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仡佬族文学本体性探究

2020-01-18莫西宁

贺州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隆林仡佬族神话

王 迅,莫西宁

(广西大学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仡佬族,在广西有0.29 万人,是广西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广西仡佬族多数在明清时期从贵州迁移而来,主要分布在隆林各族自治县的德峨、长发、岩茶、良、常么等乡,而以德峨乡的磨基、三冲等村最为集中。此外,与隆林接壤的西林县也有少量仡佬族聚居点。

仡佬族人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他们有着自己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就是仡佬族民间文学。仡佬族民间文学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多样,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色。仡佬族民间文学见于书面的很少,口头流传的却十分丰富。仡佬族的民间文学体现了仡佬族人民不畏艰苦,敢于斗争,热爱生活,热爱和平的民族精神,也体现了仡佬族人民勤劳淳朴、善良宽容的性格特征。广西的仡佬族人生活在隆林县,西林县山区之中,他们对人和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看得十分透彻。正是仡佬族人这样地心境,形成了他们特有的审美情趣,也构成了他们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学。广西仡佬族的民间文学的主要形式,可以分为歌谣、传说、神话三种。以往的民族志、民族史以及民族文学对仡佬族文学的研究通常是从笼统的文化视角着眼,却忽视了其文学自身的“本体因素”。基于这种研究现状,本文主要从文学本体性的角度,即从仡佬族文学作品本身出发,简要地梳理广西仫佬族文学的审美特征。

一、丰富多彩的歌谣

广西仡佬族歌谣源于本民族现实的生产与生活。男女交往,迎送宾客,祈年节庆,贺喜禳灾,祭祖吊丧,都缺少不了歌谣。这些紧贴生活的歌谣,生动活泼,多姿多彩,已成为广西仡佬族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仡佬族歌谣是他们情感的真实写照。这种说唱形式的民间文艺由于特别贴近生活,更易于让仡佬族人民接受。从内容来看,广西仡佬族民歌可以分为苦歌、情歌、仪式歌、生活歌、时政歌等。从形式来看,有的句式整齐,有的不整齐,固定行句,非固定行句,押韵押调,押韵而不押调,押调而不押韵,既不押韵也不押调等[1]。

(一)苦 歌

纪实性是苦歌的一大特点,其字里行间深刻地揭示了历代反动统治阶级对仡佬族人民的压迫和剥削。在万恶的旧社会,仡佬族人民受到残酷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苦歌正是仡佬族人对自己所受的种种不公对待以及悲惨遭遇做出的血泪控诉的一种文学样式。如:

油油蚱蜢平地飞,伶仃孤儿多受亏。吃了几多荞麦饭,着了几多冷风吹。……太阳早出天不晴,爹娘早死不成人。叹我爹娘死得早,七灾九难不成人[2]30。

这种歌式的特点是四行为一首,偶句(有时候也包括第一句)最后一个字押韵。头一句用的是比兴手法,使吟唱的内容令听者闻听之更加心酸;令歌唱内容更深刻地反映出在旧社会仡佬族人民遭受的苦难,也更深切地表达了仡佬族人的凄苦心境。歌曲的韵律虽不够规则,但构思比较完整,音韵铿锵,自成一格。

(二)情 歌

情歌也称为花歌,是传统婚俗中的一种说唱歌式,充当着沟通仡佬族青年男女爱情婚姻的媒介。在仡佬族男女青年刚开始互相认识的时候,往往通过情歌来打探对方的心思,又以情歌来相互表白爱慕之情。仡佬族青年男女常在田间地头,或在热烘烘的火塘边,又或在吉日佳节的宴席上对唱。如:

男歌:三根竹子一样长,砍了一根编提篮。一年不给提篮烂,三年再跟妹来谈。三根竹子一样高,砍了一根做洞箫。一年不给洞箫坏,三年再跟妹来交。

女唱:一根竹子十二节,一节好比一个月。吃饭吃肉难下肚,想念情哥眼出血。一根竹子十二丁,一丁好比是一天。描画绣花手发抖,想念情哥眼发炎[3]92。

以上是广西仡佬族情歌的第一种类型: 八句式。一首有两节,男女各唱一节,每节8 句,每句7个字。上下节不同韵,各节押脚韵。又如:

男声:生不离来死不离,生死共枕死共泥。哥在深山变大树,姐到水中变金鱼。

女声:高坡砍柴要留根,起房造屋要留门。早懂妹心这样好,早早和妹做情人[3]92。

以上是仡佬族情歌的第二种类型:四句式。跟八句式一样每首两节组成,也是男女对唱,略有不同的是四句式每首偶句押脚韵,第一句也可以押韵,每节的二、三句内容大体相同,只有个别字改动。又如:

我们上坡上到顶,我们下坡下到平。高坡栽豆绿如锦,地里种谷黄如金[3]92。

这是第三种类型的仡佬族情歌:独立式,一般八句独立成章,不分节。隔句押韵,一韵到底。花歌的每句歌词字数匀称,音韵要求较严,实际上是一种格律体的短歌。

(三)仪式歌

仪式歌也叫仪礼歌,排歌。是一种自由体的长歌,每句字数不限,音韵要求不十分严格。大多三段式,每段句数不限,少则两三句,多则一二十句。各段之间有一定的意义或者逻辑关联,但不十分严格。在百色市隆林仡佬族地区广泛流传的《开路词》,就是排歌形式。

你家有几间房?一间关牛,一间关马,一间关猪,一间关鸡。你抓一把米,喂饱你家老母鸡,你就转身朝一边走; 你家有只黑毛狗,你丢一颗骨头给它吃,你就转身朝一边走……[4]。

以上是一首三段式的仪式歌。“开路词”是隆林仡佬族人将逝者抬出家门时唱的歌,是办丧事的程序之一。由于隆林县仡佬族人的祖先是三百多年前从贵州迁徙来的,故称“舅父在贵州”。隆林以黔西南以红河为界,故称“河对面”。这首歌表达了隆林仡佬族人民对先祖的思念和对逝者的哀思,其语言质朴、清澈,朗朗上口,适于在祭祀过程中吟唱。

(四)生活歌

生活歌颇具当地特色,反映了仡佬族人的文化意识和生活观念。一首在隆林仡佬族地区广泛流传的《老了歌》,表现出了仡佬族人的独特情感。歌曲这样唱道:

人老了,人老了,好比葫芦老了藤,老了种,老了心,想变后生变不成。子不孝来女不孝,苦命老人苦上苦。苦三苦四老人苦,不知苦到哪一春?[1]85

从这首歌中,可以看到孤独老人无依无靠的凄苦情景。还有《读书歌》,体现了仡佬族人掌握文化知识的迫切心态:“读书可读不可丢,读得诗书胜大丘,白天不怕人来借,夜里不怕人来偷”[1]85从这首生活歌不难看出,仡佬族人民意识到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五)时政歌

在不同的时代,仡佬族人的时政歌就有不同的内容,体现出仡佬族人民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精神面貌。由于历史原因,仡佬族人杂居于汉、壮、苗、彝等民族之中。建国以前,仡佬族劳动人民备受欺凌。红军到来后,不但解放了仡佬人,也将军民鱼水情留在了仡佬村。新中国成立以后,共产党提倡各民族平等,号召各民族大团结,翻身的仡佬族人民当了家,于是他们高唱:

红军纪律甚严明,把我阿仡当亲人。阿仡红军鱼水情,红军阿仡一家亲[5]44。

仡佬族人的民歌,在音律方面不仅有押韵,还有押调。从概念上说,押韵是诗词、歌赋、联语中常见的语言格式,即这些作品中的某些句子的末一个字或其他部位某个字,所用的韵母相同或相近,使音调和谐优美。这样不但便于记忆,吟诵起来也朗朗上口。所谓押调就是歌谣的每行、每句或在某歌行的最末一个音节,采用同一声调,使得仡佬族歌谣更具有音乐色彩。在唱词内容上给人以激发情绪的作用,也在艺术形式,唱曲风格上,给人以清新别致的感受。

二、绚烂别致的传说

仡佬族的传说主要反映本民族的思想意识和美好愿望。在艺术形式上,表现手法奇特,想象新颖,情节曲折,故事生动有趣,又合情合理。很多故事传说反映了仡佬族人民对真善美的歌颂,对假丑恶的批评,是仡佬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仡佬族的传说可以划分为动物传说、人物传说、风俗节日传说和地点传说等。这些传说是仡佬族劳动人民长期战天斗地的生活经验的呈现,它离不开对生活劳作的自然环境以及劳作场景中的人和动物的细致观察。

(一)动物传说

动物传说篇幅短小,却展现了该民族先民生活的印记。比如,《鱼为什么没有舌头》讲述在古时候,仡佬族人不懂得用哪种动物来耕田犁地,于是先试用了狗和羊,发现它们力气不够,后来祖先从鱼的口中得知办法,用绳子穿上牛的鼻孔来犁地。为了报复,牛到水边把鱼的舌头咬断了。所以,现在的鱼没有舌头。又如《老鼠吃粮》,故事基本情节是这样的,很久以前,有个流浪孤儿,他很好学,可惜父母早死,靠乞讨度日,到处受人欺负。他在乞讨的路上,看见一群小孩在追打一只老鼠(传说是只鼠王),他便自言自语道:“可怜啊,小小老鼠也同我一样遭难。”幸运地逃脱后,鼠王决定寻找这位同情它的人。孤儿在老鼠的供养下生活,又考取状元,当了大官。孤儿当官后要回报老鼠,决定让老鼠搬来和自己共居。从那以后,老鼠就常住人家。

这两则有关于动物的传说,表面上是解释在仡佬族人生活区域内的动物的由来,比如江河里的鱼,田地里的牛,屋子里的老鼠。实际上是描述鱼在水里的嬉游,牛在地里的犁田,老鼠在堂屋里穿梁等自然界的动物行为,并在这基础上加入了新奇的想象。而尝试用不同的动物犁田,以绳穿牛鼻孔犁田快,人鼠共存房内等描写,又从侧面反映了仡佬族人勤劳与智慧,善良与淳朴。

(二)人物传说

人物传说一般篇幅较长,从中能看出广西仡佬族先民的历史,或是迁徙史,或是开荒史等。人物传说最大的特点就都是歌颂劳动者的辛勤劳作。

《拉朗找金子》 是人物传说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从这篇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广西仡佬人的迁徙史:从贵州逃难来广西;看到广西仡佬族先民初到广西时的艰难:躲避在高寒山区中,树高林密,野兽出没,只能靠打猎为生;看到仡佬先民重建家园的艰苦:披荆斩棘,辟山开荒,造良田种庄稼;看到在创业中,仡佬人如何激发与教育下一代:用劳动的双手才能斗天斗地斗野兽,才能产粮,致富,生存下去,“老老实实地薅了十道草”就是在告诫:只有实干,才会有丰收。故事中的“大伯”,实际上就是流离生活中老一辈实干家的形象。

(三)地域风俗节日传说

如《大水井》《“六月六”的来历》等地域风俗节日传说,一方面是对仡佬族劳动人民参加劳动生产,并通过劳作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的描写,另一方面是通过对劳动生活场面的描写,对仡佬族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自然风物进行刻画,根据自身的观察和感受来编造反映本民族历史、社会生活及地方风物的传说故事,表现仡佬族人民探索自然、表达自我的心理诉求。

三、奇幻隽永的神话

神化,是人类蒙昧时代的童话,是远古民族用他们丰富的想象力解释这个世界的产物。广西仡佬族的神话,不仅涉及面广,而且故事优美动人、叙述生动形象、情节波澜起伏、又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丰富的智慧。从整体内容来看,可以分为创世神话、征服自然神话、远古社会生活神话。

(一)创世神话

仡佬族先民在生产劳作的过程中,用自己朴素的审美观念去观察和认识身处的世界,又用自己活泼且丰富的想象力来解释自然界的现象,比如天地的形成,山川草木风雨雷电的来源,人类的起源。他们在万物有灵的观念支配下去认识自然,把自然人格化,继而产生了创世神话。鲁迅先生说:“昔者初民,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之上,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凡所解释,今谓之神话”[6]11。

如流传在广西仡佬族的创世神话神话《开天辟地》中,有一段关于自然界万物的描写:

“天底下,像人一样,泥土,是地的肉;山坡,是地的头颅;草木,是地的毛发;水坑,是地的眼睛;岩洞,是地的耳鼻;岩脚口,是地的口唇;弯弯的山,是地的手脚;岩石,是地的骨头”[7]。

(二)征服神话

仡佬族先民在生产劳作的过程中认识了自然,继而就产生了征服与支配自然的想法,于是乎创造出扭转乾坤的“神”来。这种神,其实就是把族群里的劳动能手神化了。高尔基曾说:“在原始人的观念中,神并非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一种幻想的存在,而是一种武装着某种劳动工具的完全现实的人物。神话的创造在自己的基础上乃是现实主义的。”[8]322这就产生了征服性的英雄神话。

如流传在隆林地区的仡佬族神话《太阳和月亮》这样写道:

“原来天上有七个太阳,七个月亮; 把地上的草、树、人和畜,晒得枯的枯,萎的萎,死的死,亡的亡;后来仡佬族英雄阿膺徒用长竹竿把六个太阳和六个月亮打掉,只留下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9]59。

(三)远古社会生活神话

落后的生产方式,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加上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得仡佬族先民们对生命十分的重视。这样的重视又导致了仡佬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在于自然界不顺应时,仡佬人便调整自己的行为,并采取一系列活动来把自然界当成有灵性和神性的圣灵加以祭拜,这就是远古社会生活神话。

如《祭田母》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远古时期,在田里长出的禾苗枯黄矮小,不结粮食,一时间,老弱病残全部饿死了,饥饿使族人们越来越少。土地神化身为一个白须白眉的老人走来对族人们说:“这也怪你们,田土是你们的母亲,哪有儿子不照顾母亲的道理?”说完,飘然而去。族人们明白了老人的意思,大家齐心协力开渠引水,翻土施肥,于是,庄稼又有了好收成。仡佬先人们感激土地神,不仅敬奉田土如老母,而且,每年的播种季节,还要用田里出产的粮食做成糕点,撒在田里,烧香点烛,磕头拜祭,名曰:祭田母”[10]。

仡佬人的神话反映了古时的社会现实和自然环境,及人民的心理,在这点上它是现实主义的。他们的神话又表现古代仡佬人征服自然的坚定信念和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又是它的浪漫主义精神和表现手法。仡佬人的神话通过大胆的幻想故事和夸张的情节描写来表现它的浪漫主义精神。神话中的英雄人物大都性格夸张,神力非凡,极富神奇色彩;但这些人物都寄托着仡佬人民的美学思想。虽然仡佬族的神话故事想象优美,大气磅礴,但又显得很单纯、朴实,给人一种古朴的美感。

四、广西仡佬族文学传承与保护

(一)广西仡佬族文学的传播与影响

由于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仡佬族人历来都有和其他少数民族混居的现象。隆林县境内居住着仡佬、苗、彝族、壮、汉等民族。混居及和不同民族村寨间的经济交往或生活往来,使得仡佬族语音夹杂着苗族,布依族,彝族的语音,还形成不同民族通婚,宗教信仰相似的情况。在如此“混杂”的生活和文化环境下,仡佬族的文学也呈现一种“混杂”的状态。

仡佬族人认为“坚韧”是其族人生存与延续的宝贵品质; 他们又认为在自然界中最能表现坚韧——这种品质的事物就是竹子。所以,广西仡佬族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竹子的传说: 比如《竹王》《过金竹桥的传说》等。仡佬族人对竹子的崇拜也影响到了周边各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都流传着类似的“竹传说”,如布依族民间流传的《竹王的传说》、苗族民间有《竹王的故事》、彝族民间也有《竹的儿子》,这些都是混杂化的产物。

每年的三月初三是仡佬族人的“祭祖节”。这一天是一个庄重的祭祀节日。相传仡佬族祖先在阳春三月被别的民族从外省驱赶并流落漂泊到广西隆林。在隆林,他们艰苦创业,繁衍后代,所以仡佬族后人都要在每年三月初三到“祖先洞”进行祭祖活动[11]173。而在彝族,三月三是祭祀山神,彝族人通过对山神的祭祀乞求山神为人民祛灾赐福。瑶族、侗族的三月三却是男女青年相聚见面的日子。

关于“树崇拜”:对于仡佬族人来说,源于对祖先崇拜的“拜树节”,原先在贵州时还是“竹崇拜”;仡佬族先民从贵州迁徙到广西隆林地区后,对祖先崇拜的形式由“竹崇拜”转为“树崇拜”了。这种信仰方式上的转变,除了自然环境的原因,主要还是受到周边少数民族信仰观念的影响。仡佬族祭祀文化的变异,还体现在对外族祭祀文化的吸收和融合上[12]157。隆林仡佬人独拜青冈树,而周边的少数民族里,苗族素有崇拜枫树的习俗,壮族自古崇拜榕树,马缨花(吉祥树)是彝族的图腾之一,瑶族村寨里最集中的位置都有桂花树。

(二)对仡佬族民间文学的保护与传承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和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仡佬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发展遇到了许多困难及问题。[13]50很明显,仡佬族的传统民间文学已经呈现较为严重的“渐亡性”。根据其民族文化深度濒危的情况,十分有必要深入思考仡佬族民间文学的保护与传承的问题。对广西隆林地区仡佬族民间文学的保护,涉及了现代与传统,继承与发展,外部保护与自我保护等关系;而一切外在的“助力”,只有成功地转化为内部发展的动力,传统的民间文化才能获得生机。因此,民族自身的文化主体意识与主体性精神培育是关键。[14]1-4一个民族,不管时间如何流逝,所处环境如何改变,只要在仡佬族人民内心的深处有主体文化的意识,自觉地发挥主体能动性的作用,仡佬族民间文学与文化才能得以保护和传承并发展下去。

猜你喜欢

隆林仡佬族神话
爱情神话
百色隆林:迎来深圳市罗湖区8名支教工作者
隆林各族自治县近三十年气候变化与气象灾害特征分析
神话之旅——奇妙三星堆
神话谢幕
传统回归之仡佬族“哭姊妹”婚俗研究
少数民族音乐
隆林、田林苗族月琴音乐之研究
隆林黑山羊养殖优势与展望
“神话”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