为还没有达到“质变”的要求而否认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质”会随着“量”的不断增加而出现几个阶段性的质变,也可以说“阶段性质变”或“部分质变”。在这几个阶段中,社会主要矛盾同样会发生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生产力越来越发达,部分产业出现了产能过剩现象,原来的“落后的生产”表述已完全不符合我国的发展实际。

(二)从主要矛盾与基本矛盾关系角度理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源,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但社会主要矛盾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有其特殊性,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发生变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要矛盾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换句话说,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发生变化是因为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及其力量发生了变化。当前,社会生产不再落后,人民的需求不再局限于物质文化,人民在需求的层次和结构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相较于之前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十九大提出的转化后的社会主要矛盾明显更符合我国社会的发展情况。而且,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的性质。根据唯物史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且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社会主要矛盾只是社会基本矛盾在人类社会发展演进过程中,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的最突出的矛盾。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8]320因此,社会主要矛盾是不断发生变化的,而社会基本矛盾会贯穿事物发展的始终。但还需注意到“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是主要的,其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的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8]322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一直是生产力的发展问题,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中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也是当前我们需要努力解决的突出问题。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也一直坚持以人民的需求为出发点,不断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9]373从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前进就是通过发展生产力的方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实现共同富裕,继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实践逻辑

(一)立足于人的需求:在实践中发展生产力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6]136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显著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带领人民争取解放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武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阐述,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提出来的,是针对社会发展出现的新变化总结概括出来的,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矛盾理论的认识。同时,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也指明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党的工作重点,是要继续发展生产力、提高供给能力,以期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习近平指出,要继续推动发展,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多方面的需要。坚持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把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落实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上来,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始终坚持用实践改变世界。

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必须要立足于人民群众的需要来发展生产。当前,在经济领域,产能过剩与供给不足现象并存,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悬殊,特别是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社会民生方面,扶贫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攻坚时期的脱贫任务还很艰巨;教育仍存在很多不公平现象,部分贫困地区普及教育的水平有待提升;老龄化社会的养老保障体系还须完善,还有住房保障问题、粮食安全问题、医疗卫生等。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和满足大多数人的更高水平的需要成为当下的一个重点。“准确把握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使主观世界更好符合客观实际,按照实际决定工作方针,这是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的工作方法。”[10]在厘清当前影响人民需要的问题之后,要有针对性地着手寻找解决办法,要紧扣主要矛盾的变化,统筹“五位一体”建设,坚持科教兴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不断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抓重点,补短板,使2020年建成的全面小康经得起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二)推动生产发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还提到,在明确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容之后,“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共产主义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11]51。马克思还用唯物史观分析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然性。马克思认为,人生活在世界上,首先要活下来,“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活动本身”[12]531,而“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12]531-532。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两个问题,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不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问题、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提升导致原本比较平衡充分的发展又变得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不断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得到实现。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只有前一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追逐下一个需求,人的最高需求是自我实现需求。需要和生产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两个重要范畴,马克思认为人类生产活动是从生产生存资料到生产享受资料再到生产发展资料,对应满足的是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两者之间最大的不同在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展现的是人的需要层次从低到高的变化,而马克思则从人的需要和需要的层次的关系中思考人的需要理论。在生产力落后的阶段,生存需要是最主要的需要,除了满足生存需要之外的需要会被限制;在生产力较发达的阶段,享受需要、发展需要会被释放出来,甚至可能会作为一种更为重要的需要得以呈现。当前人民的需要呈多样化、高层次化趋向,层次越高,需要的内容就越多样化,人的需要和需要的层次关系大体呈倒金字塔型发展,这就要求要把注重发展的速度和数量转变为注重发展的质量与效益。

同时,马克思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6]152。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产生于人们的生活实践,也必将是在生活的实践中实现这个愿景。所以,“现实的人会随着社会及自身的发展不断扩大需要,一旦需要得到满足,又会产生新的需要,直到完全实现所有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的”。[13]96-101马克思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就是物质生产极大丰富、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崇尚“共同劳动,按需分配”的社会,这个要基于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之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而“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方式或一定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活动本身就是‘生产力’;由此可见,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12]532-533。因此,在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进程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各阶段的不同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生转变。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有其合理性和科学性。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生产力有了极大的提高。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进步的基本内容和根本尺度,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高,“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符合我国生产力实际。第二,人民大众的需求日益呈现多层次性、多样化特点。人民的物质性需要得到不断的满足后,精神需要的满足变得更加迫切。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着力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而现在我国已处于全面小康社会决胜时期,人民的温饱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第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日益突出。城乡收入差距悬殊、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等导致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创新活力不足、政策落实不够、经济发展不充分等问题亟待解决。第四,十九大到二十大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期,需要对社会主要矛盾作出全新的科学判断,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国家打好基础。按照发现矛盾、解决矛盾的逻辑思维,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容作出正确判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决胜期,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重申的社会主要矛盾随着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努力,内容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从贫穷到总体小康再进入决胜全面小康时期,标志着我国已经完成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任务,开启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征程。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对接下来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新要求,明确了未来工作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党和国家不断制定相应政策推动社会发展,社会主要矛盾还会发生历史性转变。有学者认为,判断社会主要矛盾是否发生转变主要有两个理论标准:“一是社会根本矛盾即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在属性是否发生了实质性变化;二是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否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14]1-12根据这两个理论标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至少要管18年,最多管33年。可以推测,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之际,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可能会再次发生历史性转变,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容表述会更加聚焦;而在2050年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候,我国将进入社会主义的下一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将发生质的变化。因此,为了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我国一方面还要继续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好脱贫攻坚战,实现真脱贫、脱真贫,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努力;另一方面也要根据新时代所呈现的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提出相应的新的任务和要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生产力矛盾发展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