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进一步激发内蒙古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研究

2020-01-18宋柏玲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文旅内蒙古消费

宋柏玲

(中共内蒙古扎兰屯市委党校 内蒙古 扎兰屯 162650)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越来越多体现在文化和旅游消费方面。[1]内蒙古有丰富的自然景观、浓郁的民族风情、灿烂的草原文化、重要的生态功能、独特的资源禀赋。这些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和物质遗产,是各族人民的精神家园,更是无价的财富。

一、激发内蒙古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意义的进一步认识

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是落实新发展理念,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的具体行动,对推进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一)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的务实之举。2018年和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来到内蒙古代表团时要求内蒙古“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发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重要指示,指出内蒙古“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的新思路。这些都为建设亮丽内蒙古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二)推动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务实之举。内蒙古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战略选择,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现代化内蒙古的主攻方向是“在加快发展中转型升级、在转型升级中加快发展,痛下决心减少对传统发展路径的依赖,全面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2017年全区旅游发展大会提出把“旅游+”上升为加快转型升级的大战略,把旅游业打造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2020年3月,自治区党委书记石泰峰强调要促进文化旅游市场活跃起来,提高文化旅游业发展层次和水平,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需求。

(三)新时代继续保持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的务实之举。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告诫:“内蒙古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做好了,在全国、在国际上都有积极意义”,要求内蒙古‘在新时代继续保持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激发内蒙古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既可以有力带动各族人民共同就业创业,共同脱贫致富发展,形成物质利益共同体,又可以促进文化深度交融和深层次认同,更好践行守望相助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在新时代继续保持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

(四)弘扬传承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务实之举。内蒙古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内蒙古高原是北方游牧文化的摇篮,特别是作为中华文化三大主源之一的草原文化,在经历匈奴 、鲜卑 、 突厥 、契丹 、蒙元、满清、现当代几个高峰期的发展以及与中原文化的长期碰撞 、交流 、融合后已经演变成独特文化体系。[2]据不完全统计,内蒙古现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34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2项,入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个,它们反映了远古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发展的历史原貌,展示着大内蒙的文化软实力。

(五)解决好就业问题的务实之举。文化旅游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现已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3]2019年全年国内游客60.1亿人次,比上年增长8.4%;国内旅游收入57251亿元,增长11.7%。入境游客14531万人次,增长2.9%。在入境游客中,过夜游客6573万人次,增长4.5%。全国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513元,占人均消费支出的11.7%。[4]2019年内蒙古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9512.5万人次,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4651.5亿元,可比范围内分别比上年增长10.1%和12.0%。其中,国内游客19316.7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4558.5亿元。接待入境旅游者195.8万人次,增长4.1%;入境旅游创汇13.4亿美元,增长5.3%。新时期,推动内蒙古文化和旅游消费对解决就业、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和推动乡村振兴等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

二、 激发内蒙古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战略布局

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强调:“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自然和生态资源十分丰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发展潜力巨大。”这是总书记为内蒙古“量身定制”的发展“锦囊”。内蒙古以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建设国际化高端旅游目的地和创建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先行区为目标,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和良好的绿色生态环境,进行如下战略布局:

(一) 构建文化旅游集聚区。内蒙古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这里孕育了大窑文化、红山文化等史前文化,有契丹辽文化、蒙元文化、黄河文化等历史沿革,草原上的先民们完成了由农业生产转向游牧业生产的过程,缔造了“农业—畜牧业—游牧业”的发展模式。历史上途经内蒙古的草原丝绸之路,一直是东西方经贸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17世纪以来连接中蒙俄的万里茶道,被习近平誉为“世纪动脉”。还有乌兰牧骑、音乐、舞蹈、美食、服饰、蒙医药等。文化是内蒙古的灵魂,也是内蒙古的资源和精髓。文化与旅游是“魂”和“体”的关系,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理念,在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人口集中且民族文化保存完好的地方建设文化旅游集聚区,使游客领悟到中华民族是多民族不断交流、交往、交融而形成的,中华文明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

(二)构建红色历史文化引领区。内蒙古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是英雄辈出的热土,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形成了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标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乌兰牧骑精神”和“守望相助”精神,这些经过革命斗争淬练的红色文化是内蒙古深厚的基因。可以依托这些资源,在相关地区构建起红色历史文化引领区,让这些精神不只汇聚起建设内蒙古的磅礴力量,也让所有来到这里的人从丰富厚重的内蒙古红色文化中汲取营养,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不断巩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三)构建生态依托发展区。内蒙古占到中国陆地面积近1/8,大森林、大草原、大湖泊、大湿地、大山脉、大沙漠、“黄河几字湾”、长城、文物古迹等绘就了多姿多彩的生态景象,习近平总书记形容内蒙古的自然风光是“辽阔壮美”。内蒙古地处北纬黄金纬度,从东到西横跨5个气候区域,大面积从未开发过的原始森林呈现出的林海雪原、雾淞奇观、珍奇动物!这里“一年四季都很美”![5]已经建立了182个自然保护区,43个国家森林公园,49个国家湿地公园,3个世界地质公园,8个国家地质公园都是宝贵的资源。草原作为内蒙古的象征和标志,绿色是它的底色和基色,也是潜力和价值。可以依托这些独特地理优势和天然生态资源构建生态依托发展区,向世界展示草原上的人“珍爱自然,视天地为父母、水草为衣食”的情怀。

(四)构建休闲度假融合区。以文化艺术为核心、休闲度假为目的,汇集文化创意、健康养老、婚恋影视、文创公社、亲子田园等多业态、多产品融合的文化艺术体验圣地、康养度假休闲基地,特点是与其他产业和领域具有广泛的融合性。在休闲度假融合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旅游+”多元融合发展,拓展文旅产业新空间,激活文旅产业新支撑。

(五)构建边境开发开放创新区。以建设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优化内蒙古入境旅游环境,提升入境旅游档次。在素有“绿色净土”“北国碧玉”之称的呼伦贝尔口岸城市开发一批适应外国游客需求的旅游线路,开发一批特色旅游产品。通过构建边境开发开放创新区推动中俄、中蒙等文化交流与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深化“一带一路”文化旅游国际合作,推动内蒙古文化旅游事业尽快与国际服务标准接轨,全面提升文化旅游国际化水平,提升文化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激发内蒙古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具体建议

以顺应人民群众文化和旅游消费提质转型升级为引领,[6]找准旅游发展定位,高水平规划、专业化打造,丰富产品,提升层次。

(一) 统筹基础建设要到位。统筹谋划以道路交通、信息网络、游客集散、娱乐场所、自驾和房车营地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以河湖、山川、农田、草原等为重点的生态工程;以水、大气、土壤和矿山环境为重点的污染综合治理和景区园区建设,要统一建设,有序推进。改造提升演出场所和博物馆配套服务设施,提升消费场所宽带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水平,满足网上支付、网上预约、云旅游要求。完善吃住行等基础设施,发展与自驾游、休闲度假相适应的租赁式公寓、汽车租赁等服务,推动旅游民宿品牌化发展。

(二)旅游产品要到位。以“创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为抓手,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原则,通过融合发展丰富产品供给。一是“文旅+文化”,依托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建设一批文化旅游风情小镇、建设一批非遗展示展演展销基地和非遗保护传承示范基地;二是推动“文旅+生态”,依托草原、森林、沙漠、火山、冰川遗迹发展草原旅游、森林旅游和冰雪旅游等;三是推动“文旅+相关产业”,推出一批休闲农业示范县和乡村旅游重点村;四是推动“文旅+重点地带”,依托黄河湿地、准格尔大峡谷、长城遗址打造文化旅游产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五是“文旅+健康”,发展“南病北治”“南病北养”等休闲养老养生产业;六是“文旅+体育”,迎合沙漠旅游和探险的新热点发展体育旅游、沙漠旅游和探险游;七是“文旅+基本工具”,支持自驾游、高铁游、天空文化旅游;八是“文旅+高科技”,运用“声光电”“大智移云”等现代科技手段,打造中小型、主题性、特色类的文化旅游演艺产品,发展新一代沉浸式体验型文化和旅游消费内容。

(三)旅游服务要到位。要从服务获取效益。一是推出消费惠民措施。如疫情期间通过发放消费卷等方式鼓励人们错峰消费;二是提高消费便捷程度。推动实施移动支付,完善入境游客移动支付解决方案。把文化消费嵌入各类消费场所,开展夜间游览服务;三是推动景区提质提效。推动景区设施设备更新换代,强化智慧景区建设;四是提高服务质量。加大对管理服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升消费场所多语种服务水平等。

(四)旅游宣传推介要到位。将内蒙古的“好形象”转化为“硬实力”,要广泛推介内蒙古“令人心动的美”。紧扣“爱上内蒙古”主题,推动“内蒙古味道”“内蒙古音乐”“内蒙古影视”与“内蒙古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形成特色鲜明、代表性强、影响力大的区域文化旅游形象,全面提升内蒙古文化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密切与中央媒体、区外境外媒体的合作及与抖音、快手、微视、哔哩哔里、微博等平台的合作,在报、台、刊、网、端、微、抖音、快手同步开设专题、专栏、频道、线上线下互动等形式,形成全媒体立体传播矩阵,全景式、多维度、大纵深展示“心灵大牧场”。

(五)旅游监管要到位。搞好科学规划,统筹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经营行为,优化文化旅游环境。按照文化和旅游部《全国文化市场黑名单管理办法》和《旅游市场黑名单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实行“黑名单+备忘录”的信用监管机制,依法履行告知和公示程序,推动实现失信信息跨部门共享,让相关市场主体及从业人员“一处失信,处处受限”。

激发内蒙古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重点是在挖掘历史文化上用心思,在开发自然资源上做文章,在融合发展上下功夫,在创新应用上动脑筋,把地域优势、生态资源优势和文化资源、气候环境等转化为产业产品优势、质量品牌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推动实现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

猜你喜欢

文旅内蒙古消费
《自由》
齐鲁大地上的文旅盛宴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国内消费
内蒙古教育 2021年征订启事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