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性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优化之我见
2020-01-18秦蕾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都江堰市支行
秦蕾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都江堰市支行
一、背景介绍
政策性银行是由政府出资组建,不以营利为目的,在某些专业性和开发性领域,利用特殊的融资手段,直接为贯彻、配合国家经济和社会政策,充实金融性活动的机构。信贷风险是指未能按照与政策性银行所签订的合同条款履约或按约定行事,而对政策性银行信贷资产收益造成的风险。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政策性银行的风险与日俱增。在所有风险中,伴随信贷业务发展而来的信贷风险成为政策性银行最需要防范的风险之一,对政策性银行自身发展至关重要。但从具体实践来看,我国政策性银行在信贷风险的内部管控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何有效加强信贷风险管理优化,减少信贷风险亏损,减轻国家政策负担已成为政策性银行发展中的重要课题,必须引起所有政策性银行的高度重视。
二、政策性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性银行缺乏法律法规保障,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
政策性银行成立的作用,就是政府希望通过这个金融纽带来进行宏观调控、产业结构调整、扶植基础产业和弱势产业。因此政策性银行要依据国家宏观政策的变化和市场的变化来调整信贷支持的重点,但国家对于宏观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时间安排与政策性银行的贷款发放期限是存在不匹配性的,导致了政策性风险的存在。具体体现在:政策性银行的贷款发放对象主要为国有企业,由于效益差、管理滞后以及对政策性银行贷款的理解偏差等原因,国有企业经营失败的风险全部转嫁给政策性银行,使政策性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迅速增长,远高于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的经营范围多集中于某一具体行业、某个地区抑或是某些国家重点倾斜的大型长期建设项目,这必然带来由于资产的高度集中而产生的信贷风险。但目前却没有相对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来明确政策性银行与其贷款业主的关系,正是这种模糊性导致政策性银行的信贷风险大大增加。
加之,政策性银行内部的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不仅管理责任不明确,信贷审批约束机制也不够健全,缺乏对信贷业务贷前、贷中和贷后的严格调查、审查和监督,使得银行出现很多不良贷款,出现信贷风险,严重影响政策性银行内部的资金流通。
(二)政策性银行缺乏健全完善的信贷风险预警体系与补偿机制
从政策性银行自身可以知道,其与政府关系密切,为了自身的良好发展,应当加强与政府、执法部门的信息沟通,才能第一时间获得有价值的政策信息,及时改变政策预防信贷风险的出现。但实际上很多政策性银行都忽略了信息沟通渠道畅通的重要性,与行政审批、抵押资产评估、执法部门等缺少信息沟通,加上银行内部控制监督不力,风险监测管理手段落后,对日常信贷业务难以进行持续监控,且侧重单一信贷操作环节的评估,没有健全的信贷风险监管预警体系,难以有效地识别潜在风险,导致信贷风险管理严重滞后,在缺少有效风险补偿机制的情况下,抵御信贷风险的能力有限,给政策性银行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政策性银行缺乏高素质、管理责任到位的信贷队伍
政策性银行信贷业务的良好开展,离不开内部信贷人员的参与,在信贷风险管理优化中至关重要。然而实际却相差甚远,大多数政策性银行由于人员老龄化,知识更新缓慢,缺乏统一标准的规范制度,使得信贷过程中的岗位及任务等都没能明确划分,更没有赋予相应的管理权责和范围,导致银行内部难以做到分工明确、责权统一。在这样的内部环境下,信贷人员风险管理意识欠缺,综合素质低下,加之没有明确的责任认定与追究制度,不仅无法有效防范信贷风险,还容易滋生道德风险。为此,加强高素质信贷队伍建设,对政策性银行管理优化信贷风险至关重要。
三、优化政策性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具体策略
(一)完善信贷风险管理制度
在完善政策性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制度时,必须以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依据,这样才能将政策性银行的经营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用法律为银行的发展保驾护航。为此,国家政府应结合当前政策性银行的经营实际发展,出台专门的法律制度,明确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地位以及与政府的关系,推动信贷风险管理制度的健全完善,进一步规范政策性银行的信贷风险,确保政策性作用发挥和运营效益提高的双赢。从政策性银行内部来说,完善信贷风险制度迫在眉睫,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加强贷前的调查与把关。尽管政策性银行自身性质要求大力支持国家建设事业,但也应该择优支持,满足一定的贷款准入条件和标准,才能顺利放贷。为此要加强调查,对申贷客户的准入资格、信用等级、申报材料、抵押物等信息进行全面调查,了解企业近年的生产经营情况,严格把关,从中选择优质客户,从而健康、理性地开展信贷业务,有利于从源头降低信贷风险,是政策性银行进行信贷风险管理防范的基础。
第二,强化贷中的审查与决策。前期的所有调查与把关为贷款的发放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但也仅仅是参考,还必须强化贷中的审查与决策,更利于防范信贷风险的出现。整体而言,在贷中还需经过审查、审议和签批环节,为了审查的公正、客观,需政策性银行先制定规范的审查标准,才能客观做出风险提示,再由贷审委员的成员在相关政策制度的规定下对申报材料进行审议,衡量放贷的可行性与风险可控性,提出一定的风险控制措施,务必将信贷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
第三,做好贷后监管与防范。政策性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最终环节就是贷后的监管与防范,在贷后管理制度的指导下对不同客户指定切实可行的动态监管方案,主要对企业生产经营、财务状况等进行密切关注,再配合市场变化情况及时分析企业的财务,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提供保全措施,从而保证银行能按时收回贷款本息,避免因信贷风险带来严重的财产损失。
第四,研究政策性银行的创新。政策性银行本身在其经营活动中,也必须尊重市场机制,就是说“政策性银行的政策性”主要体现在贷款的方向性上,以至于贷款项目的审查、监督管理、回收等都应该按照商业银行的标准来进行,以确保贷款的安全。
(二)加强信贷风险预警与补偿
在管理优化政策性银行信贷风险过程中,建立信贷风险预警体系至关重要,能够帮助人们快速识别信贷风险,及时找寻解决措施。针对政策性银行导致信贷风险出现原因的分析,可以将风险预警重点集中在贷款发放与使用、企业经营状况、资金流向等方面,多方面多角度的对企业进行动态监管,及时掌握企业这些预警项的情况变化并通过提醒或公告的方式把握信贷资产质量,控制信贷风险的出现。例如:关于企业的经营状况预警,银行可以通过搜集分析财务数据、经营能力、成长能力、偿债能力等来预测信贷风险发生的概率,一旦接近风险信号就要第一时间报告与处理,进行识别,启动应对措施,将信贷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避免信贷风险的出现。
当然在建立信贷风险预警机制的基础上,政策性银行也要考虑到风险发生的可能,为了减少自身的利益损失,消化风险,还需要建立有效的风险补偿机制,促进银行自身风险抵御能力的提升。其中最有效的是拓展资金的来源渠道,储备充足的备用金,提高资本充足率,并逐步扩大资金的使用范围,建立专款专用的信贷风险补偿金,弱化信贷风险带来的损失。
(三)强化高素质信贷队伍建设
信贷人员是政策性银行中直接接触信贷业务的基层人员,在信贷风险管理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通过培训,强化综合素质、道德建设,落实责任等措施打造信贷风险防范前沿队伍很有必要。
政策性银行应当定期组织全体人员进行风险管理的发展全面培训和学习,有利于增强信贷人员在内所有工作人员的信贷风险防范责任意识,从而提升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当然在内部培训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引进专业的风险识别和评估专业人才的方式来迅速组建信贷风险管理的技术型人才队伍,在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和贷后监管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在培训过程中除了业务能力的培训外,信贷人员的综合素质、道德水平和责任感等培训也是重点,让所有信贷人员充分认识到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从经营思想、道德规范等方面强化管理理念和意识,在平常的工作中自觉做好信贷风险防范管理工作。
为了对信贷人员起到一定的鼓励约束作用,还可以健全完善责任认定和追究制,加强不良贷款的处罚力度,防止不认真负责态度的出现。同时出台系列奖励政策,对日常工作进行考核,最大程度调动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序开展业务。
四、结语
政策性银行在国家建设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加强各项风险,尤其是信贷风险的防范与管理,才能进一步发挥自身的支持作用,实现自身的健康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