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四至”学术之道谱写大学发展新篇章
——评《理念与追求:大学发展的思考与探索》

2020-01-18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学术大学目标

徐 红

(长江大学 教育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已历经跨越式发展而步入后大众化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大学,作为高等教育代表,其发展走势与高等教育的未来命运息息相关。大学的未来发展之路究竟应该如何抉择?这是高等教育学界亟需思考并解答的核心问题。华中师范大学董泽芳先生,在其厚重的著作《理念与追求:大学发展的思考与探索》(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从自身曾经作为一名大学校长的亲身体验与深度体悟出发,以“‘至真’的学术使命、‘至善’的学术追求、‘至美’的学术品格、‘至新’的学术旨趣”[1]对我国大学未来发展之路做了大视野、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与探索。作为一名读过此书的受益者,特意撰文分享一下自己的读后感。

一、以“至真”的学术使命剖析大学发展的形势与问题

“至真”是指致力于真学术而达至真学术,“至真”的学术使命是指以“至真”作为自己的学术使命,即通过致力于运用有关真实数据而对真问题背后的真实根源进行剖析。从该著作来说,“至真”的学术使命主要体现在对大学发展形势与大学发展中相关问题的剖析之上。

在“大学发展形势的分析”这一章中,该书无论在论述国外办学体制上的公私并兴特点,还是投资体制上的日趋多元特点,亦或是高等教育规模因情制宜扩大的特点,均引用了大量的数字型真实数据来阐述国外高等教育的特点;无独有偶,该书在阐述国际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时,从学生来源、大学合作、教育政策、课程设置、教师交流等方面列举大量的数字型数据阐明国际化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尤值一提的是,同样在本章中,该书引用大量的实证调研数据表明知识经济给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明显的挑战。

在“大学教师问题的思考”这一章中,该书花了大量篇幅介绍大学教师学术交往现状的数据获取过程,并在系统分析这些实证数据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普通本科大学教师队伍内部性学术交往的八大状况:一是教师认为学术交往具有很高的价值认识,但其学术交往的意愿却相对较低;二是教师的学术行为普遍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但其学术交往的范围较为狭窄;三是教师倾向于与高声望的同行交往,但交往的频率相对偏小;四是教师交往过于依赖正式组织活动,个性化的交往行为偏少;五是教师学术交往方式发生较大改变,电话网络交往渐成主角;六是教师学术交往网络联结不够紧密,学术交往中教师的结构偏散;七是教师对学术交往的收益评价甚低,交往效果有待提高;八是制约教师学术交往的因素复杂多样,学术氛围不浓影响甚大。同样地,在本章中,该书详细地介绍了大学教师队伍学缘结构的实证调研过程,并基于实证数据指出当下我国普通本科高校教师队伍在学缘结构层面存在三大特点与问题:其一,近亲繁殖现象虽然有所缓解,但学缘类别构成亟待丰富;其二,优质学缘有所充实,但学缘层次构成有待提升;其三,远缘杂交渐受重视,但学缘空间构成有待拓展。

在“大学人才培养的探索”这一章中,通过援引温家宝总理及钱学森老先生等名人的经典话语及国际诺贝尔奖得主的布局数据等阐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社会发展的强烈呼唤,通过引经据典阐明国外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八大特征,即突出全人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促进个性发展的专业设置模式、强调学科交叉的课程设置方式、注重因材施教的教学制度体系、鼓励交流互动的教学组织形式、践行尊重学生的教学管理模式、构建特色鲜明的隐形课程形式、实现全面多元的教学评价方式。此外,本章在分析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时代价值时,运用了谢作栩、王蔚虹、陈学飞、孙大廷、唐余明、孙燕等学者的大量实证性数字型数据来阐明当下着力培养博士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在“大学目标管理的考察”这一章中,为全面而具体地呈现高校目标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该书从宏观、中观及个案三个层面分别详细介绍了中南地区75所院校目标管理实施现状的调查过程、湖北省和广州市9所高校目标管理的综合调查过程、华中师范大学目标管理的实证调查过程。

二、以“至善”的学术追求诠释大学发展的取向与理念

“至善”是指致力于善学术而达至善学术,“至善”的学术追求是指以“至善”作为自己的学术追求,即通过致力于发现解决问题的“善性对策”而不是满足于“有效对策”,所谓“善性对策”即指融入人的善良本性的和善对策。从该著作来说,“至善”的学术追求集中体现在“大学价值取向的追寻”“大学治校理念的思考”“大学目标管理的考察”“大学制度建设的思考”及“大学文化的思考”等章节中。

在“大学价值取向的追寻”这一章中,该书在充分回顾我国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变迁基本历程及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价值取向正向变迁的基本思路的基础上,基于与人为善及与事为善的立场指出:“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在当下均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通专结合”才是高等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质量标准的多样性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结果,质量标准的统一性是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高等教育质量应然的价值取向是统一性与多样性两种标准的和谐统一;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公平与效率兼顾是当代高等教育公平的价值取向。

在“大学治校理念的思考”这一章中,该书在阐述理念的内涵及先进治校理念的特征及其在现代大学发展中的价值后,开宗明义地指出:以生为本是大学办学的第一理念,以爱为基是大学应有的人文关怀,以学为尊是大学根本的价值取向,以法为序是大学治理的基本方略,以变应变是大学发展的动力泉源,以和为贵是大学追求的文化品位。

在“大学目标管理的考察”这一章中,该书事先解析高校目标管理的特征与价值,然后从高校目标管理活动中的主体与客体、过程与结果、共性与个性、适应与超越、定性与定量、刚性与柔性、集中与分散、公平与效率、激励与约束及重点与一般十大关系出发阐释高校目标管理的规律;接着提出高校目标管理研究应该遵循三条原则,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与和谐发展论为指导,坚持理论探讨与调查研究并重,坚持探寻规律与总结经验相结合;最后基于当下高校目标管理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指出改进高校目标管理的六大策略:设置合理的管理机构、营造上下同欲的组织氛围、制定科学的目标体系、合理选择考核主体、运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适时反馈考核结果。

在“大学制度建设的思考”这一章中,该书认为建构我国高教决策模式应该确立统筹兼顾的价值理念,建设多元参与的决策主体,构建以有限理性为依据的决策分析框架,完善科学民主的决策过程,凸显“三化”(结构化、制度化、人性化)并优的决策特征;认为中国高等教育管理改革应坚持如此四大方略:一是确立“以人为本”“和而不同”的高等教育管理理念;二是建构“宏观调控”“自主灵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三是完善“刚柔相济”“内通外联”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四是创建“信息共享”“高效透明”的高等教育网络化管理模式。此外,认为以人为本是高考改革的目标取向,公平至上是高考改革的价值取向,稳中求进是高考改革的过程取向,统分结合是高考模式的原则取向,刚柔相济是招录制度的策略取向。

在“大学文化的思考”这一章中,该书从功能论的角度认识大学文化的目标追求,从冲突论的角度剖析大学文化的发展动力,从互动论的角度探索大学文化的建设路径,并在此基础上阐释了和谐大学文化的八大特征:一是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二是和谐发展的目标定位;三是和合相应的制度体系;四是和协有序的调适机制;五是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六是和雅共生的文化互动;七是和美交融的校园环境;八是和实生辉的办学特色。

三、以“至美”的学术品格阐述大学发展的目标与保障

“至美”是指致力于美学术而达至美学术,“至美”的学术品格是指在学术研究过程中,以“至美”作为基本学术品格开展研究,从而使最后的学术作品达至结构美、语言美、情感美。全面审视董泽芳先生撰写的专著《理念与追求:大学发展的思考与探索》发现,其“至美”的学术品格在全书中均有体现,不过,这种“至美”学术品格在阐述大学发展的目标问题与大学发展的保障问题时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

在阐述大学发展的目标管理问题时,该书仅仅围绕“大学目标管理”这个主题,沿着“高校目标管理的特征与价值——高校目标管理中的过程与规律——高校目标管理的原则与方法——高校目标管理研究的现状与走向——高校目标管理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的线索展开。不仅如此,在语言表达上既注重准确、精炼,又讲究对称与对仗。比如,该书指出高校目标管理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规律就是必须处理好主体与客体、过程与结果、共性与个性、适应与超越、定性与定量、刚性与柔性、集中与分散、公平与效率、激励与约束及重点与一般这十大关系;在高校目标管理中应该遵循六大原则:目标兼顾原则、行动协调原则、过程监控原则、适时反馈原则、有效激励原则和合理授权原则。此外,在阐述我国高校目标管理研究中存在诸如理论研究相对薄弱、认识比较模糊、过程研究不够深入、方法探讨略显单一、研究视角有些狭隘之类问题时,其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曾经作为一名大学校长而当下格外关心高校目标管理的深层情感。

在阐述大学发展的制度保障问题时,从结构层面上看,该书紧扣“保障”这一关键词,首先从总体上探讨大学自身的制度与运行机制,然后分别探讨大学教师队伍的制度建设和学生管理的制度建设,其层次结构十分严谨。从语言层面上,该书的遣词造句非常讲究,比如,在分析如何促进大学教师学术交往这一问题时,该书认为当前大学促进教师顺利进行学术交往的保障主要有四点:一是树立正确交往观念、增强交往意愿;二是健全学术管理制度、激发交往行为;三是创造多样交往机会、优化交往结构;四是营造良好学术氛围、提升交往效果。在谈及如何加强大学自身的制度与运行机制建设问题时,该书认为大学应该落实五大机制:其一,加强高校党委的制度建设、建立和健全坚强有力的领导机制;其二,加强全委会制度的建设、建立和健全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其三,加强学术委员会制度建设、建立和健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和谐共舞的发展机制;其四,加强教职工代表大学制度建设、建立和健全深度对话与平等协商的共同参与机制;其五,加快大学章程的制度和各项具体管理制度的修订,建立健全公开透明的权力调控机制。从情感层面看,该书流露出作者诸多的美好期盼。比如,在阐述大学教师队伍的行为文化建设策略时指出:让知识分享成为一种互惠的行为,给公开知识的成员特定的名声,积极倡导无私奉献精神,是促进教师队伍“分享知识”的策略。在探讨大学教师队伍制度文化建设的策略时,该书提出,大学教师队伍既要通过加强“同行评议”来减少“量化学术”的不良影响,也要加强“扶持创新”制度激励。在阐述大学教师的角色冲突与调适问题时认为,当下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良及职业倦怠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教师角色冲突加剧,且当前我国教师角色冲突业已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理应引起学校及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

四、以“至新”的学术旨趣探索大学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至新”是指致力于新学术而达至新学术,“至新”的学术旨趣是指在研究过程中,以“至新”作为从事学术研究的宗旨,即在研究问题的选择、研究思路的设计、研究方法的运用、研究数据的搜集、研究视角的取舍、研究观点的提炼等方面,都尽可能以“至新”为旨意,从而实现学术创新。通览全书发现,尽管这种“至新”的学术旨趣充斥着全书的字里行间,可谓比比皆是,但它在探索大学发展的路径与策略问题时凸显得更为明显。

进入后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有着不同于大众化阶段的特点,进入后大众化的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之路该如何抉择?在谈及这个问题时,该书立足科学发展的视角明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应充分借鉴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从努力转变高等教育理念、积极创新高等教育制度、稳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效益六个方面着手。

在知识暴增的当代,知识就是经济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高等教育应该如何回应知识经济的全面挑战?本书基于大量的数字型数据,从宏观、中观及微观三个层面,以逻辑思辨的方式提出相应的对策只能是更新观点、改革体制、调整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创新机制。

作为教育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教育,业已走出传统的“象牙塔”而走进社会中心,其发展不仅受到教育系统本身的影响与制约,而且必然受到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在教育改革逐渐深入,社会发展不断推进的当下,高等教育如何处理好种种关系而实现和谐发展发展呢?本书立足管理学的视角认为,高等教育要实现和谐发展,理应做好如下四项工作:其一,通过落实以人为本与全面兼顾的发展观来整合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其二,通过树立合理分工与整体优化的发展观来调整高等教育的系统结构;其三,通过树立扬正抑负与主动适应的发展观来完善高等教育的适应功能;其四,通过树立统筹协调与持续有序的发展观来健全高等教育的运行机制。

“以生为本”既是当代教育的一种理念,又是当代教育的一种口号,还是当代教育的一种使命,如何做到“以生为本”?本书立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视角提出了落实“以生为本”的五大策略:一是确立有利于学生全面、持续、协调发展的培养目标;二是构建适应学生差异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三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四是探索并建立一套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管理制度;五是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平等、教学自由的校园氛围。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教育的主体与关键,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高低与教育质量的水平密切相关。如何促进大学教师专业发展,从而使其专业水平不断提升?该书从系统论的视角提出促进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三大路径,它们分别是创新大学制度,健全六大机制;改革大学管理,营造发展环境;加强教师个人修炼,增强发展内力。

合理的学缘结构有利于促进大学学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创新,如何改善大学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是当前各所大学亟待解决的问题。该书在大样本调查的基础上,立足大学发展的未来趋势指出优化大学教师队伍学缘结构的四大方略:一是基于正确的学缘结构优化观念来提高调整学缘结构的自觉性;二是通过克服近亲繁殖现象来丰富学缘结构的类别构成;三是通过营造氛围吸纳名校学生来提升学缘结构的层次构成;四是通过筑巢引凤招揽八方名师来拓展学缘结构的空间构成。

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是我国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其创新能力培养的水平决定着我国未来人才竞争力的大小乃至综合国力的强弱,为此,其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历来是人们关注的重中之重。问题是,如何提升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水平呢?该书认为,确立“以人为本、创新为魂”的培养观念、凸显创新能力为重的培养目标、加强创新型导师队伍建设、改革研究生培养的选淘制度、改进现存的研究生培养方式并改进激励性的评价方式,是当前可行的应对策略。此外,为了从博士学位论文这个最后的人才培养关口保障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水平,该书从操作层面提出了博士学位论文创新的十大切入点:探索未知的新领域、论文选题的新高度、文献资料的新发现、观察问题的新视角、概念术语的新阐释、谋篇布局的新思路、研究方法的新探索、学科知识的新融合、理论观点的新突破、成果应用的新价值[2]。从某种程度上讲,这十大切入点其实可以作为评判博士学位论文创新水平的依据。

猜你喜欢

学术大学目标
“留白”是个大学问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大学》
学术动态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