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艺术和科技为两翼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
——基于广西师大快茶创客工作室的探索和经验
2020-01-18朱艺华
朱艺华
(广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广西 桂林 541004)
一、时代背景下培养高校创客人才的迫切需求
所谓创客,最初始于英文单词“Maker”,指出于兴趣与爱好,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2013年全国两会,“创客”首次被写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创客运动源于民间,推向校园,甚至改变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教学方式。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双引擎”。加强创新教育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创新教育是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突破口,国际教育也正在把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如何夯实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如何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是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的急切需求。
二、普及型创新教育与专业型创新教育相结合的高校创新教育特点
2010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一文指出: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突出专业特色,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设置要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要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一方面,以创造力为表征的创新能力是一切创新活动萌芽的种子,另一方面,围绕机会和资源所培育的创业能力是创业活动开展的原动力[1]1。我们的时代对于大学而言,最为重要的是“创新创业”而不只是“创业”,现代大学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不再是财政危机,而是创新创业能力的匮乏[2]1。
在国家大力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下,要使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并贯穿于高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更深刻的广泛性与普及性[3]81,也就是即要“面向全体、注重引导、广谱施教”,同时更要注重“结合专业、强化实践”,应按照不同专业的特点,区分、界定、提炼出不同专业的创新教育内容,创建适合专业学科的教育方法,努力在普及型创新教育背景下创建出各专业学科创新教育的系统架构,避免专业学科创新教育脱离普及型创新教育的状态。
三、信息化手段升级与创新动力降级的矛盾及思考
在教育技术手段层出不穷的信息时代,高校的学习环境不断创新,各种先进的教学硬件不断涌现,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没有因此得到了提升,反而不少学生没有学习兴趣,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翻转课堂、远程教育、STEAM、线上学习各种新的教学方式不断推出,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学会了各种信息化技术就拥有了创新能力。根据对4 个不同专业近400 名的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的大学生表示不喜欢太多的线上课堂,甚至对学习先进的技术也没有很高兴趣,觉得太枯燥没创意不实用。在没动力没目标的学习氛围里,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成果都没有明显的收获,这与不断改善的学习硬件形成了矛盾。设备即使升级到最高版本,如果没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育者,就应该思考问题所在?该如何解决?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学生的眼睛里没有光,脑袋里没有想法。心里没有进行创造的强烈愿望。即使有学生想实践,但是又时常难以忍耐奋斗的孤独,加之缺乏有效的引导,因此,在教学硬件环境不断升级的信息化背景下,如何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才是撬动求真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
只有切实践行陶行知“学中做、做中学”的教育思想,才能重新驱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既是对杜威“做中学”思想的批判性继承,也是中国近代新兴教育产生以来,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的重大改革。“教”与“学”的中心都是“做”,因此,以实践与创新活动为“做”起来的驱动力,以创客导师为引领,实践“做中学、学中做”的教育理念,方能培养大学生创客人才。高校创新教育必须突出专业特色,创新活动必须要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要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标,以专业能力培养作为教育基础,通过紧密结合专业的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四、构建以艺术和科技为两翼培养创新人才的策略
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必须紧密分析、结合专业特色,突出专业特色,着重于创新教育模式的改革,必须有创客导师持续引领,学生不断思考和发现学科的现实应用路径。无论大学生今后是就业还是自主创业,其最大的优势依然是其专业知识。高校教师也应当以普及型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为基础,努力开展学科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相关研究,不但要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也要学习创新创业的理论和经验,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充分掌握相关专业的实践技能,引领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4]61。建立一个能充分开展实践活动的创客空间,依托可行性的课程,创客导师对大学生进行训练,培养创客苗子,将会高效提高本科生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以艺术和科技为两翼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策略
1.以艺术课程为依托的教改活动启动创新实践活动
为避免创新教育表面化、片面化、形式化、碎片化,应依托具体的课程进行专业型创新教育。为培养高校的创新人才,即使没有项目经费,具有园丁精神的灵魂工程师也可以启动教改思维并开展教改活动,依托课程的教改活动培养本专业的创新人才。教改活动本身就具有创新的特性。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涉及艺术、信息技术的课程较多,培养目标也要求学生能成为技术与艺术两方面的综合人才,学生要成为“大鹏”式的人才,必须以艺术和科技为两翼开展学习才能成为优秀的专业人才。以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大学生为教改对象,以《摄影》《多媒体美术设计》《美术基础》 等艺术课程为依托,创建快茶创客工作室,启动创新实践,纳入多个年级的学生,最终形成“立体化学习群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十年的教改实验中,《摄影》课最为成功。最初建立起的模式较为简单,是本科生高年级直接辅导本科生新生,是“一名任课教师—本科生高年级—本科生新生”的“跨年级”模式,最后发展为“教师团队—研究生—本科生高年级—本科生新生”的“立体化学习群”模式。以创客工作室主持教师为核心,搭建教师团队,教师群策群力整合了《摄影》《教与学的科学》《教学设计》多门课程,以《摄影》课堂作为实验基地,预设一个实践任务,多名教师同一课堂,高年级学生不但复习了刚刚结束的摄影知识,还在辅导新生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管理能力。新生在这种学习情境下,年龄代沟零距离。采用立体化学习群模式后的班级,学习兴趣变得浓厚。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讲解学习任务,指导学习小组开展活动,尽全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将高年级学生定位为“助学团”。立体化模式不但提高了新生的学习兴趣,也引起了老生自主回炉学习的热情,从最初的只有几个人报名参加助学团,到第十次活动时,高年级几乎全班报名助学团,交流兴趣空前高涨,打破了单一的班级制授课方式,变为多层次班级同堂共学的立体化学习方式,学习效果与学习记忆更深刻,教改活动中设置的创新任务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才能完成,践行了陶行知“教、学、做三合一”的教育理念。
2.以具有挑战性的艺术竞赛促进科技能力的大力提升,促进创新思维的形成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应完全等同于商业性质的创新创业教育,应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核心。提高在校生各专业的人才质量,才能为国家的创新创业事业打下坚固的基石。快茶创客工作室的主持教师鼓励大学生创客去选择并参与有一定挑战难度的专业赛事,激励自身克服各种学习困难,主持教师对比赛进行辅导,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成立竞赛团队,指导学生进行创作。在竞赛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比赛的要求、难点、团队优势,鼓励学生克服各种创作困难、竞赛困难,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赛后分享比赛成果,犹如年度学习盛会,促使学生对创造的价值进一步深化,促使他们坚定了追求创造力的人生目标。通过专业比赛极大促进了大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团队协作能力。
3.艺术与科技老师形成创客导师团大力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以提高技能为主要目标,进行高质量的实践交流,创客工作室创建了《专业高手进基地》《大师兄来啦》等专业交流互动项目。邀请校内外的专业技能高手前来交流,同时在教室和实验室里临时开设工作坊性质的指导活动,由艺术教师、科技教师、企业人士共同形成指导团队,共同指导大学生增强专业技能。工作室主持教师邀请有成就的毕业生回母校与在校生开展心得交流,以工作的实际经验传经送宝。相似的课程,共同的困惑,共同的老师,相同的记忆,这些共同的因素使得交流氛围轻松友好,专业上的无代沟感更是强有力地成了在校生的学习榜样,激励其在专业上进行更深度地钻研,最终促进了创新活动在愉快友好的氛围中完成,学习效果良好。
4.设置创客展示长廊促进创新学习交流,营造创新学习氛围
主持教师选取包含了艺术与科技双元素的课程内容,每年至少开展两次学习成果展示。展示活动犹如一个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长廊,令参与者拥有学习成就感,成了学习榜样,同时也勾起了创客新苗子的羡慕感,生成了渴望参与其中的学习动机,在观摩课程的理论作业、实践作品、才艺作品的同时,更明确了课程的实践与创新目标,更明确了完成任务的方法。
5.创客导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引领者、续航者
创客空间的主持教师本身必须具备创客的特质,具有创新创业的精神,具有不断学习的能力,创客教师只有不断追求卓越,才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创客榜样,也因此才有能力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指导,才有能力主持创客空间。当代大学往往更重视教师的科研能力,但是作为教师自身,同时应具有教育情怀,只有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未来,在教学上追求品质,以专业能力培养作为教育基础,以工匠精神贯穿教学实践活动,以创新教育为突破口,才能培养出真正优秀的人才,才能为社会不断输送充满活力的血液,整个民族的创造力才能不断提升。同时,创客教师只有关注大学生创客的身心健康,关注他们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关注他们的未来发展规划,才可能引领大学生自发地体会创新活动的艰苦和乐趣,培养出优秀的创新人才。
通过以艺术和科学为两翼的多元化教改实践,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乐趣,以及实践能力。通过对在校生和毕业生的访谈,毕业生对这种带有竞争色彩的多元化教学方式认可度高,认为提高了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强烈希望这种形式的教改活动还能再继续。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种逃避的、消极的手段和尝试,不是简单地鼓励学生注册开办公司。专业型创新教育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开展不同形式的创新活动,才能切实抓住“专业创新”的内核,才能真正夯实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大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创业应属于具备了一定创新能力、创业意识的学生在有意愿、有条件、有项目基础上的“自发”行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是“教育”,而“教育”的源头是“创新”,中心是服务于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途径是从创新思维、创业意识、专业技能、创业能力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最终促进学生就业创业的全面发展[5]42。
(二)为保证大学生创新力持续发展的管理策略
建立稳定的管理制度更利于创客空间的持续发展,同时也是大学生创造力得到训练的重要保障。创客工作室的核心是主持教师,需要有强烈的教育情怀,其本身也应具有“maker”的特点,创客教师需要以创客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创客空间是不动的基地,但是每一年学生的流动率会无法保持住创客工作的稳定性、持久性,只有一个长年驻扎的创客型教师主持创新活动才能使创客工作室具有凝聚力。
1.创建创客工作室的自由探索空间
创客空间建立自理制度是维护学生创作的有序保证。空间至少具备电脑等基础硬件设备,同时空间必须成为主持教师与创客学生讨论、汇报、指导的地方,必须成为学生自己探索的地方。在有限的空间条件限制下,无法满足所有学生工作的需求,就必须建立轮流工作制或工位制。借鉴实验室管理制度,制定值班表,确定出工位使用办法。在硬件条件极其不足的情况下,联合个人设备,形成团队共用方式。多种举措结合,满足学生的创作需求。创客工作室不是社团,不是为了培养一点兴趣爱好,而是为了培养真正热爱创新创业的行业人才,成为社会创新创业的输送带。行政化管理会将创客的活力束缚,会占用学生大量宝贵的创作时间去开会、汇报、填写材料。在爱国爱党爱校的原则下,创客空间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性、专业性、自由行、实验性,因此必须把握好创客空间的性质,不能被行政化。线下空间是生态基础。创客活动需要一个固定的实验空间开展活动,空间是活动的生态环境,是凝聚师生情感的场所,是学生团队增强凝聚力的地方,是开展各种学习交流活动的基地。争取场地创造空间条件,创建大学生实践与创新小高地。在有限条件下,大学办公空间紧张的问题会制约了创客空间的生存和发展,但是创客工作室的师生不能守株待兔,可利用各种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取创业孵化基地,开拓成一个或多个创客空间,然后将所有创客分组进驻,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2.创客导师与学生预设具体化目标
预设具体化目标是保证不同学生都有学习收获的有效方法。在以竞赛式项目式为学习方式的过程中,主持教师要分析每个创客学生的基础、水平、性格特点、爱好等个性化特点,对团队组合提出建议,同时对学生要达成的竞赛目标进行分层预设。针对学生的基础强弱情况引导学生参加竞争强度不一样的竞赛活动,基础分层,目标分层,重在参与,真正保证每个学生在创客训练中培养了自身的创新思维,提升了专业创新能力。
五、结 语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创业实践行为和目的,还应当在原有的专业学科教学基础上增添创新创业的专业教学内容,从而以专业学科实力促进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高校要在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教学和实践中深入挖掘专业学科的应用价值,并且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机制,保证专业学科发展下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具有良好的效果[4]61。以专业实训为抓手,以创新性项目和竞赛为方式,通过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广西师大快茶创客工作室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努力探索了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创客工作室里的大学生快速地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养,就业创业心智也趋向完善,不但重新找回学习的动力,还让自己的学习行动变得有意义。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不仅需要学校的重视,更需要学院、专业老师的重视,只有在普及型创新教育基础上把基于学科的专业型创新教育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构建出完善有效的培养模式,才能真正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