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的关系
——由“电车难题”引发的思考
2020-01-18殷全正
殷全正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休谟说:“当我们谈到情感和理性的斗争时,我们的说法是不严格的、非哲学的。”[1]我们所要探讨的是道德生活中的情感与理性。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的关系始终是人们所激烈争论的问题。人的道德行为的产生,既离不开道德情感,也离不开道德理性,二者也是人们进行道德选择、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的依据。道德情感、道德理性与情感、理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道德更具有实践性,而且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的主体和载体都是人。
一、“电车难题”的出场
“电车难题”(The Trolley Problem)最早是由英国牛津大学伦理学者菲利帕·福特(Philippa Foot)于1967年提出来的,后来成为了伦理学研究领域的经典问题。其内容是:一辆电车在轨道上快速行驶,在轨道的前方有五名工人在工作,而此时刹车失灵,无法立刻把电车停下来。但是,在轨道的右侧有一条岔道,那条岔道上只有一名工人在工作。刹车失灵但是可以通过搬动方向盘来改变电车的方向,把电车转到岔道上去,虽然撞死一名工人,但是可以挽救原本车道上的五名工人。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你会怎么做?
通过实验发现,百分之九十的受访者都会选择把电车开到岔道上去,用牺牲一个人的生命来挽救五个人的生命。但是那一个人的生命我们就有权利去剥夺吗?五个人的生命价值就一定大于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吗?满足了最大多数人的利益的行为就是正义且合理的吗?对于类似的疑问我们有太多,对于百分之九十人的做法,我们并不赞同。我们能够改变电车行驶的方向,但是我们无法改变人性善恶的方向,我们能够在实验中做出选择,但是我们不能在实践中做出判断。这就是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作用的结果,也是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相互冲突、碰撞、摩擦而引起的道德困境。
近年来有些学者对“电车难题”进行了改编,进一步加剧了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的碰撞。假如岔道上的那一名工人是您的亲人或者朋友,您还会改变电车的方向吗?假如岔道上的那名工人是位科学家或者曾经为祖国做出重大贡献的铁路工作者,您还会改变电车行驶的方向吗?再假如岔道前方是一名妇女或者儿童,您还会让电车改变方向吗?不同的情景下,人们的选择又发生了变化。也就是人们的情感和理性彼此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斗争或者说是道德情感的参与程度与道德理性的参与程度不同。是理性应该主导情感,还是情感应该掌控理性呢?情景不同,选择也就不同。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产生道德行为的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是受众多不同因素影响的结果。那么,这些因素是什么,又为什么会促使人们做出不同的道德选择呢?
二、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引发的道德困境
传统道德致力于实现社会生活的道德化,但是并没有实现建立一个充满德性社会的目标;现代社会致力于实现道德化的社会生活,却没有建立起一个生活中处处充满善性的社会。我们不断在呼唤道德的建设,不断在寻找道德建设的方法,不断在开辟道德建设的新路径,但是社会中道德问题的形势依然严峻,道德建设工作依然复杂。其中,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的关系问题,无论是在道德理性主义还是道德情感主义内部都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
(一)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人们基于一定的道德认识,从某种人生观和道德理想出发,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产生的一种爱憎或好恶的情绪态度;或者说是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现象、道德行为的爱憎、好恶、信任、同情、痛苦等内心体验和主观态度的总和。[2]道德情感也是人的情感,因此,道德情感在一定程度上有着人的主观性。同时人的情感容易受到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电车难题”中,受访者会根据不同的情景做出不同的选择,那么,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人们参与的情感发生了变化。如果岔道上是我们的亲人、朋友,是科学家,是妇女、儿童,我们可能会做出不同的选择。道德情感是生动的、活跃的,现实生活是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和社会的生活。所以,在现实生活中离不开情感的存在,离开了情感,社会将变得麻木,变得冷漠。但是还有一点需要我们清楚地做出判断:即道德情感不等同于情感。我们可以说情感包含了道德情感,但是我们不能说某些情感的表达就是道德情感的表达。道德情感一定是发生在道德行为中,是人们在面对各种道德问题或者处理各种道德关系时在情感上的表达。男生向女生表达爱慕之情,这是一种情感的流露,而与道德并无关联;向一位帮助了自己的陌生人表达由衷的谢意,这里面就蕴含了一定的道德,能够称为是道德情感的表现。
(二)道德理性
道德理性即道德化的理性或实践理性,指人们在道德生活中用理性来规范自己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是一种正确认识和对待诸种道德关系的理性能力或思维能力。[2]理解道德理性,首先需要理解“理性”。理性的基本含义有两种,其一,它(reason)是指行为主体的一种能力,主要是推理能力;其二,它(rationality)是一个规范性的概念,一个蕴含“应当性”的概念。[3]那么,道德理性即是对“理性”的限定,也就是在道德判断、道德评价或者道德行为中的理性。康德将理性分为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认为理论理性适用于信念,又叫认知理性,而实践理性也就是行动过程中的理性。道德理性是既包含有理论理性,又包含有实践理性的概念。
(三)当前社会人们对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的讨论
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分别形成了道德情感主义和道德理性主义。近年来人们对于道德情感和道德理性的探讨始终没有中断,尤其是对于道德情感的探讨越来越丰富。而在中外的伦理思想史上,道德理性主义根深蒂固,“理性精神”尤其成为了西方所追求的主流精神,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文明程度的进步以及人民对于精神文明生活的迫切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道德情感在道德行为中的地位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单独对道德理性的探讨。目前就研究角度来说,从教育的角度来思考道德理性是最多的。南京师范大学的叶飞教授在论如何培养理性的道德人时说:“为了更好地培育理性的道德人,当代道德教育需要重构理性以及理性的道德生活,使之摆脱抽象化、概念化及认知化的束缚。”[4]并分别从公共理性、交往理性和实践理性来探讨道德教育的三重理性向度。还有学者从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的角度来探讨道德理性主义。重庆大学的柳海涛教授强调意向引发的行动的普遍性道德条件,他说:“一个人是自己意向状态的能动者,并通过道德理性保持它的能动性和合理性。”[5]柳教授把道德理性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他认为道德理性主义的立场在深层次上则是意向内容的社会化。当然,也有学者对道德理性持怀疑的态度。其中,徐凤林教授在总结俄国哲学对康德哲学的批判中,探究俄国哲学家与康德在理性的自律与自足、人的理性与非理性、道德命令的作用与局限等问题上的诸多重大思想分歧。[6]复旦大学的刘清平教授说:“无论在人类的心理结构中,还是在人类的各种行为里,不但意志欲求总是占据着动机原点的主导地位,情感体验的助力效应也往往比理性认知的引导功能更为直接有效。”[7]刘教授认为道德理性主义贬低了善良利他意志作为动机原点对于德性行为的决定性意义。
单独对道德情感的探讨。对于道德情感的探讨学界主要集中于对康德和休谟两人关于道德情感上的认识。康德谈道德情感其重点在于道德动机,在《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中,康德就论证说唯有从责任的动机来履行的行动才有道德价值。浙江大学的徐向东教授说:“康德有很好的理由认为道德情感在道德动机中应该占据一个重要地位。”[8]在实际的生活中,道德动机对于我们道德判断、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产生的影响确实是不可忽视的,甚至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道德情感里更是成了促使人们产生某种道德情感的第一推动力。对于休谟的道德情感的研究主要是从同情原则出发的,赞同休谟道德情感论者认为人性中起根本作用的是感觉、经验和情感,而不是非人先验的理性。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卢春红老师积极肯定了休谟道德情感论思想对于康德思想的影响,她说:“首先,它让康德感受到情感的重要性,并在日后的道德判断中给予并不能提供普遍依据的情感以一席之地。对于道德判断的依据,法则并不是唯一的要素。其次,它让康德接受了情感的本质,并做了关键性的推进。”卢老师认为情感本身在道德行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情感具有作为实践理性的动力意义。[9]当然也有学者对休谟道德情感的批判,对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和道德判断的始发点提出了质疑。湖南师范大学的李彬老师认为道德情感是伦理学中最需要研究也是研究的最为不够的问题。[2]
从道德理性走向道德情感的探讨。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认为道德情感和道德理性是互相影响,共同推动道德行为的产生的。对于二者关系的探讨,学界也有很多,而且也是众说纷纭。湖北大学的吴志文老师认为:“当前道德建设的前提是批判反思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性,而当前道德建设的归宿是走向对道德情感的强调。”[10]吴老师把传统道德与当代道德走向的侧重点做了区分,他还强调道德情感不同于自然情感,而属于自由情感。还有学者批判了道德理性主义是片面强调理性在道德中的作用的一种伦理学说,而无法实现道德化的社会生活。中南工业大学的李建华老师说:“必须充分认识情感在道德科学中的意义,并最终走向对道德情感的强调,实现道德向自由情感的回归,是道德建设同人类心灵的秩序和谐统一。”[11]这也是一种由道德理性走向道德情感的转变,是为在传统社会发展中道德情感长期居于道德理性之下的正名。
(四)道德困境的产生
通过“电车难题”的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在不同的情境下,人们会做出不同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那么,无论最终的结果是什么,无论失控的电车开到哪条轨道上,总会有人伤亡。人们总是会在挽救一部分人生命的同时,剥夺了其他人的生命。也就是说,无论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不是合理的、公平的、正义的。那么问题来了,是不是我们就不应该去做出选择了?很显然,这种做法也是不可取的,这样就使人们陷入了困境之中。
困境一:道德情感与道德情感相冲突,道德理性与道德理性相冲突。在电车难题中,我们假设这样一种情景:一条轨道是五名工人,另外一条轨道上是一名儿童。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的道德情感与道德情感就发生冲突了。我们一方面不能看着五个工人失去生命,同时我们也不能亲眼目睹电车撞向儿童。这里面的道德情感更多的是同情,一个是从数量上产生的同情,一个是从道德情感对象上产生的同情,两者均为同情,均触动了人们的道德情感,但是,这两种道德情感却产生了冲突。再假设上文中提到的一种情景:一条轨道上仍然是五名工人,但是另外一条轨道上是一名科学家。那么,这个时候对于人们道德判断影响较大的就是道德理性了。道德理性告诉我们,应该救五个人,因为他们人相对较多;同时道德理性又告诉我们应该救科学家,因为他对社会的贡献相对普通人较大。这就产生了道德理性与道德理性相冲突的情况了。这两种情景就出现了道德情感与道德情感冲突的困境,道德理性与道德理性冲突的困境。我们能够发现在上述的两个不同情景中其实是出现了相同之处的,即一条轨道上的五个人既触动了道德情感,又引发了道德理性。也就是说受访者对于五名工人的道德判断既受到了道德情感的影响,又受到了道德理性的左右,二者皆对于受访者的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产生了影响。但是,这样的影响依然无法使人们作出的道德判断、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具有合理性、公正性与公平性。
困境二: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何者应该占据主导地位?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对于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的研究大部分都偏重于某一方来谈的。而通过“电车难题”的情景假设我们发现,无论偏向于哪一方都不是合理的选择。认为道德情感应该占据主导地位,那么普通工人的生命就不是生命了吗?认为道德理性应该占据主导地位,那么有谁能够忍心亲手去杀死一名儿童或者孕妇呢?因此,这就产生了第二个道德困境,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何者应该占据主导地位?我们是否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根据某一方面来做出道德判断或者道德选择呢?
困境三: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有没有统一性?很多人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是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有统一性。事实上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在“电车难题”中如何把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统一起来呢?在困境一中已经提到了无论是做出什么样的道德判断、道德选择或者是道德行为,都不是合理的、公正的、公平的,那么这样一种情况下如何实现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的统一呢?我们可以设想很多种情况,从理论的层面来说,我们能够实现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的统一,从理论的层面,我们可以说在做出道德行为时,道德情感和道德理性的作用各占一半。但是,在实践中我们真的能做到吗?我们可以回忆一下自己曾经做过的众多道德选择,不难发现,其中不是道德情感起到了主要作用,就是道德理性起到了主要作用。但是,如果这样思考,我们是不是又回到了第二个困境之中了,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何者应该占据主导地位。我们还可以继续反驳道,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但是如果“电车难题”就是这一个具体问题,那又如何具体分析呢?
综上,对于以上的三种道德困境分析,我们会发现这样的三个道德困境彼此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仿佛形成了一种道德困境的环路。那么,面对这样的道德困境环路,我们能否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来帮助人们去正确处理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的关系,甚至是找到解决这样道德困境回路的途径。
三、处理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之间关系的现实途径
影响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行为的因素有很多,其中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是作为道德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的。那么,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做到正确处理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的关系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本文主要探讨的是道德情感和道德理性对于道德行为产生的影响。想要解决道德困境,就要尽量减少形成困境的因素,而形成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的困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一是视角不同;二是观点不一致;三是方向不正确。那么,接下来的探讨将围绕这三点困境因素来展开,不求彻底解决道德困境,但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正确把握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之间的关系。
(一)关注一个视角
用道德的视角来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的关系且是从同一个道德视角出发。关于道德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困境问题,首先应该做的是思考我们看待事物、回答问题的视角是不是道德视角。如果不是道德视角,那么就不能说是道德问题或者说是道德困境,如果是道德视角,那么我们要思考人们看问题、回答问题是不是站在同一个道德视角上。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视角常常表现为人们对待道德和习惯以及道德与法律特定关系的立场和态度。
在“电车难题”中,一条轨道上是五名工人,另一条轨道上是一名儿童,主张救五名工人的人,其关注的视角可能就是站在社会的层面,从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出发的,而主张救一名儿童的人其关注的视角就是道德的视角了,认为儿童属于弱势群体,更需要被保护。这是视角不同的情景,一个是道德视角,一个是其他视角。同时在道德视角之内又会出现不同,有的人主张救儿童是处于某种道德原则,比如人道主义原则,而有的人主张救儿童是出于自身的某种直觉,这种直觉告诉他应该救儿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直觉主义。这就出现了同是道德视角下不同的道德视角问题了。
因此,解决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的关系需要我们站在道德的视角上并且用同一个道德视角来看待问题、回答问题,这样才能够使我们站在同一个平台上去讨论问题,回答问题的答案才会有共同之处。道德规范是一切道德视角形成的基础和前提,也就是说我们的道德情感和道德理性都要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任何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都不能称为是道德行为。
(二)保持一种观点
用马克思主义联系的观点来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来处理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之间的关系。对于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的认识在前文中也已经提到了,很多的学者是把两者分来讨论的,一部分选择认为道德情感应该占据道德判断或者道德选择的主导地位,对道德行为的影响更大;也有学者认为道德理性应该占据道德行为的主导地位。这两种态度都是割裂了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告诉我们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要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道德情感和道德理性共同作用于道德行为,因此,我们不能够割裂两者之间的联系,更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道德理性寓于道德情感之中,道德情感又通过道德理性表现出来。在“电车难题”中,是应该救五名工人还是应该救一名工人,在做出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时,我们不应该仅仅只从某一方面来思考,既要有道德情感,又要有道德理性。尽管最终无论做出什么样的道德行为都不是完全合理、正义的,但是,我们也还是需要这样的思考方式。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回答我们应该做什么的问题,更主要的是促进我们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前者是传统伦理学回答的问题,后者是元伦理学关注的问题。单纯从道德层面来说,把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联系起来思考,更有助于把我们塑造成一个道德情感理性主义者。“情感理性既可以界定为一种推理能力,即通过情感反应从某些事实前提推出规范性判断或价值判断的能力,也可以界定为规范性或应用性的来源之一。”[3]
道德情感理性就是用马克思主义联系的观点来认识事物和分析事物,同时我们也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来处理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的关系。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在影响道德行为的过程中是有矛盾的,而矛盾具有普遍性、特殊性,我们要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在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的矛盾中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反对片面看问题。
(三)把握两个方向
横向:把握适度的原则。前文中已经介绍了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同时寓于一个整体之中,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我们要把握好二者的适度原则,即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的适度原则。关于道德情感的适度,起初是由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他的中道思想就是对于适度原则的概括和总结。道德情感有三个层次:过度、适度和不及。而处于中间的适度被普遍认为是最好的层次,是我们应该追求和在实践生活中努力实现的层次。那么,同样,理性也需要遵循这样的原则,保持适度,而避免过度和不及。只有把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都保持在一个适度的程度,才能够使我们正确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纵向:推动目的论、手段论和效果论的有机统一。目的论又叫动机论,在我们进行道德选择和道德判断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什么样的目的就决定了我们采取什么样的行为。而道德情感在道德动机中又占有了重要的地位,浙江大学的徐向东教授就分析了康德哲学中道德情感在道德动机中的作用问题。道德理性对于道德动机也有一定的影响,只是在不同情境下其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不同。手段论对于我们分析道德问题,解决道德困境也是有重要意义的。在伦理学中“善”分为“目的善”和“手段善”,在道德中同样如此,有本身即为道德的事物,比如勇敢、公平、正义等,也有手段为道德的事物,比如乐于助人、投桃报李等,但是也有手段为不道德的情况,比如落井下石、坑蒙拐骗等。在分析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的关系时,我们也要注意道德行为所采取的手段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效果论又称为后果论,被很多人认为是与目的论或者动机论相对的,就是通过一定的行为产生的效果或者后果。而这种观点是最容易误导人们对道德行为做出正确判断的,也不利于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之间关系的处理。在道德问题上,我们不能够仅仅从道德效果来看待道德问题,不能割裂动机、手段和效果之间的关系,而应该把三者统一起来思考、分析。
从横向和纵向这样两个方向来分析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之间的关系,其道德行为才是更加接近于合理性、正义性和公平性的。横向中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对道德行为的影响都要把握适度的原则,当然这种适度不是绝对的中间,更不是折中主义,而是需要结合具体的情景作出判断;纵向从目的论、手段论和效果论三者统一的方向来确保我们所做出的道德判断或者道德选择能够真正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符合“善”的要求,而后通过道德情感和道德理性对我们的道德行为产生影响。
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二者是相统一的,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由“电车难题”引发的对道德困境的思考,其主要困境在于处理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的关系上。在这一看似无法解决的困境中,通过道德的视角、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以及把握“两个方向”的实践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我们最大可能地接近所追求的合理性、正义和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