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的“三维”传播机制研究
2020-01-18余宏
余 宏
(中共铜陵市委党校,安徽铜陵 244000)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纷繁复杂,乱象层出,导致中国共产党党意识形态领导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和挑战。原因有多方面:自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世界范围内涌现出大量关于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论调;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妄图实现所谓的“颜色革命”。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加大对外开放,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日益多元,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助推了各种观念与思潮之间的争锋。为应对以上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相关问题,从中央层面作出重要指示,尤其强调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推进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传播机制建设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 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的 “三维”传播机制
世界政治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大多数国家都由一个政党或多个政党轮流执政。2017年11月30日,世界政党大会在北京召开,共200多个政党参加,中国共产党是其中最大的政党。关于政党的界定很多,但从政党的职能来看,所有政党最本质的职能,体现在为实现本政党的利益而进行政治活动。对政党来说,要充分实现自己的利益,取得国家政权是最直接的路径。通过国家权力,可以实现利益的生产、利益的交换以及利益的分配,确保本政党的利益能够由国家权力得到实现。因此,各国众多政党都想在本国获得国家政权,想在社会中扩大自身影响力,这必然产生一个问题,如何掌握国家政权?答案是人民群众。政党必须以人民群众为自身利益的出发点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才能获得行使国家权力的地位。这一点也倒逼政党去研究人民群众的利益,将人民群众的各种利益诉求进行整合并表达,尽可能让自己的利益能够被人民群众接受,尽可能了解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要做到这一点,政党就需要建构一整套既能够反映本政党的价值追求,又能反映人民群众利益诉求的话语体系。通过这套话语体系,将政党的价值追求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融合在一起传播出去,以此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认可,从而引领社会,掌握政权。现实人民群众利益诉求总是处于变动不居的状态,因此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也必须整合各种不同且处于变化中的思想观念才能发挥作用。正如陈锡喜所言:“要重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必须从变化了的社会生活的实际出发,对各种社会思想以及各种价值观中能真实反映社会现实的话语进行整合。意识形态这一功能的实现,是以话语体系为载体的。”[1]
这套话语体系是如何反映、整合各种社会思想及价值呢?从结构上看,主要通过三个维度来实现:主题维度、主体维度和载体维度。主题维度是指这套话语体系所要传达的核心思想。就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核心思想而言,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同时还包括对社会现阶段的解释和回应。从目前党的理论发展以及我国进入新时代的背景来看,意识形态核心主题是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构成,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回答了现实又指明了未来,既有眼前的生活又“有诗和远方”。主体维度是指这套话语体系在传播过程中的各种角色,包括话语体系的生产者、传播者和接受者。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的生产者是指党的领导人、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以及专家学者等,他们负责对意识形态话语进行更新和创新,生产意识形态话语。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的传播者指在意识形态话语传播过程中发挥传播作用的各类主体,如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党校教师以及各级宣传部门等。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的接受者是指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对象,也就是为了谁的问题。这里的对象主要指广大人民群众。载体维度是指意识形态话语传播时所借助的各类承载话语主题的媒介。威尔伯·施拉姆曾说:“媒介是插入传播过程的中介,是用以扩大并且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2]目前,意识形态话语传播载体主要依赖大众传媒媒介,如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
综上,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三维机制,指的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借由意识形态主题维度(说什么)、意识形态主体维度(谁说,对谁说)、意识形态载体维度(怎么说)所构成的传播过程。
二 当前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传播面临的挑战
(一)主题挑战: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涌现
随着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工作重心重回经济建设以及加入WTO,整个中国在各个层面都出现了一系列变化,经济体制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结构发生宏观调整,人们的价值观念日益多元,新的社会思潮不断涌现。正如马立诚所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自由的初步扩展,为各种思潮面世提供了最低限度的宽容,使我们能够触摸到各种思潮大致的逻辑和边界。由此起步,中国思想界开始进入一个群雄初起的春秋时代。”[3]在这样的时代,各种思想观念之间难免产生交流甚至交锋。一些社会思潮所构筑的话语体系在主题层面与党的意识形态主题格格不入,甚至直接否定党的理论主张。如新自由主义社会思潮,在政治层面上吹捧宪政,在经济层面上主张绝对市场化,在文化层面上提倡个人主义。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经济、文化所要求的几乎背道而驰。新自由主义思潮在社会上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对整体意识形态环境的破坏愈发明显。在《人民论坛》杂志关于中外十大思潮的评选中,新自由主义思潮年年入选,且在某些年份高居榜首。甚至有所谓的专家学者成为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代言人,不断在全国各地讲学,宣扬新自由主义价值观,诸如“腐败有利论”“私有制优越论”“政治多元论”等。这种社会思潮严重挑战了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冲击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流意识形态,是整个社会范围内需要坚决抵制的对象。
(二)主体挑战:自身意识形态工作弱化
在意识形态话语传播过程中,有部分党员领导干部未能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不仅对自身意识形态工作长期松懈,甚至认为党中央的意识形态工作是给基层党员干部增加无畏的工作,在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方面,往往抱着无关紧要的心态,以形式主义的工作作风来应付上级的各项要求,结果导致地方意识形态传播未能产生应有效果,缺乏说服力和引导力,让人民群众产生疏离感。诚如恩施州委原书记王海涛事件,就是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出现了邀请授课人员把关不严、对错误言论制止不力的问题,所以党员领导干部一旦忽视或无视意识形态工作,将直接影响自身政治前景,更影响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甚至还可能造成中国共产党社会认同无法建立,产生极为不良的后果。
(三)载体挑战:互联网的冲击
当前,在众多意识形态传播媒介中,互联网凭借其高效的传播性能,赢得了多数网民的青睐。2020年4月2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中指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普及率达64.5%,较2018年底提升4.9个百分点,全年新增网民7508万。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97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9.3%。”[4]这一系列数据显示,我们已经从传统媒介时代进入了互联网媒介时代。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必须结合这一现实要求,充分应对互联网时代的挑战,积极利用互联网,对广大互联网使用者开展有针对性的意识形态传播工作。近年来,西方少数国家利用互联网不断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甚至利用一些社会事件进行网络炒作,意图将地方事件炒作成国际事件,将社会文化事件炒作成政治事件。这种炒作所带来的影响,决不能小觑。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舆论形成的主场域,已经成为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的主战场。
三 新时代进一步完善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三维”传播机制的对策
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走向伟大的民族复兴,就必须直面当前在意识形态领域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努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效维护和巩固自身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传播机制。
(一)促进意识形态话语主题的有效引领
所谓引领,至少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实质性的批判,分析其不合理之处以及可借鉴之处。如新左派,强调社会公平,批判社会贫富差距加大的现象。这样的主张是能够得到人民群众认可。中国共产党作为人民的政党,新左派强调社会公平公正的观点与中国共产党的主张相一致,是可以借鉴的。但是新左派对改革开放持否定态度,反对全球化,反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观点,与我们现行的方针政策相违背,这是该反对和批判的。我们不能片面地看待任何一种社会思潮,需要秉持理性辨别的原则,批判错误思想,借鉴正确观点。这样,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才能做到尊重差异,才能实现社会思潮之间的正常交流。第二,针对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我们以什么样的核心价值来引领。任何一个社会想要有序运转,都需要一个大众都能认同的核心价值作为基础,中国也不例外。当前社会思潮纷繁复杂,其中既有交流也有斗争,如何在这样的形势下整合大众的思想观念不是易事,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决了这一难题。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于中国社会的历史脉络、当前的社会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这三方面所提出的。它既能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又能有力地回应当前社会价值混乱的恶疾,更能够为社会发展以及文明教化提供垫脚石。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促进意识形态主题的有效引领,能够充分调动社会的各种价值资源,整合社会的各种价值诉求,满足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提出的。在一定程度上告诉了社会大众,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是贫穷还是富裕,是蒙昧还是文明,是偏私还是公正,是失信还是诚信。因此,各级政府需要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落实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最基本的层面为社会成员提供方向指南,社会成员的各种具体行动在共同价值观的指引下展开。”[5]
(二)促进意识形态话语主体的有效建构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意识形态层面对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提出一项明确的要求:“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6]这一要求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明确了责任。其核心观念,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应具备意识形态能力。没有意识形态能力,就无法成为一个合格的意识形态话语主体。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7]虽是对宣传思想干部的要求,但也适用于全体党员领导干部。如果党员领导干部没有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意识形态工作是不可能做好的。因此,在新时代,全体党员领导干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都必须将“四力”的要求严格地贯彻到自身的学习和工作中,在练好“四力”上下苦功夫。练好脚力是指在学习和工作中要增强“四个意识”,尤其是看齐意识,紧跟中央步伐,不断加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练好眼力是指党员领导干部对待社会舆论和社会思潮要有鉴别力,能够辨别错误思想和言论。练好脑力是指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和立场来批判非马克思主义思潮,透过现象看本质。练好笔力是指在辨别和批判的基础,通过自己的笔对错误思想和言论进行驳斥。同时,不断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应着力练好“四力”,成为合格的意识形态话语主体。
(三)促进意识形态话语载体的有效运用
当前,信息传播最主要的载体就是互联网。各种社会思潮和舆论观点都利用互联网进行传播。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的传播也不例外。互联网是一个多中心、互动式的信息传播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权力分散的特征较为明显。在纸质媒体时代,党和政府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拥有绝对的控制和审核权。然而,在互联网时代,“使新闻媒介的把关人地位降低甚至是消失,只要拥有电脑或手机,谁都可以成为新闻发布者,呈现出观点的公开市场的情景。”[8]在此背景下,一些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以及非主导的价值观念在互联网上得到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传播无疑受到了极大挑战。因此,为有效运用互联网这一载体,必须与负面、有害思想观点及理论在互联网上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西方媒体自2017年起通过网络炒作,无端指责中国在对外文化交流时受政府控制,并以锐实力一词来描述这一行为。锐实力这个词由华盛顿的智库,国家民主基金会(National Endowment for Democracy)所创造,这一指责实质上是出于政治目的,主要是对中国的打压。美前副国务卿斯坦伯格2009年9月在著名的“战略再保证”讲演中指出,美国已经准备好中国登上国际舞台,准备接受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但实际上,美国并没有真正准备好,尤其是心理上没有准备好。中国登上了舞台,美国还是不舒服。上升中的中国仍被西方某些人固化认定为所谓意识形态“他者”。中国所提供的完全不同于西方经验的发展模式,加深了焦虑与基于“模式之争”的“中国威胁论”。对于这样的炒作,必须予以正面回应。2018年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王国庆在中外记者的见证下,对西方舆论所谓中国“锐实力”予以驳斥。他表示,这种炒作本质上是“中国威胁论”的新版本。这样的主动回应,是应对互联网炒作最有力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