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网络编辑在网络媒体传播中的把关作用
——以网络暴力为切入点

2020-01-18胡慧河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暴力素养信息

胡慧河

(广东财经大学 学报编辑部,广东 广州 510320)

1 问题的提出

从2019年10月“无锡跨桥侧翻事故”到之前的“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等,每当发生一件影响较大或后果较严重的事情后,没等真相出来各种谣言和揣测立马充斥在网络上,最后由公安部门出来辟谣才能真相大白.如何快速、高效、准确地发布网络资讯,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呢?尤其在当前网络暴力较为普遍、严重影响人们生活的情况下,网络内容建设和发布的工作尤显重要.通常将利用相关专业知识及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从事互联网内容建设的人员称为网络编辑,其对网络内容的输出承担着重要的把关作用.网络编辑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于2006年首次被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服务于互联网高速发展和网络媒体的快速成长,但又于2016年被国务院取消了职业资格认定.尽管如此,随着互联网越来越普及,现实中类似于网络编辑岗位的需求量呈上升趋势,其窗口作用也愈显重要,因此在日常工作和研究中,一般继续沿用“网络编辑”这一称呼.

目前一些学者对网络编辑及其工作内容作了较为详细的界定,如李玉恒认为,网络媒体的复杂性和复合性使网络编辑的主体不再局限于网络媒体聘用的编辑人员,更多的是包括网络论坛的发起人及管理者如版主、坛主、博主等[1].王金龙认为,网络编辑的工作主要是通过网络对信息进行收集、分类、编辑、审核,再向网民发布并且从网络收到反馈后与网民产生互动[2].还有一些学者关注到外部环境的发展对网络编辑的影响,特别是“互联网+”对网络编辑提出的新要求以及网络编辑应具备的新素养或作用.如陈寿富指出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社会治理面临新的挑战,要加强网络编辑舆论引导能力建设[3].韩有业和魏海岩指出,在网络时代变革的环境下,网络编辑的思维也需跟进与调整,应具备一种包括内容思维、关系思维、服务思维、终端思维在内的立体式编辑思维[4].王宏从高校网络编辑人才培养的角度提出,移动互联网时代对网络编辑有“五力”新要求,因此高校培养网络编辑要遵循“面向应用,道德引领,才能担当,技能优化,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5].于健航提出网络编辑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和把关力,提高政治素养、知识素养和运用新技术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发挥过滤作用、履行把关人的职责[6].

网络暴力,顾名思义即指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不少学者对网络暴力产生的行径、方式及危害作了总结,如姜方炳指出,网络暴力是网络技术风险和网下社会风险经由网民群体的交互行动而发生交叠、共振,继而对当事人的隐私权、名誉权等人身权利造成损害的网络失范行为[7].周国平认为,网络暴力是互联网使用者利用虚拟社会手段制造舆论,对事件当事人进行道德审判、语言攻击、恶意辱骂,甚至通过“人肉搜索”暴露其隐私,从而对事件当事人的现实社会生活产生直接影响的行为[8].李华君等更为直接地指出,网络暴力是由一定规模的网民群体借由网络媒介技术通过人机界面实现感官化功能,对特定对象发起大规模的、非理性的攻击,对当事人的身心、名誉、财产等方面造成实质性损害,影响社会价值观并干扰社会管理[9].从以上观点中可以看出,网络暴力参与的主体较多且具有匿名性,采用的方式手段自由、多样且操作方便,造成的后果很严重,很容易酝酿成群体事件,不仅严重干涉、危害当事人的生活,还会对政府公信力及舆论的把控力产生威胁,对社会环境产生不良的影响.如2015年6月高考语文作文题中提及的“孩子举报爸爸”的原型女孩遭人肉谩骂,其微博遭到五万多的恶语评论,对该女孩造成重大的困扰和伤害.

近年来类似的网络暴力事件层出不穷,混淆了对与错,歪曲了事实真相,影响了人们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对当事人的心身造成伤害,具有极大的危害性.据2019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报告显示,近三成青年在上网过程中遭遇过网络暴力辱骂.因此,在网络这一虚拟社会里,如何在尊重网民自由发言的前提下净化网络环境,除了提高网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道德自律意识,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之外,还要重视网络编辑的作用.因此,研究网络编辑在媒介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作用具有一定的现实必要性.本文主要从抵制网络暴力的角度,研究网络编辑把关功能弱化的原因,以及提升网络编辑把关能力的途径,对于营造清朗纯净的网络空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 网络媒体传播中网络编辑把关功能的弱化

网络媒体较之传统媒体信息量更大,规则也发生较大改变.在传统媒体中,编辑具有较大的掌控力,可以很好地起到把关作用.但网络媒体下网络编辑的把关功能逐渐弱化,甚至在某些方面是无能为力的,无法起到把关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2.1 传播主体的巨大容量和信息的海量化,极大地加重了网络编辑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

由于网络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优势多,且网络传播技术迅速地发展,让用户和信息呈爆发式增长,网络编辑既是信息的生产者和审定者,又是信息的选择者和管理者,工作强度非常之大,加大了其工作难度.2019年8月30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 年6 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61.2%,网民规模达8.54 亿,网站数量为518万个①数据来源于:http://www.cac.gov.cn/2019-08/30/c_1124938750.htm.,可见活跃在网络传播平台上的用户之多,加大了监管的难度,以致于网络编辑的工作职能弱化,削弱了对网络暴力源头的遏制作用.

2.2 网格传播的优势与特点加大了网络编辑监管难度

网络传播具有强大的自身优势,其传播环节的简化以及传授过程中传受合一的特点,使网络编辑在面对网络事件时的处理速度、处理能力受到限制.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张图、一段视频经由全媒体几个小时就能形成爆发式传播,对舆论场造成很大影响.这种影响力,用好了造福国家和人民,用不好就可能带来难以预见的危害①选自习近平2019年1月25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网络传播的全球性、交互性、超文本链接方式这三个基本特点决定了其监管的难度也是巨大的,就拿网络暴力来说,其参与主体众多且是隐藏的,随时随地可以匿名发表观点而不担责任,其中有不少参与主体是盲目的、被人牵着鼻子走的,但经众多人的推波助澜,一件小事经过编造发酵往往也能给他人造成极大的伤害.因此,对比传统媒体要经过层层严格的审核流程,网络编辑直接迅速地处理各类信息时很难做到全面严格、准确地审核,其把关作用几乎为零,以致于网络暴力等不良信息不受限制,恣意生长.

2.3 网络监管缺乏统一标准、职业素质参差不齐导致网络编辑把关不力

网络编辑在监管中缺乏统一的标准,其技术水平及职业能力的缺陷也让网络暴力有机可乘.网络传播中暴露出的一些消极方面缺乏准确的判定标准和法律界定,导致网络编辑无法可依或无据可循,而让网络暴力成为漏网之鱼.当前,网络编辑就业需求量大、门槛较低,也没有专门的岗位能力培训,以致于部分网络编辑的技术并不过关,职业能力也是参差不齐,比如现实中很多在后台被删除的信息还会被技术高明的网友找到;在把关的过程中职业能力较弱的网络编辑容易忽视网络暴力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不能防范于未然,从而造成不良后果.

2.4 少数网络有放松网络把关的主观故意

当前,有少数网络媒体为了吸引公众视线、提高知名度、赚取更多点击量和获取更大的商业利益,存在有意降低把关力度或放弃把关的现象,放任哗众取宠、虚假的、不良信息任意传播的行为,助推了网络暴力愈演愈烈.目前微信上的一些自媒体,已成为谣言和不实信息的放大器.一些自媒体依靠企业投放广告费生财,因此不少微信号运营推手不惜借助夸张的标题和内容获取大量粉丝,以便增加传播量获取广告费而不管信息的真伪.另外,不同网站、平台之间竞争激烈,为了争取市场份额及用户数量,少数网络编辑铤而走险,摈弃真实性原则,走捷径散布不实信息以博取关注,完全没有履行把关的职责.

3 抵制网络暴力,提升网络编辑把关能力的途径

编辑功能的弱化降低了对网络内容的把关作用,从而为网络暴力等违法、不良行为的发生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如何提升网络编辑对网络信息的把关作用,有效抑制网络暴力等不良行为呢?

3.1 完善法律法规,规范行业道德,加强行业纪律建设

当前,网络是最便捷最自由的公共领域,人们在此可以自由地交流各种社会问题,自我话语权得到了强化.在遇到一些紧急且贴近民生的事件时,不少人缺乏理性的思考,仅凭一些小道消息就做出判断并“一吐为快”,且由于网络的虚拟化、网民的匿名性,更让部分人毫无顾忌地放肆发表偏激的主观意见,而未考虑其言行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因此,网络媒体应该加强与政府之间的交流合作,推动政府建立一个统一的合理标准体系,共同对舆论、信息管理进行沟通.习近平同志指出,要使全媒体传播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对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实行一个标准、一体管理②选自习近平2019年1月25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政府要逐渐完善法律法规,更好地引导网民文明上网,抵制网络暴力、网络欺诈等违法、不良行为;行业协会要发挥引导作用,制定出相关的行业规范,加强行业纪律建设.如2016年10月上海成立了全国首家跨界合作的自媒体联盟,91家自媒体代表签署了自律公约,旨在增强自媒体的底线意识、举报意识,促进行业自律和监督③参见:http://gov.eastday.com/node2124/node2150/u1ai1853587.html..随后几年其他省市也纷纷跟进成立自媒体行业协会,以加强自媒体的管理,这样有利于网络编辑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地对网络内容进行把关.

3.2 提升网络编辑的媒介素养和政治素养,提高其分析和判断能力

网络时代几乎所有的信息都会上传到网络平台上,良莠不齐,“准确、权威的信息不及时传播,虚假、歪曲的信息就会搞乱人心;积极、正确的思想舆论不发展壮大,消极、错误的言论观点就会肆虐泛滥”①参见习近平同志的《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因此,网络编辑需要增强判断力,回归常识,对匿名信息源做出准确的判断.这对网络编辑的媒介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媒介素养的概念是由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1992年提出的,指人们对媒体信息的选择(Choose)、理解(Understand)、质疑(Question)、评估(Evaluate)、创造与生产(Create and Produce)以及思辨反应(Respond Thoughtfully)等能力[10].对信息的价值立场、真实性的把关,是网络编辑最基本的媒介素养[6].加强网络编辑的媒介素养培训,有助于提升网络编辑对于信息的鉴别力和分析能力.2017年10月30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内容管理从业人员管理办法》,指出从业人员需具备政治大局意识,坚守法律法规底线,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因此加强政治学习、提高政治素养是前提条件.网络编辑对于国家大政方针要有鲜明的认知,不断加强自身的政治理论学习,引领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文化.对于涉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评价、法律、政治外交等一些重要的言行要认真审核;对于原则性问题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一点都不能含糊;对于一些突发事件,不但要体现时效性,更要有人文关怀,不能为了单纯点击量和商业利益而丧失人本原则.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编辑要有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和政治敏感性,严把关才能弘扬正能量,保持网络空间的清朗纯净,真正为人民服务.

3.3 提高网络编辑的业务水平及其综合能力,提升其话语权

互联网时代下,新型媒体与传统媒体相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网络编辑需要改变传统观念,及时更新思想观念,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才能适应网络信息瞬息万变的特点.首先网络编辑要有问题意识,对各类信息具有一种职业敏感和反思、批判力,能够辨别真假、去伪存真,且能从海量的信息中挖掘亮点,更好地组织话题,增强信息资讯发布的创新性.其次,要多参加出版编辑类继续教育培训,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编校规范,提高自身的编校水平和相关的技术技能.现在网络编辑的工作不仅仅局限于文字编辑,还要与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传播媒介打交道,因此还要熟练掌握相关的计算机应用技能,掌握多种媒介平台运用的能力,做到一专多能.此外网络编辑还要多学习,扩充自己的知识存量,特别是在目前网络媒体迅速发展的环境下,编辑不仅要当“杂家”,对各个领域的学问都要懂一点;还要当“专家”,能在一些相关学术领域有所研究.这样有助于从深层次看待问题,从而提高自己所在媒体的话语权,准确及时地发布新闻消息,在舆论面前建立公信力和影响力,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

3.4 提高网络编辑的道德修养,增强网络编辑的社会责任感,严把信息输出关口

网络编辑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具体地讲,要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个人利益和集团利益的关系,这些利益有时是一致的,但也不尽然,在利益相冲突的时候,编辑的个人道德素质显得极为重要.除了具备中华民族传统的优良品德,如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真诚待人等,在工作中,网络编辑的道德素质首先表现在对各类信息的客观公正的态度,不人云亦云,也不因个人感情而有所倾向和偏移.诚如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对于事实问题的健全的判断是一切德行的真正基础”[11].其次是要具有极强的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社会效益为重的原则,做好信息中介的工作.在传播信息时,要对信息传播的社会效应和社会影响有清醒的认识和初步的预估,避免因信息传播不当所带来的社会负面效应.如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规定的计算机用户在网络系统中应遵守十条行为准则,主要包括“不应利用计算机去伤害他人、应该考虑你所编程序的社会后果、应该以深思熟虑和慎重的方式来使用计算机”等内容[12],强调不能利用网络伤害他人和社会.由此,网络编辑作为管理者要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对网民负责,对社会负责.

4 结语

随着新旧媒体不断融合,网络传播方式也更为复杂,不可控的因素也越来越多.如何有效抵制网络暴力等不良行为,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网络编辑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党的十九大报告里提出,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包括网络平台在内的新型媒体,都是党的宣传舆论阵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政府逐渐规范互联网法律法规、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规范建设的同时,网络编辑自身要加强学习,加强自我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自我媒介素养和政治素养以及业务能力,把握网络传播的规律,将新技术、新手段运用于网络信息传播中,抵制胡编乱造哗众取宠的、虚假诬陷的、色情污秽的等有害信息的传播,注重网络内容建设,严把信息出口关,让网络空间正气充盈,成为传播正能量的有力平台.

猜你喜欢

暴力素养信息
反性别暴力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暴力”女
订阅信息
暴力云与送子鹳
展会信息
向暴力宣战