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课程对接,打造“教育共同体”
——怀化学院文艺学与中学语文课程对接的探索

2020-01-18郭景华

怀化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文学理论概论中学语文

郭景华

(怀化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怀化418008)

《文学概论》课程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一门必修的基础课,课程内容包括文学的性质、文学的价值和功能、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文学批评、文学的历史演变、文学活动的当代发展等方面[1]。除此以外,《文学概论》还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文艺思想,这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直提倡的“立德树人”的育人要求是一致的。由于《文学概论》被认为是学习文学史和其他文学理论课程的基础课程,在大学一年二期就开设了。事实上,作为一门涉及文学、史学、哲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课程,《文学概论》课程知识体系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概念性,这让刚进大学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的学生望而生畏,因为其学习《文学概论》的知识储备非常有限。《文学概论》教与学之间的矛盾,使得教学效果一直不太理想。有学者认为,“高等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它承担专业教育的任务,学生从中学进入大学中文系,有一个文学欣赏习惯的转变和审美趣味的培育的问题;同时,多年的教学经验提醒我们,低年级学生接受思辨性较强的理论课程存在一些困难,需要知识的准备和思维方式转换上的准备”[2]1。新世纪以来的《文学概论》教学在教材编写、教学内容和模式上已做了很大的改革,但效果甚微,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忽视了学生主体。新时代的《文学概论》教学改革路在何方?我们认为,《文学概论》改革只有适应社会时代发展需要,按照地方高校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去设计教学内容,采取灵活的教学模式,才会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而要认识学生主体,就离不开对学生入学前的基础教育的认识;《文学概论》只有与中学语文课程进行对接,才能扭转教学被动的局面,走出困境。

一、《文学概论》课程与中学语文课程对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高校的文学理论教师很少把中学语文作为自己研究甚至关注的对象,对于中学语文教材内容的变化,以及中学语文教学如火如荼的教研教改,高校教师是相当生疏的。《文学概论》教学由于忽视了学生主体“先在”的接受视野,因此在文学理论教材中所举的教学案例,虽然教师能够理解,但学生对之却一脸茫然,原因就在于他们根本就没有读过这些作品。要解决好《文学概论》与中学语文课程教学相互脱节的问题,关键在于高校文学理论教师与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有构建《文学概论》与中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教育共同体观念意识:一是基于现代教育观,将大学文学教育与基础语文教育作为整体系统来把握;二是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不仅要着眼于在象牙塔培养中小学语文教师基础教育人才,而且还要着眼于基础教育师资培训及其继续教育,将校内校外、职前职后、在读在职教育统一起来,全程关注追踪教师人才培养、提高的全过程与各环节,构建全程人才教育体系;三是要打破过去那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教育主要依托教育类课程(教育学、课程教学论等)的局面,充分发挥文学类专业课程的专业性师范教育特色优势,构建师范专业教育课程体系,更加凸显师范教育的特色优势。

当前地方高校办学定位的不断调整和基础教育新课标的变化为高校教师与中学教师构建“教育共同体”提供了可能。例如,怀化学院近些年就把建设“区域性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作为学校定位,在专业和学科建设上也相应地提出了有关科研服务地方的口号,人才培养上提出了融“知识、素质和能力”为一体的“三位一体”育人模式。为了适应学校办学目标的调整,2014年,我们申报了“大语文视域中文艺学与中学语文的对接研究”的课题。面对地方高校办学的这些改革,基础教育有没有对接的必要和可能?基础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阶段,毕竟还有升学应试的压力。在当前教育效果评价机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的情况下,中学语文教师还有多大的教改动力?语文教改的范围究竟有多大?这是一个现实问题。但是,不管中学语文教师愿不愿意,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017年版) (以下简称“2017年版《课标》”),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四个方面的规定:“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2017年版《课标》还特别强调:“各地区、各学校应增强语文课程资源的共建意识,树立动态的资源观念……可创造条件建立中小学、高校和研究机构联合的学习共同体,形成共建共享的资源建设机制。”[3]52这说明,中学语文教师如果还想在基础教育领域有所作为,也必须不断更新语文教育教学观念,不断汲取新的语文知识,尤其是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因此,对《文学概论》与中学语文教学进行对接研究,不仅是地方高校《文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而且也是中学语文教学顺应2017年版《课标》进行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文学概论》教学在中学语文教育实习中的作为

中学语文教育实习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职前教育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地方高校的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学生的实习,历来被认为只与中学语文教学法等学科有密切关系,而《文学概论》等理论课程在此方面很难有作为。然而,通过《文学概论》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对接,发现文学理论课程教学与学生实践实训能力培养之间的鸿沟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渊深。那么,如何认识《文学概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认为,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新时代中国的经济和文化,遭遇到全球化的剧烈挑战和机遇;我们过去几千年所形成的文化(文学) 共同体,改革开放以来不断遭遇冲击。例如,在文学功能的认识上,我们不但在原有的认识、教育、审美功能基础上,加进了娱乐功能,而且对审美娱乐功能的地位比以前强调更甚;受西方接受美学的影响,我们强调了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突出了读者在文学阅读欣赏过程中的“二度创作”的意义等等。我们把当下文学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对文学活动的全新理解,运用到中学语文教学实习过程中,就会对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进行一些适度改变。以前的中学语文教学,在讲解某篇课文时,多以“作者为中心”进行文本解读,对发挥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探究式学习的欲望激发,帮助不是很大。当我们尝试着把课文的“读者”—学生—放在语文教育教学的最重要环节去认识时,一种新的“学生主体”由此而产生。那么这种语文教育教学理念中的“学生主体”与以前的“学生主体”有什么不同呢?以前虽提倡“学生主体”,但仍然是在教师知识灌输的基础上进行,各种教改的措施尽管旨在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但充其量只是对学生接受知识的积极性的一种鼓吹。不管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接受是主动或被动,只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仍然充斥大量的“客观、科学的知识”,对学生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就没有多大帮助。

因此,文学理论教师在指导中学语文教学实习过程中,要求实习生对课文的讲解在保留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的同时,大胆做些语文教育改革的尝试。在完成字、词、句、段教学的基础上,指导教师要让实习生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去体会课文,尤其是在文学篇目的教学中,更应该放手让实习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生命体验去悟透作品,把作品的“不确定性”和“空白点”按照自己的理解组织起来,并把实习生理解的视野、文本的视野、作者的视野进行“融合”,从而实现对原有课文思想和意义的新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实习生在对中学生讲解课文时,要注意不同学生个体对同一篇课文中心思想或人物形象等理解上的差异,在充分肯定他们的认识和理解的同时,也要做出自己的判断,即对学生的课文理解结论进行理性分析,分析哪些理解是允许有差异的,哪些是对课文的“误读”,把造成“误读”的原因(因素)找出来。这样一种教学理念一旦得到持续的贯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就会精进不少。即使在当前中国语文教育的评价体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之前,上述教改措施在局部范围内也是有效的,多少可以抵消应试教育下的语文“标准”答案的一些消极后果。此外,文学理论教学中文本层次分析理论,对于中学语文教育实习的指导同样不可或缺。文本层次分析理论告诉我们,对于一个文学文本,可以把它分为语言层、形象层、意蕴层。尽管我们以前语文教学中,对一篇课文的分析也有一个字、词、句、篇的逐步分解过程,但是在意蕴层的分析只是止步于对课文中心大意的概括上,很少再由此把相关的篇目知识点进行贯通性理解。也就是说,老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还做得不够,因此学生在课文理解时往往很受局限,形不成开放的视野。当前的新课标要求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地方文化、革命历史文化等进入语文课堂,这些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是离不开文学理论的指导和整合。

三、文学理论教学与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本科生的研究性学习

自怀化学院提倡“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育人新目标以来,对于《文学概论》教学如何加强汉语言文学(师范) 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怀化学院文艺学教研室也做了积极探索。2010年以来,我们先后申报了“地方高校文学理论教学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2010-2012)、“地方高校文学理论教学导学·探究式课型的研究与实践”(2013-2015)、“大语文视域中的文艺学与中学语文的对接研究”(2014-2018)等课题。其中贯穿着一条教改的主线,就是文学理论教学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在教材内容上做出适当的取舍,在教学模式上进行大胆革新,对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进行准确把握。在做这些“自上而下”教改的同时,还通过指导大学生研究性学习项目,完成一些“自下而上”的实践实训方面的探索。例如,根据所在学校地处大湘西的地理特点,要求学生围绕大湘西的作家作品进行探究性学习,并申报了相应的大学生研究性学习项目。2011年以来,由郭景华博士指导的7项大学生研究性学习项目中,就有5项与此有关。譬如,2009级的杨茹玲等5名学生联合申报了“湖南乡土文学农民形象变迁研究”,在指导老师组织安排下,学生均能有计划地阅读沈从文、丁玲、周立波、孙健忠、蔡测海、彭家煌、彭学明、向本贵、李怀荪等作家的作品,并根据文学接受美学等相关理论,对以前相关的作家作品评论或研究文章进行再解读、再研究,对湖南乡土作家创作的农民形象进行归纳、分类,写出了较高水平的读书报告,最后形成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又如2019年吴霄红等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实训项目“大湘西地方艺文志文献收集、整理与研究”,在老师指导下,对过去大湘西的地方志中有关湘西地方风土人情、自然景观的诗文收集、整理、归类,然后写成研究报告,旨在为当前的大湘西文化旅游提供一些参考,改变以前大湘西旅游过分依靠自然景观吸引游客的旅游开发路径,也为学生进一步了解大湘西丰厚的历史底蕴做铺垫。因为课题新,研究具有实际应用前景,最后这个项目被省教育厅立项了。我们对大学生研究性项目的指导思想,与2017年版《课标》对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的要求是吻合的。《课标》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和开发。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革命传统、民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3]51中学语文教师因为面临高考的压力,在对地方文化的研究方面难免力不从心,在开发地方文化作为语文课程资源上做得都不尽如人意。因此,地方高校文学理论课程教师在大学生的专业教育中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对地方文化(文学)的宣传和教育,对于培育大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人文情怀,对于他们入职后开发中学语文课程资源、传播地方文化,还是非常有意义的。

结语

综上所述,自2014年以来,我们《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师,围绕课程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在文学理论教学过程中,加强了地方高校《文学概论》与中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对接,借助中学语文实习和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这些途径或项目(平台),突出了对汉语言文学(师范) 专业本科生文学理论实践能力的转化和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教改效果。今后我们仍然会秉持这样一种教改思路,按照党和国家对高校办学“立德树人”的要求,努力把地方高校的文学教育与中学语文教育做一个贯通性的认识和理解,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同时也根据学校近些年提出的地方高校教学科研“服务地方”的要求,继续加大文学理论、大学语文等课程与中学语文对接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让文学理论、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实现语文教育全方位对接:一方面,高校文学类课程教师与中学语文教师通过联合教改,共建共享教学成果,各自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也只有在与中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对接研究中,才能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不断增强自己专业和学科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猜你喜欢

文学理论概论中学语文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迈进中学语文习作教学的真境地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中学语文“自助式”家庭作业的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与人文情怀的结合
《中国文论通史》
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学理论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