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的政治认同功能探析

2020-01-18向国华

怀化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成员红色精神

向国华

(怀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怀化418000)

作为人类长期有意识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社会历史的精神积淀物,文化代表着一种被人们广泛认可、彼此接受、互相交流乃至代代传承的社会历史现象,贯穿于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思维习惯、价值观念之中。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功能,能熏陶人,更能塑造人,在个人与集体、国家与社会、公平与正义之间构建自己的思维准则、价值观念,进而影响公众的价值抉择和价值判断。作为文化的一部分,由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大众凝练而成的红色文化,其政治色彩、政治符号鲜明,是实现政治认同的重要载体。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特征

狭义上的红色文化指的是20世纪初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入而在中国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我国特有的政治文化[1],包括革命遗址、纪念馆、故居、文物、书籍、歌曲、革命传统等物质和非物质部分。红色文化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致力于走社会主义道路,激励、鼓舞着社会各阶层成员投身革命斗争和社会建设,除具有文化的一般性特征外,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红色文化是民族复兴的力量源泉,不仅激励着革命年代的人民披荆斩棘,更是21世纪构建中国梦的价值体现。

红色文化具有特殊的价值符号,表达着特殊的理想信念。它反映了早期共产党人在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情况下顺应时代潮流,立足中国国情,为实现社会主义而不惜流血牺牲的奋斗历程。红色文化内容丰富,不同的“人”“物”“事”所表现出来的革命精神、政治诉求和价值理念都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与建设时期倡导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真实体现。从宏观而言,红色文化追求的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着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的伟大愿望,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强烈历史担当和使命责任。

文化属于深层次、相对稳定的层面,是一个民族、国家的精神灵魂。文化认同有助于社会稳定,达成社会共识,促进国家稳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部分,红色文化反映了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凝聚着中华民族奋发有为、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拼搏精神。因此,不断推进红色文化的传承创新可以从情感上增强对现有政治体系的政治认同。

二、红色文化的政治认同功能

政治认同是指社会成员从事社会政治活动时在感情与思想意识上产生的一种归属感,是对该国政治体系、政治制度、政治文化在心理上的一种认可,也是对国家政治统治最基本的信任。早在古希腊时期,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强调,“一种政体如果要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必须使全邦各部分的人们都能参加而且怀抱着让它存在和延续的意愿”[2]。也就是说,社会成员一旦认为政治系统、政治制度符合其内心价值判断,就会在情感上加以信任、认可,进而内化为自身价值理念,即使遇到外来挑战也能理解、包容它,自觉维护政治系统的运作。社会层面上公众一旦达成政治共识,就会促使政治统治获得合法性。政治认同本质上是一种主观意识,是实现政治稳定必不可少的情感归宿。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度越高,其政治统治相应就越稳定。

政治认同是把不同阶级、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社会成员凝聚在一起的重要助推剂。红色文化体现了共产党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党无限的忠诚,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今天,可作为培养政治意识和政治认同的重要内容,激发全体社会成员维护现有政治体制的活力,规范当前政治文化环境,拥护共产党的领导。

1.红色文化提供执政认同来源

执政认同是社会成员对执政统治的认可。一般而言,符合公众预期的道义原则和是非判断,社会成员在内心中就会加以认可,自觉地政治服从,反之则会出现政治抵制,危及执政地位。执政统治如何获得民众支持?封建时代更多的是利用“君权神授”“天命论”,通过祀天拜祖取得执政合法性根基。资本主义早期西方国家多采用社会契约理论,强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彼此属于契约关系,公众把统治权力赋予统治者的前提是人民相信统治者,认为它的治理是可接受和合乎道义的。

社会成员对执政党的信任一方面来自当前的政治行为,另一方面则源于对执政党历史的信任。这种政治信任源自公众的内心情感,一旦形成,除非发生大的变动,政治忠诚不会轻易改变。

红色文化清晰地阐释了社会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信任来自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这为共产党的执政提供了历史性来源。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奋斗历史的有力见证。当初人民群众之所以在众多政党中选择中国共产党,就在于中国共产党的主张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红色文化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共产党人期盼民族独立、国富民强的愿望,是个人理想、社会理想、国家理想在历史情境中的集中展示。学习雷锋纪念日、五四青年节、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等红色节日的设立既是对中国近代历史重大事件、重大时刻的纪念,更是对未来社会发展的美好展望,符合社会成员的心理期待。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脱颖而出,获得执政地位,靠的是人民的政治认可与信任。由于红色文化的领导者是中国共产党,认同红色文化,自然也就会认同红色文化的政治指向,即忠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红色文化构建政治制度认同

政治制度是国家为实现政治统治而在社会政治领域中要求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一系列政治准则和规范体系,是国家管理、机构组织、权力运作的原则和方式。一种政治制度的延续,主要取决于这种政治制度之下社会成员对其多大程度上的接受与认可,即政治制度要拥有政治权威性。“一切社会制度若要得到民众最大的支持,必须拥有为全社会所接受的、行使社会权威的道德正当性。”[3]

红色文化在制度层面上最明显的是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如不同历史时期建立的苏维埃制度、“三三制”政权设计,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这些政治制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符合我国基本国情,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符合共同富裕的前进方向。认同红色文化,自然也会对文化背后蕴含的政治社会制度产生相应的政治信任,激发政治归属感。

3.红色文化增强意识形态认同

意识形态认同是构建社会公众政治认同的基石,为现有政治制度的认同提供道义上的诠释。执政党在整合引导社会成员思想意识时,通常有意识地灌输自身价值观念。“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4]在一国占据主流地位的思想,一定体现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执政党旗帜鲜明地宣传自己的理论主张,有利于培育社会成员的思想认同,使政党的政治诉求通过国家力量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理想目标。

红色文化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它是中国共产党在追求民族解放、国家富强过程中带领人民大众的群众性运动产物,蕴涵着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判断和政治理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共同富裕,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科学表达;反映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抉择与价值追求,是共产党人世界观、价值观的凸显。

从政治生成机制而言,红色文化形成了为人民服务的核心政治意识。从某种意义来看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同传统道德文化、革命文化、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先进文化,倡导以人民为主体,提倡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壮大发展的思想文化基石。红色文化以其文化特质和社会环境为基础,承载的是共产党人的意识形态结晶,记录着中国人民在民族危亡之际不断奋斗的历史征程。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精神气质、价值追求满足了社会成员追求社会稳定、国富民强的心理期望,能有效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培育爱国情怀,凝聚民族意志,指引社会成员投身到建设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来。

三、深化红色文化政治认同功能的路径

深化政治认同功能的关键在于认同主体——人。人作为情感动物,本能上对周围的政治活动有基本的情感抉择,即便是消极认同、虚假认同,某种程度上也是政治态度的体现。由于四十多年改革开放的迅猛发展和西方以个人为中心的生活方式冲击,社会环境和时代条件有了巨大变化,当前部分社会成员的精神追求、价值观正在悄然发生改变。他们对国家意识和民族文化的认知发生偏差,导致政治认知下降、政治淡漠上升,政治认同面临挑战。因此,深化红色文化政治认同功能,有必要从如下途径进一步加强。

1.紧抓红色文化的利益本质,塑造情感认同

从政治学角度看,作为认同主体的人从事政治活动的最真实动机和目的是利益。利益是人从事一切社会活动最基本的出发点,能将不同阶层、行业背景的社会成员牢牢凝聚在一起。红色文化引发社会成员情感共鸣最根本的地方在于它展现了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倡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提出,“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妇女群众要学习犁耙……小孩子要求读书……对面的木桥太小会不会跌倒行人,要不要修一下呢?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来”。再比如共产党人方志敏,虽身陷狱中,却写下了不朽名篇《可爱的中国》。不同地域的红色文化,虽具体表现形式各异,但利益诉求却是一致的,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及中国人民对理想社会、美好生活的向往,期待早日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让更多人享有自由、平等,最终走向共同富裕。

强化红色文化的政治认同功能,就要找准红色文化的利益定位。突出红色文化与其它文化形态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它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社会成员对红色文化政治认同的必要条件。正是由于红色文化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和呼声,人民群众在确定“自我”与“非我”意识界限之时,更易将红色文化归纳到“自我”政治意识之内,对红色文化产生认同和归属感,认同红色文化也就是认同自身的利益追求。

2.宣扬红色精神,强化心理认同

红色文化中为开创轰轰烈烈的革命事业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是能够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今天社会成员离上世纪的革命年代已有一段距离,加上经济全球化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不同社会思潮相互借鉴又相互碰撞,许多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少年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并没有身临其境,历史记忆不明显,在面临诸多诱惑时认同红色文化易出现反复性和不确定性。要发挥红色文化的政治认同功能,团结社会成员维系政治稳定,就必须在社会层面,运用国家力量加大历史传统教育,宣扬红色精神。

得民心者得天下。政府要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渠道主动宣传红色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让社会成员对红色精神入耳、入脑、入心,对红色文化的历史情景有一个客观、真实的理性认知。不管这种红色精神宣传是基于认识主体内心真实的情感需求,还是认识主体出于别的需求,这种文化认同一旦产生,红色精神背后的价值观念就会有意无意地渗入认同主体的价值判断,影响其政治情感。

3.凸显红色成就教育,培养政治自豪感

红色成就教育是把早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社会建设所取得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等举世瞩目的成就系统地展示给受教育者,让其真实、全面地了解历史成就带给中国乃至世界的巨大影响,以此增强政治自豪感。如笔者所处的大湘西地区,可凸显通道转兵、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创立、湘西剿匪、袁隆平研发杂交水稻、三线建设等历史成就,身临其境的红色成就教育能唤起受教育者心灵深处的爱国情怀,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行程万里,不忘初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5]。

要把在长期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红色成就精心加以归纳、综合,通过博物馆、纪念馆、文学作品、乡土教材甚至地方文艺等不拘一格的表现形式展现给社会成员,让受教育者亲身体验到红色成就带来的感染力以及震撼力。充满正能量的红色成就可以使受教育者对红色文化持续产生正面、肯定的政治情感,把社会主体的共同价值追求内化为公民个体的内心精神目标,形成坚定的政治信仰,实现精神传承。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史是最好的营养剂。”[6]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需要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持之以恒地努力,传承红色文化,不断挖掘新内涵,使之成为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任何忽视、淡化红色文化在实现政治认同中的价值和作用,都是对红色文化认识的误解。

猜你喜欢

成员红色精神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