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关联性探究*
2020-01-18陈德钦陈承财
陈德钦,陈承财
(1.三明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2.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永安 366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它是多维度的,而不是单向度的,它不仅指在农村经济建设层面要实现振兴,在农村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都要振兴,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关键,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引领作用。著名生态学家小约翰·柯布曾指出:“中国的生态文明必须建立在农业村庄的基础之上,这将使最可持续的实践成为可能。”[1]7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二者互为条件,相互促进。厘清二者的关联性,对加快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农村的具体落实
“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我们党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构想作出的总体部署,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必须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要牢牢贯彻“五位一体”发展思路。发展现代农业农村,不能仅着眼于发展农村经济。实践证明,缺乏长远规划,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发展,不是真正、全面的发展。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范围大、涉及的人口多,积累的不少问题至今尚未彻底解决。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为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在中国农村自我发展过程中,一系列城市化政策和认知定义了乡村的“现代化”语境,这种定义造成了农村始终处在一个不断追赶城市的发展认知之中,过分追求城乡之间的同质化而忽视了对乡村本身特质的探讨[2]57。在这个过程中,有的乡村舍弃自身特色,一味单纯地着眼于发展生产,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有些村落主体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已经与村落发生分离,出现“留守村”“空心村”等现象。乡村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不仅影响着乡村自身发展,还影响着中国的整体发展。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终要破除城乡二元体制,让城乡不再分割。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各个领域的协调发展,使“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真正得到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与“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是相互衔接的,其中,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产业兴旺、生活富裕对应的是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宜居对应的是生态文明建设;乡风文明对应的是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治理有效对应的是政治建设[3]。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具有突出地位,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自然基础并提供了丰富的生态滋养。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理念和行动在农村地区的具体落实和体现,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和必须贯穿的一条主线。“产业兴旺”如果不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前提,就容易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发展了经济,牺牲了资源和环境。只有毫不放松守住生态文明建设底线,才能够避免高成本高消耗的发展模式,为不同类型的农村打造出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因此,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产业兴旺本身就蕴含着生态底色,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互融互通,这样中国农村才能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更高品质的生活富裕。“生态宜居”则代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生态选择。农村生态宜居不再是简单强调单纯的“村容整洁”,因为农村环境是自然物质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相结合的人化环境,因此,生态宜居除了基础的生态居住环境建设,还要有配套的由乡风文明主导的人文环境建设。过去过多把农村城市化看成是农村现代化的唯一进入方式,然而现在这些观念正在悄然发生改变。农业和农村被赋予了生态含义、休闲含义、乡愁含义等等。因此建设生态宜居的农村,同时留存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农村风情的物质形态、人文景观、生态产品不仅是广大农民的殷切期盼,也是越来越多城市居民的迫切需求。“乡风文明”则体现了人与自身、人与人的和谐。马克思指出:“人同自然界的关系直接包括人与人的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直接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4]119可见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使人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为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共建生态命运共同体创造条件。此外,乡村生态的良好治理是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重要内容,要实现乡村有效治理,就必须坚持自治与共治相结合、法治与德治相支撑,通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使村民的生态文化得到提高、环保意识得以加强,真正做到自觉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二、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引领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
(一)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引领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我国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表明社会供需矛盾由“数量短缺型”向“优质不足型”转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由“求生存”“盼温饱”扩展到“求生态”“盼健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对新的社会主要矛盾表明,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发展,社会发展已经由经济层面矛盾向社会整体层面矛盾的转变。中国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指出,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中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由此可见,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村发展不充分是当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突出表现,是乡村振兴战略迫切要破解的两大难题。
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村发展不充分突出表现在:其一,城乡收入差距大。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 396元,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7倍。其二,农村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大多数农村的教育和医疗资源普遍落后于城市。其三,农村的水、路、电、房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其四,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尤其是生态意识淡薄。农村垃圾和生活污水随意倾倒导致水体污染,以及柴草随意堆放等问题仍然在广大农村地区存在。其五,农业资源利用方式粗放。部分农民盲目追求经济利益,滥用化肥农药,不仅破坏土地资源,也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其六,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以上问题需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去破解。长期以来,我国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生态文明建设重点是破解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问题,目的是规范和改善工业生产方式,使之与生态环境和谐友好。但从长远和全局来看,我国生态资源更多分布在城市以外的农村,农村是人与自然关系最密切的区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农村是生态产品供给的重要基地,它为城市的运行提供生态功能上的绿色基础设施,提供新鲜的水和空气、绿色资源和开放空间[2]57;农村的山水林田湖草对整个生态系统具有支撑和改善作用,为城市提供重要的生态屏障,保持着区域物种多样性。只有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取得突破性进展,才能满足城乡居民对绿水青山的渴望,才能留得住美丽乡愁。而目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仍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薄弱环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由此可见,加快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引领乡村振兴战略,是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村发展不充分的关键。通过加快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以建立健全农村生态文明制度为重点,转变农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加大经费投入,健全农村教育和医疗服务体系,完善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摒弃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附加值,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从而尽快促进乡村振兴,使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二)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引领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习近平同志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为题独立成章,把“美丽”二字写进了我国的奋斗目标,这体现了国家对建设“美丽中国”的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无疑是实现“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抓手。可以说,建设美丽中国这一构想的提出,突出了新时代对生态文明建设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间内在联系的重视,承载着党和国家决心改善人民生存境遇,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伟大使命。
“美丽中国”由“美丽城市”和“美丽乡村”两部分组成。没有乡村的美丽,就不会有中国的美丽。“美丽乡村”发端于习近平同志2003年在浙江实施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原农业部于2013年启动了“美丽乡村”创建活动,2014年2月正式对外发布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范本和借鉴。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舟山考察调研时作出“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基础”的重要论断,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重要遵循。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的重要内容、主要载体和关键抓手[5]18。美丽乡村建设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方向,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手段和途径。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要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改造,重点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生态农业科技和生态农业文化;通过生态规划改变乡村分散杂乱的现状;通过生态建设和修复实现自然环境的生态改变;通过生态治理整顿促进村容整洁,使生活环境更加宜人美丽,从而早日把我国广大农村建成“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美丽乡村,为建设“美丽中国”打下坚实基础。
三、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互为条件、相互促进
(一)产业兴旺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产业兴则百业兴,从生产发展升级为产业兴旺,表明乡村振兴战略将农村产业振兴作为其最主要的政策实施要点。产业兴旺,侧重于突出农村产业多样化的融合发展。2017年全国农产品贸易逆差为33 596亿元,较上年增长了34.1%,这说明我国农业产业国际竞争力在下滑[6]9。因此,要紧紧围绕产业发展,引导和推动更多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保持农业农村经济旺盛活力,从而提供更加丰富、健康的生态农产品。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是提高乡村居民收入的前提。只有提高农民收入,才能留得住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空心村”的问题;只有产业兴旺,才会增强乡村对人才的吸引力。有了人才的支撑,乡村特色才能保持,优势产业才会不断转型升级。同时只有产业兴旺,才能不断壮大农村经济实力,为农村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物质条件和基础。
(二)生态宜居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出重要任务
实现乡村“生态宜居”是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长期以来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未被纳入建设规划之中,村庄环境脏乱差,成为影响农村生活质量的一大制约因素。因此,乡村振兴要尊重生态系统的特征和演化规律,搞好乡村生态建设规划,注重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村生态环境。通过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改造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特别是通过公路的硬化和美化,以及对农村厕所进行改造,对农村危旧房进行翻修重建,加快农村自来水和污水管道建设,建立农村垃圾投放站等,为农民创建生态便捷的生活环境;加强农村空气治理、河流治理、噪声污染治理,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真正实现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三)乡风文明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农民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其作为农村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不仅是农村生态秩序构建的受益者,也是农村生态秩序构建的推动者,更是农村生态文明的主要建设者,因此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最终落脚点还是农民。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当前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整体上还是偏低,尤其是生态知识和环保意识匮乏。其导致农民有时候出于某种习惯或者为了生活便利,或者为了一些微小利益而做出危害生态环境的行为。通过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的发展,进行乡风文明建设,培养农民养成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意识,使农民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从而达到人改变环境,环境也改变人的目的。通过乡风文明建设解决亲情乡情缺失、人与人信任危机问题,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从根本上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四)治理有效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政治保障
1998年,我国正式实行村民自治。在村民自治条件下,农村社会治理已经由原来自上而下的高度控制转化为农村基层的普遍自治。由于农村居民民主、法制意识淡薄,村民自治在运行中出现了乡村社会组织涣散、基层组织稳定性差、乡村村社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行之有效的农村民主自治并未真正运转好。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不断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巩固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堡垒作用,建立并完善以村民自治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各种社会服务组织为补充的农村治理体系;选好农村领导班子,帮助农村干部转变生态观念、理清思路;加强并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将自治、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以有效性作为乡村治理的基本价值导向,调整农民与集体、他人之间利益,整合农民利益,平衡村民自治实施以来农村社会面临的冲突和分化。在政府层面,要特别重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在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位置,要建立农村生态建设领导责任制、任期目标制和责任追究制,层层落实领导责任,构建完善的农村生态建设组织体系。通过有效的乡村治理,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的政治保障。
(五)生活富裕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目标指向
生活富裕是农民的基本向往,也是我们的立党初心和执政基础。目前,农村整体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并且这种差距仍在扩大。农村缺乏优质教育和先进的医疗,农村空心化、老龄化趋势也在加剧。四化建设中,农业现代化远远滞后于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舍弃了农村的城市繁荣,只是表面的不可持续的繁荣;放弃农民后的市民小康,也不是中华民族的全面小康。生活富裕应该是在消除贫困的基础上,乡村居民达到物质的富足和精神富裕的状态。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物质得到满足后才能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因此,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要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要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要让农业成为现代产业,让农村成为美好家园,让农民成为体面职业。要立足农村实际和资源禀赋,做大、做强各自特色优势,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观光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推动一二三产融合、产城融合、城乡融合,最终实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活富裕目标的有机融合,二者相互促进,实现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